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揭秘郭子仪为何功高震主却得以善终:官场不与小人争高低

对很多人来说,官场小人可以算是阴魂不散,他们会抓住你的一个缺点无限放大,或者在领导面前诋毁你功高盖主,那么现实中的我们如何在小人的搅屎棍下善始善终呢?

揭秘郭子仪为何功高震主却得以善终:官场不与小人争高低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

郭子仪一生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由玄宗开始,儿子唐肃宗,孙子唐代宗,乃至曾孙唐德宗,四朝都由郭子仪保驾。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唐明皇时,安史之乱爆发,玄宗提拔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命令他带军讨逆,唐朝的国运几乎系于郭子仪一人之身,不止一次,许多国难危急,都被郭子仪一一化解。

郭子仪卓越的军事才能展现于安史之乱,这让鱼朝恩不爽,便向肃宗皇帝进谗言,将相州失利归咎于郭子仪。

揭秘郭子仪为何功高震主却得以善终:官场不与小人争高低

郭子仪知道幸臣程元振、鱼朝恩总在皇帝面前百般诋毁自己,最要命的就是手握兵权图谋不轨之词。那么自己该如何应对呢?郭子仪的方法就是不给他们口实,尽量减少皇上的猜疑,比如在前线正打仗呢,一接到免职或调任旨意,即日上路,不问为什么,也不辩解,更无怨言。

此法表面虽然很呆萌,其实不然,与小人争辩是辩不出道理的,不如沉默示弱。果然,免去郭子仪东都留守之职,令其回京。不过,皇帝也没糊涂透顶,一到战事吃紧,还得起用郭子仪。

在一次家宴之后,喝醉的郭暧(郭子仪的六子)指责老婆升平公主(代宗之女)高坐在公婆之上。升平公主和丈夫吵了一架,郭暧忍无可忍抬手就给了公主妻子一个耳光,要命的是他又说了一句:“你仗着你爹是皇帝,就耀武扬威吗?我告诉你,我爹他是根本不想干皇帝这个差事,否则,还轮得到你家?”

揭秘郭子仪为何功高震主却得以善终:官场不与小人争高低

一面是芒刺在背,一面是醉打金枝,虽然六儿子郭暧对自己的公主老婆说了一句天下人都知道的大实话,但郭子仪的负荆请罪无疑是看透了功高盖主的后患。

郭子仪的战战兢兢消除了代宗内心深处的疑虑,最后换来了代宗四两拨千斤的一句话:“不痴不聋,不作家翁。”

从郭子仪出山到终老,大唐的命运紧紧地和他绑在了一起。有郭子仪的“起”,就有大唐的希望;有郭子仪的“落”,就有大唐的踉跄。

比起安禄山的内藏阴谋的韬光养晦,郭子仪的不露锋芒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否则也难有人生起落后的善始善终。

当年郭子仪的汾阳郡王府从来都是大门洞开,贩夫走卒之辈都能进进出出。

揭秘郭子仪为何功高震主却得以善终:官场不与小人争高低

郭子仪的儿子多次劝告父亲不要这样,后来,郭子仪语重心长地说:“我家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家的奴仆吃官粮的有1000多人,如果我筑起高墙,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人与郭家有仇,略微煽风点火,郭氏一族就可能招来灭族之祸。现在我打开府门,任人进出,即使有人想诬陷我,也找不到借口啊。”

儿子们恍然大悟,十分佩服父亲的高瞻远瞩。

简单分析郭子仪的一生:天下无事时,皇帝担心其功高盖主,命其归野,虽然朝中的文臣武将多半都是郭子仪的门生部属,可是一旦皇帝心存疑虑,他就马上移交权柄,坦然离去。等国家有难,一接到圣旨,他又毫无怨言,化解危难,难怪四代君主都要倚重于他。

而且,郭子仪的儿子、女婿、子侄也都加官晋爵,所提拔的幕府部属中60多人,后来皆为将相。然而,郭子仪却言传身教,他们也都竭力不碰触皇权的禁区。

揭秘郭子仪为何功高震主却得以善终:官场不与小人争高低

郭子仪虽然功高盖主,但仍可以算是唐朝唯一一位走出历代功臣怪圈的大臣,用最完美的结局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无论古今,他的为人对于今天的我们都有很大的启示。

与小人相处,防不胜防,其中分寸,很难把握,无论是在哪朝哪代。而且,君子当政,尚用小人;小人当权,排挤君子,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与小人争高低,大概如此吧。

内容 | 改编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