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2019小結:有“底”滿倉不怕,牛市捎我半程


2019小結:有“底”滿倉不怕,牛市捎我半程

2019年最後一天,我的證券投資收益21%,對滿倉轉債“攤大餅”的我來說,這個收益我挺滿意的。

2019年是我最懶的一年,全年幾乎不看盤(交易軟件)。投資可轉債,K線本也沒什麼可看,看數據表就好。證券投資8年多,從2011年打新股開始,到債券套作,再到可轉債,分級A、今年回到可轉債。竟然始終沒有踏進股票這個門,除了偶爾買一點門票股打新。

2019小結:有“底”滿倉不怕,牛市捎我半程

我是個膽小的投資者

為什麼始終沒做股票?因為我有個不好的習慣:喜歡滿倉;我還有一個說不上好與壞的天性:膽小。因為這兩點,我十分看重投資對象是否有“底”。債券、分級A、可轉債都是在規則上有“底”的品種,我同樣非常重視的配置品種--房產也是有“底”的。可是股票的“底”是什麼?我看不清。

雖然生活中我也會接觸到一些好的行業或公司,比如2017年我給女兒配OK鏡時,瞭解過很多OK鏡品牌,諮詢了多家醫院,潛水了幾個OK鏡QQ群,發現OK鏡唯一國產品牌夢戴維(歐普康視公司產品)在國內不少公立醫院佔據壟斷地位。我在雪球和集思錄的發言中曾提到這個觀察。但這遠不能讓我放心地去重倉這支股票,因為我雖然看好它,但我不知道它的“底”在哪裡。

因為對“底”的執著,我只重倉債券、分級A、可轉債,還有房子,所以投資收益率也就平平無奇了。不過,只做這些品種也是有好處的,那就是8年來每年都是正收益。

2018年是收益最差的一年,證券投資收益率4.48%,接近我的房貸利率4.65%(我視其為資金成本,在過往文章《錨》中有提過)。當年房租回報約2%,房產漲幅約8%,綜合來看也還滿意。

2018下年底,我已滿倉可轉債,今年做的就是繼續拿著不動,難得調倉。因為是攤大餅,滿倉也不擔心,偶爾看看賬戶市值,發現又漲了一點,我還挺開心的。恍如回到了2012年剛開始做債券時,有種穩穩的幸福感。

當然,我知道“穩”是個幻覺,它建立在2019年全年股市慢牛的行情基礎上。僅在一年多前,2018年股市下行,可轉債市場一片哀號,那時有人說市場變了,可轉債不再是從前的可轉債了,可轉債要被拋棄了!

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支撐我全倉買進可轉債的信念就是它的“底“:到期稅後收益率。我的房貸利率是4.65%,當時很多可轉債的稅後收益都超過4.65%,大餅攤下來一算,持倉的加權稅後收益差不多有4.5%左右,真沒什麼好擔心的。

即然最差的收益(到期稅後收益率)能接受,剩下不就是往好處發展嘛。在2013年7月我寫的第一篇關於可轉債的文章標題就是《可轉債慢談(一):用保本的方式”炒股票“》。可轉債"向下"有到期稅後收益率保底,"向上"看正股漲幅帶動。只要有牛市出現,可轉債也會有肉吃。

2019年,滬深300漲幅36%,上證指數上漲22%;

集思錄轉債等權指數約漲27%,中證轉債約漲26%;

我滿倉可轉債,收益率21%

2019小結:有“底”滿倉不怕,牛市捎我半程

牛市跑輸,也很滿意

21%的收益率與大盤比是跑輸很多的,但我已經很滿意了。可轉債攤大餅,牛市跑輸指數基本是註定的,因為可轉債有轉股溢價率。有溢價率,就意味著轉債要等正股跑出一段後,轉債才會跟上。

而我又基本只買100元以下的可轉債,因此我持有的轉債平均溢價率會比集思錄的轉債等權指數的溢價率高出不少。那麼,我的持倉要等正股跑了更長一段,才能跟跑。從好處看,這個策略的到期收益率會高一些,保"底"厚一點;缺點就是,牛市時比大盤表現更加落後一些。

所以,牛市時,我跑輸轉債等權指數,轉債指數又跑輸大盤,這是大概率的結果。我非但不慚愧,反而覺得這才是恰如其份的真實。

當然,小概率也是可能出現的,如果攤的大餅中,攤得較多的某支轉債突然暴發,就可能超過指數。今年9月有群友的可轉債大餅收益率達到了36%,因為大餅中"泰晶轉債"含量高。當時轉債等權指數漲幅20%+,滬深300漲幅約30%+。

我的策略非常簡單:

我偏向選擇“100元以下,低溢價率(30%以內)”轉債。符合這個條件的轉債不多,所以“100元以下,高溢價率”轉債也會在我的選擇範圍內。“溢價率”雖高,但有“下修轉股價”這個彩票可以抽,一旦下修,溢價率就會縮小。下修是遲早的事,堅持絕不下修的反而是少數。

如果可以,選擇PB不是太低(PB>1,最好大於1.5)的轉債,轉股價下修的阻力會小一點。不過,“下調轉股價不能低於淨資產” 也並非剛性的,並非每支可轉債的條款中都有這一條規定。而且淨資產也是可變的。

2019年,是我理財投入時間最少的一年,也是最近4年收益率最高的一年。證券投資收益率21%,房產較前兩年有一些增值。2016年之後,深圳房價基本平穩,今年算是漲幅稍大的一年,不同片區有8%至30%的漲幅。

經過8年多的證券投資,摸索和確認自己的能力圈,我瞭解自己是個保守的投資者。投資對我來說就像種地,在嚴寒的“冬天”播種,然後是(也許)漫長的等待。在收穫季節來臨前,不論多麼焦急,或天天照看,甚至拔苗助長,都不能明顯增加收益,甚至還會折損幾棵秧苗。所以,我索性無為而治,把目光放遠一些,捨棄細小的波動,從更長的週期考慮配置。

我的投資週期不是幾個月,更不是幾天,至少以年為單位,考慮三、五年甚至十幾年家庭的資金和生活變化。

沒有一夜暴富的能力和運氣,能學習慢慢變富也不錯。

2019小結:有“底”滿倉不怕,牛市捎我半程

我的2019

1.少看盤。

真正做到安心不看盤,其實不太容易。我剛開始學習理財時的那段時間,常常是不到收市不離開電腦,看行情、泡論壇、寫文章、在群裡聊天,市場漲跌也容易情緒起伏,有時忍不住手癢做幾筆違背初心的小交易。經過8年學習摸索,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投資體系後,心態平穩了許多,花在電腦前的時間也大幅減少。投資收益與投入時間本來就不是正相關。慎重決策,和市場保持距離,迴歸生活,這大概是很多價值投資者終會選擇的路吧。

2. 開了一個產品戶。

今年3月底時,我想發支私募產品參加網下打新(3月時寫過相關文章)。但動作太慢了,產品開始走流程時網下打新時間窗已經關閉,產品發出來資金進到賬戶都6月底了。資金總不能空放著,於是仍舊丟進可轉債,目前產品戶也是滿倉轉債狀態。6月底開始建倉到現在,淨值1.08+。發產品的門檻比想像中低很多,也沒那麼麻煩,還順便讓我有了個聽起來高大上的“職業”。

3. 寫了一段時間教育記錄《佛系媽媽養娃記》。

今年女兒12歲,上六年級,馬上小升初,接著是她人生中比較辛苦又關鍵的6年。雖說讀什麼大學不能決定人的一生,但卻是社會給人的一條廣泛的剛性衡量標準。爭取這項高評,只有這6年的時間窗口。

許多事情都有機會窗口,比如2012年的債券套作打新,2014年的房子,2018年底的轉債......總會有某個時間段的付出,比其他時間段的付出能得到更好的回報,事半功倍;一旦錯過,成本成倍上漲,甚至永遠錯失。

中學階段,是“考學”的最佳時間窗,也是三觀初建的重要階段,尤其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助力。我至少不能當個拖後腿的家長,所以從今年起會花更多時間在教育和陪伴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