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發現甲骨文的兩大功臣,沒有他們,將造成歷史重大遺憾

清代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河南省安陽城西北5裡處的一個村子,由於水決堤,衝出許多甲骨,當地人以為是中藥中的龍骨,於是當作藥材治療疾病。

一天,一位名叫範維卿的古董商偶然來到這裡,以極其低廉的價格買回了一些龍骨。他把從河南安陽搜求的幾樣寶物推銷給了在京城為官的山東老鄉王懿榮,其中就包括小屯出土的龍骨。

發現甲骨文的兩大功臣,沒有他們,將造成歷史重大遺憾

王懿榮祖籍煙臺福山,是光緒六年進士、翰林,他學識淵博,對金石、版本、書畫都有很深的造詣。王懿榮首次接觸到這些甲骨,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仔細琢磨這些龍骨,發現上面有許多刻畫的小道道。他把大大小小的龍骨對到一起,竟然拼成了兩三塊龜版!他或苦思冥想,或查閱資料,大致判斷這龜版肯定是三代遺物。他通過多日的研究,成功地識別出了一些象形字。

在初戰告捷的基礎上,王懿榮遍翻各種史料典籍,終於從《周禮春官》、《史記·龜策列傳》中弄明白了上古之人是怎樣占卜的。此後,他又從骨頭片子上找到了商代幾位國王的名字,對照《史記》,得到了初步的印證。至此,王懿榮的疑惑徹底解開了,這就是商代先祖們占卜用的龜版!

他吩咐家人到北京各個大藥房,專揀帶字的龍骨買下,很快購得數千片,是為我國研究殷墟甲骨文字開創之始。王懿榮曾邀請了很多學界名流到家中做客,傳閱著這3000多年前的文字。可以說,王懿榮對甲骨文的保護、識別有開創性的貢獻。

但天不假年,一年後八國聯軍入侵,王懿榮殉難,沒來得及對所藏甲骨進行全面研究,因而沒有留下此學的論述,殊為憾事。

在到底誰是發現甲骨第一人的問題上,歷史上還有王襄於1898年最先發現的說法。

王襄(1876-1965)字綸閣,祖籍浙江興,世居天津。王襄一生埋頭甲骨瀚海,先釋其文字,探其源流,繼而推其繁衍引申,加以整理,辛勤著錄。在隨後的抗日戰爭和解放初期,他儘管清貧,卻多次拒絕了外國商人的高價誘惑,直至將畢生蒐購珍藏的甲骨文全部獻給了國家。總之,在遇到了二王這樣的有識之土後,殷墟甲骨才從藥材變成了珍貴的古代文化研究資料,避免了我國的這一古代文物繼續人為地毀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