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歷史上叱吒一時的鮮卑族發源於哪裡?

生猛歷史


1/鮮卑起源於東胡。據中國古籍記載:東胡是中國春秋戰國時代至東漢,生活在大興安嶺地域的一個北方族群。東胡族被匈奴擊敗,受到匈奴的奴役。東漢時,匈奴受到漢朝的打擊,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西遁。東胡族群始得解放。

鮮卑族為東胡人的一支,最早生活在鮮卑山(大興安嶺)嘎仙洞周邊地域。鮮卑人因山得名。考古發現,嘎仙洞石壁上有北魏銘文,附近發現大量鮮卑貴族的墓葬。

2/西晉末年,鮮卑人作為五胡民族之一進人中原地帶。公元386年,鮮卑拓跋部首領拓跋珪,建立北魏王朝(拓跋珪崇敬三國時的曹操,取國號魏。為區別於歷史上的曹魏,史稱北魏,公元534年分裂為西魏和東魏)。北魏王朝統治中國北方達140多年,為各民族融合發揮了重要作用。

3/鮮卑族歷史上出現2個青史留名人物。(1)、為上文提到的北魏創立者拓跋珪。強大的北魏王朝,結束了中國北方各民族長期混戰殺戳的亂像,給百姓帶來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局面。(2)、為北魏第6位皇帝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93年,他發動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創立三長制,實行均田制,改革鮮卑舊俗,實行漢化,遷都於洛陽。促進了民族融合和社會進步。

4/鮮卑人與歷史上南匈奴一樣,經隋、唐兩朝逐漸融入漢民族及其他民族中。據專家考證,只有極小數人的後裔形成了如今中華民族56個民族之一的錫伯族。

下圖第4圖為北魏創立者拓跋珪塑像。











趙凡丁201


鮮卑人應該更準確,指地理上生活在鮮卑山地區的人,就如現在人們常說的湖北人河南人一樣。在鮮卑人立國之前,那裡主要生活著東湖本土人、黃帝昌意部族、秦國北方墾殖軍團、匈奴國民,當然也包括後來融合進去的烏丸人等。作為鮮卑人的共同標誌,他們用秦始皇統一文字時的書面象形文字給當地通行的語言注音。在此之前,這裡只有口頭語言,沒有書面語言。

鮮卑,是漢字注音到當地土語發音,意思是安靜的地方,泥濘的地方。東漢末期長城以裡的人把黑龍江流域及其以北,東到烏拉爾山脈的廣大地區都叫鮮卑,那裡的人就是鮮卑人。俄羅斯人300年前往東推進時,把鮮卑這個發音按照拼音文字的習慣翻譯為他們的語言,中國人從俄語翻譯成了現在的西北利亞。

鮮卑人也不是少數民族,而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他們國力強盛時代,鮮卑人大舉南進,擠壓華北、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土著居民。他們先後建立了魏國(北魏是後人對他們的稱呼),經過戰亂分裂,有建立了隋唐五代十國。由於其開放包容,拿來主義(即人們說漢化),唐王朝是中國2千多年中最強盛的。這主要歸功鮮卑人。

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說,當代中國文化的主體主要是鮮卑文化、楚文化和南方諸夏文化的遺產。中原地區好比一個大熔爐,承接了華夏文明進程中各區域的競爭的勝利者。


幻想的野草


鮮卑族人走出嘎仙洞,為隋唐盛世奠基

歷史上叱吒風雲的鮮卑族發源於哪裡?這樣一個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說法。但是;據我查閱史書瞭解。鮮卑族本屬於是東胡的一個分支。在秦漢朝時期,也就是在今天的西拉木倫河與洮兒河區域附近,他們一直是逐水踏草而居的遊牧生活。

鮮卑族後來又融合了匈奴,在北匈奴大舉西遷之後,深入匈奴的故地,鮮卑族人吞併了匈奴的地盤,隨即鮮卑族和匈奴的文化習俗逐漸開始了融合。

中國人引以為豪和驕傲的盛世唐朝,實際上也是鮮卑族和漢族共同創造的偉大王朝。鮮卑家族性格剛勇,深深影響了北周、大隋和大唐三個朝代。

據史書記載;在大鮮卑山的峭壁之上,有一處天然形成的巨大洞穴;嘎仙洞。這裡曾經居住過一個傳奇式的偉大民族鮮卑部落。仰望嘎仙洞,目視著鮮卑族先帝的舊址。關於鮮卑族的一些問題也引發我們的好奇心。

鮮卑族一個野蠻飲血的原始一族,是如何在茫茫鮮卑山的群山密林之中繁衍生息的呢?他們如何在歷經上千年的遊牧狩獵生活後走出深山老林的呢?又是如何歷經千難險阻輾轉於中原之地建立了豐功偉業的呢? 我們接著往下看!鮮卑族的消失,但鮮卑族血液卻流淌在漢民族之中。鮮卑族原屬於是中國北方阿爾泰語的遊牧民族,是東胡部落的一支,鮮卑族人發源於大興安嶺的群山疊繞之地,鮮卑族人常年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

查閱秦漢文獻資料來看,鮮卑族人也常常被形容為師比、犀比、胥紕。 鮮卑族人長年累月生活在比較艱苦的群山密林之中。由於鮮卑族人骨子裡的一種桀驁不馴的特俗氣場,加上鮮卑族人膽大如虎。鮮卑族人性格剛毅,天生勤勞,但鮮卑族人也極其野蠻兇悍。另據史書記載;在東漢和帝時期,漢朝大將竇憲率領大軍擊敗了匈奴人之後,鮮卑族人趁機佔據了匈奴的地盤,就這樣,匈奴人也就加入鮮卑族人,同時也把匈奴的一種文化和原始的野性融合進了鮮卑族的骨子裡。

所以說,鮮卑族人也是東胡與匈奴的融合一個民族。而到了東漢桓帝時期,檀石槐統一了鮮卑族各部,他在高柳建立鮮卑族人王庭,並聯合諸鮮卑部成立了軍事行政的最高聯盟,共分為東、中、西三部,各由直屬負責人管理。

鮮卑族的軍事聯盟在這個時期所掌控的疆土非常之遼闊,東部管轄地包括今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科爾奇草原和呼倫貝爾草原,由彌加、闕機、槐頭等鮮卑大人統領,供二十多個邑;中部地區包括今錫林郭勒草原、巴彥淖爾高原、阿拉善盟境內的沙漠地區和額濟納河流域等地,由日律、推寅等鮮卑大人統領,共20多個邑。

檀石槐還用大膽啟用漢人制定法律,從中原地區購入鐵器,開展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並大力促進鮮卑族人的經濟和軍事的發展。 但是在檀石槐死後,各部落就各自為政,先後自立為王了。從而使鮮卑族在再次陷於四分五裂的惡性循環中。

於是;在漫長的歷史年輪中,三個聞名遐邇的家族依次脫穎而出;他是,東胡的宇文氏,西部的拓跋氏。中部的慕容氏。這三個姓氏率先步入中國歷史前沿的是慕容氏。

眾所周知,慕容氏建立了前燕、西燕、後燕和南燕。隨後拓跋氏滅掉慕容氏,隨即建立了北魏王朝、東魏和西魏王朝。最後是宇文氏一族厚積薄發給取而代之,建立了北周,再往後就是隋唐盛世了。但是;還有一支鮮卑族人留在了鮮卑山。他們故土難離,沒有隨著遷移出來。所以這支鮮卑族人也就沒有被其他民族所融合。他們保持自己的特有的文化、習俗,幷逐漸演變成一個有特色的文化民族;錫伯族。

錫伯族人現在主要居住在遼寧部分地區、新疆伊犁地區也有一部分錫伯族。當然,新疆的錫伯族人是因為清王朝時期由盛京徵調錫伯官兵和家屬共約三千餘人。前往新疆伊犁河南岸駐防的後裔逐漸一點一點而發展起來的。進入隋唐時期以來,鮮卑族就開始不在以軍事實體存在了。但鮮卑族人的後裔卻在這兩個朝代高居於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

隋唐時期最好的見證者楊氏、李氏家族就是鮮卑族演化的漢人,而他們的母親、妻子均是漢化的鮮卑族後人。以至於後來,幾乎所有的鮮卑族人都融入了漢民族。

今天,他們的血脈任然在我們的身上繼續延續著。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講,也就是說,鮮卑族人幷沒有在歷史中消失。


站在女性的觀點追憶歷史、瞭解歷史,感受截然不同的一種歷史解讀情懷。


每天和你分享有價值的歷史觀點!請你留步給予關注,點贊,點評,轉發,您的支持就是我的原始動力!愛你們……😘😘


歷史中簡堂趙劉果兒


民族學界的主流說法是:鮮卑為我國古代東胡系統的部落集團。

例如,根據《史記·匈奴列傳》的《索引》,提到“東胡,烏桓之先,後為鮮卑”,《索引》另還引東漢胡廣雲,“鮮卑,東胡別種”。除此以外,《三國志·魏書》的《鮮卑傳》也稱,“烏丸、鮮卑即古所謂東胡也”。西晉司馬彪在《續漢書》更是直接指出,“鮮卑,亦東胡之支也”。

由此可見,鮮卑與東胡存在極其密切的關係,他們是東胡部落聯盟的成員,故而史家們才紛紛稱鮮卑是東胡別種。

當然,鮮卑內部的組成是比較複雜,經過不斷的發展,逐漸形成東部鮮卑、北部鮮卑和西部鮮卑三支。東部鮮卑興起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鮮卑山,北部鮮卑在大鮮卑山,也就是今天的大興安嶺北段,西部鮮卑則是基於前兩者的演化而形成的集團。正如前面提到的文獻記載,鮮卑與烏桓的關係較近。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面(前119)時,霍去病徙烏恆於上谷等郡,致使其故地西拉木倫河流域(即饒樂水)空出,鮮卑山的東部鮮卑趁機遷徙至此。另外,大鮮卑山的北部鮮卑也南遷到大澤,也就是呼倫貝爾一帶。

在不斷的遷徙過程中,鮮卑分佈與匈奴、烏桓、漢人、丁零結合,形成新的族別。例如,在西拉木倫河一帶,鮮卑與南匈奴之後宇文氏結合,形成宇文鮮卑。原本分佈在大鮮卑山的北部鮮卑,遷徙到匈奴故地後,與匈奴殘餘部眾結合,形成鮮父胡母的拓跋氏鮮卑。

下面我就簡單說一下拓跋氏鮮卑的源流。根據馬長壽先生在1962年《烏桓與鮮卑》一書中提出的觀點,拓跋鮮卑起源於大興安嶺北段(即大鮮卑山)。這個說法隨著1980年嘎仙洞石刻祝文的發現,已經基本成為定論。

嘎仙洞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10公里處,在大興安嶺東麓的森林中。所謂的嘎仙洞石刻祝文,其實是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太武帝拓跋燾派遣中書侍郎李敞來自石洞祭祖時的祝文,其全文如下:

維太平真君四年癸未歲七月廿五日
天子臣燾,使謁者僕射庫六官、中書侍郎李敞、傅㝹,用駿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於皇天之神:啟闢之初,佑我皇祖,於彼土田。歷載億年,聿來南遷。應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拓定四邊。慶流後胤,延及沖人,闡揚玄風,增構崇堂。克翦兇刃,威暨四荒。幽人忘遐,稽首來王。始聞舊墟,爰在彼方。悠悠之懷,希仰餘光。王業之興,起自皇祖。綿綿瓜爪,時惟多祜。歸以謝施,推以配天,子子孫孫,福祿永延。薦於
皇皇帝天、皇皇后土。
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
尚饗!
東作帥使念鑿。

這段雕刻在嘎仙洞石壁上的祝文,與《魏書·禮志》上提到李敞去石室祭祖的文字完全相符。

《魏書·禮志》載:“魏之先居幽都,鑿石為祖宗之廟於烏洛侯國西北。” 史書所言的“烏洛侯國”西北的石室或石廟,根據歷史地理學者的考證,其實就在嫩江西北的大興安嶺北段,與嘎仙洞的位置相符。

拓跋鮮卑起源於大興安嶺北段,就此成為定論。


HuiNanHistory


大家好,我是戴你看歷史。

鮮卑族有兩個族源:一個是源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東胡,因聚居鮮卑山而得名;一個是源於大興安嶺北段,稱鮮卑拓跋部。

匈奴衰落之後,鮮卑遂佔據了匈奴故地,勢力逐漸擴大。東漢中後期,鮮卑各部推舉檀石槐為最高軍事領袖,擁有數以十萬計的軍隊,盛極一時,“南鈔(抄)漢邊,北拒丁零,東卻夫餘,西擊烏孫,盡據匈奴故地。東西萬二千餘里,南北七千餘里,網羅山川水澤鹽池甚廣”。當時的鮮卑諸部和滯留當地的匈奴等族組建了部落聯盟,分為中、東、西三部。

東漢末年,大批漢人逃亡到鮮卑人地區,教其製作兵器,學習漢文。三國時期,鮮卑族分佈在今山西北部、河北北部直到遼寧一帶,經常參與中原各國間的戰爭。鮮卑逐漸形成了慕容部、段部、宇文部、拓跋部等幾支比較強大的力量。

鮮卑拓跋部的祖先居於黑龍江境內的江流域大興安齡附近,大約在西漢時期形成部落盟,“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鎮北方”(《魏書·序紀》),此後,鮮卑拓跋部逐漸西遷和南下,在東漢初年遷到了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呼倫湖一帶。魏晉之際,遷移到了鄂爾多斯草原,擁有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號稱有騎兵四十多萬。此後,拓部吸收漢族的文化制度,開始了農耕定居的生活。

十六國時期,先是慕容部先後建立了幾個政權,後由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權消滅其他割據政權,把北方地區基本統一起來。

鮮卑族建立政權後,部落大都解體,人民多轉向定居農業生產,隨著封建化進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時期,鮮卑作為民族實體和政權實體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漸消亡。


戴你看歷史


鮮卑族發源於中國東北,蒙古草原東部。在戰國時期這裡被稱為“東胡”,漢初被匈奴冒頓單于兼併。之後匈奴被漢朝驅逐西遷,這裡的東胡後裔也開始獨立。其中就包括烏桓和東部鮮卑兩支,烏桓在烏桓山,東部鮮卑在鮮卑山,具體位置是蒙古草原東南部的西遼河上游西拉木倫河以北的丘陵地帶,兩座山相距不遠,《後漢書·鮮卑傳》說鮮卑與烏桓習俗相同,證明兩者應該是同源的關係。烏桓在東漢末年較活躍,被曹操親征而消滅。

拓跋鮮卑雖然也叫鮮卑,其實和東部鮮卑的關係反而不如烏桓近。拓跋鮮卑發源於大鮮卑山,大鮮卑山在蒙古草原東北部,額爾古納河的東南。大鮮卑山與鮮卑山有一定距離,兩者之間是否是同族也不好說。其實本來東部鮮卑才是正牌鮮卑,五胡十六國的燕國由東部鮮卑的慕容氏建立。但之後拓跋氏後來居上建立北魏,因為自稱鮮卑,也就把慕容氏一類稱為“東部鮮卑”“別部鮮卑”,但南朝史官仍然稱東部鮮卑為“鮮卑”,稱拓跋鮮卑為“索虜”。


林屋公子


公元338年,拓跋族首領什翼犍在大同建立了代國;公元386年,鮮卑族又入主中原,統一了中國的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公元551、557年,東魏、西魏分別又被北齊、北周所取代。

鮮卑,這個一度統一中原、異常顯赫的民族,究竟起源於何處?又是如何消失於歷史舞臺的?

史料有載:東漢時期,應奉上書漢桓帝雲:“秦築長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鮮卑山,因以為號。”“東胡,烏桓之先,後為鮮卑。”因此,史學界主流的看法都認為鮮卑源自東胡,是在東湖部落聯盟被匈奴擊破後分離出來的族群。東漢初年的鮮卑族被匈奴族所奴役,直到北匈奴被迫西遷後,鮮卑族乘機佔領了北匈奴的地盤漠北地區,並將漠北的匈奴十餘萬部落併入鮮卑,從而正式壯大起來。



此後,鮮卑族一路浮沉,直到隋唐以後,鮮卑族逐漸解散,不再作為民族實體而存在。但鮮卑族後裔卻持續在隋唐政壇上發光發熱。而且,隋、唐兩朝的開國皇帝都深受鮮卑文化影響,並且如唐高祖李淵的母親與妻妾中,也有多位漢化的鮮卑人。

隨著朝代的演進,大部分鮮卑人都逐漸融入了漢族,小部分融入契丹族。東北地區也有少量的鮮卑族,主要分佈在黑龍江、外興安嶺西邊、烏蘇里江兩岸包括海參崴一帶,他們中有一部分被《尼布楚條約》劃給了俄國,另外有小部分演變為今日的錫伯族。

鮮卑族的興起與衰微路徑,在多民族的中國歷史上而言並非孤例。但鮮卑族對中國古代歷史進程的影響卻是絕對不能小覷,尤其是拓跋鮮卑部,曾出過數位非常有建樹的領導人。如北魏的拓跋燾,統一了北方,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還有拓跋宏—— 就是著名的“孝文帝改革”發起人。


生猛歷史


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後崛起的少數民族,魏晉時期內遷至中原,捲入了西晉末年代的動亂。隨後,十六國時期,鮮卑拓跋部完成了部落的統一之後,在中原地區建立北魏政權,不斷髮展壯大,公元439年統一北方。孝文帝改革後,鮮卑族的封建化進程加快,勢力大增,但鮮卑部族的痕跡逐漸淡化。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後又被北齊和北周替代。有一定鮮卑血統、出身關隴地區的貴族建立了北周、隋、唐等政權。鮮卑族的一些風俗品格被流傳下來。但鮮卑部落隨著663年被吐蕃吞併後,逐漸消失於歷史的長河。

對於鮮卑族的起源,學界還沒有定論,主要有四種說法:東胡說、東夷說、山戎說、逃亡漢人說。可以肯定的是鮮卑族肯定是個北方民族。對於這四種說法,山戎說和逃亡漢人說的可信度不是很高。根據現存的鮮卑族人物陶俑和歷史記載,鮮卑族的習俗、長相、語言與漢人都不同,而歷史記載中也沒有明確的該支派的發展;這種說法的解釋是從鮮卑族的名稱來解讀的,認為“鮮者,少也。卑者,陋也。”(《翰苑集》引《漢名臣奏》),筆者認為我國曆史上少數民族的名稱或是音譯或是根據某一特點命名,命名方式因為“大漢民族心理”都有含有鄙夷的意味,所以從名稱的解讀來判定鮮卑族是逃亡的漢人是不可信的。山戎說的記載較少,只有《史記集解》中有所提及,故暫保留疑問。

從今日留存的文獻來看,東胡說和東夷說是可能性較大的。《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十六國春秋》、《魏書》等都提到過鮮卑是東胡的餘部,最少也是有密切關係。東胡被滅後,餘部有一部分前往烏桓山,稱東部鮮卑;一部分聚集到大興安嶺北段的大鮮卑山,東漢末年據匈奴故地,稱拓拔鮮卑。西晉末年,拓跋鮮卑開始活躍於歷史。東夷說是學者受《國語·晉語》中的“昔成王盟諸侯於歧陽。楚為荊蠻,置茅蕝,設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為盟”進行解讀。而建國後的考古工作者在今呼倫貝爾市扎賚諾爾礦區北部達蘭額羅木河東岸發現了鮮卑早期墓群,墓中的袋形三足陶銅器和頭北單塋墓葬方式有東夷文化的痕跡。這究竟是當時物品交換的結果還是文化影響的結果,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國家人文歷史


百度詞條是這樣寫的: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興起於大興安嶺。

鮮卑族屬阿爾泰語系是不錯的,但說他是蒙古語族不完全準確。因為從時間順序來看,蒙古概念晚於鮮卑。同時說鮮卑是遊牧民族也不準確,鮮卑是從大興安嶺走出來的典型的森林狩獵民族,幾經遷徙之後成為遊牧民族,但這仍然是個過度,因為最終他又過度成為農耕民族。

從目前已有資料來看,有文字記載的鮮卑族歷史,大約有2000年左右。有科學依據的證據顯示今天生活在大興安嶺北段,鄂倫春自治旗的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都是鮮卑人的後裔。

在大興安嶺北端的深山裡,有一個巨大的山洞,一直是考古工作者非常關注的。知道80年代一個偶然的機會。人們發現這個山洞出現在魏書的記載之中。

據《魏書》載,烏洛侯國於北魏太武帝四年來朝,“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派中書侍郎李敞去祭祀,並“刊祝文於室之壁而還”。現存銘刻的文字共201字,與史籍記載的祝文基本相符,證實為北魏王朝承認的拓跋鮮卑發祥地。

這個發現對鮮卑考古來說,是一件重大的成績。她不僅證明了魏書中記載的真實性。更重要的是它勾畫了一條鮮卑人在歷史中發展的脈絡。這個山洞所在的位置,就是魏書中記載的大鮮卑山。也就是說鮮卑人是從這裡走出了大興安嶺。 不過我們必須要知道,今天仍然生活在大鮮卑山周邊的,鄂倫春人,鄂溫克人等等,其實都是當年沒有走出去的鮮卑人的後裔。

那麼走出去的那一部分鮮卑人到了哪裡?這一部分鮮卑人就是拓跋鮮卑。

早在2000年前歷史的道路選擇非常有限,根據一系列考古證明,鮮卑人一路向西,順德額爾古納河。也就是今天的中俄蒙三國的交界線。不過在這條線上大多數地區仍然處於森林地帶,和大興安嶺是連接的。很顯然鮮卑人在這個位置生活了幾百年,因此,這一段時間的鮮卑人仍然是森林狩獵的習慣。

又過了幾百年,差不多是中原的秦漢以後。這時期中原文化對北方的影響越來越大。(在當地的博物館中,有大量出土的鮮卑墓葬。隨葬品中已出現了青銅器就是證明。)於是生活在森林裡的鮮卑人被吸引著繼續向南遷徙。(請大家記住這次拓跋鮮卑離開的時候,仍然留下了一部分人口。而這一部分人在後來的歷史中創造了比拓跋鮮卑更輝煌的成績。)

這一次鮮卑人來到了史書中記載的大澤,也就是今天呼倫貝爾草原上的達賚湖。這之後鮮卑人狩獵的習慣才慢慢改變成了遊牧風俗。草原遊牧最大的特點是與部落宗族之間的距離更緊密了。雖然矛盾更多但集結力量你在森林時期,要容易很多。這段時期中原正處在西漢末年,史稱五胡十六國。拓跋鮮卑抓住時機,繼續向南在和林格爾地區的盛樂,建立了代國。其實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那時期的草原部落有點實力,於是就建立一個所謂的國家,是一件時髦的事。當然,這次建國對拓跋鮮卑來說,仍然是一個過渡。

公元398年拓跋鮮卑再次從盛樂出發,繼續向安南,在今天的大同也就是當年的平城,建立了建立北魏政權。至此,開啟了一百年的北魏王朝。誰能想象得到,這就是那個從山洞裡走出來的不起眼的民族。今天我們在大同雲崗石窟,仍然可以看到當年他們雕刻在山體上巨大的佛像。那是一系列令人心靈震撼並感動的藝術品。我們是否能想象得到那是1600年前的傑作!

不過又過了一百年後,孝文帝帶著拓跋鮮卑繼續往南遷徙到洛陽以後,就走向了下坡路。直到北魏隋朝滅亡,隋朝都會唐朝吞併。拓跋鮮卑作為一個獨特的民族,徹底融入了中原人種之中。

那麼讓我們再回到額爾古納河邊,看一眼那些留在河邊的拓跋鮮卑們,他們後來去了哪裡?

《魏書》《隋書》《新唐書》中都同時記載了北方森林中一個部落的名字“室韋”。室韋,初作失韋,隋時始用室韋,後也有寫作失韋、失圍的。室韋共分五部,其中有一支叫做“蒙兀室韋”,這就是後來統一草原,攻略歐亞的蒙古。

在《蒙古秘史》中記載,約在唐朝期間,住在額爾古納河邊的十九世先祖,蒼狼與白鹿渡過額爾古納河,向北進入不兒罕和樂敦山,生下了第十八世先祖。十八大之後生下了不世出的蒙古英雄成吉思汗。

剩下的故事就屬於耳熟能詳的了,成吉思汗這一支,最終統一了整個蒙古高原。從人種到習慣,從生活方式到經濟活動。元朝之後一部分回到了蒙古高原,一部分融入到了明朝的漢人中間。最重要還有一部分依然堅守在大興安嶺的大鮮卑山中,那部分人雖然名字已經改變了,但他們就是最原始的鮮卑人。











姚宇時代頻道


上圖為盛樂博物館展板

軒轅黃帝的兒子昌意有一個小兒子受封北國,此地有大鮮卑山因此以“鮮卑”為號。其後代做了此地的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於是形成了一個遊牧民族,畜牧遷徏,射獵為野。這就是鮮卑族的起源。幽都之北、廣漠之野指的是大興安嶺原始森林以北。

《北史》記載說夏、商、週三代及秦漢時期匈奴、山戎、獫狁、獯鬻為害中州,而鮮卑部一直不交南夏,所以史籍中沒有記載。東漢時期的鮮卑部向南遷移到了內蒙古扎賚諾爾地區,在此地生活了百餘年,至今留有古墓群。

漢末鮮卑部再次南遷。據《北史》記載,這次南遷途中山谷高深、九難八阻,有神獸似馬,其聲類牛,引鮮卑部乃出,始居於匈奴故地。三國曹魏甘露三年,被追尊為神元皇帝的拓跋力微率部遷於定襄盛樂。據《北史》記載拓跋力微四月祭天,諸部君長助祭,有不肯順服的白部大人觀望不至被拓跋力微所殺,從此遠近肅然。《北史》提及拓跋力微欲“與魏和親”。

上圖為盛樂博物館展板

盛樂是鮮卑的北都,位於現在的內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爾縣。從拓跋力微都盛樂以來,與西晉修好。拓跋力微死後國分三部,其中一部的首領拓跋猗盧,即拓跋力微之孫,被追尊為穆皇帝。拓跋猗盧出幷州,遷雜胡北徏雲中、五原、朔方,又西渡河擊匈奴、烏丸諸部。自杏城以北八十里迄長城原,夾道立碣,與西晉政權分界限。最終拓跋猗盧又將鮮卑三部重新統一。

拓跋猗盧受晉封為代公、大單于。以盛樂為北都的拓跋猗盧修平城為南都。遷於平城的拓跋猗盧又進位為代王。最終因為子嗣爭位在西晉末年被兒子拓跋六修所殺。

拓跋力微重孫子、拓跋猗盧的侄孫拓跋什翼犍在位時期建立代國,設置百官,後敗給前秦符堅。拓跋什翼犍的孫子道武帝拓跋珪重興鮮卑再次向南北擴展,並於平城正式稱帝。拓跋珪之孫太武帝拓跋燾時期鮮卑建立的魏終於統一北方,後稱為北魏。

其實要想了解鮮卑的早期歷史,內蒙和林格爾的盛樂博物館是個很好的地方。

下圖為盛樂博物館鮮卑巖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