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日本造不出渦輪增壓汽車?

逃禪仙吏GJF


這個問題很有趣。

日本作為世界幾大汽車製造業大國之一,一直給人技術先進、品質過硬的感覺,但是如今在全世界車型都崇尚渦輪增壓的年代,日系車中卻鮮有采用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車型,目前基本上也只有本田推出了1.5T地球夢發動機,前段時間還出現了機油增多的事件,而豐田、日產、馬自達等日系車依舊是採用自然吸氣發動機,這是為何?真的是因為技術不行,造不出渦輪增壓發動機嗎?

先來普及一下渦輪增壓發動機的一些基本知識,渦輪增壓發動機是指在發動機內增加一個渦輪,來提高進氣的壓力和密度,從而提高發動機的輸出功率,一臺發動機裝上渦輪增壓器後,其最大功率可以增加40%甚至更高,因此很多小排量發動機的加速效果可能要比大排量的自然吸氣發動機更好。

渦輪增壓發動機優勢

1、按照上面說的,渦輪增壓發動機最大的優勢就是提高發動機的輸出功率,讓小排量發動機能夠爆發出大排量發動機相等的動力,比如很多1.5T發動機的馬力和扭矩可能要比很多2.0自然吸氣發動機還要高一些。

2、在滿足了動力的同時,搭載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車型由於排量較小,所以燃油經濟性和尾氣排放量也要比大排量發動機更好。

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劣勢

1、雖然渦輪能夠為發動機提升不少的動力,但是渦輪並不是在發動機啟動之後就會介入工作的,目前市場上的車型對於渦輪介入的時間都有不同的設定,早的在1500轉就會介入,晚的可能要到3000轉才會介入,所以小排量發動機在起步階段的動力其實跟自然吸氣發動機一樣,所以會讓人感覺動力不足。


2、同樣是介入的問題,渦輪在開始工作的初期會有一定的延遲,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渦輪遲滯,這也會給駕駛者提供不太舒服的駕駛感受。

3、由於在發動機上增加了渦輪,所以渦輪增壓車型的維護保養費用也會增加,並且渦輪都是有壽命的,如果出現問題或者需要更換,都會增加不少的用車成本。

小結

其實通過以上的一些簡單描述,就可以看出渦輪增壓發動機並沒有那麼完美,甚至會帶來不太舒適的駕駛感受,特別是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容易出現初段動力不足,中段加速突兀,尾段動力又會不足的情況,所以很多追求舒適性的日系車就不太願意採用渦輪增壓發動機,並且很多日系車的變速箱也喜歡採用更加平順的CVT,這也是不同汽車品牌之間的文化差異吧。就像有些人喜歡渦輪增壓車型的動力爆發,有些人喜歡自然吸氣發動機的平順。



汽車兄弟


額......您這個問題是來自於本田“機油門”事件的啟發吧?覺得本田的渦輪增壓出了問題就想當然的認為日本造不出渦輪增壓?

筆者在這裡告訴您,您這個想法大錯特錯-------日本非但能造的出渦輪增壓,而且日本還是渦輪增壓玩的最溜的國家之一。


渦輪增壓這個玩意,最早是應用在卡車上。

(來著沃爾沃1954年的一款搭載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卡車,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臺搭載渦輪增壓的卡車)

雖然後,強大渦輪增壓引擎被賽車領域相中,並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得到了最瘋狂的發展。彼時沒有限制的F1賽場,最高馬力可以達到1000馬力------這個怪物被搭載在1987年的法拉利F40的V8發動機上面。

隨後,重點來了:在1989年,日產R32-GTR靠渦輪增壓獨領風騷,打的歐美跑車丟盔棄甲。

日本車靠著渦輪增壓蓋壓群雄都早在30年前去了,您這會說日本造不出渦輪增壓可不是鬧了笑話麼?


當然,在賽車領域,日本人玩轉渦輪增壓的手段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家用車領域,對於小排量渦輪增壓的應用,不得不說,日本人還在學走路的階段------要知道本田在16年才開始在諸如思域,CRV等車型上投放渦輪增壓,結果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吧?隨之而來的就是“機油門”事件.

當然,這不是說日本技術不行,而是日本一貫是非常保守的,對於這種突然事件,顯然比不過常年在新技術打滾的德國人,因此公關能力實在不行,缺乏隨機應變的機智頭腦。(德國車渦輪增壓這麼多年發展下來,問題出的還算少麼?)




無聊到巔峰


關於這個問題網上一直流傳兩條謠傳,正好借這個問題把這兩個謠傳釐清一下。

1、渦輪增壓是日本人發明的。

渦輪增壓技術不是日本人發明的!真的不是日本人發明的!真不是!重要的問題說三遍!

有據可查的渦輪增壓器是瑞士工程師比希,他於1905年申報了專利。但這項技術長期被軍方壟斷,用在飛機發動機和坦克發動機領域。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這項技術早期非常昂貴,只有軍用器材才會追求極致性能,而不用太多考慮成本。

直到1961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才試探性的將渦輪增壓器裝民用車輛上。

但真正讓家用渦輪增壓技術大放異彩的依舊是歐洲工程師,說真的,歐洲這些技術狂魔,真心喜歡將發動機動力吃幹榨淨。

1977年瑞典SAAB薩博公司,在SAAB99車型使用了渦輪增壓技術,這標誌著,這種長期被軍方、超級跑車壟斷的技術,第一次走下了神壇。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卡車製造商也開始引入渦輪增壓技術。從此之後,重卡柴油發動機成了渦輪增壓天下。

而我們上面所說的這一切都和日系車沒關係,那日系車幹在嗎呢?

這就要說網上的第二個謠傳了,“日系車沒有渦輪增壓發動機!”

公允地說,渦輪增壓技術的原理並不複雜,考驗其發動機穩定性的也不是機械加工能力。

這一點,從目前車輛改裝廠,能夠買到各種車輛發動機的增壓套件便可見一斑,這些套件可不都是大型配件廠的產品,很多小廠也一樣能夠生產。

因此,真正考驗渦輪增壓系統的是材料的力學性能,既渦輪所使用的材料在高溫環境下本身的穩定性。

至於發動機缸體,您不用太擔心,這部分構件擁有足夠多的性能冗餘,即便是自然吸氣發動機加裝增壓系統,也能保證穩定運行很多年。

而日本說真的,擁有這世界上最好的機械設計、機械加工、材料工程能力,至少是最好的之一。

這點上,到目前為止依舊遠遠領先於中國,我們得承認差距。

因此,日本生產渦輪增壓發動機根本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理念問題。

日本人的造車理念,帶有明顯的兩極分化特點。

一方面,在超級跑車上極盡壓榨性能,日產GTR、本田NSX,三菱EVO個個都是渦輪增壓發動機。

另一方面,在家用車領域則保守的令人髮指,為了最求極致的穩定性和省油的口碑,近二十年來幾乎沒有進行技術更新。

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市場上日系車,大多還是以前那幾樣老技術。

另外,可能日本人在汽車發展的規劃上,希望走一條自吸發動機——油電混動——氫燃料電池的道路。

但不成想,油電混動並沒有真正形成潮流,反倒讓以歐洲為代表的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大放異彩。

現在認清形勢的日系車,也開始推出了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但最近爆出的機油增加問題,顯示日系車在這一領域尚有些不完美的領域。

綜上所述,日本不是沒有渦輪增壓發動機、也不是造不出渦輪增壓發動機,只是他們在造車理念和汽車的發展規劃上,走了另一條路而已。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日本造不出渦輪增壓汽車?簡直就是開玩笑,戰神日產GTR,以及東瀛法拉利本田NSX,槍騎兵三菱EVO那個不是渦輪增壓發動機?曾經F1中的本田渦輪增壓發動機多次迫使F1更改比賽規則,為的就是不讓本田一家獨大失去F1觀賞意義。最終本田離開F1,自稱是找不到對手,孤獨求敗啊。



目前世界上百分之五十的渦輪增壓器是由日本製造的,日系車玩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年代已經是過去時了,也預示著日系車玩性能的年代已經過去了,曾經的GTR、NSX、RX7、Supra等構築了日系車的輝煌時代,也是那時候日系車圈裡無數的粉絲。扯遠了,日本民用車很少用渦輪增壓發動機的,並不是造不出來只是不願意造罷了,這與國情和造車理念決定的。


首先來說渦輪增壓且並不是什麼先進的技術,可以說是汽車廠家在面對嚴苛環保法面前的一個妥協。我們知道歐洲的渦輪增壓發動機是非常多的,這是因為歐洲的環保法非常苛刻,對汽車的排量有限制,汽車排量越大需要徵收更多的排放稅,汽車廠家為了減少排放稅,把車的排量降低,但是也就帶來了動力不足的問題,渦輪增壓器因此也就廣泛應用又用起來。

渦輪增壓發動機優缺點都是非常明顯的,優點是以較小的排量能夠獲得更大的動力輸出,對環境保護以及對廠家來說都是有重要意義的。但是其弊端也是非常明顯,尤其是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會有低轉速無力,中轉速渦輪遲滯以及高速動力不足的問題。並且對機油和燃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障率以及維護保養成本也更高。



日系車注重的是質量和燃油經濟性,我們知道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造車也是從國情出發,充分利用資源減少浪費。而自然吸氣發動機具有動力輸出平順線性,技術成熟穩定可靠,維護保養成本低等優勢。並且日系車大多使用cvt無級變速箱,無級變速箱動力輸出也具有平順線性,質量穩定可靠以及省油的優勢。


目前越來越多的日系車也開始進入渦輪汽車的領域,並不是日系車非常願意進入這個領域,只是國人覺得渦輪增壓發動機就是技術先進的代表,比較喜歡渦輪發動機,企業為了生存,勢必要迎合消費者,紛紛推出了自己的渦輪機,包括本田、豐田以及日產。豐田的2.0t發動機技術也是非常的先進可靠。本田的話,確實是出現了機油增多的問題,但是以本田的技術儲備和研發能力只是暫時性的問題。

就家用代步車來說,個人還是比較推薦自然吸氣發動機的,尤其是大排量自然吸氣發動機,那種動力輸出綿綿不絕且平順性的感受,確實很讓人陶醉。目前渦輪增壓技術也是比較的成熟可靠了,尤其是德系車,使用渦輪也有數年的時間了,還是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如果購買渦輪車的話,只推薦一些主流渦輪汽車,那些旁門左道就不要考慮太多了。


小強說說車


其實也不算日本造不出來,這麼問有點趕鴨子上架的趕腳。

首先,個人覺得是,日本汽車,如果是家用車,日本本身就沒有適合快速加速的道路合適施展這項技術。大家對自然吸氣和渦輪增壓的優缺點和適用環境有一定的瞭解就知道了,渦輪起步肉,渦輪介入後有強勁,完全不適合日本現有的道理情況。就算是國內城區,一旦堵車,渦輪還不如自然吸氣,不管是油耗還是操作上。

其次,日本儘管不是這項技術的領先者,但是跟上研發是沒有問題的,那麼為什麼不作為新技術優先研發,我覺得是,先進技術的優先投入機制吧,畢竟保持技術領先,不代表自然吸氣差多少,這是相對保守的觀點。

最後,個人覺得,渦輪增壓目前算是很高大上,其實也差不多就是油電混動一樣的過渡性技術罷了,或許人家壓根看不上,而且把次優先級別的資源投入電機,電池技術領域呢,畢竟未來的汽車吃油的會越來越少的。基本上是新能源取代汽油柴油的。

歡迎關注拇指汽車號哦,更多回答和資訊等你來閱。


拇指汽車


渦輪增壓真的比自然吸氣好嗎?國內普及汽車時間不長,日本卻很早開始普及汽車,不說沒個家庭都有汽車吧,也差不多了很多家庭還有兩到三輛,現在的日本人開車注重要用車幹什麼,比如上下班代步那就是660排氣量的輕型車,人口多一點拉東西的時候多就用MPV國內說的商務車,汽車在日本絕對不是用來攀比的東西,我認識一個日本CEO他開著一輛660排氣量的大發,油箱蓋還壞了用膠布粘著,誰知道他是在東京都內擁有三家工廠的CEO呢,所以節能環保實用才是日本人的首選,接著說渦輪、九幾年豐田有一款轎跑アリスト,用的就是雙渦輪增壓,一臺車搭載兩個渦輪增壓,日本不管哪個牌子的車都有渦輪車型只是買的不好,現在越來越多的油混車型上市



工作用具


日本造不出渦輪?80年代GTR牛魔王EVO都被你吃了啊?曾經有網友問,漢蘭達上面那臺2.0T如果裝在凱美瑞上面,代替2.5自吸,也賣20萬出頭,邁騰就很難招架了,豐田為什麼不裝?同平臺的車,按道理說沒難度啊?我當時就回了一句,你可以買混動!2.5混動就差3萬,提速也非常快,不會輸2.0T多少,特別是0-60公里,幾乎是在你背上踹一腳的加速感,但是它在提速快的同時還省油,每年開2萬公里開3年就能把和2.5自吸的差價省回來,這還是2.0T售價和2.5一樣的前提下,有2.5混動根本沒人會去買2.0T!


黑山老妖37625003


這個問題就是個偽命題。實際上不是日本造不出渦輪增壓汽車,而是日本不願意造渦輪增壓車!

渦輪增壓發動機的歷史:

渦輪增壓汽車從問世到現在已經有半個世紀了,實際上,渦輪增壓並不是什麼高大上的先進技術。1962年美國通用量產了世界上第一臺渦輪增壓汽車,日本在很早時就已經量產了渦輪增壓汽車K-car,那個時候之所以用渦輪增壓是因為日本戰敗資源匱乏,對汽車的排量有了很大的限制,採用自然吸氣技術的話,動力會非常差。到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很多車型都推出了渦輪增壓版本,而當時渦輪增壓技術的限制,導致燃效比很差,隨著日本小排量自吸發動機技術的不斷完善,於是大部分的渦輪增壓發動機就逐漸停產,但是日本並不是沒有渦輪增壓車,斯巴魯一直是有渦輪增壓發動機的量產,目前,世界上50%以上的渦輪增壓器都是由日本提供的。



上世紀末德系車不約而同地使用了渦輪增壓技術,其主要原因歐盟日益嚴格的排量法,由於市場和技術的傳承等原因,德國車在製造柴油發動機以及大排量汽油發動機方面是有優勢的,而在製造小排量汽油發動機方面,則不如日本,特別是排放控制方面,當時的小排量自然吸氣發動機排放指標遙遙領先。於是德系就使用渦輪增壓技術,用相對小的排量來控制排放。而日本的保守是出了名的,既然自然吸氣技術能夠達到相應的指標就沒必要用渦輪增壓,況且當時的渦輪增壓技術並不太成熟,發熱量大、保養麻煩、壽命短。



隨著渦輪增壓技術的不斷成熟,浮動軸承的大批量採用,渦輪增壓器的壽命大大延長。於是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另一個優勢就凸顯出來:用比較小的發動機排量,獲得比較大的輸出功率以及低速扭距,這對於匹配變速箱是很有優勢的。

日本重回渦輪增壓市場,其實是基於市場的選擇,或者說是基於中國市場的選擇,由於歐洲美國汽車市場已經非常成熟。汽車保有量已近飽和,作為中國這個增長量最大的汽車市場。在中國汽車發動機沒有T就像不高級似的,還要排量小、還要推背感,那麼也只有渦輪輪增壓技術才能實現了。



回到技術方面,雖然日本在渦輪增壓技術方面是有儲備的,但是發動機設計需要考慮很多的因素,發動機的技術也需要不斷地從實踐中得到傳承,日本中斷研發渦輪增壓、特別是中斷小排量發動機很多年,重新研發渦輪增壓發動機以後,考慮的問題可能就會不全面,設計缺陷概率相對會高一些,從最近紛紛揚揚的本田1.5t地球夢渦輪增壓發動機機油增多情況的出現,可以看出,主要也是因為設計缺欠,各方面因素考慮不足導致的,但是以及日本的技術實力這種問題肯定會解決,關鍵是態度以及成本的取捨。


眾口說車


你好,對於你提到的這個問題是存在誤區的。

日本在汽車界是了不得的,豐田、本田、日產、鈴木、馬自達、三菱哪個不是響噹噹的汽車商。它們旗下還有雷克薩斯、賽恩、英菲尼迪、謳歌這樣的高端品牌。豐田汽車更是世界汽車界的巨頭,與大眾不相上下。

講到渦輪增壓就要說到自然吸氣,用現在消費者的話說就是你的車是帶T的還是L。T說明渦輪增壓發動機,L代表自然吸氣發動機。兩者的區別就是渦輪增加動力比較強勁,更加運動,自然吸氣就比較線性了。這是本質性的區別,當然兩種發動機各有千秋,就看個人需求了。

我本人在選購汽車的時候買的就是自然吸氣,我個人覺得我比較適合自吸,我追求的是舒適、家用日常代步,不需要激烈駕駛。

我用簡單的幾句話來區別一下這兩種發動機的本質區別及適用人群。

渦輪增壓:起步偏肉,渦輪介入後動力澎湃,市區油耗大於自吸,跑高速比較合適。維修成本高於自吸,動力偏運動,舒適性低於自吸。其實渦輪用一句話說就是有勁!

自然吸氣:同等排量下動力比起渦輪就要差很多,但起步要比渦輪好。動力比較線性,就是說沒有特別的加速感,更加註重的是舒適。市區內比較省油,高速比起渦輪油耗就要高一點了。自吸發動機技術更加的成熟,維修成本低於渦輪。

說起渦輪增壓發動機,你首先想到的會是大眾,或許是奧迪,也許你會認為寶馬奔馳的渦輪技術更先進,甚至於,你會認為保時捷擁有更強大的渦輪增壓技術積累。不管你回答哪家,反正不關小日本事。很好解釋啊,在國內,當歐系車美系車包括韓系車自主品牌車全用上大大小小的渦輪增壓發動機的時候,日本人在幹嘛?他們不是一直堅守大排自吸麼?一臺3.5L V6被豐田玩得不亦樂乎,甚至跑勒芒的賽車都不用渦輪的。玩兒渦輪增壓,有你日本人什麼事?

如果你這麼想那就大錯特錯了,玩渦輪日本人還真的是最早的,世界上的第一臺渦輪增壓發動機出自日本,只是裝在了歐洲人的汽車上。渦輪增壓這玩意還是日本人發揚光大的,本人絕不是日粉,只是實事求是的說。

那麼日本渦輪技術有,為什麼在中國卻依然堅持大排量自吸呢?這就要說到日本人的思想了,日本人比較保守,觀念比較守舊,在對中國市場的判斷上緩慢,沒有快速的迎合中國消費者,這是大多數人覺得日本沒有渦輪增壓。

現在日本廠商也在積極響應,加入渦輪大軍。我個人去年買車的時候,去了豐田店,渦輪增壓的車型是有的,只是自吸還是多一點。

自吸與渦輪的大戰沒有必要再說下去,你什麼性格,喜歡哪個發動機你就買那個,真的沒有必要去口水,各有優缺點,哪有那麼完美的。

我的回答完畢,謝謝!


隴上甘肅


首先日本是可以生產渦輪增壓汽車的,而且技術水會很高。不知道題主為什麼題主會覺得日本造不出渦輪增壓汽車,你看看日本三菱,在車用發動機渦輪增壓器技術和生產上都是國際上數一數二的。估計題主是想知道為什麼日本造出的渦輪增壓車少或者說是質量總是出問題,下面我說說我知道的一些原因。



1.日本技術革新過於保守

在汽車方向,由於日本在二戰後快速發現,在自然吸氣發動機領域日本有獨特的特點,形成了不同於世界的日本標準,當時日本的工業、經濟發展都十分繁榮。

20世紀後,歐美國家開始加強環境保護,因為汽車的龐大數量,汽車排放也成為嚴格控制的對象之一,直到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出臺,對於汽車排放要求嚴格到極致,同時新能源車正式在世界舞臺出現。

渦輪增壓對於減少排放有極大的益處,但日本保守的觀念和技術路線不願意讓歐美欠著鼻子走,它們開始在提高壓縮比上下功夫,其實無論是增壓還是提高壓縮比,實際原理都一樣,是為了提高充氣效率,事實證明日本在這一路上確實走通了,而渦輪增壓則問題多多。

2.渦輪增壓,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隨著科技進步,渦輪增壓在性能上確實超越了自然吸氣發動機,把一部分自然吸氣發動機市場淘汰出局,這對日本的汽車工業也敲響了警鐘。這時日本也開始了對增壓發動機的研發,但是由於時間太短,瞭解不足,而且是歐美產品對於日本的發動機水土不服,出了不少問題。日產騏達1.6T賣了8000量就停產了,接著是最近出的機油門事件,都說明日本在渦輪增壓發動機上存在技術盲點。



不過隨著技術發現,日本各家企業都開始在新能源汽車上發力,留給渦輪的機會也不多了。

如果你喜歡我的觀點,請關注我的頭條號,不同的汽車資訊、選車乾貨、搞笑視頻,盡在“深藍月華”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