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挑现在几个物理系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放到五六十年代,可以搞出原子弹吗?

秦汝鹊


从第一枚原子弹制造出来到现在已经70多年,原子弹的制造方法早已不是机密,世界上除了少数袖珍国家以及一些财力及人力比较落后的国家,其他国家都有能力制造出原子弹。

原子弹的原理很简单,将纯度比较高的铀235或钚239堆积在一起,只要达到临界质量或临界体积,就能发生链式反应,这就是一枚原子弹。有一个故事讲的就是有一位科学家看到两块高浓度的核燃料要撞在一起,如果撞在了一起就能超过临界体积,那样就会发生灾难性的后果。危机关头那位科学家冲上去用手分开了两块核燃料,他被称为“用手掰开原子弹”的人。

制造原子弹最艰难的一步就是获取高浓度的核燃料。铀235在天然铀中的含量不足1%,把铀235从铀中分离出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同位素的化学性质一样,无法用化学的方法将铀235和铀238等分离开,只能用物理的方法分开。常用的方法就是根据铀235和铀238原子的质量不同,用离心机提纯铀235。上万台离心机连续运转数年,就能生产出制造一枚原子弹所需的铀235。离心机连续工作这么久,对电力的消耗非常巨大,需要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支持。

另一种常用的核燃料钚239在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它是在核电站中获取的,快中子轰击铀238可以获得钚239。正是因为钚239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国际上有组织专门监管核电站中得到的钚239。

明白原子弹的原理后,再回到题主问的问题上。只要能给那些物理系的大学生或研究生足够的资金及设备,制造出原子弹还是比较容易的事情。倘若一无所有,需要从寻找铀矿、制造离心机开始,那就比较费时费力了。当时中国制造原子弹时几乎就是从一无所有开始的,有国家的强大经济做后盾,科技才能健康快速的发展。


刁博


作为国内某大学核物理专业的毕业生谈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随便挑选几个物理系的研究生放到五六十年代是不可能在那么短时间内造出原子弹的;

2、即使挑选的几个成绩最优秀的研究生放在五六十年代也很难保证在那么短时间内搞出原子弹;

原因如下:

1、几个学生数量太少

原子弹是一个超大工程项目,有的国家举全国之力研究几年都没结果,比如我们的邻居—朝鲜,美国当时研究原子弹历时7年,投入了20多亿美元,整个工程投入50万人,几个学生怎么能够。

2、当时科学家可不是随便选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

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上海交大机械专业毕业,在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取得数学和航空双博士学位。

邓稼先:国内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钱三强:清华大学博士毕业,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获得者,1946年就已经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正教授了。

赵九章: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柏林大学气象专业博士毕业,1944年就已经是南京大学(当时的中央大学)教授了。

为两弹作出贡献的专家太多,恕我不能将各位元勋一一列举,他们有的人为了造原子弹隐姓埋名,长时间为了工作保密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他们也有情感,但是他们更有信念。

3、我国当时造原子弹也是举全国之力完成的,从铀矿勘探队到铀浓缩,那时选矿地质队就有9个,经常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上,从全国各地选调各个行业精英支援原子弹工程,车工、钳工、甚至还有弹棉花的。

4、虽然苏联中途毁约,但是苏联的作用也不能忽略。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后,苏联不仅向我国提供了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带来核物理、核辐射等方面的经验,还派来640专家。

以上,即使挑选几个国内最优秀的核物理研究生,也难以那么短时间内造出原子弹,当代的我们应该向所有为原子弹工作作出贡献的人致敬!


核先生科普


可以很肯定的说,一定研制不出来,今天的物理系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干脆去掉大学生,就全部用研究生也不行,并不是说现在的这些研究生不行,而是今天他们可以,但是和数十年前相比他们真的不行。


第一、学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已经今非昔比。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社会上所有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认知,比如今年2018年理科一本线分数线为490多分,而且据说还是今年考题有些简单所以在分数都高的同时,分数线也有所提高。这个分数线就能上一本,呵呵!!!!!!20年前这都是不可思议的事。不得不承认,今天的大学生正在走向普及,只要上高中,就一定能上大学这是肯定的,再不济也能上个最普通的大专吧。

这也是很多人普遍认为的,80年代的高中生可以顶过90年代的大专生,90年代的大专生水平高于2000后的本科生,而2000年代的本科生水平强于今天的研究生,所以说今天的研究生和50年代的大学生相比真的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没有任何可比性。


第二、今天的大学生没有了那种爱国和奉献精神。

五六十年代的那些科学家可以说他们有很多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回到贫穷的祖国,在他们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用尽自己的一生去为自己的祖国做贡献。在他们看来,能够为祖国尽一些力量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而今天,在整个社会都倡导“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或者向权利看”,如此没有那种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和斗志后,又怎能长期的低头从事那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有所收获成绩的科研项目。


第三、今天的大学生,习惯了高科技,一旦离开那些现有的诸类应用和软件,恐怕就会不知道从何处下手。

五六十年代的老一辈科学家,他们依靠的是算盘、甚至是铅笔一个一个数字加出来的,一个公式一个公式得出来的实验数据。今天的大学生谁还有如此的本领或者能够从零计算出登月的数据,冰雹认为不会再有。

综合,今天的社会培养的是适合于当代工作的人才,他们中间未来也会出现非常伟大的科学家,但是历史时代不同,谁也无法用不同年代的事情去做另一个年代的事,你说呢?有不同观点,评论区讨论?!!!!


冰雹蓝天


研究原子弹科学原理并不复杂,但需要有很强的工业能力作为支撑。

随便挑几个现在物理系的学生当然不行,但随便挑几个现在物理系拔尖的学生还是胜任的。

原子弹的基本原理是链式反应,科学家们发现某些元素,如铀235在俘获一个慢中子后会产生出2-3个慢中子,换句话说中子的数目是越碰撞越多的,这就是所谓链式反应,在极短时间内大量铀235会分裂,而每个铀235的分裂又会放出将近200MeV的能量,换句话说在极短时间内将有大量能量被释放出来,这个效率要比以前化学炸药释放化学能的效率高很多。

原子弹的原理,其技术难点在于把少量U235从大量U238中分离出来,或把少量Pu239从U238及其他杂质中分离出来,后者的技术难度小一些,但需要先研制反应堆。海森堡当年就是卡在这个环节上了,当然说到底是德国的国力有限,不可能给他海量的资源。

原子弹的科学原理是非常简单的,可以说是公开的科学秘密,今天物理系的学生知道,当年美国的物理学家知道,同时英国,德国,甚至日本的科学家也知道,区别在于当时只有美国有足够的工业能力把原子弹在极端时间内给研制出来。

有一些并不确切的传言,比如说海森堡估计错了原子弹的临界质量才导致德国的原子弹计划泡汤。但实际情况是海森堡在公开的演讲(1942)中说只要“一个菠萝大小”的核武器就能摧毁一座城市。

海森堡这个级别的物理学家不需要自己去算原子弹的临界质量,这个活儿他派给手下的学生去做就可以了,难点也不在数学,而在中子的散射截面,这需要用加速器测一下,实验数据能让计算更精密。所以海森堡算的不准是可以理解的,谁让德国在实验方面落后了呢,况且从海森堡的公开演讲看,他也没估错数量级。

日本科学家仁科芳雄也推测说只需要10-50千克铀235就能制造出一颗原子弹,而美国在曼哈顿计划中提纯出的铀235正好是50千克。

以上事实说明成功地研究出原子弹的关键除了优秀的物理学家,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工业能力。比如提纯铀235需要大量的电,需要大量的铜导线制作电磁铁,按日本海军在1942年底的估计将需要消耗日本年发电量的十分之一和铜产量的一半才能完成足够铀235的分离。

没错,日本在二战期间也有自己的核计划,图为美军士兵正在拆毁仁科芳雄的加速器。原子弹不是难在物理而是难在资源和技术。

总之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原理相对简单,思路也是清晰的,对今天物理系的优秀学生来说完全没有问题,但真要实施则要以国家整体的工业实力为基础及大量工程技术人员的配合。


物理思维


挑现在几个物理系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放到五六十年代,当然搞不出原子弹!

原因在于,现在物理系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一方面能力根本达不到当时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的水平。当时制造原子弹的元勋们的水平都是世界级的。比如,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的学生。其他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还包括:朱光亚、彭桓武、王淦昌、郭永怀、程开甲、邓稼先、陈能宽、周光召等也都是世界级的科学家。物理系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哪有这个能力。

其次,虽然原子弹的原理看似简单。但是,要说其实际制作、试验和发射过程则非常复杂。而物理系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在校期间,根本没有机会去进行这方面的观摩。更不要说动手操作了。因此,毫无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只靠书本上的理论,完全不可能搞出原子弹。实际上,了解历史的网友,应该知道当年可以搞出原子弹除了以上元勋,很多普通人都付出了许多。当时是一群人在日以继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完成这件事。


地震博士


不能,原子弹的原理简单,但是我们要的不是原理而是实实在在的原子弹实物,所以不仅仅是几个搞理论的大学生那么简单,需要大量其他领域的人才和部门进行配合。

首先,搞原子弹是搞得实物,不是搞理论,原子弹最核心的确实是核物理学,但是仅仅凭借物理学专业是不能搞出来的。除了核物理学之外,原子弹还涉及到数学、化学、电子、机械、冶金、力学、地质等等等。举个例子:造原子弹需要铀吧,铀是从铀矿里提取出来的,所以需要地质专业的人员在全国各个地方寻找铀矿,找到铀矿还要想办法提纯。再就是原子弹总不是一个大的铀块扔出去吧,总要有机械结构部分吧,那么这一部分是不是应该有机械工程人员和制造人员的参与。还有就是起爆,这个涉及电子吧。总之,原子弹的设计制造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的学科和行业非常广泛,你只找几个搞物理的大学生肯定是不行,他们只能在理论上和设计上给出支持,剩下的办不下去了。

其次,几个大学生实在太少了,原子弹的研究需要大量的人员进行计算和实验,那个年代可没有电子计算机,需要算盘、纸笔进行人工计算,这个计算量可不是设计一个传送带齿轮减速器那么简单。期间还要进行反复的各种实验,观测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而且还要把理论成果转换成工程图纸,这个难度非常大,就这么几个人累死他们都忙不完。曼哈顿计划最开始的时候奥本海默认为只需要6名物理学家和1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就可以了。没想到他低估了整个原子弹计划的困难,最后实际投入超过1000名科学家,加上其他方面的的人员一共动用了数十万人。

第三,你选一些大学生是指没毕业的吗?要是没毕业的话那么更不行了,他们处于正在学习和吸收知识的阶段,特别是本科生并没有太多机会参与高层次物理研究。当时中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参与人员相当一部分是在研究所工作并有过一定研究经验的人,有些甚至在国外的著名实验室跟随知名的物理学家进行过长期研究。比如钱学森在加州理工与冯卡门一起进行过研究,在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担任过主任和教授。钱三强在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研究所进行过研究工作。程开甲在爱丁堡大学和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参与过研究,剩下的不一一列举了。

最后,其实本科和研究生对于这种高精尖研究来说并不算是高学历,当时参与原子弹研发的核心人员都是学霸级的,研究生起步,顶级院校博士生。我们举几个例子吧:

邓稼先:核物理专家,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

于敏:核物理专家,北京大学物理学研究生。

钱三强:核物理专家,法国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

程开甲:核物理专家,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

王淦昌:核物理专家,德国柏林大学物理学博士。

钱学森:火箭专家,美国加州理工航空、数学博士。等等等

所以,想要仅仅凭借几个物理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就想搞定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现在的科研人员其实并不比当时差,歼20、航空母舰、大推力运载火箭、高铁都是现在的科研人员的成果,论技术含量不比原子弹低,现在我们也有了,证明我们当代的科研人员也是好样的,希望不要用那些乱七八糟的词去抹黑当代科研人员。


雏菊西瓜Peterpan


我不是贬低大学生,就挑几个物理系或者研究生,你确定不是开玩笑?

随着社会在进步,科学科技在飞速的发展这不可否认。但这并不能说明现在的人都比较聪明,以前的人就蠢!科技进步是一代代人努力的结果。

当初美国为制造原子弹,启动的曼哈顿计划可是历时3年,耗资在当时的经济情况下就达到20亿美元的水准。你说当时四几年的时候钱有多耐用都用了这么多,换作现在要多少钱?



这还不算,曼哈顿计划几乎集中了欧洲(除德国等)和世界最顶级的科学物理学家们。总参与人数超过10万人。


当时耗费那么多人力物力,主要是因为谁都没有搞过,根本没有经验可寻……但是并不带表现在经验成熟就可以几个人完成这项任务。

要知道,现在我们所学的很多物理科学知识,都是老一辈科学家留下的,当时参与的很多人可都是物理学先驱,比如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等等……

现在学人家的东西学得好学不好都还是一码事,就不要提这天方夜谭的东西了,他们这些先驱者都不敢说几个人就能完成。

在他们没发现核变之前,谁能想到有原子核,核变有如此威力?


现在我也知道原子弹氢弹爆炸原理啊,一个核裂变,一个核聚变反应……嘴上知道这些基本东西有什么用?

靠几个大学生就能搞,世界核武器还不泛滥成灾了……作为人类的终极武器,世界又有几个国家搞出来……


壹点科谱


研究原子弹!那已经是物是人非的事了。当年什么条件啊,简直就是土的掉渣。现在又是什么条件。要硬是让新老科学家调换一下年代的话,恐怕现在的学生们真穿越时空换到了过去,还没等研究课题,年轻人就已经被那恶劣环境给吓傻了。再就是那些“欧式手摇打字机、手摇计算器、抽插计算尺、比例尺、电炉烧杯、U型压力计、高温干燥箱,干冰低温锅、手摇加压实验台,手动电摇表”等古董级的仪器设备,也得让这些蜜糖罐里长大的孩子们一脸的懵逼。因为那些东西,光是学会玩也得下点子功夫的,不然的话,它就会出现做一次一个结果的下场,不累死也得气你个半死。

再回头看看穿越过来的爷爷奶奶们,他们如果有幸来到我们今天这个世界,那也是得晕半天,因为他们大多没见过电脑和数控,更别说各种的应用程序了。那要是让他们完完全全的把自己肚子里的那些硬货给倒出来,怕是也得要了他们的半条命吧。

我们晚辈,作为国家民族的继承人,虽说,生在了新时代,赶上了好时候,但我们还是要敬畏先辈的努力和智慧,继承他们艰苦奋斗的作风,利用好现代化的科技,为民族振兴做出能让自己引以为傲的成就,来共圆我中华之梦。


大张在中原105534586


这是一个很开放的问题,虽然应该对现在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有信心,但是事实上更偏向于不可能。即使是挑几个现在的研究生导师到五六十年代,估计也造不出原子弹。这当然是有依据和原因的,可以从历史环境和研究成员实力来看。


从历史环境上观望,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本是经历了长期战争的新中国,成立不久与苏联结好,但由于苏联的“背叛”,在科学技术方面本就是存在于困境的新中国,又失去了外援的智慧和设备支持。


与此同时,技术不进的情况下又面临着自然灾害,没有人能够保证一定能得到发明原子弹的材料,只能是“硬着头皮”,凭着一腔爱国的精神,千辛万苦找到了发明原子弹的关键材料。不得不说,在那一段的历史时期,如果没有“吃苦耐劳”和“爱国”,谁能想到一个薪薪之国,竟能有如此作为。其中得亏一些“海龟”的重要支持,多少先进的知识分子放弃海外的优越生活回到国内“吃苦”,就是那热切的救国之心,是时代成就了一批伟人。


接着,再来浅看原子弹研究的成员,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等等等,哪一个不是家喻户晓的泰斗级人物,哪一个不是各领域的先驱,哪一个不是有着一腔热血和一脑才智。他们的历史成就,时至今日怕是也没多少人能够赶上,一颗原子弹的设计有着各领域名望很高的人士来共同带队,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中,有着热情和奉献精神。


而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变化,学历也在变化,20年前的时代,考上大学是多不容易,而在现在社会,大学生几乎普及在每一个家庭,研究生的遍地开花,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质量上却“惨不忍睹”。今天的大学生,习惯了科学技术,一旦离开那些现成的“工具”,大概会不知所措。五六十年代的老一辈科学家,他们依靠的是算盘、甚至是铅笔一个一个数字加出来,通过各种公式得出实验数据。今天的大学生有几个能不依靠科技来处理数据、来得出实验结果。


决胜网


说真的如果说真的按照这种情况,派他们过去替五六十年代的我们的祖国去研究原子弹的话,我觉得不可能。

因为研究生和那个时代的大师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无论是在学术方面还是对于整个事业的热爱方面。

中国只有一台计算机,而且各个工程都需要这个计算机来计算数据,对于那个时代的科学家来说,要计算整个原子弹爆炸的过程,还有当量都需要靠算盘打,需要靠手来写,这个过程前苏联与美国人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尚且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对于中国人来讲,时间这短超乎了人们的想象。在国外,美利坚还有苏维埃,都想着用核打击来教你做人,对于中国来说此时此刻,他的科学家肩上的担子这沉重让人无法想象。

当时发射导弹的时候,很多导弹零件并不是去磨具里面弄出来的,(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钢铁呀,或者塑料造的,他就是拿萝卜,这一系列便宜的东西雕出来的一个模型,由此可见,当时所面临的情况是困难。无法想像。

中国是幸运的,因为中国拥有钱学森,邓稼先等一系列在物理学,空气动力学,核子动力学等方面有杰出建树的大师存在,而且更加令人兴奋的是,这些大师对于祖国有着无上的热爱,不是大师,我们国家才能从无到有,建设出自己的核工业。

如果说真的按照问题主所提数,假设我们派出几个研究生,去建设那个时代的核工业,真的就可能翻不过身了,也许时势造英雄,是钱学森的那个疑问,照样让我们心头感到一紧。

这几年网络上有一个奇怪的情况,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了没有,大家总在那里说刘禅不是一个傻子,甚至说这个人是圣明之君主,而且可以比肩三皇五帝,当然这只是一个夸张。

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大家说的理由就是刘善能够守住蜀汉基业几十年,这就是一个圣明君主做的事情吗?

那我问你,刘备给刘禅创造这么大的基业,难道就是为了让他在手里败干净,刘禅是在蜀汉王朝这个皇帝位置上做了那么多年,可是并不是他自己的主观原因,就是因为这个人吃喝等死,等了几十年没有替自己父亲去复仇,而是选择龟缩一帮瑟瑟发抖,最后等着过来全盘接收,后一群人就说这个人就是一个圣明的君王啊。

如果说仅仅因为一开始实力上的差距,我们就放弃奋斗,而是选择自认自栽,奋斗的意义何在?我们去做事情的意义何在?我们奋斗,我们去创立一番家业,为的就是能够去追求更好的生活,更大的目标。

可是现在的人对于这种意识几乎不存在,反正是条咸鱼在那待着就行了,何必去浪荡犯贱呢?

说实话,我不明白这种意识为什么会心情也不明白这种意识会支撑多久,也许在国与国之间对弈之中,这种意识或许会决定我们的命运。

不懂得拼搏,不懂得奋斗,这正是我们一代人所欠缺的东西,也是把这批大学生扔到那个时代没有办法,有大作为的原因之一,也许将它们放在西北高原上看见导弹的壳子变形了,或者导弹的壳子没有打磨光滑,他们都会觉得这个导弹不能发射,已经废啦,这个实验已经跟原先有那么大出入,我为什么还要实验呢?我们跟美国差距这么大,我们要为什么要去跟美国,对拼的我们直接投降美国不就好了吗?

不用觉得怀疑,思想的终端就是这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