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公元前3150年,尼羅河沿岸的綠洲孕育出了璀璨的古埃及文明。如同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的蜿蜒曲折流淌了6853公里,古國的命運也隨之跌宕起伏,河流終有盡頭,而古國也止於公元前343年。
今天我們通過盧浮宮博物館藏的古埃及文物,一瞥這個跨越3000年的古文明歷史片段。
自然之神
對自然力量充滿崇拜的古埃及人,將各種動植物形象以及一些抽象的元素(比如太陽光)揉合,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神。
通過解碼這些充滿符號化的特徵,我們可以識別出他們的身份。
法老塔哈爾卡 向 獵鷹神獻祭 青銅鍍金塑像
高19.70釐米, 寬26釐米, 長10.30釐米
公元前690-664年
Photo (C)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Les frères Chuzeville
鳥類形象及其所承載的寓意在埃及神話中經常出現,在廣闊天地自由飛翔的鳥類被認為可穿梭人間與神的領地。獵鷹作為其中最具力量的猛禽,是天空的統治者,更是太陽神的直接化身。
埃及人特殊的喪葬習俗——木乃伊,也與鳥類傳說有關。木乃伊外層的木棺,被賦予蛋殼的寓意,它保護著古埃及人“不朽的靈魂”,重生之日便會打破“蛋殼”。
太陽神荷魯斯 青銅塑像
高95釐米
公元前1061-664年
Photo (C)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Hervé Lewandowski
根據一些殘留的痕跡,文物學家們推測這尊鷹首人身的荷魯斯(Horus)青銅像,應當遠比我們今天看到的要華麗,周身鍍金並鑲嵌彩色玻璃或寶石裝飾,神像手裡原捧著容器,用來裝盛祭祀用的聖水。
獅女神塞赫麥特 閃長岩石像
高229釐米
公元前1391-1353年
Photo (C)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Béatrice Hatala
端坐在王座上獅首人身的塞赫麥特 (Sekhmet) 是戰爭與醫療女神,因其強大有力與彪悍易怒的特點,還被視為復仇女神。
而另一位形象相近的神祇是貓女神芭絲特(Bastet)同為貓科動物,芭絲特柔軟親暱的形象,通常作為家庭、生育、音樂舞蹈的守護神。
埃及法老
法老(Pharaon)是古埃及社會的最高統治者,自稱血脈起源於太陽神之子,被視為埃及人與神之間的橋樑。在古埃及社會,法老擁有絕對的權利,作為國王擁有最高執行權,同時也是最高等級的祭司,而作為神之子也會受到民眾的崇拜。
阿肯那頓與娜芙蒂蒂 石灰岩彩像
高22.2釐米, 寬12.3釐米, 長9.8 釐米
公元前1345年後
Photo (C)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Christian Decamps
這尊罕見而精巧迷人的塑像,是參觀者們到訪盧浮宮古埃及館不可錯過的作品之一。表現的是法老阿肯那頓與王后娜芙蒂蒂,夫妻攜手同行的形象在藝術作品中非常罕見,尤其出現在講究禮儀與剋制的皇室夫婦身上更為珍貴。
這尊小型的石灰岩彩像,應該是在私人祭壇上用來崇拜法老夫婦的,牽手的形象尤為突出“家庭”的概念。夫妻兩人面容莊重不帶微笑,但步調一致,潔白無暇的服飾(當然歲月也剝落了不少本應存在的色彩)讓這尊塑像顯得特別純潔神聖。
受阿蒙神庇護的圖坦卡蒙 閃長岩石像
220 x 44 x 78 釐米
公元前1336-1327年
Photo (C)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Christian Decamps
圖坦卡蒙(Toutânkhamon)是一位9歲繼位,去世時年僅18歲的法老,因此執政生涯缺乏記錄,但他作為最有名的法老併為現代人所熟知的原因,便是其 “法老的詛咒”。
1922年一次意外的發掘,打開了沉睡三千年的圖坦卡蒙法老墓,挖掘出近五千件精美珍貴的陪葬品,這一發現震驚了世人。而隨後最初進入墳墓的部分人相繼死亡,被媒體大肆渲染後,進一步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當然根據現代醫學推測,因法老墓的千年密封,存在不少病毒與細菌,而最早接觸的人員沒有預備任何保護措施,最終導致感染離世。
這尊2米多高的塑像表現的是坐在寶座上的阿蒙神(以人形姿態出現)保護著身前“幼小”的圖坦卡蒙。這裡法老的形象近似孩童,可能是其年幼登基的反映,也可能是為了襯托阿蒙神的高大不可侵犯。
這尊塑像目前不在盧浮宮內,出借給了位於巴黎的世紀大展 “圖坦卡蒙:法老的寶藏” 這個圍繞圖坦卡蒙的展覽匯聚了散落各地博物館的珍藏,不少作品都是首次出借,也是瞭解古埃及文明不可缺失的機會。展覽位於巴黎19區的維萊特大廳(Grand Halle de La Villette)
前往彼世的旅程
古埃及末期內部爭權迭代頻繁,外部入侵也接連不斷:先被波斯人佔領,又被希臘君王統治,最後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
雖然政權不穩導致社會動盪與經濟衰落,但藝術卻在各種文化交織中激盪出新的火花。
當希臘羅馬人到來的時候,自然也注意到了埃及人的木乃伊喪葬習俗。
埃及人相信這些木乃伊是會死而復生的,但遺體經過防腐乾燥一系列流程後面容會變形,為了保留逝者的容貌,會製作遺容面具覆蓋在木乃伊麵部,著名的圖坦卡蒙金面具就是一個精美的例證。但製作面具本身工藝繁複,還必須根據逝者容貌特製,因此不是每一具木乃伊都享有這樣的待遇。
在埃及羅馬時期就開始大量出現喪葬肖像,沿襲自希臘工匠們再現人物的精妙技法,與埃及傳統喪葬文化完美融合。
彩繪木乃伊裹布
公元前30年-公元后392年
Photo (C)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Georges Poncet
逝者遺容像 木板蠟畫
這些自然生動的肖像,完美呈現了逝者的容顏。使用液態蠟混合一些膠質與礦物顏料描繪在木板,或亞麻布上,覆蓋於木乃伊麵部的位置。
原本蠟畫是非常難保存的,但木乃伊喪葬習俗提供了特殊的儲存環境,蠟畫既沒有因為高溫融化,特有的油潤質感也避免了因為乾燥而粉碎。
千年後當我們與這些肖像跨時空對視,不知道是否實現了他們永生的期許。
閱讀更多 鳳凰藝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