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4 校友录|邵洪亮:师院是我青春绽放的地方,也是我学术道路的原点

校友录|邵洪亮:师院是我青春绽放的地方,也是我学术道路的原点

可记得宽宽的木门

可记得教室里参差的桌凳

可记得哪位同学爱迟到

可记得课间十分钟的打闹

可记得课前曾唱的歌谣

可记得那时你用过的书包

可记得青春萌动的心跳

可记得曾经拥有过的骄傲

怎能忘心爱的母校?

想要回到这里

让动人的歌声将你环绕

【校友录】

与你一起找回遗失的美好

这里是邵洪亮关于师院的专属回忆

学术陶醉下的师院时光

校友录|邵洪亮:师院是我青春绽放的地方,也是我学术道路的原点
校友录|邵洪亮:师院是我青春绽放的地方,也是我学术道路的原点

邵洪亮浙江象山人,中共党员,归侨身份。1994年至1998年,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湖州师专教学点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941班,系湖州师院发展史上第一届本科生。1998年8月留校任教两年。

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师、日本松山大学客座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博士学位论文校内考委、大学本科毕业生汉语教育专业文凭(PGDE)负责人等。2015年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海外优秀教师人才”引进,任教至今。现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中文教研部主任,及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指导委员会校外导师等。

他热爱语言学事业,在师院诸位老师的指导与影响下在学术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欢心。

校友录|邵洪亮:师院是我青春绽放的地方,也是我学术道路的原点

启 信

得知自己获邀参加母校60周年校庆时,我很感动,也深感荣幸。作为湖州师院历史上的首届本科班941班的学生,今年正好是我毕业二十周年。

大学毕业后,我留校工作了两年,2000年去上海读研便离开了学习和工作了六年的湖州师院。之后尽管非常怀念湖州,想念湖州的老师、同事、同学,但终因忙于学习和工作就很少回到湖州。

最近一次来湖州是在2013年,当时我还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工作,受文学院的邀请回校做学术报告,距今也已过去五年。当时见到了久别的班主任章子林老师、原中文系主任程民老师、原中文系总支书记许莉萍老师,还见到了苏向红、杜隽、潘国英等诸位老师,以及老同学潘明福和周晓虹老师,心情非常激动。

那时候,我就发现湖州师院的发展变化实在太大太快,校园环境愈发优美大气。在风景秀丽的苕溪边,我驻足感叹良久。

校友录|邵洪亮:师院是我青春绽放的地方,也是我学术道路的原点

老校园旧照

初心与相遇

说起与师院的相遇,我和941班的史燕君同学是全校仅有的两位非湖州、嘉兴地区的师范生,原本打算填报浙江师范大学志愿,却在被录取后才发现那一栏志愿后小小的括注“湖州师专教学点”!

报到当天(1994年9月14日),我俩从下午4点坐上学校的巴士,直至晚上10点才到湖州。说实话,进到校园后,人又累又困,见到这么破旧的校园,确实有些沮丧。仅记得那时德高望重的班主任章子林老师、原系总支书记朱仁宝老师一直等候在食堂的报到点,迎接我们的到来。

校友录|邵洪亮:师院是我青春绽放的地方,也是我学术道路的原点

入学通知书的信封(1994年8月),当时欣喜地等待浙师大的录取通知书,没想到收到的是湖州师专寄出的信封

校友录|邵洪亮:师院是我青春绽放的地方,也是我学术道路的原点

当初的《新生入学须知》

但生活总是无处不充满惊喜。

沮丧的心情在报到的第二天就变好了,因为我在食堂对面的宣传栏上看到了中文系老教授们的简介,包括徐青老师、李广德老师、沈泽宜老师、钱威老师等,从那时起我便开始期待着听他们讲课。

我还发现,校园里的图书馆很不错,听说就在我们入学的前一年刚落成,当年便已有40万册藏书。那时的图书馆便成为了我心灵上的归依,还记得我借出的第一本语言学的书就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德熙的《语法讲义》——我的语言学知识的启门就是在那时开始了。

校友录|邵洪亮:师院是我青春绽放的地方,也是我学术道路的原点

珍藏的不同科目的作业本

围棋协会会员证

校友录|邵洪亮:师院是我青春绽放的地方,也是我学术道路的原点
校友录|邵洪亮:师院是我青春绽放的地方,也是我学术道路的原点

口琴协会会员证——当初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

除了学习,周末骑自行车郊游和举办舞会成了我们课外的最爱。

一年级时,不会跳舞,只见一些高年级的男生请我们班的女生跳舞。当时作为班长的我心里总是醋溜醋溜的。

于是乎,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厚厚的《交谊舞入门》扛到宿舍,边自学边教全班男生跳。很快地,我们班的多位男生成了周末校园里各类舞会的主角。但他们都不知道,我们如此标准的交谊舞步实实在在地都是自学的。

陪伴与深情

说到交谊舞,便勾起了我对我们敬爱的沈泽宜老师的回忆。

作为五十年代北大的才子,沈老师也颇爱跳交谊舞,爱唱流行歌曲。不管什么场合,沈老师一直都是西装领带,风度翩翩,而他的才华,他的情感——正如他的形象,深受我们学生敬仰。

沈老师率真的、毫无半点造作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我,我至今还经常翻阅沈老师的《诗的真实世界》、《西塞娜十四行诗》和《诗经新解》,每每读来,眼里总是噙满泪水。勇于思考和探索、敢于说真话也成了我学术道路上坚守的底线。

校友录|邵洪亮:师院是我青春绽放的地方,也是我学术道路的原点

1996年全班与章子林教授、沈泽宜教授一起到绍兴的文化之旅

徐青教授经常引用刘禹锡的《陋室铭》来宽慰我们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当时湖州师专校园虽小,但有像他们这些名师坐阵,则学校名声在外,灵气十足啊!

那时候条件艰苦,但我一直感到那时师生感情深厚,学习生活非常充实。

老师们能一一叫得出我们的姓名,了解每个学生的脾性;他们教我们知识,还时常关心我们的生活,那种师生间的感情已上升为亲情。

80多岁的李广德老师、钱威老师等至今都与我们学生经常在微信里互动,字里行间满是师生情谊。

大四刚搬到新校园时的照片

校友录|邵洪亮:师院是我青春绽放的地方,也是我学术道路的原点
校友录|邵洪亮:师院是我青春绽放的地方,也是我学术道路的原点

班主任章子林老师便如同慈父一般。那时他已56岁,是全校年纪最大的班主任。他教授我们文艺学,教学严谨,尤其是那潇洒的板书,引得我们全班同学竞相模仿。

记得刚入校才一个月时间,我因鼻动脉破裂大出血紧急住院治疗,在家人还未来得及赶到之时,章老师在医院里整整陪护了我一晚上。校医院林梅医生见我流血过多,专门煲了乌鸡汤端到医院里给我补充营养。我们班的团支书严玲玲见我挂着盐水不方便吃饭,一口一口地喂我喝粥。

彼时彼景尽管已经过去24年,但每每想到此,我心里总是充满感激之情。那份深情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慢慢酿成酒,动人又长久。

校友录|邵洪亮:师院是我青春绽放的地方,也是我学术道路的原点

周末经常去爬山,买些周生记鸡腿在山顶上野餐,再配点啤酒,作上一首诗,那是十分惬意的

学术与师恩

谈及自己的学术道路,我的语言学的入门之路并没有走过弯路。

当时选择偏于理性的语言学专业,一是因为自己确实更加喜欢语言学和形式逻辑学,二是因为得到了徐青教授、徐静茜教授等老师的鼓励和引导。

徐青教授也是北大的高才生、王力先生的高足。他性格温润宽厚,包容大气,总能够在语言学问题上对我做出高屋建瓴的指导。幸运的是,我留校从事助教工作时,便是徐教授做我的指导老师。

而徐静茜教授则是原杭州大学中文系最早一批的研究生,师从著名的逻辑语言学家王维贤教授。她治学严谨,见不得学生有一点点的马虎和弄虚作假。我当年考研时,是徐老师极力推荐我报考语言学实力雄厚的上海师范大学,这个选择从我后来的发展来看,是完全正确的。

校友录|邵洪亮:师院是我青春绽放的地方,也是我学术道路的原点

大一写的112篇习作认真装订成《凌云集》,此为自己手绘封面

我的本科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选题跟语言学相关,指导我这两篇论文写作的是另一位我十分敬爱的苏向红老师。她简直就是我们当年的女神,气质优雅,声音动听,加上又是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发音和言谈堪称完美,每次听她讲课总有一种如闻天籁之感,那是一种享受!

苏老师对我的论文指导一直以鼓励为主,肯定多于批评,补充多于删减。当年在苏老师指导下的这两篇论文均获得了“优秀”等第,后来还先后公开发表,成为了我语言学研究之路的处女作,进一步引发了我对语言研究的兴趣。

校友录|邵洪亮:师院是我青春绽放的地方,也是我学术道路的原点
校友录|邵洪亮:师院是我青春绽放的地方,也是我学术道路的原点

当年的第一届优秀本科生与中文系的老师一道参加学术报告会

校友录|邵洪亮:师院是我青春绽放的地方,也是我学术道路的原点
校友录|邵洪亮:师院是我青春绽放的地方,也是我学术道路的原点校友录|邵洪亮:师院是我青春绽放的地方,也是我学术道路的原点

作为首届本科班班长,在《学生工作》上介绍学生工作经验

铭记与期待

浮云朝露、星霜荏苒,大学毕业一晃就已经二十年。

如今我也从教整二十年,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饮水思源,我的很多教育方法和处事方式,仍然是师法于诸师,师院的老师一直是我的楷模。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时刻铭记湖州师院当年的校训“明德求真”,力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犹记当年蔡清江老校长在新校园刚落成,介绍主教学楼外立面的设计思路之时,引用了《孟子×离娄章句上》中的一句话:“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今天,我谨以此句献给湖州师院的学弟学妹们,希望你们聆听师长教诲,学会感恩,秉承湖州师院的优良学术传统,坚守最起码的人文道德和学术规范,勇于探索,敢于批判,为人一天就要用心讲真话、在岗一日就要为民办实事!

校友录|邵洪亮:师院是我青春绽放的地方,也是我学术道路的原点

1998年留校后第一次参加校运会,系里第一次为教师统一定制了一套西服

校友录|邵洪亮:师院是我青春绽放的地方,也是我学术道路的原点

高校工作的第一本工作手册,珍藏至今

每一段留不住的青葱岁月,都藏匿着一个个难忘的故事。

一本泛黄的同学录,一件签满歪歪扭扭名字的旧校服,

又或者是一张你珍藏在手机久久不忍删除的老照片,

是否,它曾触动你怀旧的心弦,

令你思绪万千,记忆涟漪连绵?

【校友录】,欢迎分享属于你的师院时光。

文字 /邵洪亮 曾梦淳

照片 /邵洪亮

审核 /龚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