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评章:《妖猫传》,少年之爱VS成年之爱

评章:《妖猫传》,少年之爱VS成年之爱

妖猫传以白居易和空海为主视角,看似一步步在解开猫妖的谜团,其实他们真正解开的是一段爱情故事,明里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暗里却是白龙对杨贵妃一场跨越生死、物种、时间的暗恋故事。

两个人的爱情故事,轰轰烈烈的爱情,尤其是不应该存在于帝、妃间的爱情。让白居易为之痴狂,他痴狂的是那存在于盛唐的爱情,时至今日的李唐不复当年,再也撑不起那奢华的爱情,也不复皇帝与妃子间那刻骨铭心、生离死别的爱情。因此,深宫内苑有的应该是政治、权力、地位、争斗……唯独不该有的就是爱情,正是这朵不该在无情皇宫中盛开的情花,让白居易苦苦追寻,然而它已经枯萎了三十年,难觅痕迹。白居易一直在写《长恨歌》,然而全是他的想象,所以一直不满意,他想去找寻痕迹,哪怕是只言片语,因此作为两榜进士的他,选择做了起居郎,一个可以自由出入宫内而不用做太监的官职,虽然品级不高,他却十分乐意。

空海的到来和皇帝意外的暴毙,打破了二人的平静生活,也让二人产生了联系。他们追随着妖猫杀人的线索,逐渐剥开了故事真相。

云想衣裳花想容……当李白的清平调再次响起的时候,故事脉络才逐渐清晰。其中的种种拨云见日的细节子康不再叙述,过于剧透;也不对其中不符合历史史实事情赘述,本来就是一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没必要苛求。

真相总是残酷的。

一、极乐之宴,盛唐的回光返照、多种爱慕的聚集之时

极乐之宴的现场越是奢华与欢悦,所映衬背后的凄美越是激烈。唐明皇的爱,是占有的爱,是只能自己、这位大唐天子才能拥有大唐的象征——杨玉环,这场盛宴的所有节目、宾客、欢愉都是为了印证他对杨玉环的爱以及只有他才配给杨玉环这个世界最好的。然而,当李白的清平调出现的时候,唐明皇第一次流露出了不悦,他不是嫉妒李白的才华,而是嫉妒是李白居然可以把杨玉环的描述的这么美好,而自己的祝寿诗相形见绌,下意识认为李白觊觎自己的爱妃,因此连夜将其发配。阿布君麻吕爱慕的眼神以及与贵妃的单独一次相遇,则是受到了唐明皇的暗示打压。乍一看,唐明皇的确是十分爱杨玉环的。另一方面,作为时任一方大员的安禄山,作为极乐之宴最后一位到场的贵宾,唐明皇以超规格的礼遇以待,亲自击鼓助兴,而安禄山在历史上的确是一个灵活的胖子、擅长跳舞,君臣一段舞曲是极乐之宴的收尾,而结尾不好的地方在于安禄山对于杨玉环的觊觎眼神,唯独对安禄山的觊觎,唐明皇只能选择克制与隐忍。

唐明皇唯一没有提防的是白鹤少年之一的白龙,其实是他没有想到、也不会把他当做情敌,首先是年龄的差距,其次是杨玉环与白鹤少年见面寥寥数语,外界看来没有发展为爱情的可能,而且杨玉环明显将白龙当做弟弟。

二、马嵬兵变,一场画蛇添足的死亡骗局

史书记载的杨玉环之死,是在兵变将领的强迫下,唐明皇令高力士用白绫将其勒死。而在《妖猫传》中,白绫赐死只不过是一个幌子,然而一群不敢承担贵妃之死的人们,硬生生着墨出来了一场骗局,骗的又仅仅只是杨玉环一人。子康之所以称此为画蛇添足的死亡骗局,因为这个骗局显得莫名其妙,直白说就是毫无意义——理由是没有人可以承担杀死贵妃的罪名,然而明面上是高力士杀的、是哗变将领逼的,谁来承担所有人都明白,作者非要硬生生上演这一出,差强人意。

尸解、毒蛊酒,确保玉环可以无痛的死去。杨玉环其实知道这是一场骗局,所以在临死之前拼命去所求一切的爱意与暖意,来自唐明皇的爱,因为双方都不敢面对,所以她选择了克制;来自阿布君麻吕的爱,而对方的爱是深情而隐忍的,一个爱字也说不出口,但是眼神她也已经满足;来自白龙的爱,她没有回应,但当他一人力阻尸解时的奋不顾身,我想她是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意的。当她饮下毒酒和接受尸解时,显得十分淡然与从容,她不是不怕死,而是不想让唐明皇为难。

唯一的不幸的是,杨玉环在毒蛊发作前醒来了,在黑暗与绝氧的石棺内痛苦的死去,指甲都被磨没了,十分凄惨。当白龙发现她的惨死并通过猫的记忆听到她的哀嚎声时,他只有一个想法,为他报仇,杀了一个唐明皇还不够,他要杀掉所有与杨玉环之死相关的人,哪怕是几代后的大唐天子、哪怕是不相干的人。

即便如此,白居易也感怀于他能三十年如一日地去爱着杨玉环、守护着她的尸体。在白居易的眼里这才是爱,而唐明皇根本不够爱杨玉环。

其实白龙和白居易的爱,都是少年之爱,他们对爱的理解是绝对的,爱就是爱,爱就要不顾一切的爱,不能接受一点瑕疵,更何况是背叛,所以他们对唐明皇的行为十分憎恶,杀死爱人的行为十分可耻,无论任何理由。

而唐明皇作为一个成年人(年纪较大),他的爱要顾虑的太多,他是帝王,要顾虑江山社稷,个人的情感都要让位于天下,这是身为帝王的“职业道德”,若是他因为杨玉环失去江山,那么他只会被史官写为昏君,好大喜功的他是不会接受的。他的爱是,能爱之时极尽占有,不能爱时只能心痛割舍,失去爱时一个人默默用余生去缅怀和懊恼。

杨玉环的爱也是成年人的爱,而她还是比较年轻的,所以她对爱的渴望会更加泛滥,但是会执着一个人的爱。她的爱,一开始也是轰轰烈烈的,她要享受一个男人的一切宠爱,她以为她得到了,所以才会到了临死那一刻她顿悟了——她没有得到他全部的爱,她空虚的心想从其他人那里补偿,然而一个人的爱是别人代替不了的。最后,她选择了成全,优雅的死去。如果不是在石棺中提前醒来,她一定是安详的离去、选择原谅、成全。获取在临死前,除了对死亡的恐惧外,也对爱产生了怀疑。

故事的最后,白居易对《长恨歌》一词未改,并称之为白龙所写,故作高深的结尾,并不能撑起来整个故事与多种爱情。白居易写的,仍然是自己想象中的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不是白龙那短短十日产生的、记挂三十年的爱情。因为后者的爱情凄美却不轰轰烈烈,甚至畸形;而前者的爱是轰轰烈烈的,即便最后有了背叛,但不代表不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