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的真正原因,是否真如她所说的那样

紫禁城,这座明清两代的皇宫,居住过24位皇帝,也居住过一位对清初王朝的奠定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力的传奇女性,她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位才华出众,名垂青史的女子,经历清初三朝,卷进过一场又一场的政治斗争,她是被后人称颂为一代贤后的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 布木布泰。

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的真正原因,是否真如她所说的那样

年轻时期的孝庄文皇后

布木布泰(孝庄)出生蒙古科尔沁,是科尔沁部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的次女,作为幼女的她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可在那个君主统治的封建年代,越居高位,承受越多,享受越多,付出更多。

在她13岁那年,嫁给大自己21岁,当时还是贝勒的皇太极当侧福晋。与其姑姑哲哲共侍一夫,曾经的姑父,现今的丈夫。

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的真正原因,是否真如她所说的那样

皇太极

在清初,满蒙联姻是一项即定国策,在那个充满战争杀戮、权利纷争的君主统治年代,蒙古女人的婚姻都不能自主,她们身上都背负着家族的使命,孝庄的婚姻就是一场为家族所牺牲的政治联姻。

相隔9年后,孝庄26岁的姐姐海兰珠也嫁给了皇太极,深得宠爱。在崇德元年册封五大福晋时,更是以古代名妃常用封号,封海兰珠为“宸妃”,地位仅次于姑母哲哲,位居第二,寝宫赐名为“关雎宫”。

诗经有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见皇太极对海兰珠的宠爱。

反观孝庄,年少进宫,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妃位却位于末位,可见她在后宫地位并不显赫。作为女人来说,在一夫多妻的婚姻中,她本就不幸,丈夫的满腔爱恋更是付与了她人,看着可谓是宠冠六宫的海兰珠,哪怕心中多有酸楚,也仍要强颜欢笑,这个中滋味能与谁人言?

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的真正原因,是否真如她所说的那样

《孝庄秘史》剧照

虽然在爱情上她没有占据到那个重要位置,但丈夫对她的感情是与其他妃嫔有所不同的,皇太极在她那里得到身心的放松,朝堂之事也多与她谈论,还会听取一些她的意见和建议。

孝庄天资聪颖、胆识过人且富有谋略,皇太极执政时期就夸赞她“赞助内政,既越有年”。

崇德八年,皇太极猝死盛京,时年52岁,由于当时未立太子,引起了皇位纷争,其长子豪格与其弟多尔衮势力相当,一时纷争不下,形势严峻。

最终由代善在崇政殿主持会议讨论继承人选,其中手握重兵的鳌拜就说“不立先帝之子,就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的真正原因,是否真如她所说的那样

鳌拜

在多方利益权衡之下,多尔衮提出折衷方案,扶持福临继位,六岁的福临能承袭父位,最大的原因在于孝庄一直加强与两黄旗大臣联系,加上皇家包衣官员的拥护,以及得到娘家科尔沁和众蒙古族势力的支持。

公元1644正月改元顺治,同年九月,清廷自盛京迁都北京,年仅七岁的福临成了清军入关以来的第一位皇帝,是为顺治帝,尊孝庄为皇太后。

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的真正原因,是否真如她所说的那样

太后时期的孝庄文皇后

看着穿着明黄龙袍还不谙世事却受万人跪拜的福临,让人不由的想到当年先孝庄产下皇子的海兰珠,当时的皇太极喜不自胜,欲立为“皇太子”。在这以夫为天,以子为贵的皇宫中,必须要育有皇子,为自己争取一方立足之地。

好景不常,孩子未来得及取名便夭折,海兰珠随后也跟着去了,今天如果她们母子还在世的话,又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一切仿佛都是注定好了的,是命运,是命运选择了孝庄,将她推向了历史的舞台。

皇帝年幼,辅佐幼帝的重任也落在孝庄的身上,但由于当时多尔衮把摄朝政,大权在握的多尔衮“凡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奉上命,概称诏旨,擅作威福,任意黜陟”造成了“关内关外咸知有睿王一人”的局面

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的真正原因,是否真如她所说的那样

多尔衮

这让深谋远虑的孝庄清楚知道,福临日后要想亲自掌理朝政,自己就必须先巩固政权,取得大清诸位王侯大臣的忠诚维护和支持,防止多尔衮的专权篡位之心。

福临继位后,诸臣多次提出给皇帝延师典学,多尔衮以皇帝尚为年幼等理由一再推迟,也因他的阻挠,使得孝庄母子“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

顺治七年,多尔衮病逝后,十四岁的福临开始亲政,然而不识汉字的他,难以批阅大臣奏章,史料记载他曾说:“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宴驾,皇太后生朕一身,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福临把主要的原因归结在“甚厌汉语”,认为“汉俗盛,则胡运衰”的孝庄身上。

母子两人在满汉文化上有着很大分歧,当时清廷的规矩是宫女不以汉人充当,但在太监的影响下,福临追求声色,耽于逸乐,甚至派人到江南采买女子进宫,弄得大江南北人情惶骇。

孝庄知道后,于是下旨降谕:

“不许缠足妇女进宫,“有以缠足妇女入宫者斩”。并将这个谕旨写在木牌上,悬挂于皇宫北门---神武门内。

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的真正原因,是否真如她所说的那样

神武门

根据满蒙联姻的祖制传统,也为了稳固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势力,孝庄不顾福临意愿,先后为他聘娶两位博尔济吉特氏女子为后,福临满心不喜,为了宣泄对这种包办的政治婚姻不满,废了第一任皇后,母子之间的关系开始恶化。

直到董鄂氏的出现,顺治对她一见钟情,又想废掉第二任皇后,改立董鄂氏为后,这让母子间的关系更是雪上加霜。

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的真正原因,是否真如她所说的那样

顺治与董鄂氏

与董鄂氏生活那些年,福临是幸福的,可惜好景不长,二人的儿子生下数月便夭折,身体本就羸弱又悲痛过度的董鄂氏不久也香消玉殒跟着去了。

福临痛失妻、子,万念俱灰之下竟要剃发出家,最后在母后苦苦的哀求之下才打消这个念头,不幸的是福临又感染上了“天花”疾病,年仅二十四岁的青年天子便这样与世长辞了。

女人一生最大的悲痛,莫过于中年丧夫,晚年丧子,孝庄无一幸免。

在福临心里,他对孝庄有爱更有怨,她强加的婚姻,和对自己爱情的干涉,存在母子俩之间矛盾与隔阂,一生都未化解。

顺治死后,8岁的玄烨(康熙皇帝)继位,尊孝庄为太皇太后。

当时有位叫周南的秀才千里迢迢赶到北京,请求太皇太后亲政,被孝庄严词拒绝,纵观前朝各代,她深知外戚专权的亡国教训,规定后宫女子不得临朝干政。

孝庄一门心思都放在了教导和辅佐孙儿身上,别无所求,玄烨继位初期,有一天,当着众臣之面,孝庄问玄烨身为天下之主,有何打算,玄烨答道:"臣无他欲,惟愿天下义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少年皇帝决意做贤明之君,富国裕民的强烈愿望,显示出孝庄多年培育的初步成效

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的真正原因,是否真如她所说的那样

少年时期的康熙

康熙在亲理朝政铲除“鳌拜”、平定“三藩”,清除朝廷内部和地方的隐患期间,少不得祖母的从中协助与指点,大清尚未一统全国,边疆忧患甚多,孝庄也常提醒康熙需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不可松懈。

孝庄生活简朴,不事奢华,在顺治和康熙年间,每逢荒年偏灾,她总是把宫中积蓄拿出来赈济,宫廷节省下来的银两也用于犒赏出征士兵,全力配合、支持孙子的事业。

康熙早失怙恃,感恩祖母鞠养教诲,对其亦是敬爱有加,《康熙起居注》中记载:“我皇上至德纯孝,奉事太皇太后三十余年,尽一日三朝之礼,无一时不尽敬,无一事不竭诚。”

半生艰辛操劳的孝庄,晚年过的比较清闲且幸福,大清国泰民安,儿孙又承欢膝下,心头已无什么牵挂。

公元1688年(康熙二十六年)孝庄走完了她这一生,享年75岁。

按照当时清朝早期丧葬制,皇后无论死于皇帝先后,都要与皇帝合葬,同陵同穴。根据清史稿记载,孝庄在其生前嘱咐康熙说:

“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

她的陵墓建在了东陵风水墙之外,紧挨在顺治陵墓旁,未合葬于盛京太宗昭陵,而是在清东陵大红门东侧建暂安奉殿,灵柩在“暂安奉殿”停灵37年。

直到雍正继位后,以孝庄文皇后暂安以来“皇考历数绵长,子孙蕃衍,且海宇升平,兆人康阜”,并说到《礼记》“古合葬之礼,原无定制,神灵所通,不间远近。因时制宜,惟义所在”,彻底打消了合葬昭陵的念头,既定将暂安奉殿建为陵寝,命名为昭西陵,正式将孝庄葬入地宫,以定万年之兆。

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的真正原因,是否真如她所说的那样

昭西陵

后世关于她为何没有葬入盛京昭陵,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当年“太后下嫁”多尔衮,愧对太宗,有的说是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后。

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都已随着孝庄的离世,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回望她这一生,那荣耀尊贵的身份与并存的责任,何尝曾不是一种束缚与枷锁,当生命走到尽头,她也不用再有重重的顾虑与挣扎,如有来世,或许能成为在蒙古草原上空翱翔的飞鹰也是好的,可以去寻找一份她内心曾渴望的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