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富養兒女,窮養自己,這種方式真的好嗎?

最近在家做清理,整理出兩大包孩子的衣服、畫報、和玩具,想把它們統統斷舍離了,但是走到門口,又挑挑揀揀了一些回來,都是價格不菲的東西,扔了怪可惜的。

我坐在沙發上,把這些東西粗略算了一下,少說也有大幾千,對於當時收入不高的我們,實在是一筆不菲的投入。

似乎從孩子沒出生開始,為她一擲千金就成為了我們打心眼裡疼愛她的方式之一。

孩子還在肚子裡的時候,我就喜歡到處搜刮玩具、衣服和嬰兒用品,一邊買,一邊感嘆:現在孩子的東西真是又豐富,又高大上。

想當初我小時候,洗澡就是用大人的香皂,現在的孩子卻用安全無刺激的沐浴液,流到眼睛裡也不怕。

我們小時候的鞋子土氣又磨腳,經常跑著跑著就把腳後跟磨破了,而現在的童鞋款式既新穎時尚,又安全舒服。

小時候盪鞦韆、玩滑梯都要週末到公園才能玩,現在連滑梯、籃球架都可以買到家裡。

於是孩子還沒出生,我家已經快成兒童樂園了。

孩子出生後,這種買買買的心情只能更甚。

當媽的心情你懂的,就是想給孩子最好的一切,別人沒有的咱要有,別人有的咱要優。所以,某寶上的那些便宜貨根本看不上,給孩子的東西件件都去大商場買,於是有了孩子後,我和先生成了真正的月光族。

富養兒女,窮養自己,這種方式真的好嗎?

有一天和閨蜜逛街,正好趕上商場週年店慶,閨蜜眼都綠了,刷刷地掃貨無數,而我站在一旁,摸索著一件200元的裙子,遲遲沒有下手。

閨蜜見我猶豫許久,就問,怎麼不買呢?

我說:太貴了。

她一臉驚詫地看著我:“200元算貴嗎?”

是啊,200元,不過是孩子的一堂鋼琴課,一套繪本,一件玩具,200元,算貴麼?

我嘆口氣,對閨蜜說:你哪裡知道,我們當媽的,都是給孩子花錢眼都不眨,給自己花錢精打細算。

我們在商場裡可能會在孩子指出想要一件玩具的時候,隨手就去銀臺結賬,但是對昔日自己喜歡的服裝專櫃看都不看一眼。

我們可以在孩子想玩淘氣堡的時候,刷刷辦張千元的會員卡,卻捨不得給自己換個新手機。

也是這次在家裡整理東西才發現,我已經好久好久沒有買稱心如意的衣服了。

現在給自己買衣服,就是上某寶看看有沒有什麼清倉處理,隨便買一件就好了,都買好的,哪那麼多錢,有錢還要留著給孩子花不是。

有時候,我會被自己這種想法嚇一跳,畢竟我從不認為對孩子的重視應該優於自己,但是“富養兒女,窮養自己”的觀念卻早已在我們的潛意識裡根深蒂固。

我們的父輩往往也是這樣的人。

最近有一份老年消費調查問卷被曝光,在受訪的兩千多名老人的日常花費中,30.74%用於日常開支,23.51%貼補兒女,只有3.3%用在了自己的休閒生活上。

我父親有一位老友孫叔叔,他和夫人都是退休教師,本來家裡有可觀的收入,但是他們依然省吃儉用,把大筆的退休金用來接濟結婚不久的兒子,最近,又因兒子在市中心買了新房,幾乎掏出了所有的家底來為他們付首付。

孫叔叔與我父親提起這些事的時候,眼神裡有欣慰,也有惋惜:咱們這代人,一輩子都是為兒女,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

但是那些為自己而活的老人又怎麼樣了呢?

讀者H曾經在後臺對我傾訴,說自己的公婆經常花費大筆的退休金到各國旅遊閒逛,買一些價格不菲的營養品。而對他們孫子的學費,卻從來不聞不問。

我說,老人注重休閒,注重養生,其實就是兒孫的福氣,何況花的是自己的退休金,有什麼不可以的呢?

她很氣憤,說:“難道做爺爺奶奶只顧自己享清福,不該為兒女分憂,為孫子的未來做些打算嗎?!”

這就是很多人的價值觀,為人父母,就該為兒孫傾盡所有,富養兒女,鞠躬盡瘁,但凡有一點為自己考量,都被稱為自私和薄情。

可是說不定,是那些“自私而薄情”的父母對了,反而是我們這些“慷慨無私”的父母錯了。

富養兒女,窮養自己,這種方式真的好嗎?

窮養自己,只因心裡住著低價值感的自己

心理學中的自我價值感,是指個體對自身的重要價值的主觀感受,反映了一個人對自己的悅納程度。

當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比較高時,會比較重視自己,肯定自己,多表現為自尊、自信和自強。

但是當一個人自我價值感比較低時,內心就會有更多的恐懼和自卑,認為自己不值得,認為自己不配得到很多東西。

我們的父輩大多都是自我價值感比較低的人。

在他們那個年代,僧多粥少,滿足溫飽尚且不容易,大多數人的精神世界都沒有得到足夠的呵護和重視,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存在感極低。所以,他們很容易產生“自己不配得到,不該擁有”的心理,習慣去“委屈自己、成全孩子”。

因為他們會覺得孩子是值得擁有很多東西,而自己是不值得擁有的。

朋友們一提起這個就特別有共鳴,說家裡的老人總是“虐待”自己。

家裡的剩菜剩飯捨不得扔,飯桌上的新菜總是讓給孩子們吃,自己把那些殘羹冷炙熱來熱去,對付好幾天;不惜花大價錢給孩子買進口水果,自己卻捨不得捏上一個兩個,家裡水果成堆,卻只撿些快爛掉的來吃,寧可不浪費水果,也要冒著傷害身體的風險,把爛水果吃完。

他們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雖然已近暮年,身體卻和那些初生的嬰兒一般金貴,甚至更值得滋養和善待。

同樣,現代父母中,如果孩提時代沒有得到過父母足夠的重視和肯定,經常得不到滿足,心裡也會慢慢形成低價值感的自己,但是他們會把兒時的渴望投射給孩子——自己不曾得到的東西,就力爭讓孩子得到。其實本質上,是在餵養那個低價值感的內在小孩。

有個讀者曾經對我說,她控制不住給孩子買毛絨玩具,家裡已經不下一百種毛絨動物,幾乎成了動物園,但是孩子只要提出想買新的,她還是無法拒絕。

她說小時候,自己特別想要一個娃娃,但家裡窮,娃娃算是奢侈品,現在有條件了,孩子想要就給她買唄,為什麼不呢?

她以為她是在滿足孩子,其實是在滿足心底那個有匱乏感的自己。

富養兒女,窮養自己,這種方式真的好嗎?

父母和孩子不平等的待遇,會造成兩個弊端

窮養自己,富養兒女,兒女是不是就一定受益呢?

從如今遍佈天下的啃老族,就可見一斑。

就拿我父親的朋友孫叔叔來說,他自己何嘗不想退休之後過幾天清淨日子,卻整天要為28歲的兒子操心賣命,花錢出力不說,日子也過得緊張苦悶。

最近他身體不是很好,卻不敢到醫院去檢查,總擔心自己萬一倒下了,兒子怎麼辦?

對如此殫精竭慮的父親,他兒子似乎並不關心,理所應當地享受著父親提供的一切優質資源,不滿自家100平米的房子,非要改善居住條件,在市中心買了一套三室一廳,一舉花光了孫叔叔的養老錢。

被富養的孩子,學會了虛榮,學會了懶惰,卻沒有學會體貼和感恩。

到頭來,父母的一番苦心未必能讓孩子領情,也許反而被貪婪的孩子剝削得連骨頭都不剩。

富養兒女,窮養自己,這種方式真的好嗎?

還有一些被富養的孩子,心性是比較善良的,會比較體諒父母,孝順父母,但是他們會繼承父母身上那種“低價值感的自我”,來實現對父母的忠誠。

我清楚的記得,母親曾經對我說,她小的時候家裡條件不好,寒冷的冬天,外婆用家裡僅有的棉花給幾個孩子做了厚厚的棉衣棉褲,自己穿得卻很單薄,以至於每年冬天,手腳都生凍瘡,老了以後,也經常腿疼。

外婆那個年代是迫不得已,但是母親還是繼承了外婆的傳統,在我小時候,把所有好吃的東西都統統留給我,自己卻總是隨便湊合一口;過年給我買很貴的,全套的新衣服,自己卻隨便敷衍。

於是成年後,縱然我形成了異於母親的獨立的價值觀,卻依然會繼承母親的傳統,延續了窮養自己,富養女兒的魔咒。

如今是一個拼爹的時代,不管我們自己有多大的能量,都願意為了孩子去拼一拼,搏一搏,傾盡所有給孩子提供卓越的條件。

但是,困苦、缺憾也是孩子成長的沃土,坎坷和磨礪也是孩子成長的必要條件,這些因素,卻往往被我們忽視了。

曾國藩曾說:“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幾可以成大器。”

越是富貴家庭出身的孩子,越會在物質生活上與寒士一樣,培養勤儉自律的品性,將來才有可能成大器。

臺灣首富李嘉誠的兩個兒子在香港聖保羅男女小學上學,在這所頂級名校裡,許多孩子都是車接車送,一身名牌,可李家兄弟卻經常和爸爸一起擠電車上下學。

李嘉誠說:“在電車、巴士上,你們能見到不同職業、不同階層的人,能夠看到最平凡的生活、最普通的人,那才是真實的生活,真實的社會;而坐在私家車裡,你什麼都看不到,什麼也不會懂得。”

李澤鉅和李澤鍇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做雜工、侍應生。李澤鍇每個星期日都到高爾夫球場做球童。

富貴人家尚且如此,平凡的我們又何苦爭先恐後的把最好的一切都雙手奉送給孩子,讓他們疏離了困難與艱辛,失去了勤勉與自律,最終一無是處。

有人說,富養孩子之前,應該先富養你自己。

其實不論誰先誰後,一碗水端平就好。

給孩子買衣服的時候,別忘了給自己買一件,給孩子做了一頓大餐,別忘了犒勞犒勞自己。

在自家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量給自己和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並鼓勵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同甘共苦,休慼與共,才是一個家庭最重要的連結和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