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腐敗無能的北洋政府為何能頂住壓力未割讓一寸領土給日本?

富春一凡


中國是受不平等條約壓迫和侵害最大且最久的一個大國,我們熟悉的晚清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割地賠款的歷史。但進入民國北洋政府當權後,如晚清般割地賠款的條約愈來愈少,對近鄰兼強敵日本也愈發強硬起來。正如題目中所說,從法律意義上講,當時的北京政府也即我們常說的北洋政府並未割讓一寸領土給日本。

這就需要談一談北洋政府的外交政策和外交人員的努力了。

一、北洋政府以清政府為鑑,力主國與國平等交往,原來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或廢止,或修訂,或到期不再續約;新籤條約堅持平等互惠原則。

北洋時期最臭名昭著的條約就是《中日民四條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二十一條》。袁世凱政府與日本簽訂該約後,朝野就一直持反對之聲,用各種方法進行抵制,並不斷在各種國際會議要求廢止。但日本政府堅持該條約有效,致使交涉無果。《中日民四條約》給中日兩國留下了許多後遺症,最後終於引發一戰。

北洋政府與無約國談判建交時,堅持平等互惠,不再給予對方特權,即使談判不成,也不遷就。1915年簽訂的《中華智利通好條約》,首次未明文讓予領事裁判權之先河,被譽為中國第一個平等條約。

1917年8月,北京政府對德、奧宣戰,同時廢止中德、中奧條約,收回兩國租界,開創中國外交之先河。

二、北洋政府時期的外交官,是中國歷史上素質最高的技術官僚,他們在執政者支持下,開展獨立自主之外交,維護了國家和民眾利益,為國家保留了體面。

受傳統革命史觀影響,我們的教科書在形容北洋政府時,還不時充斥著“顢頇”、“無能”、“賣國”、“妥協”、“投降”等等負面的詞語,在列強檔案中被形容為狡猾、優秀、難纏的北洋政府外交官,變成了“買辦”、“走狗”和“西崽”的代名詞,他們的努力和成果被一筆勾銷。

事實和真相其實恰恰相反。


民國年間那些事


在北洋時代趕上了一個很好的歷史機遇,就是趕上了日本的困難時期,首先是,在1918年開始日軍參加干涉蘇聯行動,日本一直以重兵駐紮在從海參崴一直到貝加爾湖的廣大地區,這消耗了日本大量的軍費,佔用了日本陸軍主力。

日軍就是想幹點什麼,也沒有多餘的財力和兵力了,另外就是,在一戰以後,日本奪取了德國在亞洲和太平洋上的殖民地,也需要先穩固住。

然後很重要的就是在這個時期,正好是英國,德國,日本,美國,意大利,法國等國瘋狂建造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時期。這種造艦比賽,一直持續到了1921年,才規定,日本可以保持美國和英國60%噸位的戰列艦力量。

另外,簽署了所謂的九國公約,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簽署協議規定,尊重中國主權,維持各國在中國的機會均等和門戶開放政策。在這個時候,日本還沒有力量敢於挑戰英美,因此,沒有在北洋時代,對我國採用大規模軍事行動。

再加上遇到了日本一戰結束後的經濟危機,日本沒有錢了,發生了大正裁軍事件,日本陸軍裁軍20%。要節約下來錢發展重工業,在20年代,日本重工業最後發展到佔全國工業產值的37%,這是在給日軍最後參加二戰蓄力。

最後就是,日本沒有必須出兵北洋,日軍想得到的,都可以得到。因為大部分北洋軍閥都是親日派,包括張作霖。張作霖在1913-1920年,將鞍山,遼陽等地的礦山都交給了日本企業。並且大量出賣土地給日本修建鐵路,醫院,住宅和工廠。

就是在1927年,還與日本簽訂了《滿蒙新五路密約》,只不過是最後,日本軍隊認為張作霖在關內戰敗失去了作用,也只是一顆炸彈就解決了,沒有必要發動戰爭。

日本沒有軍事打擊北洋軍閥,不是北洋軍閥多厲害,而是日本因為其他事情佔用了大部分精力,沒有那個餘力,而且北洋軍閥對日本有求必應,也沒有必要出兵。


深度軍事


不要拿“未割讓一寸領土給日本”這樣抽象概念來為北洋政府評功擺好。我手裡有北洋段祺瑞政府委派所謂收復外蒙古的“功臣”漢奸徐樹錚做指揮和日本簽訂的秘密條約《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實施之詳細協定》、《中日海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等出賣國家領土主權的賣國行徑資料。所謂“共同防敵”,是指十月革命後的蘇維埃俄國。當時,國際帝國主義武裝干涉俄國革命。日本企圖乘機侵略俄國,並獨佔中國東北地區。“協定”的主要內容是:中國與日本採取“共同防敵”的行動;日本在戰爭期間可以進駐中國境內;日軍在中國境外作戰時,中國應派兵聲援;作戰期間,兩國互相供給軍器和軍需品。通過“協定”,日本派出大批軍隊順利進入中國東北,日本迅速取代了沙俄在東三省北部的侵略地位,讓中國面臨被日本獨佔為附屬國的危險。這樣引狼入室最終讓日本成功達到了全面佔領東北的賣國條約,難道不比“割讓一寸領土”的賣國行為嚴重千萬倍嗎?(圖片截圖自三聯書店《中外舊約章彙編》為壓縮數據量便於上傳,縮短了圖片尺寸,中間部分條款做了省略,請見諒)



ttxs789


關鍵詞:腐敗無能、北洋政府、割讓領土、日本

北洋政府是腐敗無能嗎?未必見得。不能因為袁世凱死後北洋派系因為奪權而戰爭紛起就說北洋派系腐敗無能。

北洋政府是指以袁世凱等北洋派系掌權的政府,1913年袁世凱當選中國民國大總統,到1928年北伐戰爭結束,持續15年。

割讓領土給日本。北約政府期間,沒有和日本進行戰爭,也就不存在割讓領土的問題。

訓練中的北洋新軍

北洋派系及其背後支持勢力

北洋時期的各派系有:

見圖

日本扶持的派系有3個:段祺瑞的皖系、張作霖的奉系、閻錫山的晉系;

蘇聯扶持的派系有3個:馮玉祥的西北軍、楊增新的新疆、陳炯明的粵系;

英國扶持的派系有2個:馮國璋的直系、陸榮廷的舊桂系;

法國扶持的派系有1個:蔡鍔的滇系;


1913年善後大借款

1913年善後大借款是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以年息5釐(5%的年息)向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團借款2500萬鎊,分47年還清(每年約還50萬鎊),以解決政府國庫空虛問題。

5%的年息,這個借款條件苛刻嗎?大家想下自己的房貸年息是多少吧!

借款以鹽稅、關稅為抵押,並將鹽務給外國人辦理。

為什麼要將鹽務交給外國人辦理?

大清將關稅給英國人赫德管理,每年在賠付賠款和外債之後,還能夠有一些盈餘補貼財政。大清滅亡後,關稅不再給英國人管理了,可關稅收入大幅下降,曾經導致南京政府出現國庫僅有10塊大洋的局面——一個國家的國庫僅有10塊大洋,你能想象嗎?

雖然條款中有銀行團控制鹽務、關稅、不允許向其他銀行借款等條件,但這個條款有效時間僅僅是5年,即1918年結束。

南方各派反對袁世凱,貌似各種理由都很好聽,但本質就是:

南方是我的地盤,袁世凱借錢就是想擴軍奪取我的地盤。

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等南方都督都是這種心理。這也是1912年北方和南方對抗的後遺症。

五國銀行的一些條款在當時看起來是有損國權但長期看還是能夠促進作用的:

1、指定墊款用途——不給挪用。美國駐華代表衛理提到:

“準備用於鹽政和行政改革的四百四十萬英鎊”

這筆指定用途的款項,用於提高行政效率,是非常必須和有利的。

2、借款之用途由五國銀行團監視。這是執行層面問題,確保專款專用。

應該說,借款是必須的。不僅袁世凱要借,孫中山還是臨時大總統時就想借,不過西方不借而已。

雖然:2500萬英鎊的債券,9折銷售,實收8.4折(0.6%的手續費),實際借到2100萬英鎊,扣除五國先前的墊款(即先墊付給北洋政府的錢)、借款合計600萬,各省向五國銀行團借款280萬,辛亥革命期間賠償各國財產損失200萬,真正到手的款項是債券賬面價值40%,即1000萬英鎊。

但有什麼辦法,誰叫自己負債累累~~~~

二十一條是袁世凱的外交勝利

1、北洋政府之所以作為一戰勝利國,卻沒有收回德國在山東的權利,原因就在於北洋政府雖然對德國宣戰,但並沒有出兵控制山東。相反,出兵山東的是日本,因此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被轉移給日本,不能說是不公平。

2、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大使日置益直接和袁世凱密探,提出21條,並要求袁世凱絕對保密。但正是在袁世凱的授意下,21條被洩露,引發了美英法三國介入。

21條分為1到5號:

1號是日本接受德國在山東的權利,並增加築路權、定居權、通商權;

2號是關東州(遼東半島)租借地、南滿鐵路、安奉鐵路、吉長鐵路等權益展期到99年;日本在內蒙東部、南滿的開礦、定居、通商權利;

3號是日本獨佔漢陽、大冶、萍鄉的煤鐵事業;

4號是要求北洋政府不得將沿海口岸、島嶼割讓給他國(排斥性條款);

5號是聘用日本用為軍事、財政、警察等的顧問,向日本購買軍械。

最後日本放棄了5號要求,和北洋政府簽訂了1到4號要求的條約,即《中日民四條約》。

3、袁世凱將5月9日定為國恥日。

曹錕賄選本質是曹錕自己掏腰包發公務員工資

1、曹錕確實著急當大總統,目的是儘快一統;

2、國會議員工資確實被拖欠:每3個月只能領取月工資的70%。

3、曹錕拿自己的錢,給每個每個議員以國會名義補發5000元工資。投票議員593人,每人5000元,合計是296.5萬元。

這就是曹錕自己掏出的腰包。當然真正要掏出的錢,沒有這麼多。

至於是好,是壞,正如辜鴻銘所說的:你給我錢,照收,但照樣不投票給你。

不管如何,在名義上,國會議員拿的是自己的工資,天經地義!至於這錢的來源是國庫,還是曹錕荷包,關聯不大。


囉囉嗦嗦這麼多,也沒有回答到正題

總的來說,北洋在袁世凱之後,相互不服、相互不信任,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而沒有做到相互妥協,這才導致了混戰。如果北洋直系、皖系、奉系三派團結,完全可以一統。

北洋政府時期的混亂,包括袁世凱稱帝,其實都是沒有完全搞懂立憲帝制、總統制、議會制等內在含義和操作。議會想控制總統,總統想控制議會,內閣總理又想出頭做主,看到議和、總統、內閣爭執的人,後悔了,於是要求進行立憲帝制。

搞不清,弄不懂,不知道路在合法,這就是北洋政府時期的實質。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有些偽命題的嫌疑。

可能是因為在歷史電視劇或者是電影中,凡是提及民國時期軍閥混戰那段年代的歷史,給我們的印象都是混亂且不堪的。許多人可能會把北洋政府與清政府混淆一談,畢竟當時清政府的無能我們還是有目共睹的,慈禧掌權時國內一派混亂黑暗也是事實。只不過北洋政府是真的不無能,雖說又是混戰又是想著復辟的,但是當時的北洋政府真的是被世界所認可的中國代表人。

奪權基本上是參與奪權的各方有實力了才能發起奪權,腐敗肯定是會有的,而有實力的北洋政府並不如後世所說的“無能”。所以說這土地並不是日本想侵佔就能侵佔的,其中的原因還有很多。

先從當時的國際大環境入手觀察,其實日本也是啃不動中國這塊蛋糕的——畢竟日本作為世界上的後起之秀,比起西方列強大國來說,頂多只能算個為虎作倀的小國。但是日本的確有著很大的野心,不同於其他列強只想讓中國打開口岸、向中國傾銷商品,因為領土向來很小的日本“求生欲”也很強,一心只想著侵佔隔壁看起來羸弱的中國的領土。

但是世界上的列強不會容忍日本輕易侵佔中國領土,畢竟咱們這些老大哥都沒打中國的主意,怎麼就先輪到你日本了?所以也不是說日本沒有侵佔中國領土,是完全因為北洋政府的抗爭,而是因為世界形勢不允許日本肆意妄為,所以日本即便有這個野心,也沒有辦法輕舉妄動。

當時除了日本、沙俄,其實其他的外國列強無一例外只是想從中國賺取經濟利益,如果他們的經濟利益還沒有分夠,這塊蛋糕都被日本或者沙俄獨吞了去,這也是他們肯定不願意看到的。所以除此之外,當時的外國列強也互相形成了牽制的局面,你不動我不動,彷彿約定俗成。

再來說說北洋政府本身吧,當時的軍閥混戰,雖說分成了什麼皖系軍閥、滇系軍閥、奉系軍閥等等等等軍閥派系,表面上雖然打得挺熱火朝天,但是其實還是很有國家和民族意識的。這得從袁世凱說起,從袁世凱開始,就沒有一個軍閥是喜歡日本的,因為普天之下是個軍閥派系都知道日本對自己國家的土地覬覦已久,所以自然也就對日本有著很重的敵視心理。

其實從軍事方面說,要打起來日本也不一定能打得過廣大軍閥的陸軍,畢竟經過侵略清朝一戰,日本把主要的發展重心全都集中到了海軍上。如果深入內陸,軍閥的陸軍還是很有與之抗衡多個回合的實力的。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歷史,就關注那樣的歷史挺有趣吧。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在下紅塵如鏡,喜歡另類深度聽水滸的客官們,還請關注哦,若是能夠點贊評論轉發一下就更好了,鞠躬感謝

本來紅塵君只回答宋朝和水滸領域的,但是看到這個問題實在是太容易誤導人——尤其是年輕朋友了,所以忍不住跳出來回答一下。

當時的北洋政府主要是袁世凱在掌控,換句話說,其實這個問題可以等同於——袁世凱為何如此昏庸無能,甚至甘當賣國賊。

第一,當時的背景,一塌糊塗,亂無可亂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弄清楚一點,那就是當時的背景。

就在袁世凱還未正式踏上政治舞臺的時候,掌握全國大權的還是清朝——或者範圍更小一點,那就是那位慈禧老佛爺。

當時的清朝已經是風燭殘年,搖搖欲墜,對外接連簽訂了《南京條約》《馬關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開放了大量的通商口岸。

而隊內暴亂不斷,太平天國一度都劃江而治,建立政權,還有後期的捻軍也是搞的清朝後院四處起火,此外還有再後期一點的義和團(或稱義和拳)。

由於某些原因,後面的許多媒體都大大的美化了這些農名造反,覺得他們都是正義的化身,要推翻殘暴而昏庸的清朝統治者——這後半句話倒也不能算錯,可這些造反的人本身卻也不是什麼好人,更加沒有什麼政治綱領或者明確目標。

他們造反不過是活不下去了,拼死一搏,但是稍有起色就開始享受起來了,比起清朝統治者更加變本加厲——比如天王洪秀全那上萬個老婆。。。

所以,此時的中國,已經是亂無可亂,不能再差的局面了,如果後期還是他們而不是北洋政府主權的話,我非常懷疑咱們如今是否還處於殖民地的狀態。

第二,除了北洋政府,其餘的政治團體只有更弱

這時候的清朝政府,已經到了不可不亡的地步,若是清朝不忘,那國家就要亡!

所以當時的有識之士也都認識到了這一點,也都各盡所能的想要改變國家的命運。

而主要有三股勢力,咱們一一來看。

2.1 康 梁的保皇派

首先是康有為和梁啟超的保皇黨,他們更希望清朝內部能夠改革,清除毒瘤,淨化官場,從而形成自救。

朝廷一度也接受了這個概念,以光緒為首的高層和康,梁合作,搞了一場戊戌變法——也就是百日維新,想要用西式的方式強行注血,給腐朽的封建制度體系打一針強心針。

但是,哪有這麼容易?大家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結果了,百日維新,僅僅只持續了一百天而已,就被慈禧老佛爺強行拔下了針頭。

慈禧倒不是不喜歡變法,但是她更在乎的是自己手裡的權力,誰敢來分她老佛爺手裡的權力,誰就要死,哪怕兒子都不行,更不要說外人了。

所以,譚嗣同犧牲,梁啟超逃走,康有為叛變,戊戌變法結束——更像是一場鬧劇。

2.2 孫 黃的革命派

康,梁完了,我們再來看看孫中山和黃興的革命派。

這個組織比起康梁這種更多像是一群憤怒的書生的意氣用事,紙上談兵不同,他們已經明白了清朝絕不是合作的盟友,而是必須要打倒的對象。

這個理念就已經先進多了,也切合實際,他們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幹的,於是他們就推翻了滿清政府,讓愛新覺羅溥儀,成了整個中國的末代皇帝。

——當然了,如果不算袁世凱那可笑且可悲的八十三天皇帝的話。

清朝推翻了,但革命黨人接下來不知該怎麼玩了,大家都知道,破壞遠比建設容易得多,他們推翻清朝並不算太難,可接下來該如何建設,他們就混亂了,甚至他們自己內部都無法達成共識。

告別帝制不難,可是實現共和卻不易,這時候的中國已經疲弱到了極點,而且百姓民智未開,根本就不具備共和和民主的土壤。

這就像是一個小學都沒畢業的人,你非要讓他弄懂相對論是什麼——紅塵君只能說,理想很豐滿,但現實特麼的太骨感了,所以他們的失敗並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當時最懂中國國情的人是誰呢?

袁世凱。

第三,袁世凱,或者說是北洋政府,他們並不是最好的,但已經是最適合當時中國的政府

就在清朝還沒滅亡的時候,袁世凱就和李鴻章,張之洞這些洋務運動的中興名臣打成了一片,也做了許多很有實際性的工作——比如廢除科舉,開工廠,辦學校,修鐵路,操練新軍等等。

當時他們的口號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就是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用來提升中國的實力。

也許他們做的並不夠完美,漏洞和不足也很多,但紅塵君卻覺得這好歹是實幹家的作風,遠比康有為那種只會空談誤國的書生強得多,也比孫中山他們後面只有綱領和上層建築,但卻缺乏中下層方案的理念實際的多。

畢竟事情都是做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紙上談兵如果有用的話,他們早就把俄國日本這些如狼似虎的惡鄰們給滅上一千次了,還用的著辛辛苦苦的幹活兒嗎?

沒錯,當時袁世凱是答應了不少屈辱的條件,可是那時候的國家,有拒絕的實力嗎?

尤其是和當時剛剛明治維新結束,鳥槍換炮實力大增的日本相比,咱們國家無論從教育,科學,政治,國力,經濟,軍事等等,幾乎都是全線被碾壓,拿什麼去拒絕對方,甚至擊敗對方?

結論

這不是抗日神劇,動不動就手撕鬼子,手榴彈打飛機什麼的,所以這位提問的朋友,以及另外不少讀者們,拜託清醒一下,看看當時中國的形勢,頂住壓力,說這話容易,問題是你拿什麼來頂住?拿唾沫嗎?還是有些鍵盤俠手裡的鍵盤?

當個可能不是很恰當的比方,當時的中國的綜合實力,就和如今國足在世界足壇的地位差不多,不要再夢想著什麼世界盃了,已經多少年都沒出線了?也不要再說什麼亞洲勁旅了,就連什麼越南泰國都敢和你撒野。

當時的袁世凱被迫接受了許多不平等的條約,但他確實是想為國家爭取時間和空間,然後迎頭趕上,他做的也未必最好,但起碼比其餘人要強得多,也現實得多。

當然了,袁世凱也有許多問題,尤其後期腦子發熱,根子裡的皇帝夢又犯了,給自己畫了個非常難看的黑句號,但我們不能因為他的過錯就把他一生的功績也完全否定。

所以,各位朋友們,最重要的是要讓自己變得強大——比如現在咱們國家的話語權比之前何止大了十倍百倍?而不是上帝角度去抨擊過去,咱們國家的近代歷史是一件沉重的事情,真的沒有那麼簡單,更加不是非黑即白。


紅塵如鏡


首先要說明一點北洋政府並不腐敗也不無能,反而算的上是一個還可以的社會,最起碼是沒有被外國人殖民的社會。不管是現在的電視劇還是電影,在描述北洋政府的那段時期時,給人一種非常混亂和戰亂的感覺,事實卻是也是如此,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軍閥混戰的年代,北洋政府在對虎視眈眈的日本時,絲毫沒有害怕,在整個北洋時期,沒有一寸土地被日本佔領!

我個人分析了三點原因,第一點:國際環境的不允許,對於我國這塊大蛋糕,誰也不想讓別人獨吞。在清政府時期,三國干涉還遼,就是一個典型的事情,我國是列強在這裡的一個角鬥場,關鍵這些列強還勢均力敵,誰也吃不下誰,短時間內一個混亂的北洋政府是列強們樂於看到的。

第二點:北洋政府內部人人都不親日,且北洋政府的軍事實力有的一戰。袁世凱在位時,曾說過:“其他列強只是想打開商埠,傾銷產品,賺取利潤,唯日本與沙俄是想佔我土地,殺我同胞,讓我們亡國滅種”。在袁世凱的帶頭下,從上至下,沒有軍官喜歡日本的,平時的軍事演習,也經常拿日本作對象。

其次,北洋政府雖在袁世凱之後,分成了很多軍閥,但是每一個軍閥也夠日本喝一壺了,光張作霖的東北完全就可以阻止日本的侵佔。日本一開始為了戰勝清朝,拿下朝鮮,主要發展方向是海軍,而陸軍與北洋軍半斤八兩,而我國還有主戰場優勢,人數也多餘日軍。北洋軍閥並不是生死之仇,只是對權力的渴望,只要你宣佈下野,往往能夠全身而退,實力依然存在。

第三點:日本本身實力不足,以及時機未到。不可否認,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發展迅速,尤其是在軍事方面,但是北洋軍也並不是吃醋的,雖然已經分解,但是底子還在。日本方面呢?還沒有形成一支完整的成建制的陸軍,還需要加以完善,並且當時日俄矛盾尖銳,無暇對我國展開鬥爭,混戰的北洋政府實力不斷削弱,日本倒是樂於看見。

總之,北洋政府還是有可圈可點之處,沒有丟失一寸土地,這是北洋政府最亮眼的地方。平時打打殺殺,在對外方面,卻能擰成一股繩,我想也只有北洋政府能這麼做吧,公道自在人心,大家怎麼看待呢?


歷史深度揭秘



1911年爆發了辛亥革命,清廷王族少壯派志得意滿,積極準備清剿叛亂,建立了自己的軍功。可是,北洋軍隊似乎不那麼聽命令,他們從北京出發後,總是到項城停留一下,聽取一下袁大帥的意見和建議,袁大帥說慢慢走,等等看,不著急。

革命黨人攻城略地,南方各省紛紛通電贊成共和,北方山西省閻錫山與吳祿貞的聯軍打敗了前來鎮壓的清軍,南北呼應,清政府岌岌可危。

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勘主動放棄了總理王大臣的職位,換取袁世凱復職組閣。1912年南北和談,袁世凱逼宮清廷,宣統皇帝溥儀遜位,袁世凱則成為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當上了大總統,將自己原來幕僚人員安排到國務院,袁世凱任職朝鮮時期的舊相識唐紹儀當了民國第一任總理,自己連襟部下段祺瑞做了陸軍部部長,徐世昌做了國務卿,孫中山的革命黨人安排了議會職位,內閣裡把水利部長,考試院院長,郵政部長留給革命黨。


1912年北洋政府成立了,採取的國策依然是洋務運動的繼續,外交則是維持均勢,主要抓手是日本,原因很簡單袁世凱從擔任朝鮮太上皇開始到天津小站練兵,經歷甲午海戰和辛亥革命,日本人一直把他視為中國的代理人,所以日本盡一切努力支持袁世凱。

共和剪了頭上的辮子,卻保留了心中辮子,北京依然有個紫禁城,裡面住著皇太后和皇帝,袁世凱住在中南海,兩家人距離不到兩塊錢,於是他們走到了一起。袁世凱終於有了稱帝的勇氣,日本人開始配合鼓吹君主立憲制適合中國,袁世凱的國務卿張世昌,內閣總理段祺瑞,南京都督馮國璋等都表示反對,這些北洋的精英們看到了民意,看到了時代趨勢,看到了自己的前途。

日本人開出了條件,支持袁世凱稱帝,前提是日本人控制洪憲王朝的黨政軍機關,日本人為顧問,滿洲的鐵路和礦產及移民特權,同時還提出了領土要求。袁世凱自從李鴻章手裡接管清廷內閣,就對喪權辱國和不平等條約心有忌憚,畢竟袁家列祖列宗沒有人當過漢奸,自己也是有中華文人的道德底線,於是出讓部分無關緊要的東西,自己反正暫時開發不了,但是率土之濱莫非王土,土地寸土不讓。



袁世凱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他手下東北張作霖,江浙馮國璋,山西閻錫山等都是這樣執行的。袁世凱稱帝,倒行逆施,舉國討伐,鬱鬱而終。黎元洪和馮國璋相繼繼任總統,段祺瑞執政府執政,日本人加大對北約政府壓力,尤其是一戰後日本一越成為世界五強之一,在巴黎和會上北洋北京政府與廣州政府派出聯合代表出席,準備以戰勝國身份廢除德國簽署不平等條約,可是日本人提出了日本來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力,中國代表團總代表顧維鈞進行有力有節的鬥爭!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9年中國駐美公使作為本國政府的全權代表赴法國參加巴黎和會。中國雖然是戰勝國,但在和會上卻處處受到歧視,而軟弱的北洋政府竟然逼迫代表團在和約上簽字。國內由此爆發了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顧維鈞的好友肖克儉在凡爾賽宮廣場舉火自焚,顧維鈞最終不顧政府指示,在和會上拒絕簽字,成為代表中國向世界列強說“不”的第一人。



(一)中國在和會的席位由原來的五人被削減為二人。

和會主席克列孟梭:顧,我注意到你一直站著,請坐下。

顧維鈞:總理閣下,我不能坐。

克列孟梭:為什麼?

顧維鈞:我是中國兩個席位以外的第五代表,我沒有資格坐下。

克列孟梭:法國一向主張貴國擁有五個席位,但是,僅是法國的支持是不夠的,我們已經做了最大努力。作為和會主席,必須考慮到大多數國家的利益。

顧維鈞:總理閣下,你說的對,但是不能以犧牲他國的利益作為前提,這是和平會議,它應該是公正的、平等的

克列孟梭:威爾遜總統總是跟我提起你,他對你讚不絕口,有你這樣的年輕人,中國的未來大有希望。

(轉向陸總長)總長先生,你同意我的看法嗎? 陸總長:當然,總理閣下

克列孟梭:喔,你看,年輕人,你使大家都不敢坐下。那麼,怎麼樣才能讓你坐下呢? 顧維鈞:中國應該獲得五個席位。

克列孟梭:年輕 人,我非常欣賞你,你能把這幅漫畫送給我嗎?(拿起顧維鈞的漫畫)我這裡還有很多別的漫畫,你是第一個把我畫成老虎的人。

(二) 談判會上與日本精彩論辨 顧維鈞:“請允許我在正式發言之前給大家看一樣東西(出示牧野掉落的懷錶)。



進入會場之前,牧野先生為了討好我,爭奪山東的特權,把這塊金錶送給了我。

牧野:我抗議,這是盜竊!中國代表偷了我的懷錶,這是公開的盜竊!無恥,極端的無恥!

顧維鈞:牧野男爵憤怒了,他真的憤怒了!姑且算是我偷了他的金錶,那麼我倒想問問牧野男爵:你們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個山東省,山東省的三千六百萬人民,該不該憤怒呢?四萬萬中國人民該不該憤怒!請問日本的這個行為算不算是盜竊?是不是無恥啊?是不是極端的無恥!?

(英國首相喬治:威靈頓·顧是一隻智慧的老鼠吧?)

(美國總統威爾遜:一個充滿鬥志的諸葛亮。)

顧維鈞:山東是中國文化的搖籃,中國的聖者孔子和孟子就誕生在這片土地上,孔子,孔子猶如西方的耶穌。山東是中國的,無論從經濟方面,還是戰略上,還有宗教文化,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英國首相喬治:一個真正剪掉辮子的中國人。)

(美國總統威爾遜:對中國觀點最卓越的論述,今天晚上整個巴黎都會談論他。)

顧維鈞:尊敬的主席閣下,尊敬的各位代表:我很高興能代表中國參加這次和會。我自感責任重大,因為我是代表了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在這裡發言。剛才牧野先生,說中國是未出一兵一卒的戰勝國,這是無視最起碼的事實。請看(出示照片)戰爭期間,中國派往歐洲的勞工就達14萬,他們遍佈戰場的各個角落,他們和所有的戰勝國的軍人一樣在流血、犧牲。我請大家再看一張在法國戰場上犧牲的華工墓地照片(出示照片)這樣的墓地在法國在歐洲就有十幾座,他們大多來自中國的山東省!他們為了什麼?就是為了贏得這場戰爭,換回自己家園的和平和安寧。因此,中國代表團深信:會議在討論中國山東省的問題的時候,會考慮到中國的基本合法權益,也就是主權和領土完整,否則亞洲將有無數的靈魂哭泣,世界也不會得到安寧! 我的話完了,謝謝,謝謝!

(三)與美國、日本在餐廳的談話 牧野:顧先生能來,我深感榮幸。



美國代表團顧問威廉士:為我們的友誼和合作乾杯。

(顧維鈞舉起酒杯嗅了嗅),笑道:今天我們三國談判的主題是什麼?

牧野:今天請顧先生來,只是再次表明日本政府和我本人的誠意,日中兩國合作是有前途的。日本對山東沒有領土要求,日本只是想更好的與貴國進行經濟合作。

威廉士:山東主權還是中國的,日本只是獲得一些經濟權利。

顧維鈞:就好比一個警察撿著錢包,他把錢揣進自己腰包,而把空錢包還給主人。 牧野:顧先生,我們只是政府的外交官,應奉命行事。

顧維鈞:(喝完酒杯的酒)謝謝,我吃得很好。(起身離開)

(四)與美、英、法交涉方案



喬治:請問中國代表:你們究竟喜歡你們政府和日本簽定的解決方案包括二十一條,還是喜歡剛才美國總統提出的方案?

顧維鈞:這兩種方案我們都不能接受。

陸總長:這點,中國備忘錄已經講得很明白。

威爾遜:我理解你的意思,我願向你們保證和會結束後,國際聯盟將調整中國的要求,維護國際間的公平。

顧維鈞:當然,國聯的創建雖是一件好事,但是到那時,是否比現在好還很難說。

喬治:請中國代表相信,歷史是在朝前邁進的。 顧維鈞:我要特別提醒諸位注意,日本的野心。

日本人的野心,如日本田中奏摺所陳述的那樣:



確立以滿蒙為侵略擴張基地的戰略。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國征服,則其他如小中亞細亞及印度南洋等,異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於我,是世界知東亞為我國之東亞,永不敢向我侵犯。”

確定以美、蘇為假想敵國。

“然欲以鐵與血主義實保中國東三省,則第三國之阿美利加必受支那以夷制夷之煽動起來而制我,斯時也,我之對美角逐勢不容辭”“將來欲制支那,必以打擊美國勢力,為先決問題”“中國為獨立計,不得不與美一戰”“將來在北滿地方比與赤俄衝突。”

歪曲歷史,否認中國對滿蒙之主權。

“所謂滿蒙者,依歷史,非支那之領土,亦非支那之特殊區域”“中國此後如有機會時,必須闡明其滿蒙領土權之真相與世界知道;待有機會時,以得寸進尺方法而進入內外蒙,以新其大陸。” 提出要盡力擴大日本在滿蒙的權益。 包括鐵路建築權、土地商租權和交通、外貿、金融權,以及在滿蒙的各個部門設日本顧問或教官。

改變滿洲鐵路經營體制,欺騙世界輿論。 “南滿鐵道之一舉一動往往而累及內閣,皆因南滿鐵道之組織雖為半官半民,其實權皆操諸內閣之手,是每每欲發展於滿蒙之時,國際間每不滿南滿鐵道公司為一經濟公司,而竟看作政治的純然機關。”“故擬南滿鐵道公司根本變更,將南滿鐵道公司之附帶事業中,擇其利多益大事業悉數提出為獨立公司,暗附南滿鐵道公司之勢力而急進滿蒙……為帝國使命而猛進。”


唐俊龍55398571


要談論這個問題,先要弄清楚什麼是北洋政府?

1912年1月1日民國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由於實力不如北洋派的袁世凱,通過談判,以袁世凱逼清廷退位為條件,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1913年10月6日,通過選舉,袁世凱正式就任中華民國總統,16年袁世凱死後,北洋系分化成,皖系,直系,奉系,三大系也先後執政,直到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東北易幟結束,從13年――28年是北洋政府執政時期。

說北洋政府腐敗無能,這也確實是現實,為了各自利益打來打去,民不聊生,但要知道,就像一個人剛大病初癒,就想要他生龍活虎,朝氣蓬勃怎麼可能呢?總得調養調養,恢復恢復吧!大家不知有沒有在委屈中求生存的體驗?北洋政府就是在委屈中求.生存著的,滿清簽定了那麼多不平等條約,那麼多外敵環繞,每一個都不好對付,特別是題中提到的日本,更是虎視耽耽,亡我中華之心早己有之,可北洋政府硬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虛以委蛇,周旋在各敵之間,沒有像滿清一樣喪權辱國,丟失一寸國土,其功績還是有目可睹的。

袁世凱後期,日本趁一戰打的正熱,搞了一個《二十一條》,妄圖獨霸中國,當時形勢是非常嚴峻的,不答應可能招來日本全面出兵,各帝國又在歐洲打的一團糟,無暇中國之事,袁世凱採取拖的戰術,經過4個月的談判和抗掙,再加拖延戰術,再加外部環境又有所改變,日本不得不放棄了,以後日本又採取威逼利透的方式,找過段祺瑞,吳佩孚,在事關民族大義上,他們卻堅守了底線,沒有讓日本的陰謀得成。

事實上北洋時期也是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社會也比較開明,制度上也可圈也點,三權分立,司法獨立,外交獨立,權力受到制約,這也歸功孫中山初創民國時制定的《臨時約法》,但北洋政府能貫徹也是值得讚賞的,歷史上的北洋政府被醜化了,不但沒丟失土地,1919年11月17日徐樹錚還率軍收復了外蒙和唐努烏梁海,這是多麼大的功績啊!日本急急在31年就發動侵華戰爭,這和當時中國經濟發展

過快也是分不開的,日本怕中國強大後,沒辦法再實施侵略了。清廉的段祺瑞,愛國的吳佩孚,重視教育的楊森,易幟的張學良都是有操守之輩,北洋政府還是有功績的,不知大家有何高見?





雪上長留馬行處


北洋政府1912年成立後,世界列強侵吞中國野心不死,真可謂中華民族危亡矣!沙俄和日本在東,北部邊境地區屢屢製造或是挑起事端,英國侵略者也不斷從印度出兵,武力干涉西藏。法國也開始往越南增兵,企圖武力侵戰雲南,廣西。

袁世凱因1916年稱帝失敗死後,當時的中國,已經沒有人能代替袁世凱的位置,來完成中國的統一大業。從此,全國開始陷入兵禍連連的大小軍閥混戰的泥潭。

但是,在這場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災難的血腥內戰中,還是感覺到了一種十分充滿苦澀的進步,就是這些軍閥們改變了封建傳統的遊戲規則,只要對手承認失敗,宣佈下野,就不再趕盡殺絕,能使對手的生命財產得到保障。也正是這種北洋特色的均衡政冶模式,在當時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政冶舞臺上,始終是那幾張熟悉的面孔。如,段祺瑞,吳佩孚,馮國璋,張作霖,黎元洪幾位。但更值得慶幸的是,這幾位不僅僅是繼承了中華民族禮,義,廉,恥的傳統美德,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種不屈精神的民族氣節,都有一副家,國,天下的胸懷,他們也是名垂青史的“中華英豪"。有三位我們要更加銘記

一:在這裡,我們首先不能忘記的就是英年早逝的蔡鍔將軍。

1911年,29歲的蔡鍔就任“雲南軍都府"總督後,在革除弊政,整頓財政,裁減軍隊,興辦教育,開發實業,更改人事同時,在《五省邊防計劃》序中一針見血指出,“英窺西藏,法窺滇黔桂粵之謀日迫,邊陲多固,危機己伏。若屏藩不固,國將不國。"因此,蔡鍔疾呼滇,川,黔,桂,粵,五省實行軍事聯合,以方便隨時抗擊英法侵略者將要發動的侵略戰爭,來保衛新生的政權。

二:段祺瑞

在袁世凱同日本簽約21條中的12條時,袁世凱的骨幹成員都心知肚明,若不簽約,中日此時開戰,中國將毫無勝算。但時任陸軍總長的段祺瑞表示堅決反對簽約,並表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會議發生激烈爭吵後,段祺瑞暗中調動軍隊,向日本施加壓力。

在段祺瑞的支持下,徐樹錚將軍派軍隊派駐蒙古各地,如恰克圖,烏里蘇雅臺,科布多,唐努烏梁海等地,完成了對外蒙古的收復。孫中山因此讚揚徐樹錚,“徐收回蒙古,功實過於傅介子,陳湯,公論自不可沒"。

三:張作霖

1927年6月18日,北洋政府的最後一屆內閣組閣後,就任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成為民國的最高統治者。在位期間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攏與威逼利誘,拒絕簽訂不平等條約。,

北洋政府能抵抗住日本分疆裂土的陰謀,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國際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爭霸的是英,法,俄,日,德,美六國。戰後德國戰敗,沙俄滅亡,法國則忙於醫治戰爭創傷和處理歐洲事務,因此在亞太地區便形成了英,美,日三國角逐爭霸的局面。在華盛頓會議後,在承認美國在遠東及太平洋地區佔優勢的基礎上,建立了一戰後帝國主義列強在亞太地區新的國際關係結構後,被′稱為″華盛頓體系。由凡爾賽體系和華盛頓體系構成的帝國主義關係新格局,標誌著帝國主義戰勝國完成了全球範圍內對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史稱"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因此暫時緩解了它們的矛盾,鞏固了他們既得利益。20世紀30年代,隨著資本主義政冶經濟危機的加深,德,日先後建立了法西斯專政,形成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該體系開始局部瓦解。1939年9月,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該體系徹底的崩潰。

所有這些,“事實勝於雄辯的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軟弱就要被欺凌"。因為我們國家曾經的落後與軟弱,,才屢屢遭受屈辱與恥辱,不得不一次次忍受著國家與民族利益被出賣的巨大傷痛,既使我們再憤怒與無奈,也只能強嚥下去一次次的辛酸血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