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国学是什么? 你如何看待国学?

古古大人


钱穆在其著作《国学概论》的“弁言”里,一开头就说了这么一番话:

學術本無國界。「國學」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特為一時代的名詞。其範圍所及,何者應列國學,何者則否,實難判別。

我觉得,这句话说的非常到位,我自己的看法也大致是相似的。展开来说,关于“国学是什么,怎么看待”,可以有如下几个要点:

第一,“国学”是一个时代的名词。

在古代,在中国的疆域被看做是“天下”的时候,是没有所谓国学的。要先有一个“国”,才谈得上学。在古代中国的天下语境中,儒学等是“天下公器”,不专属于哪一国所有,因此确实是钱穆所说的“前既无承”。

而在未来,所谓的“中国”学术,难道就不能解决国际上的问题吗?这也难说。毕竟大陆新儒家对儒学的“政治哲学”阐释才刚刚开始,很难讲未来“国学”的发展会不会更快。毕竟,学术是无国界的,学术是天下的公器。

就比如现在欧美的汉学家们、东亚系的学者们,他们的研究,是否属于国学的范围呢。

所以,“国学”是一个时代名词。

第二,“国学”是“西学”的对称,是外国文化强势进入的应急反应。

如果一个文明的文化始终是强势的,那么,在面对其他文明的同类文化挑战时,就不会过于强调自己本文化的民族特质。比如,佛教曾经强势的进入中国,但因为佛教是宗教,所以对专注于现实社会和政治制度设计的儒家并没有构成本质冲击,但道教却很受不了,所以道家一直强调自己的“土生土长”的特点来吸引信众。而儒家则逐渐消化了佛教带来的一些心性上的东西,发展出了理学。

但是,到了晚清,西方文明是从宗教、政治、社会、自然科学等一股脑进来的,而且是美国、欧洲等都有,这下儒学的应对就不容易的,一方面儒学要调整自己,比如,发展出了民国新儒家等;另一方面也要保护自己,比如强调自己是国粹、国学,用民族性来维护自己的地位。

倘若没有西方文明的挑战,是不可能出现“国学”这样奇怪的词的。就比如所谓的“西学”,其实很复杂,法国哲学和德国哲学差别极大,美国的制度和欧洲的制度也既然不同,但是,在“国学”产生的晚清民国时期,并没有“美国学”“法国学”“德国学”一类的称呼,这就说明,“国学”仅仅是作为“西学”的对应物产生的,是一个西方文明强势进入中国的映射。

第三,“国学”的范围没有固定的标准

一定有人问我,你上面不是一直在说儒学儒学吗?怎么又说没有标准呢?

但事实就是如此,国学,顾名思义,凡是中国的学术都可以勉强算作国学。那么,中国的学问可多了去了。

因此,现在国际国内的学术界所说的国学,狭义上说,就是儒学,没有其他。

标准稍微放开一点,扩大到一些学科范围的话,可以说:经史子集,都是国学。这包括了儒学道家,也包括了唐诗宋词,还包括了先秦诸子,当然还有史学。这样,基本上就把文史哲、古代天文地理、地方志、古代经济社会等都包括了。

而民间对国学本来就不是学术研究,而是一种交流的习惯,不会去深究国学的范围,所以,似乎一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都可以算作国学。或者说,民间所理解的国学就是传统文化,于是,连风水堪舆、周公解梦、民俗文化、抽大烟裹小脚,都被认为是国学的一部分。

救我自己而言,我比较倾向于以“经史子集”来定义“国学”,取个中间吧。但国学的核心是儒学,这是毋庸置疑的。

至于那些零零碎碎的民间文化啊,最好还是不要纳入到国学里,不然的话,一百年以后,广场舞、淘宝店,都可以也跟着“国”一下了。


danyboy


何谓国学?


“国学”,照目前来说,学术界还未做出统一明确的定义。但按一般来说,“国学”,顾名思义,国家之学,国人之学,中华之学,又称为“汉学”或“中国学”,它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及当代文化的精华,两者相融合的学术精髓,我们称之为“国学”。

传统文化的精华,则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包含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先秦诗赋、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历代史学等一整套文化、学术体系。


包括《周礼》、《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过去历史上的“国学”指的是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及需要,建立发展起来的新学术体系,也就是所谓的“新国学”,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精粹相结合的学术。新国学,代表着建立在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基础上,汲取西方“马列主义”的精华,从本质上区别于原国学,新国学包括:1.人文国学2.文艺国学。


注意:文艺方面尚未有人建立新学术体系,而人文方面已经有专著和专属文化传播机构。新国学不存在新儒学,新道学,纯粹只有国学范围性的内容,切勿和新儒、新道、新法等混谈。


如何对待“国学”?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传统文化受到“西学”的影响,也就是当时学术上的时代主题“西学东渐”,中国的“旧学”在现代文明面前面临坍塌,曾国藩继承明儒传统,身体力行,通经致用,后来又有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调和传统与现实的阴阳关系。后来学术界兴起“整理国故”的热潮,虽然与当时历史条件看似不协调,实则是有深刻历史理性的。提出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当时不但提出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提出要恢复两汉经学,这看似极为矛盾,其实正是魏源的高人之处,此后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则。


当时的国人对国粹甚至抱有一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只要是外来的哪怕是梅毒、是糟粕也是好的,其实至今仍有大部分的国人对传统文化、对国学有排斥心理,总是认为西方的好,西方的更让人信服,更科学,传统文化就是封建、就是迷信,其实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一捧一踩的思想是不对的,要以客观辩证的态度去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学术,只有把两者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才能进步。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魅力远不止你所看到的那冰山一角,当你真正接触到它,发自内心的去了解它,你自然会发现其中的美。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下去,需要有人传承下去,如果一味地排斥,只会让文化断层,这不仅是国家的损失,更是世界文化大舞台的缺失,因此,身为中国人,你可以不学传统文化,但一定不要盲目地抵触它。


罗江普话奇门


这个问题真的很值得思考,在高中军训,以及大学军训期间,我们经常会被要求饭前念一下或者背诵千字文或者弟子规,当时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直到后来有机会看见有的小孩子在背诵时,才能认真领悟其中的意义,这就是国学,不是以前我们所认为的只要是文言文或者传统守旧的东西就是国学,国学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下的精华。它是中国人内心深处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不仅仅是简单的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而是还有许许多多需要我们去学习的东西

,比如,国学经典,庄子,老子,孟子等,中国的悠久的历史能教给我们很多东西,这就是国学存在的意义。


岐黄问答


简答“国学”就是“中国学术”的简称。是几千年华夏易道文明的当代创生延伸。

“中国”的国名远超出一个政治实体的“国家”意义,可以说是一种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文明类型”、“东亚文化圈”,如同她一直以来所是的那样。她不需要也不太适应,别的异族文化术语的异样阐释,阐释往往也是“驴唇不对马嘴”。所以国学概念的提出虽是上世纪应对西方“文化殖民”的危机,也是必须树立起的文化主体话语权,在当下尤为必要。

就是说中国人到了必须“用自己的话语”向他人“推介”自己的时候了!别人也希望听你自己怎么说,而不是近代百年“让别人的声音”所淹没。没有理会内心的“良知之声”!

向别人精准的传达“真实的自己”,是中国学术眼下最紧要的事,“国学”再不能吞吞吐吐、闪烁其辞、推脱延误了,应发出自己的声音!

世界哲学大会,这个国际性的“百家争鸣”的召开是一个好开端。

“国学”不是像王小波所说的是要把自己闭门关起来,首先是有近代史的这么一段殖民文化根源,也对当下我们弘扬传统文化警惕新的殖民文化“解构”,是很有意义和“建构”性帮助的一个术语,可能到某一天我们文化真的复兴了,会不再这样称呼我们的学术文化了。

为华夏文明争话语权!

乐活一家之言!共勉!


乐活光阴


国学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德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和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袁世凯称帝和“五四运动”期间,以陈独秀、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一批学者发起新文化运动,针对孔子的四书五经和“君权神授”对中国二千年来的毒害,使中国成为落后被打的根源,提出了“打倒孔家店”。

但是在三十年代开始,蒋介石也开始他的“新文化运动”,胡适等人为了跟着领袖跑,提出整理国故的口号,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新生寻找出路。章炳麟在苏州创办了章氏国学讲习会,对国学做了总结性的讲解。此外,胡适、顾颉刚、钱穆等人也有关于“国学、国故、国粹”的种种论述。

1949年新中国成立,随着批判胡适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爱我中华和中国崛起”的口号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内外遍布,祭孔大典在国内连续上演,“国学”又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又风火起来了。


张律明


大概,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一流的文献学学者,他们一辈子皓首穷经,埋头在古籍善本里。他们见过的古籍,比你们吃过的盐都多。

我们先看看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李零,他这个人比较豪爽,说话比较直接,他说“国学,就是国将不国之学。”同样是北大的,历史系辛德勇教授也很赞同他的说法。

国学就是相对西学的概念吗?但是,市面上流行的所谓的国学,都是封闭保守的。什么叫做文化自信,哪怕是研究中国古代的东西,你也要兼容并包,吸收接纳西方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倘若垒一堵墙,把中西方的东西分个界,这是西学,这是国学。文化自信去哪里了呢?都不自信,那真是国将不国了。

而且,我感觉市面上的“国学”忽悠人的居多,不过是打着传统文化旗号的“毒鸡汤”罢了。没有营养就算了,毒性堪比砒霜。

说句不好听的,如果以后我孩子上学了,学校让他去背《弟子规》、《三字经》什么的,我是不会让他背的,别人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还能不知道吗?发呆都比背这些玩意强。人生以后遇到的选择和问题那么多,靠背几句历史都没有多久的古人的话就管用?骗三岁小孩吧!

是不是什么肮脏的东西,打上国学的旗号都光鲜亮丽了呢?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呢?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了。



半卷


站在不同角度,对“国学”理解也不同。书法家认为写汉字是国学,尤其是毛笔字,儒学家认为孔孟之学为国学,道学家认为老子学说是国学,也有人认为《易经》是国学,还有人认为佛教是国学,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我认为,国学包含传统文化,所谓传统文化,除了上面已有的东西,还有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生活习俗,服饰建筑等等,“国学”这个名词是可以存在的,也是有内涵的。

但是,我们的文化研究史还存在相当大的问题,比如对甲骨文的认识和研究,对汉字起源的错误理解,对文字和语言产生的先后顺序的错觉等方方面面,都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要让国学文化得到发展,首先要清算象形字、形声字等错误理论,充分认识到祖先造的字是血缘字、辈分字、婚合字、职能字四类;其次,认识到汉字本没有简繁体之分,语言用字都是借用姓字,推动汉字借用向简化方面发展。具体还是要了解《中国姓氏研究报告》、《汉字统一的途径是什么?》等介绍,可网搜看看。


汉字科普—新雷第一声


国学就是国家历史的文化的沉淀。中国的诗,书,礼,仪;琴,棋,书《书法》,画;中医,武术,凡是能够传承的,皆属于国学的范畴。


国学不是一种空洞的概念。它是一种几百年,几千年的存在。而且是能够传承的东西。中国在经历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世纪后,许多的国学传承都出现了断层。诗书不畅,礼仪缺失;琴棋淫咪,书画不举。连中医,武术都已没落难堪。正所谓文如心声,连字都写不好,怎么让人看你写的文章?改你的试卷?其实写字就是国学中的基础的基础。


中国上下5000年的文化。只留下了四大名著,300首的唐诗宋词。琴棋被西洋取代;书画为国人唾弃。传统武术不敌搏击,中医更是苟延残喘,被西药打得毫无立足之地。中国的国学真的没落了。


明上孙山需努力


国学在古代就有,但在古代的国学是指国家之学,是指国子监的官学。在20世纪初,西方文化,西方的思想,进入我们国家,我们称之为西学。对应的我们一些仁人志士就提出来国学这个概念,但是国学这个概念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非常精准的,大家都能够认可的概念和定义。

一般的认为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学术,是这样一个定义。但是我们现代人一谈到国学,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概念,就是穿着古式的服装,摇头晃脑,背《弟子规》、背《三字经》,琴棋书画,这就是国学,但实际上这仅仅是国学的基础层面。我们在古代称之为蒙学,也就是启蒙之学。因为国学它涵盖的不仅仅是背诵《弟子规》《三字经》以及《四书五经》这还不是全部,这只是它的一个基础,蒙学的范畴。国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含着我们古代的所有哲学、思想、文化、文学等等。也涵盖着周易、数术、中医、书画、音乐、建筑等等。因为我们谈文化就会知道,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人类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总和。而狭义的文化更多偏向于精神层面。我们的国学走到今天,大家更偏重于文化方面的浅层面,实际上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同时国学又不仅仅是涵盖内容广泛,包括政治、文化、军事都涵盖。

另外国学讲究实证实修,因为你如果不真正的体验它,就很难真正理解国学的内涵。比如说我们如果不学习古人写字的方法,就很难理解国学的真谛。因为我们现在写字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而古人是从右到左,从上至下,写字顺序不同,实际上是形成了我们思维的不同,我们现在从左到右,是学习西方的写字方式。如果我们不学习古人写字,不学习用毛笔,就很难理解古人,这就是实证实修的一个范例。还有比如说;中国古代的文化很讲究这个气,而这个气并不是我们今天说的空气的气。它的气包含着物质、能量场等内容。而这个气到底是什么?如果不学习中医,不学习气功,不练武术,就很难理解这个气的真正内涵。

所以国学是讲究实证实修的,必须要琴棋书画,包括我们的武术气功,这些都要去研习,才能够深入的了解国学。我们普通人学习国学不必向专家一样,专家学者可能更多的关注每个字的读音是否正确,它的标准含义是什么。对普通人意义不大,普通人学习国学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学习国学,然后让我们有内涵,让我们能够解决生活,工作方面的一些问题,这才是我们学习国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易道堪舆


晚清以后,西方学术思想进入中国,中国传统学术逐渐边缘化,后来被整体收入国学这个概念之中。国学这个概念产生的非常晚,广泛应用应该是在民国以后。

国学虽然是指中国传统学术,但实际上从这个概念产生那一天开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可能不受到西方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影响。现在备受推崇的几位晚清至民国时期的著名国学大师,比如王国维,陈寅恪等人都广泛吸收了西方的学术养分。他们的学术研究实际上和晚清以前的中国传统学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

解放以后,国内进行了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改造,国学传统在大陆中断。港台地区还有传承,比如钱穆,饶宗颐。但是他们也没能实现二次传承,国学传统在上个世纪末就无法避免地中断了。

90年代以后,国内的传统文化热开始兴起。后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带热了一批文化学者,国学概念开始复兴。但是在学术研究日益专门化的现代社会,像晚清民国时期那样能够同时横跨多个学科领域的国学大师,再也不会出现了。曾经在台面上比较火的几个国学大师,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质疑。

国学产生的背景是中西文化对抗式交流的时期。而当时西方文化大举入侵的危急关头,传统学者不得不用国家和民族的旗号为传统文化构建一个保护伞,从而实现文化传承。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全面复兴,中国人的心态日益开放,不再拘泥于文化的民族属性。特殊时期形成的国学研究方式,不可能回归。国学大师作为一个特殊时期的群体,也不会再重新产生。

国学虽然不在,但传统文化依旧还在。对于普通人而言,不要迷信现在台面上的那些国学大师,多读一些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少读一些快餐式的国学解读。书读得多了,传统文化的积淀自然就上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