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聚焦未來科學城!北京將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能源谷”

聚焦未來科學城!北京將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能源谷”

昨天,由北京市政府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2019全球能源轉型高層論壇”在未來科學城舉行。從論壇獲悉,北京將在未來科學城東區建設“能源谷”,快速搶佔國際能源技術創新高地。

“能源谷”核心區達10平方公里

未來科學城是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三城一區”主平臺之一,位於昌平南部,規劃範圍170.6平方公里,呈“兩區一心”空間佈局。科學城聚焦“先進能源、先進製造、醫藥健康”三個領域,將打造全球領先的技術創新高地。

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能源谷”是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重要部署。據瞭解,“能源谷”將依託北京未來科學城建設,東區是“能源谷”主陣地,東區一期10平方公里是“能源谷”核心區。2019全球能源轉型高層論壇就在“能源谷”核心區舉辦。

“能源谷”將通過整合能源科技與產業資源,形成能源產業集聚能力,擴大未來科學城能源產業影響。“將重點聚焦能源產業4個細分領域、9項關鍵技術。”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未來科學城將依託“能源谷”核心區現有研發創新資源集聚基礎,支持不同創新主體間開展聯合攻關,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形成一批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技術創新成果。

聚焦未來科學城!北京將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能源谷”

“能源谷”家底有多厚?

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能源谷”,未來科學城家底如何?相關負責人介紹,“能源谷”產業基礎紮實,目前集聚了330家能源企業,2018年實現收入近1500億元。這其中既有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桶油”和國電投、華電、國能、華能、大唐“五大發電集團”等能源央企設立的分支機構或研發總部,也有東泰高科、未來氫谷、英維克、百利時等民營高科技企業,覆蓋了煤炭、電力、石油、天然氣、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各個領域,形成了科技研發、技術服務、成果轉化全週期創新鏈條。

聚焦未來科學城!北京將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能源谷”

創新要素方面,昌平區入駐了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區、華北電力大學、清華核能院等關聯大學和研發機構,支撐能源領域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能源谷”核心區集中入駐了國網全球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國能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研發機構,集聚8000餘名能源科研人才,累計建成28個國家級和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組建了15個氫能技術、核能材料等協同創新平臺,並設立了規模3億元的央地合作能源產業基金。

在能源互聯網、新能源、先進儲能、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等細分領域,“能源谷”已初步形成一批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技術創新成果,支持智能電網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氫能燃料電池關鍵技術、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成為引領行業發展的標杆。近年來,“能源谷”核心區6家能源央企研發機構創新成果集中湧現,累計獲得國內外專利3209件,榮獲國家和北京市科技獎項44項。

聚焦未來科學城!北京將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能源谷”

“類海外”發展環境服務創新

“能源谷”在環境、交通、公共服務等方面也正在形成相當強的競爭力。

“能源谷”核心區所有建築將達到綠色建築標準,

綠地率達56%,溫榆河穿城而過,佔地面積3.14平方公里的濱水公園已建成面向社會開放。交通方面,“能源谷”核心區距離首都國際機場10公里、距北五環10公里,連接CBD、亦莊等重點功能區的地鐵17號線正在建設;連接中心城區的城市快速路即將開工;連接北五環、望京的城市主幹路明年開工建設。

從發展空間看,“能源谷”核心區規劃建設178萬平方米的研發辦公空間,今後三年每年將提供30萬平方米的新建成寫字樓,為能源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承載空間。“能源谷”核心區還是首都國際人才社區首批試點建設區域,正在構建涵蓋6大硬件設施支撐、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人才保障體系的“類海外”發展環境,服務海外人才到“能源谷”創新創業。

公共設施方面,“能源谷”核心區7所公立學校由北師大承辦、1所國際學校由北京十一學校承辦。5.7萬平方米的多功能綜合體育中心,涵蓋圖書館、劇院的文化中心,提供展覽交流、會議論壇等功能的展示中心將陸續開工建設。鉑爾曼五星級酒店、地鐵城市綜合體、主題購物街區正在建設,明年底萬豪四星級酒店會投入試運營,新建成商業配套4萬平方米。

聚焦未來科學城!北京將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能源谷”

聚焦4大細分領域9項關鍵技術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將依託能源谷“核心區”現有研發創新資源集聚基礎,支持不同創新主體間開展聯合攻關,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形成一批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技術創新成果。

重點聚焦能源產業4個細分領域、9項關鍵技術。

4大細分領域分別是能源互聯網、新能源、先進儲能、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9項關鍵技術為先進燃料電池(氫能)、先進輸變電技術與裝備(智能電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先進核能系統設計及驗證、深層深海油氣有效開發、先進容量型儲能、可再生能源併網與消納、能源大數據及應用系統、CO2大規模低能耗捕集與資源化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