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 為了做關內侯,他竟上書漢武帝將函谷關東移300裡!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史上最重要的雄關要塞之一,號稱“千古雄關”。可是你知道嗎,歷史上竟先後有3座函谷關!漢武帝時,將軍楊僕因為恥於做關外侯,竟然上書漢武帝,成功的將函谷關東移300裡,這是怎麼回事呢?


為了做關內侯,他竟上書漢武帝將函谷關東移300裡!

千古雄關

歷史上的三處函谷關現在分別被稱作秦函谷關、漢函谷關和魏函谷關。其中最出名、也是最重要的當屬建制最早、發生故事最多的秦函谷關。

秦函谷關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東北弘農澗河西岸。西據高塬,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因關在谷口,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為了做關內侯,他竟上書漢武帝將函谷關東移300裡!

崤函通道

函谷關始建於春秋戰國之中,圍繞著這座重關名城誕生了“紫氣東來”、“老子過關”、“雞鳴狗盜”、“公孫白馬”、“終軍棄襦”、“玄宗改元”等成語故事和傳說。

為了做關內侯,他竟上書漢武帝將函谷關東移300裡!

函谷關老子銅像

傳說春秋末年,函谷關令尹喜一天清早出門看見東方紫氣騰騰,霞光萬道,觀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氣東來,必有異人通過。”忙令關吏清掃街道,恭候異人。果然,見一老翁銀髮飄逸,氣宇軒昂,並且倒騎青牛向關門走來。尹喜忙上前迎接,通報姓名後,誠邀老子在此小住。老子欣然從命,在此著寫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經》。以後,函谷關一帶的門楣或春聯都刻寫“紫氣東來”,流傳至今。

為了做關內侯,他竟上書漢武帝將函谷關東移300裡!

老子入關

戰國時期,孟嘗君出使秦國被秦昭王扣留,孟嘗君一食客裝狗鑽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小妾以說情放走孟嘗君。孟嘗君逃至函谷關時卻發現關門緊閉。另一食客假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嘗君得以逃回齊國。

為了做關內侯,他竟上書漢武帝將函谷關東移300裡!

雞鳴狗盜

公元前318年,山東六國“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公元前241年,楚、趙、魏、燕、韓五國聯軍犯秦,“至函谷,皆敗走”。

為了做關內侯,他竟上書漢武帝將函谷關東移300裡!

雄關要塞

安史之亂時唐軍與叛軍曾在此“桃林大戰”。

1944年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的“函谷關大戰”,也是在這裡進行的。

秦代的函谷關早已消失在歷史中。如今的函谷關景區為1992年以後陸續重建,主要景點有老子銅像、太初宮、瞻紫樓、雞鳴臺、函關古道等20餘處,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漢函谷關

漢武帝時,樓船將軍楊僕因戰功赫赫而被封侯。當時有戰功的戰將往往被封為關內侯,唯獨沒有楊僕的份。漢武帝對他說,關內的土地分完了,你就做一個關外侯吧。老家在函谷關以東宜陽縣南灣村(今屬洛陽新安縣)的楊僕並不情願做一個讓人恥笑的“關外侯”。他上書漢武帝,請求將函谷關東移300裡。

為了做關內侯,他竟上書漢武帝將函谷關東移300裡!

函谷關位置圖

考慮到為擴大關中地盤,加強對關東的控制,漢武帝同意了他的請求。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楊僕帶領他的部下及門人,將函谷關東移至300裡外的今新安縣境內,稱其為新關,舊關因而改置弘農縣。南灣村就此歸入了關中的地盤,楊僕如願以償地做了關內侯。

為了做關內侯,他竟上書漢武帝將函谷關東移300裡!

漢函谷關遺址

漢關早已廢棄,現在僅存有關門遺址,底層中有拱形門洞,可供交通使用。 2014年漢函谷關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的一處遺產點,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魏函谷關

魏函谷關,也位於靈寶市,在秦函谷關北約5公里處。

據《靈寶縣誌》記載:三國時,曹操西討張魯、馬超,因秦函谷關艱險難行,為了迅速轉運兵馬糧草,命大將許褚在黃河南岸劈山開道,以行糧草,即當年的“曹操運糧道”。

為了做關內侯,他竟上書漢武帝將函谷關東移300裡!

函關古道

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弘農太守孟康在運糧道的入口處新建關城,號大崤關,又名金陡關,後人稱魏函谷關。清代康熙、同治年間及民國初年曾數次重修魏關。關樓上書“天下為公”四字,系康南海所書,後改書“紫氣東來”。關樓在抗戰時毀於兵燹。近代,魯迅先生筆下之函谷關,多指魏關。魏函谷關遺址建國後被三門峽水庫淹沒,現僅存古道、烽火臺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