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5 扩写古诗的几个技巧,附杜牧《清明》:清明的雨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诗歌因为字数韵律的限制,使得诗词的语言必须精炼,内容高度浓缩却相当厚实,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无所不含,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诵读积累古诗,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积淀学生语感,还能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反过来扩写古诗,又可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扩写古诗,关键在于发挥想象,要怎么样来引发想象呢?

扩写古诗的几个技巧,附杜牧《清明》:清明的雨

钱钟书有句话:“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这就是说,诗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蕴不是显露于外的,只有通过读者的反复品味,才能体味到蕴涵于内的味道,发现诗的含蓄之美。哪怕形体消失,其本性依然存在(体匿性存)。

  诗的高度浓缩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为我们留下了一些空白的艺术:故事情节的空白、人物描写的空白、心理活动的空白、思想情感的空白、哲理上的空白等等。我们要根据诗的叙事表达、风景描写、情感抒发、哲理升华、综合包容这些方面,以类想象,于想象回味之中感知意象,激活思维、创造性的进行扩写。

扩写古诗的几个技巧,附杜牧《清明》:清明的雨

有的古诗只是简单勾勒景物,而去追求诗外的意趣风貌。诗中所描绘的形象往往刻画不细,朦朦胧胧,让我们有机会补充想象,创造丰富的艺术境界。

有些复杂的、微妙的、激越的情怀,语言却不能直抒尽传,从而为读者设置下情感上的空白。因此可以想像作者情感,紧扣“情感空白”,“情动则辞发”。展示意境,使读者与诗人感同身受。

古诗中的哲理,往往寓于形象之中,其“空白”地带更广。感受诗的底蕴,进行恰当的联想,联系生活,由诗的物象提炼和升华为一种普遍的哲理。

好了,了解了这些,下面来看一篇扩写《清明》的作文:

扩写古诗的几个技巧,附杜牧《清明》:清明的雨

《清明的雨》

清明再次到临,天空乌云密布,雨下的是那么的细密无声,那么的不缓不急,就好似一捧珍珠研末,从天而降,飘飘洒洒,如风似雨又像雾。

就在这如仙境般的云雾中,诗人杜牧,闲散漫游在郊外。他环顾四周,路上的行人三三两两,匆匆忙忙,偶尔在泥泞的小路上留下稀稀两两的脚印,无心驻足欣赏这山水如画。

风中送来乎断乎续的琴笛声,忽远忽近,许久,杜牧才见到一个对面而来的牧童,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上一双破草鞋,双手持笛,悠然坐在牛背上。

见孩童走近,杜牧拱手作揖:''小童子,天色已晚,请问这附近有没有什么酒家可以吃饭住宿?敢问能否告知于我?''牧童见杜牧一介书生打扮,又如此礼貌,便还礼道:“有啊!这里最有名的就是那家杏花村客栈。又干净,又便宜,童叟无欺。”

扩写古诗的几个技巧,附杜牧《清明》:清明的雨

杜牧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有一个幌子在烟雾中忽隐忽现,想必那就是所说的客栈了,杜牧赶忙道谢:“这是一点银两,你收下,以作方便之用。”牧童急忙道:“公子不用客气。银两我绝且不能收的,公子留着住店用。公子赶紧去投宿吧,免得一会没了客房,路上小心地滑。别摔着,一路顺风,我们有缘再见。”

杜牧只得辞了牧童,快步向客站方向走去。果然,杜牧按照牧童指示的方向,很快就杏花村打听到了杏花村客栈,雨,还是那么的密集,不急不躁,丝毫没有听的意思,望着窗外的小雨,杜牧的灵感油然而来,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抒情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