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献了青春,献一生,献来生


11月22日,凌晨三点的夜空,泛着淡淡的月光,与路边温暖的灯光一同照亮着一辆前行的私家车,车里坐着的是我们的老校友赵洪夫和耿润华夫妇。

天涯滨医人 | 献了青春,献一生,献来生

校友赵洪夫和耿润华


赵洪夫是我校医学二系85级校友,现任德州肛肠科医院内科主任;而耿润华是86级校友,现在在德州人民医院康复科工作。久别母校,两人如今参加我校特殊教育学院首届理事会成立大会,与母校重逢。

自驾连夜赶来,他们像是离家的孩子归家一般,心里满怀的是欣喜,不知疲惫;在言谈中,他们二人始终露着灿烂的笑容,那笑容就如窗外的阳光般耀眼,如老师为我们倒的热茶般让人感到温暖、舒心。可能是因为他们又回到了承载他们许多年回忆的老地方……


奉献!为生命的延续与厚重

天涯滨医人 | 献了青春,献一生,献来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赵洪夫、耿润华分别因感染病毒得了脊髓灰质炎和先天性脊髓膨出导致下肢残疾。这不完美的身体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两位老师把它们视为极其宝贵的礼物,并决定最后将其捐献给科研。

他们打算把自己整个遗体都毫无保留地捐献给母校。两人先是联系了我校特殊教学院的董少凤书记了解具体捐献详情,随后于8月26日在德州市红十字会签署了遗体定向捐献协议。协议还需要远在外地求学的女儿签字,所以整个协议签署过程拖延了很长时间,但当拿到协议书的那一刻,两位老师深深舒了一口气:“心愿终于了啦!”

“把遗体捐了做科研,总比烧成一把灰放在小盒子里有意义多了,遗体可以永远保留着,自己也可以永远回归母校!”耿润华说。

其实,捐献遗体的念头很早就已在两人的心中萌芽。王沪祥教授曾是我校原解剖教研室主任,他在教研室奋斗一生,逝后又把自己的遗体捐给了自己工作的教研室,他的遗体运送到解剖室时,他的学生们瞬间热泪盈眶,但手上的那把刀仍在他的遗体上闪耀着,因为王教授教导过他们:

希望你们能够摸着我的骨骼一步步走向医学殿堂!这无不感染着一代又一代滨医人,也震撼着赵洪夫,耿润华两人。

后来,他们在济南协和医学院参观完标本,了解到现在医学标本依旧紧缺、来源少后,他们都相顾无言。回来后两位老师沉思良久,捐献遗体的想法再次涌上心头。

此时在他们脑海中闪现着的是自己的母校滨州医学院,“我们觉得是滨医给了我们今天的一切,让我们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有了一个稳定的职业,而且得到了社会的尊重,我们应该为学校做点什么!”

滨州医学院是给了他们希望的地方,“如果不是滨医为我们敞开了大学的大门,我们这些人还不知该何去何从,或许是做一辈子的裁缝,也许是编一辈子的竹筐……无论如何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受过高等教育,过着自己想要的人生!”耿润华感慨道。

1985年,滨医开创了招收残障学生的先河。1980年高中毕业的赵洪夫,一直坚持不懈每年都考得优异的成绩,却一直被拒绝在大学的门外,就在滨医开始招收那一年,

他以高出山东大学三十分的优异成绩,进入滨州医学院,结束自己奋斗高考的五年时光;耿润华1986年考进滨州医学院,年仅十五岁的她便步入了向往的大学时光。

虽然自己将来逝后捐献遗体的心愿已了,但在他们眼里这还远远不够,对于科研来说还只是杯水车薪。科研遗体捐献的火炬还需更多无私奉献的人们一棒棒传递下去。他们也积极鼓励着身边的朋友奉献自己,他们二人坚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像他们一般怀着虔诚的心签写那份神圣的遗体捐献书。

“我觉得现在你们这些年轻人都挺开明的!”这句话满怀着赵洪夫对未来科研美好的期待。


感恩!为当初的那份机遇与爱护

天涯滨医人 | 献了青春,献一生,献来生

入学第二年耿润华老师在滨医校门照


“遇见他之前我没想过能穿上买来的鞋子,遇见他之后我不仅穿上买来的鞋子,还丢掉了双拐。”耿润华心怀感恩的说。

耿润华入学前是马蹄内翻足,一条腿部向外蜷缩着,生活中靠双拐支撑着她的双腿艰难前行;而她的脚心朝上,脚背朝下,在地面上耸拉着,由于脚的严重变形,自己只能一直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鞋子,那一双双被地面磨破的布鞋,承载耿润华从小的愿望:“什么时候自己也可以穿一双去商店买的漂亮鞋子呀!”但进入滨医后奢望变成了现实。

在平时,他们不像正常学生每天可以迎着朝阳尽情奔跑,但辅导员每天早上依旧会用响亮的口哨声将他们一个个唤醒,“逼着”他们在操场缓慢地走着,锻炼身体。朝阳下,他们缓慢前行的身影就如往后拼搏的人生,痛并快乐着。也就是在每天的清晨散步中,耿润华遇到了他,一个治疗她双腿,实现她愿望的老师——毛宾尧教授。


那天的清晨一如既往,却又让人难以忘却。每天坚持在操场上晨练的毛宾尧教授注意到了她。“你做过手术吗?”,“你为什么不做手术?”,“你想做手术吗?”,“如果你想做手术,下周二来门诊附院二楼找我。” ……毛教授一番话,让她有些不知所措,却又看到了希望。

她怀着激动的心情如约找到了毛教授,之后毛教授为她的病情做了详细分析,消除了她以往对自己病情的种种误解;帮她设计治疗的具体方案,并在1987年和1989年先后为她免费做了两次手术。

两次手术过后,毛教授再次遇见拄着双拐的她,自信地让她扔掉拐杖,而她自己却有些不自信地将腋下的双拐放下,然后一步,两步,三步……她不敢相信,但是她真的做到,此时的她在心中歇斯底里地呐喊了千万遍:“终于可以把鞋穿上,把拐给扔掉了!”

天涯滨医人 | 献了青春,献一生,献来生

耿润华老师毕业前留影


耿润华回忆,当年的滨医还是泥土路,下雨天他们行走更是艰难,有时上课还要爬楼梯到三楼、四楼,但他们依旧珍惜着进入大学的机会。

如今离校多年后再回母校,校园的一切变化,触发他们的不仅仅是对旧时光的怀念,还有学校对特殊学生的细心照顾与呵护。那一条条无障碍通道、盲道,那厕所里的无障碍卫生间,往日的医学二系也变成了特殊教育学院,为肢残学生们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学院也陆陆续续又招收了视障,听障学生,为他们提供生活老师,还培养一批又一批为残疾事业而奉献的人才……滨州医学院一直都在助残的路上努力着,完善着。

两位老师期待着滨州医学院更加完善,不仅要教康融合,还要做到残健融合,“希望滨医可以完成一个华丽的转型,做到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融合,让他们不仅可以有一技之长,自食其力,还能回归社会,在社会中找到归属感。”赵洪夫说。


拼搏!为这世间的所有美好与希望

天涯滨医人 | 献了青春,献一生,献来生


这里承载着他们太多的回忆:有人求学无门,即便结婚多年后依旧不忘初心涌入滨州医学院的怀抱;有人互相搀扶,甚至用坚实的后背,背着同学走过五年学习风雨路程;有人虽然腿脚不便却热爱乒乓球、羽毛球各项体育活动,且他们技术也能胜过许多平常的同学……

他们诠释的不仅仅是青春,还有滨州医学院给与他们的梦与远方。在这个充满青春与希望的地方,赵洪夫、耿润华与他们共同笑对着生活。


进入医院工作他们也曾因身体缺陷有过顾虑,但耿润华说:“在工作方面要用实力说话,大家不会在意这些外在的东西,看重的是你的业务能力,这才是获得别人尊重你的资本。”

抱着这种想法,他们在医院尽心尽力的工作,尽管跑腿的事不可避免的需要麻烦同事,但更多的事情都由他们自己艰难却执着的独立完成。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许多荣誉,也赢得了无数人的尊重。残疾带给他们的,不只是磨难,还有坚定的信念。

天涯滨医人 | 献了青春,献一生,献来生


赵洪夫不仅取得硕士学位,还拥有滨州医学院特教学院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德州市德城区残联肢残协会副主席,德州市农工党医药卫生界副主委,德州市自强模范,德州市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多个头衔。

天涯滨医人 | 献了青春,献一生,献来生


天涯滨医人 | 献了青春,献一生,献来生


耿润华,山东大学在读博士,曾获得德州市自强模范,山东省残疾人自强自立先进个人,山东省卒中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中医医师分会委员,德州市医学会医疗技术鉴定委员会成员等多个头衔。

披星戴月的医院生活充实着两人整个生活,两人一边工作,一边看护着女儿,有时忙不过来,同事们也会帮忙照顾。对此他们调侃说,这些都司空见惯,还有些医院双职工们把自己的双方父母都请来,一方带一个孩子,每到晚上两个孩子才能聚在一起,见上一面。医院里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仍有一批又一批人们如飞蛾扑向火光一般,

投身到医疗服务中来,他们在医院里累却又快乐着。

天涯滨医人 | 献了青春,献一生,献来生

女儿大学毕业时,去山西大槐树旅游


女儿是他们爱的结晶,也同样是他们对生活乐观,坚毅的传承人。耿润华说:“我们不会过分要求她太多,给与她足够的空间,尊重她自己的各种意愿,但是我们会告诉她‘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然后一定用心要把它给做好。’”

他们两人的乐观,负责,坚强和开明在平时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儿,女儿不会因为自己父母患有肢体残疾而自卑,不会因为遇到挫折与困难而放弃,她会努力追随自己的本心,最后考上北京林业大学,如今在天津大学读研究生。

天涯滨医人 | 献了青春,献一生,献来生


天涯滨医人 | 献了青春,献一生,献来生

泰山合影留念


年轻的时候,他们曾许下爬泰山的愿望,只是没能成功登顶。为了心中那个执念,他们于1994年一起再登泰山去完成以往没坚持下来的梦。“别人四个小时能爬上去,那我们就用十四小时爬上去!”耿润华回忆道。

他们迎着清晨温暖的阳光,徒步向上攀爬着,后面一直有轿工跟着:“要不还是坐轿吧!”而倔强的

他们花了十四个小时攀到泰山山顶,俯瞰着大地,回忆一路的“过往”,心中如热浪般在翻滚。

那一天,正巧农历三月初五,在民间是王母娘娘的寿辰,不明所以的人们看到感慨:“这两人真虔诚啊!肯定是来还愿的,一直不肯坐轿,坚持一步步走到山顶!”他们的确虔诚,是对生命,对生活,对磨难的虔诚!

他们的梦是从滨医开始,离校三十年多年的时光,他们对母校的感情愈发浓厚,如今双双把自己的遗体定向捐给母校,落叶归根。耿润华说:“我打算以后退休了,还要回到滨医,在滨医继续我的生活,旁听学习,重拾往日时光。”

他们从不畏生死,因为往后余生,风雪在滨医,平淡在滨医,生在滨医,逝去也依旧在滨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