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紅牛之爭背後的冷思考:真的只是商標"所有權"那麼簡單?

近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的一紙判決書,讓在中國火了二十多年的"紅牛"走到了命運轉折的十字路口。

這份長達47頁的一審判決書,駁回了紅牛維他命飲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紅牛中國")37.53億元廣告宣傳費的索賠訴求以及確認商標所有權歸原告所有或雙方共同所有的請求,判令原告承擔1880萬元訴訟費。

  該判決一出,一家歡喜一家愁。被告泰國天絲醫藥保健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國天絲")包括代理機構環球律師事務所立即宣佈大獲全勝,而紅牛中國則發表聲明稱,判決迴避焦點問題,未能體現公平原則,對此堅決不予認可,將依法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與此同時,家喻戶曉的紅牛品牌、37億索賠、1800萬訴訟費等關鍵詞,也瞬間引爆了輿論場,各路觀點粉墨登場,挺泰國天絲者有之,挺紅牛中國者有之,蹭熱點吸睛賺流量者有之,以調侃之心看熱鬧者亦有之。

然而,隨著輿論逐漸降溫,是時候開始一些冷思考了:紅牛之爭,到底爭的是什麼?真的只是商標"所有權"那麼簡單?

紅牛之爭背後的冷思考:真的只是商標

三年糾紛與一紙判決

  紅牛中國與泰國天絲的這場紅牛之爭,要追溯到三年之前。

  2016年11月,泰國天絲宣佈,紅牛中國的商標授權已經到期。對此說法,紅牛中國則回應稱,紅牛中國與泰國天絲的授權合同為50年。中泰兩家公司的商標之爭正式開始。

  而要弄清雙方背後的淵源糾葛,還要往更早的時間點追溯。

據媒體公開報道,紅牛作為國際知名功能性飲料,由泰籍華人許書標1966年在泰國創立。1995年12月,許書標與同是泰籍華人的嚴彬在深圳成立紅牛中國前身,紅牛飲料就此進入中國市場。1998年9月30日,紅牛中國以合資公司的身份在北京重新註冊。此後,紅牛中國在廣告營銷方面大量投入,品牌知名度持續提升,最高時1年銷售額超過230億元,穩坐功能性飲料市場頭把交椅。

紅牛之爭背後的冷思考:真的只是商標

  這種良好的態勢一直持續到2012年,由於許書標去世,泰國天絲更換中國市場業務的打理人後,堅持認為品牌授權期限為20年,已於2016年底到期,因此拒絕延期經營。紅牛中國則認為雙方簽訂的經營期限至少為50年。2016年起,雙方矛盾加劇,在商業及法律領域全面展開拉鋸戰。據瞭解,雙方目前圍繞合資期限、商標、股權、破產清算等方面的訴訟有20多起。

  北京市高院審理的這起商標權權屬糾紛,既是雙方持續三年的拉鋸戰的縮影,也是紅牛之爭的關鍵一戰。

  紅牛中國訴稱,"紅牛系列商標"屬於其資產的組成部分,對其應享有所有者的合法權益,紅牛中國及相關紅牛企業在"紅牛系列商標"的設計、策劃、申請、註冊、商業價值的形成以及品牌維護中做出了巨大的、實質性的和決定性的貢獻,依法應享有"紅牛系列商標"所有者的相關合法權益;從公平原則出發,泰國天絲在坐享"紅牛系列商標"所帶來收益的同時,應當合理承擔紅牛中國對"紅牛系列商標"進行廣告宣傳的費用。因此,請求法院判令"紅牛系列商標" 由紅牛中國單獨享有所有權,若不能對此予以確認,則確認上述"紅牛系列商標"由紅牛中國和泰國天絲共同所有;判令泰國天絲向紅牛中國支付廣告宣傳費用共計人民幣37.53億元。

  而泰國天絲辯稱,泰國天絲系紅牛維生素功能飲料產品的開創者、"紅牛系列商標"在泰國、中國等地區的所有者,泰國天絲在中國對"紅牛系列商標"自始至今擁有清晰、完整、獨立的所有權;紅牛中國主張其對"紅牛系列商標"在策劃、設計、申請註冊及維護、廣告宣傳等方面作出貢獻,缺乏事實依據;紅牛中國以其所謂的"貢獻",主張基於"公平原則"試圖掠奪泰國天絲獨立享有的商標所有權和要求賠償廣告宣傳費的損失,缺乏法律依據;紅牛中國提出本案訴訟請求的訴訟時效已經屆滿,依法應予駁回。

  最終,經過不公開開庭審理,北京市高院於2019年11月25日作出一審判決,駁回了原告紅牛中國的全部訴訟請求。

"大獲全勝"與"不予認可"

  而之所以會作出如此判決,北京市高院在判決書中認為,基於對雙方所簽訂合同中涉及商標權的條款的含義進行分析,紅牛中國主張依據合同約定應當確認其對"紅牛系列商標"享有所有權的請求缺乏事實及法律依據,不予支持;因涉案"紅牛系列商標"的權屬狀態是明確的,均歸屬於泰國天絲所有,故紅牛北京依據廣告宣傳的投入而認為其取得了商標所有權缺乏法律依據。同時,根據紅牛中國自行製作的審計報告,其已經在成本中扣除了相關廣告宣傳投入,作為其市場運營的成本,故北京紅牛該部分訴訟主張缺乏事實及法律依據,不予支持。

  對此判決,泰國天絲與紅牛中國的反應截然相反。

  泰國天絲髮表聲明以"大獲全勝"來評價這一判決,並稱雙方的商標使用許可合同已經於2016到期,到期後紅牛中國仍然在使用紅牛系列商標生產、銷售紅牛產品,造成對紅牛系列商標專用權的侵犯。泰國天絲已經分別針對上述侵權主體提起商標侵權訴訟,而紅牛中國提起此次訴訟的目的在於拖延時間。隨著核心案件的逐步判決,紅牛中國的纏訴手段和拖延策略將失效。同時,泰國天絲提出將加大在中國市場的投資和投入,探索更多的商業模式和合作可能,也希望將其旗下更多的產品帶入中國市場。

  而紅牛中國則發表聲明表示,紅牛中國是"紅牛系列商標"在中國市場從零價值至數百億市值的唯一投入方和貢獻者。紅牛中國在該案件中的核心訴求是,請求法院確認紅牛中國對"紅牛系列商標"享有合法權益,即有權使用"紅牛系列商標"並享有其上所附收益等合法權益,而非請求法院確認紅牛中國為登記註冊的商標所有權人。但一審判決卻迴避了前述核心問題,僅圍繞紅牛中國是否對"紅牛系列商標"享有商標所有權進行審查和裁判,偏離了紅牛公司的真正訴求。該判決結果事實上是對"紅牛系列商標"登記在泰國天絲名下這一法律狀態進行了再次確認。一審判決迴避焦點問題,未能體現公平原則,對此紅牛中國堅決不予認可。紅牛中國作為"紅牛系列商標"這二十餘年來的唯一投入方,於情、於理、於法,均應是該商標合法權益的享有者。紅牛中國將依法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從雙方的聲明不難看出,泰國天絲對於本案走向持積極態度,對於前景預估十分樂觀;而紅牛中國則無法認同一審判決,將積極準備上訴。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只是一審判決階段,案件走向尚無定論。

  而與此同時,鑑於紅牛之爭引發輿論關注已久,這份判決無異於給已經沸騰的輿論又加了一把火,引發了更大範圍的關注和討論。

終審判決考驗司法智慧

  梳理目前輿論的主流觀點,支持一審判決者有之,對一審判決持不同觀點者有之。而相關專家表示,對於本案涉及的相關法律問題在終審判決中如何認定,極大程度上考驗著法官的司法智慧和能力。

  上海邦信陽中建中匯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律師陳斌寅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法院的一審判決,事實上是維護鞏固了既有的商標秩序,即不因使用人的貢獻而賦予他們挑戰權利人的可能。不過,本案的裁決是否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已經存在或者將來發生的本案雙方關於商標歸屬的行政評審程序或商標訴訟,目前不能過於武斷地下結論。紅牛中國申請註冊的"紅牛"商標是否會因此必然無效,仍然需要考慮個案中的具體材料,不能與本案結果簡單畫上等號。

  本社記者特地採訪了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法研究所副所長、知識產權法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劉瑛教授和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張楚教授。

  劉瑛表示,從該案件判決書顯示的訴求、相關證據和事實來看,紅牛中國與"紅牛系列商標"形成了穩定的對應關係,公司的商號"紅牛"與"紅牛系列商標"也形成了對應關係。紅牛中國對待"紅牛系列商標"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傾注了濃厚的心血,盡到了各種"撫養"義務,"孩子"長大了,突然說"紅牛系列商標"與自己沒有法律關係,情理上說不通;重要的是探尋雙方最初合作的意圖、合作的具體內容,合資合同約定"紅牛中國產品的商標是紅牛中國資產的一部分",說明紅牛中國是包括"紅牛系列商標"(特別是一系列關於"紅牛"的中文商標)在內的公司資產的所有者;該案雙方之間合作不同於一般的"商標許可"法律關係,雙方存在共同經營、共擔風險的深度合作,該案不僅適用商標法判定商標權的歸屬,而且應當適用公司法等相關法律進行研判。雖然"紅牛系列商標" 註冊在泰國天絲名下,但是不能據此直接得出"紅牛系列商標"作為紅牛飲料公司資產的所有者權益僅僅屬於天絲醫藥公司的結論。

  張楚表示,本案非常疑難,屬於跨專業領域的問題。知識產權法是民法的範疇,該案除受知識產權法特殊的制度約束外,還應該受民法、公司法、合同法的調整:公司資產屬於民法、公司法調整的範圍。紅牛中國所主張"紅牛系列商標"屬於公司資產的一部分的觀點具有合理性,既然"紅牛系列商標"屬於雙方合資經營的一部分,當然屬於紅牛中國的無形資產;人民法院在該案審理中,應該考慮以"商標"為資產合作的具體情形。人民法院在審理疑難商標權屬糾紛時,不但要審查商標檔案記載的信息,還要審查以無形資產合作的情況,商標的實際使用和受保護等情形,而不能單一考慮商標權屬登記在天絲醫藥公司名下,這只是確認商標權屬的單一因素。

本社將持續關注事件進展。(注:文章來源於民主與法制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