03.03 寶寶已經兩歲多了,到底要不要上早教?

孤獨的遐想


這個問題,先說說我的經歷吧。我們大寶一歲多點的時候給他報了一個早教班,還是當時在北京很有名氣有很多連鎖店的早教機構。費用就先不提了,畢竟已經是7年前的價格了!就先說說他們的教學內容吧。一歲多的孩子剛剛會走,所以他們的教學集中在孩子的動作協調性上,過小山、小橋(走著、爬著都有),袋子裡抓物,拍手,孩子要學會聽指令,因為我們報的時間並不長,只有半年,基本上也就這些內容了,當然每節課的遊戲是不一樣的。現在回想下來,其實早教機構對於一歲多的孩子所做的,都是父母在家裡一樣可以給孩子做的,只不過人家的相對系統些,讓你覺得好像有多高深一樣。

後來也陸續考察過一些早教機構,都是換湯不換藥,也就沒有再給孩子報班了。

說完我的經歷,再來說說如何考慮這件事。

第一,向內看:1.看家長的初衷。早教機構只不過是把孩子在家的一些“學習”系統化了,然後再加上早教老師說的更有理論依據,所以很多家長對此趨之若鶩,但如果家長能夠通過自身的學習,掌握孩子的成長規律,瞭解孩子每個不同階段的敏感期,那麼這些工作自然是由家長親自完成更好。當然如果你說自己沒時間沒精力,那我也就不說太多了!你把孩子成長的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外人又能說什麼呢?!

2.家庭經濟條件。早教不是一兩天一兩個月的事,持續才會有效果。那麼以目前早教市場的費用而言,家庭的付出還是挺多的。

第二,向外看:早教機構的理念和老師。我自己也只考察了區區幾家早教機構而已,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不排除一些早教機構有很好的理念很好的老師,能夠代替家長來幫助孩子成長。現在看有一些採用蒙氏等等教育理念建立的早教機構也貌似是不錯的,不過也最好選擇親子參與的方式,不但孩子要學,家長也要向老師學習教育理念與方式。不要讓孩子在家一個樣,在培訓機構又一番感受。

再針對題主提出的年齡,既然已經兩歲多了,我到建議,不如直接看看家周邊的幼兒園有沒有親子班,直接去親子班,一是佔坑(如果幼兒園不太好進的話,親子班反而是捷徑,我家周邊的幾個幼兒園都會優先錄取在他們那裡上過親子班的孩子),二是讓孩子儘早熟悉幼兒園,將來真正入園也免得哭鬧。


rainbowzhong


結合我自身的情況來回答你這個問題吧!我女兒四歲半了,我和我老公也為上不上早教這事討論過很多回。我們有不有條件送?肯定是有的,我和我老公都是大學畢業、在各自專業領域都做的很好,但是我們卻一致認為,早教沒必要送!下面,我跟你說一些發自肺腑的原因:

1、小孩子能力重要,性格更重要

我不覺得小小年紀能說英語單詞以後就必然成大器,我也不覺得1、2歲的孩子走路都不穩,硬把他放在桌前畫成一幅畫就是天才,更不覺得游泳能為他開發什麼智慧,感觸。我覺得小孩子最要緊的就是健康、開心、陪伴!

我女兒3歲前,幾乎每天早上就是背上水壺、帶上點心,被我爸爸媽媽帶去公園,每天玩一身汗。週末了,我們都是開車出去到城市附近的景點去玩,玩到中午吃完午飯,折返回家。我帶我女兒去踏過小溪、捕過魚、撈了蝦、爬了山、遊過泳、騎過單車、玩過飛碟、玩過VR、放了飛機、搞過燒烤、放過煙花、逛過菜場、養過鴨子倉鼠小貓龍貓烏龜金魚...

孩子無憂無慮的敞開玩、在陪伴、開心、摔倒、不滿足的情況下,去塑造她的性格,我把這一點看的比什麼能力都重要。“性格決定命運”任你有再多的能力、技藝,但是性格不好,在這個社會上仍舊難以立足和發展。


2、早教倡導的概念模糊又類似

早教機構給你繪畫的構圖都是:寶寶的感觸、觀察、想象力、猶太式教育、遊戲式教育、激發敏捷、提高靈活、體能、智能......

說穿了,這些概念都是聽得見、看不著的東西,你覺得孩子有所進步,你可以歸功於它的作用,但是沒有作用,他反過頭來回跟你解釋孩子還需要適應、慢慢來、其它客觀原因... 我嘗試過1、2次早教課,現場其實相對來說比較嘈雜,因為孩子很多,這個哭、那個鬧、幾乎沒有真正安安靜靜的時刻。我在想,這個時候跟孩子的溝通幾乎是0效果,還不如跟孩子單獨在郊外,清新的空氣和明媚的陽光,才是真正放鬆、休閒、愜意的親子時光。


3、家長的堅持和初衷

送孩子上早教一般是家長替孩子做主,覺得好就送去了,但是我們大人做這件事的時候,可以問問自己的目的和初衷,想要達到什麼目的、出自什麼原因很少有人去琢磨。別人送、我也送、別人孩子學這個、我也送孩子學這個,大部分時候都由於孩子的不情願、不配合慢慢的這件事情就堅持不下去了。

我身邊有2個朋友送了孩子上早教,一個兒子2歲,上的是英語,一個兒子4歲,上繪畫。前者兒子在課堂上學完,回家就不配合了,問他也不回答;後者繪畫課上了小半年,因為冬天天氣不好,斷了一陣子,現在孩子死活不願意再去。她們的總結是:感覺有用、又感覺沒用,這錢就當感受氛圍了!


但是我想說,不是每個家庭都有餘錢讓孩子去感受氛圍的,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與其讓他提前學習能力,不如培養品質與性格、習慣與教條。只能是有了好習慣、好性格,以後在面對人生無數次學習的時候,才能靜得下來、坐的下去、學的進去!


澳優袋鼠媽媽


我家寶寶從5個月開始就上了早教,一直上到3歲。我們選擇的也是國際早教機構,但我建議還是看個人的承受範圍以及期待值,同時,部分私立幼兒園有提供嬰班,能夠幫助寶寶提前適應幼兒園生活,梳理規矩,2歲半的寶寶也可以不用上早教,直接報名上嬰班了。對我家而言,我家寶寶最開始是上早教的歡動課,中後期修改為藝術課以及單獨的體育課程。2歲半開始週一至週五上幼兒園的嬰班,在週末去早教課。對於早教課,我主要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考慮的:

為什麼選擇早教

我選擇從5個月開始上早教,一方面是當時的早教機構報名後,7個月以前的課程都是免費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希望擁有更緊密的親子關係。因為是第一個寶寶,所以當時對於育兒是腦袋一片空白,我想要有人對我進行指導。在早教班上,早教老師具有專業的知識,可以滿足我這方面的需求。

我所居住的小區,小朋友比較少,我希望增加寶寶與同齡人相處的時間,只有藉助這類早教機構或者遊樂場所,但遊樂場所大多是混齡的,由於有很多小朋友年紀較大,我怕寶寶在玩的時候受傷或者發生意外,所以只是偶爾帶寶寶去玩,更多的是依賴於早教。

早教課上教什麼

我選擇的那家早教機構在最初是為肥胖的小朋友健身減肥設立的,有兩位老師中英文授課,在歡動課程上包含大量的運動時間。因為寶寶精力異常旺盛,再加上並不指望寶寶在早教課上能學到什麼知識,所以在初期,我更傾向於選擇這種偏運動的課程。在低齡期他家只有歡動課提供,這個也是他家的經典課程,教室裡有包括攀巖、鞦韆、肋木等的大量器械可供寶寶們探索,老師、寶寶、家長在開始都圍成圈坐在地上,氣氛非常輕鬆,親子互動也很多。另外老師每堂課都會教家長用正確的姿勢幫助寶寶完成一些翻滾、增強上臂力量、腰腹力量的大動作,既指導了家長,又讓寶寶在玩耍中鍛鍊了身體。

(歡動課教室一角)

後續寶寶年紀大了,又新增了藝術課,相比歡動課類似體育課的活潑氣氛,藝術課就更接近於繪畫方面的啟蒙了,老師會在課堂開始的時候通過互動引出當次課的主題,並給寶寶們做示範。後續會給大家發紙、橡皮泥等教具讓寶寶們發揮,下課的時候也會讓寶寶們挨個去展示自己的作品,增加寶寶的自信心。

(藝術課程)

所以,上不上早教課還是取決於你希望寶寶學到什麼,如果只是鍛鍊身體、增加社交或者增進親子關係,是可以去嘗試的,但要說具體學到技能,早教就可能滿足不了這個需求了。


一顆雷電球


我剛開始也是和你一樣糾結到底要不要去,看了很多家早教中心都覺得不是特別好,我女兒現在上的早教我們試聽了一節課回家商量對比了一下就決定去了,主要是老師是真心喜歡孩子的上課能激起孩子的興趣,孩子之間有矛盾老師會解決不會和稀泥,在上課的過程中老師引導孩子認識動物形狀數字顏色,我們藝術課還有小實驗這種我覺得對孩子有很多啟發,還有很多活動,想讓孩子上早教就要會選擇早教中心,進行對比我覺得老師的態度對孩子就是最重要的還有課程方面,環境也很重要,我女兒早教中心小朋友的廁所和大人是分開的小朋友用的馬桶就是大人用的縮小號馬桶,我去過很多家早教中心沒有一家廁所做的這麼規範衛生


過猶不及219582551


要不要上早教班要看你上早教班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想讓孩子去早教班找小朋友玩,而你又能承擔比較高的早教費,這沒什麼好說的。如果上早教班是為了孩子的智力、情感開發,那麼首先你得問自己三個問題:早教機構的從業人員真的是懂教育的人嗎?
他們的課程設計真的合理嗎?
花錢真的能買來教育嗎?


中國有句老話叫,“3歲看大7歲看老”說的就是孩子的啟蒙教育的重要性,3歲以前是啟蒙教育的黃金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可塑性非常強。很多人都知道啟蒙教育很重要,但並不懂如何去做,往往盲從、跟風把孩子送去早教班;更多的人以為,啟蒙教育就是“提前學習”,這個觀念是完全錯誤的。

針對2歲多的孩子,您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數學思維能力的啟發。學數數、初步瞭解加減的概念。不要直接教孩子數,把數字關聯到生活中來。比如買回來的物品,只要方便點數的都可以拿出來和孩子一起數一數。

例如買了一箱牛奶,讓孩子數數,總共12瓶,喝了一瓶之後再讓孩子數數剩下多少,這就相當於做減法“應用題”。把枯燥、難以理解的數字概念和生活相結合,讓孩子體會到數學並不是抽象的,而是真實存在於生活中有用的東西。

我只是列舉了一個例子,生活中還有很多機會可以對孩子進行很好的數學啟蒙。要注意的是,家長不能急功近利,不能逮著任何機會就逼著孩子數數,最好的教育應該做到有心無痕。


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儘早識字。沒有一個孩子是不愛聽故事的,家長一定不要錯過了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時機。我是在女兒一歲半的時候開始給她讀故事(越早越好),我用的方法是指讀,具體做法就是用手指著,完全照著書本讀。不要擔心孩子聽不懂,她完全能夠理解也不會影響聽故事的興趣。這樣做的好處是豐富了孩子的語言詞彙,讓孩子有更好的表達能力。指讀能把空洞的文字和故事聯繫在一起,文字就是生動而有趣的故事,激發孩子多文字的濃厚興趣。

在女兒3歲時發現她識字,4歲半開始自己看書,識字是一個非常簡單而且很自然的過程。在這裡強調不要用識字卡,把文字和閱讀分隔開來,讓孩子為了識字而識字,這會破壞孩子的學習興趣。

以上供您參考,用心的父母總能教出優秀的孩子。瞭解更多的育兒知識可關注我的文章有詳細介紹。

我是AngeL媽,用科學的方法育兒,堅持愛與自由的教育理念,歡迎點我關注交流。


像天使守護你


早教起源於西方,目的是讓寶寶在體能、智力、心理三個維度平衡發展。而到早教的理念來到中國之後,出現了“中式早教”,中國人一般字面上理解早教,就是早一點教寶寶。


但其實早教的對象並不是寶寶,而是父母。


教育寶寶的是父母,而不是早教老師


早教課時長大概45-60分鐘,如果將鍛鍊寶寶的期望,寄託在早教課上,其實是不太現實的。因為早教課畢竟是一對多,而父母對孩子,則是一對一。父母,更瞭解孩子的發展情況。


美國心理學家格賽爾的成熟論認為,成熟是發展的重要條件,決定機體發展的方向和模式,因此成熟是推動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動力。


當寶寶的身體成熟,他就會展現出自己本來有的能力。早教老師並不是開發能力,而是強化寶寶身體本有的能力。但每個寶寶身體成熟的速度是不一樣的,父母可以記下早教老師的方法,在日常的生活中加以重複鍛鍊,更好地強化寶寶的本體能力。


畢竟父母才是寶寶的第一任老師。


講講學前兒童


如果是早教的話,我建議選擇英語性質的早教,其他的早教忽悠的成分可能更多,當然這是個人看法。


現在寶媽的意識都特別強,都知道孩子越早接觸英語越好,因為孩子處於語言關鍵期的時候,如果有正確的啟蒙方法,孩子還有機會像母語一樣習得英語,不至於以後像我們一樣死記硬背學英語,那樣就太慘了。


趁寶貝現在母語還有那麼強勢,一定要開始給孩子做正確的英語啟蒙了,不然等孩子母語強勢的時候,孩子就會依賴母語。牴觸英語,那個時候再給孩子花多少錢,報多少班都是沒有用的!


我去對比了線下早教班和線上的英文早教課程,最後個人認為線下早教機構性價比不高,學的課程線上的機構也能教,而且不僅資費更便宜,並且要知道家庭才是最好的教育基地——


因為寶寶更信賴家人,在家裡也會更加放鬆,在輕鬆愉悅的玩耍氛圍中更有利於寶寶自然而然的會說英文,這就是一種主動習得,而非被動學得。

我也覺得最好的老師一定是父母親,不僅是人品方面的,還有各種能力——比如父母的普通話很好,那麼寶寶的普通話就肯定很好;如果父母喜歡看書,孩子在閱讀方面至少會是比較主動的。這就是一種行為影響。而家庭式英文早教則是教會了父母如何去引導寶寶主動習得英文,而非填鴨式被動學會英語。


就比如說我家寶寶現在6個月不到,在微信上接觸了2個月的寶寶玩英語了,感覺課程很好玩,我之前也不太會跟寶寶玩遊戲,互動什麼的。現在每天都有很多新玩法跟寶寶交流,而且我老公都覺得神奇的是——目前哭的時候只要我唱英文歌或者玩peekaboo就會破涕為笑。


目前寶寶玩英語還有免費的集訓營課程開放,全勤打卡還可以免費獲得價值99元的英文繪本!建議寶媽也去體驗一下啊!我的老師是bwB2178zx。


最後我認為,如果父母有時間,還是可以給寶寶報早教班的,不管是線上的還是線下機構。但是如果父母沒有時間,妄想把孩子扔到哪個培訓班就可以高枕無憂就可以收穫一枚啥都會的寶寶,那怕還是有點難的。就不建議浪費時間了。


純手打輸入,哈哈,希望能幫到你。


MINI的少女麻麻


我覺得早教上不上,要看自己的經濟條件。

如果經濟條件一般,但能承受的起短期內的早教費用,可以帶著孩子報一個月的班,此外建議家長可以買些早教書籍並同時關注早教相關公眾號,通過這一個月,在早教中心主要學習一下早教的理念和基本概念,結合書籍和文章,理解並吸收為自己的理念,在以後的生活裡應用起來!

早教中心畢竟待的時間短,還是主要靠在家,家長去影響孩子,規範孩子的行為習慣。

如果經濟條件還不錯,可以選擇去早教中心,畢竟在那裡可以更加科學的引導孩子,也能讓孩子更好的融入集體生活!

推薦幾個不錯的APP,“”小步在家早教“”,“”家長幫“”,頭條可以關注“”積木育兒“”,公眾號可以關注“大J小D”,“朵媽陪娃”和“小籠包一家”

此外可以多帶孩子出去玩,遊樂場,公園,圖書館,博物館等,豐富孩子的視野也是很好的早教方式。

多買點繪本,貼畫,也可以買邏輯狗來看看。

總之早教主要還是父母的事情,全方位開發孩子的智力,促進大運動,精細動作,語言,社交和適應能力。

祝孩子健康平安快樂!


陪兩小隻蝸牛去散步


孩子在兩歲之前就可以上早教了, 上早教的形式有很多種,在家也可以上早教,而早教中心也可以選擇適合父母陪同的課程!

1,早教中心的課程,對於月齡較小的孩子,家長是可以陪同上課的,時間不會很長,一般45分鐘到60分鐘,根據寶寶的專注力和年齡階段來選擇合適的課程!有些課程需要爸爸媽媽配合上課,比如和寶寶一起做音樂互動,大運動等等!

2,如果想要鍛鍊孩子獨立,可以選擇託班形式,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培養閱讀習慣!孩子在託班漸漸學會獨立,緩解分離焦慮和適應帶來的情緒問題,讓寶寶的生活習慣社交化!

3,假如實在不捨得將孩子過早送進早教中心,在家裡也可以營造早教氛圍。比如設置閱讀角,感官類玩具,音樂類互動,親子互動也是早教重要的一部分,增進親子關係!父母有早教意識並去影響孩子,這對孩子的未來是很重要的!

學會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



萌智


你好,這個問題我必須回答一下。因為我在早教中心工作6年了,而且也是兩個寶寶的媽媽。

有一點非常悲哀,大家都說,咱們家庭條件可以,你就報一個唄,就當讓孩子玩了。其實啊,最需要早教機構幫助的,就是那些沒錢,沒時間,甚至沒陪伴的孩子和家長。


咱們都知道,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家庭教育。

如果家長們現在已經發現自己對待孩子已經束手無策了,不懂孩子的行為和想法了,就說我們一定一定要開始學習了。

那早教到底是個啥?你們說啥就是啥嗎?為啥弄的跟個高端消費奢侈品一樣,好像是有錢又有閒的人上的呢?

早教是指孩子0-6歲的早期教育,不是隻有到機構才叫我們孩子早教了,你們孩子沒早教。咱們唱個小兔子乖乖,胎教的時候聽聽音樂,這就是早教了。原生態的。

現在的早教機構太多了,有的是外國的理念,有的是雙語的教學,有的提高孩子的智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把。

其實我工作這麼多年,有很多父母都問過我,顧媽媽,那你覺的機構裡面到底有用沒有?我們不上可以不可以呢?為啥這麼多機構,有啥區別呀?我感覺都差不多呀?

一、最重要的教育是家庭教育,機構是輔助

我見過很多家長,把這樣的機構當成救命稻草,總覺著,我家孩子上了早教,孩子身上的缺點全沒了😭。 還有些家長把機構當成“神童生產器”。把早教神化要不得。

正確看待早教給予孩子的幫助,可能我們就不那麼糾結了。

這個其實不怪家長,因為各種各樣的機構太多了,說什麼的都有,什麼牛都敢吹。國家對早教機構沒有明確規範,行業沒有資質規範。家長們擺正心態,任他東南西北風,我自巋然不動。


二、那怎麼為孩子選擇早教機構呢?

1,注重家庭教育的。一週去那麼一兩次,你指著讓孩子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不是騙子機構是什麼?所以有要完善的家庭教育支持。可以試著多跟老師溝通一樣,看他能不能給予我們幫助。

2,注重社會活動的。我們孩子的各項能力,沒辦法在家培養的,只有社會性。也就是讓孩子學會愛,分享,團隊協作,感恩,等待,尊重,規則意識……


我們去機構,一則要爸爸媽媽學習好的育兒理念和知識。二則鍛鍊孩子的社會性。這是最重要的兩個因素。

三、家長和多數早教機構誤區

過於關注孩子各項能力的培養。什麼邏輯思維能力,大運動,精細動作,語言能力……

是不是我們的孩子不上早教這些能力就沒有了呢?肯定不是的。

其實越重視教育的家庭是越不缺這些能力培養的,反而是不重視教育的,真的需要教育。

希望寶寶們都能獲得平等的教育。

好了,歡迎一起討論,顧媽媽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