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經


第一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 道,可以說出來的,就不是永恆的道;名,可以叫出來的,就不是永恆的名。無,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產生萬物的名字。所以常從“無”中,去觀察道的奧妙。常從“有”中,去觀察道的運行。這兩者是同一個來源,只是名稱不同。都可說是含義深遠。深遠再深遠,就是一切奧妙的總門。


第二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 就是因為有醜的了。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為有惡的了。所以,有和無互助產生,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聲互助諧和,前和後互助跟從。因此,聖人以無為處理事務,實行無言的教導,萬物自己發生變化而不為它開頭。生長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撫育了萬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正是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不會失去。


第三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 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競爭,不珍視難得的貨物,不讓看到人民去當盜賊。不讓看到可以引起貪慾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擾亂。因此聖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裡空空的,吃得飽飽的,沒有爭強逞能的志向,身體棒棒的,經常使人民沒有心智和慾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為。用無為的原則辦事,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第四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競爭,不珍視難得的貨物,不讓看到人民去當盜賊。不讓看到可以引起貪慾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擾亂。因此聖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裡空空的,吃得飽飽的,沒有爭強逞能的志向,身體棒棒的,經常使人民沒有心智和慾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為。用無為的原則辦事,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第五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 天地無所謂仁慈,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無所謂仁慈,任憑百姓自生自滅。天地之間不正象個風箱嗎?雖然空虛,但不短缺,越拉動它風量越多。說的多了就行不通了,還不如保持適中的態度。


第六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 空虛是永恆存在的,這叫做深奧的母性。深奧的母性。是天地的根源。它連綿不斷地存在著,其作用無窮無盡。


第七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 天長地久。天長地久所以能夠長期存在,因為它生存不是為自己,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聖人把自己放在後面,反而站在前面,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得到保全。這不正是它不自私嗎?所以能達到自私的目的。


第八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 最上等的善要象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爭奪,停留在眾人討厭的低窪低方,所以最接近道。居住在善於選擇地方,存心善於保持深沉,交友善於真誠相愛,說話善於遵守信用,為政善於有條有理,辦事善於發揮能力,行動善於掌握時機。正因為他與事無爭,所以才不會招惹怨恨。


第九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 端的滿滿的,不如適可而止。磨的尖尖的,銳利難保長久。金玉滿堂,不可能長期守住。因富貴而產生驕傲,就會給自己帶來災害。成功了就急流勇退,這才合乎自然的道理。


第十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精神與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集精氣達到柔順,能象嬰兒嗎?洗清雜念,深入內省,能沒有缺點嗎?愛民治國,能不耍小聰明嗎?五官與外界接觸,能甘於示弱嗎?什麼都明白,能不妄為嗎?生長萬物養育萬物,生長萬物而不據為己有,養育萬物而自己無所仗恃,統領萬物而不自居為,主宰,這就是最深遠的德。


第十一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 三十根條幅集中在車轂的周圍,車轂中間有了穿軸的空洞(無),才有車的作用。揉摶粘土作器具,當器具中有空虛的地方才有器具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當房屋中有空虛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只提供條件,“無”(空虛)才起到作用。


第十二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 五光十色,使人眼花;過多的樂聲是人耳聾;過多的美味使人口傷;縱情的起馬打獵,是人心放蕩發狂;保存珍貴的東西使人提心吊膽。因此聖人只為吃飽,不貪求耳目的享受,所以要拋棄那些取得這些。


第十三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 受到寵愛或汙辱都感到驚恐,重視身體就象重視大的禍患。為什麼說受到寵愛或汙辱都感到驚恐呢?受寵本來就是卑下的,得到它當然驚恐,失去它也感到驚恐,這就叫做寵辱若驚。什麼叫做重視己身就象重視大的禍患?我之所以會有大的禍患,是因為我有個身體,如果我沒有這個身體,我還有什麼禍患呢?所以能夠以貴己身的態度去對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給他;能夠以愛己身的態度去對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託給他。


第十四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 看它看不見,叫做“夷”,聽它聽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著,叫做“微”,這三種現象,無法追究。因為它們是混為一體的。它上面並不光亮,下面也不陰暗,它連綿不絕,難以形容,復回歸於沒有物體的狀態。這叫做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形的形象,就叫做“恍惚”。迎著它看不見它的頭,跟著它看不見它的尾,拿著古時的道理來駕御今天的事物,能認識古時的道理,才可以說認識道的規律。


第十五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古時善於為士的人,細微深遠而通達,深遠得難以認識。正因為難以認識,只能勉強加以形容:謹慎啊,象冬天趟水過河,警惕啊,象害怕四鄰圍攻,恭敬啊,象當客人,和藹啊,象冰將融化,樸質啊,象為雕琢的素材,空曠啊,象深山幽谷,渾厚啊,象江河的渾水,誰能使渾水不渾?安靜下來就會慢慢澄清。誰能長久保持安定?變動起來就會慢慢打破安定,保持此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不自滿,所以能去舊換新。


第十六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儘量使心靈空虛到極點,堅守清淨。萬物都在生長髮展,我看到了往復循環的道理。萬物儘管變化紛紛,最後都各自回到他的根本。返回根本叫做靜,也叫使命。使命叫做常,認識了常叫做明。不認識常,而輕舉妄動,必定有兇險。認識了常才能寬容, 能寬容才能大公,能大公才能天下歸從,天下歸從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長久,終身不遇危險。


第十七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 最好的統治者,人們僅僅知道有他,次一等的人們親近他讚美他,再次一等的,人們害怕他,最次的,人們看不起他,統治者不值得信任,人們自然就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多麼悠閒啊,他不輕易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個樣的。


第十八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 大道被廢棄了,才顯示出仁義。聰明智慧出現了,才有狡詐虛偽。家庭不和睦了,才看得出孝慈。國家昏亂了,才出現忠臣。


第十九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

拋棄了聰明和智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拋棄了仁和義,人民才 能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了巧和利,盜賊就能自然消滅。這三條作為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認識有所從屬:保持樸素,減少私慾。


第二十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 拋棄學問才能免除憂患。應諾與阿斥,相差有多少?善良與醜惡,相差有多少?人們所怕的,就不能怕。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啊,還沒有個盡頭!眾人都興高采烈,好象參加盛大的宴席,好象春天去登臺眺望美景。唯獨我自己淡淡的無動於衷,好象還不會發笑的嬰兒。疲倦啊,象是無家可歸!.眾人都有餘,只有我好象什麼也沒有,我真是愚人的心腸啊,混混沌沌啊!人們都是那麼清醒,我卻混混迷迷,人們是那麼精明,我卻什麼也不知道。遼闊無邊啊,象大海,無盡無休啊,象大風。.眾人都有能耐, 唯獨我愚笨無能。我和人們都不一樣,是因為我以得了道為貴。


第二十一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大德的形態,與道一致。道這個東西,是恍恍惚惚的沒有固定的形體。惚啊恍啊,惚恍之中卻有形象;恍啊惚啊,恍惚之中卻有實物;深啊遠啊, 深遠之中卻有精氣,這種精氣是真實可信的。從古到今,它的名字不能廢去,根據它才能認是萬物的開始。我怎麼會知道萬物的開始的情況呢?原因就在於此。


第二十二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 委屈才能保全,彎曲才能伸直,低窪才能充盈,破舊才能生新, 少取才有收穫,多取反而迷惑。因此聖人用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和模式。不固執己見,才能看的分明;不自以為是,才能是非昭彰;不自我誇 耀才顯得有功, 不自高自大才能保持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就沒有人能爭得過他。古時所說的委屈才能保全等話,怎麼能是空話呢!真正能全部得到它。


第二十三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少說話是合乎自然法則的。所以,狂風颳不到一個早晨,暴雨下不到一整天,是誰使它這樣的?是天地。天地(的狂風暴雨)尚且不能持久,何況於人呢?所以凡是從事於道的人:求道的就與道相同。求德的就與德相同,求失的就與失相同。與道相同的人,道也樂意得到他;與德相同的人,德也樂意得到他;與失相同的人,失也樂意得到他。不值得信任的, 當然就有不相信的事情發生!


第二十四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 掂起腳跟是站不穩當的;故意跨大步是走不遠的;固執己見的是看不分明的;自以為是的是看不清是非的;自我炫耀的是顯不出功勞的;自高自大的是不能長久的。從道的觀點來看,應當說是剩飯贅瘤。誰都厭惡它, 所以有道的人不這樣做。


第二十五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有一個混然一體的東西,出生在天地之前。無聲啊,無形啊,不依靠外力而永遠存在。不停地循環運行,它可以算做天下萬物的根本。我不知到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並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大到無邊叫做逝去,逝去叫做遙遠,遙遠可返回本原。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以大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為法則。


第二十六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 重是輕的根本,靜是動的主宰。因此,聖人終日行走不離開輜重。雖有豪華的生活,卻不沉溺在裡面。為什麼身為大國的君主,卻輕率地對待天下的事情呢?輕率必然喪失基礎,妄動必然喪失主宰。


第二十七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 善於行路的,不留轍跡;善於言談的,不留話柄;善於計算的,不留籌碼;善於關閉的不用鎖具卻不能打開;善於捆綁的,不用繩索卻不能解脫。因此,聖人總是善於救人,所以沒有廢棄的人;總是善於用物, 所以總是沒有廢棄的物;這就叫做內在的聰明。所以,善人是惡人的老師, 惡人是山熱病的借鑑,不尊重他的老師,不愛護他的借鑑,雖自以為明智 而實際上很糊塗。這就是精深奧妙的道理。


第二十八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知道什麼是雄強,卻安守柔弱,甘作天下的溝溪。甘作天下的溝溪,永恆的德就不會離失,回覆到初生的嬰兒的狀態。明知什麼是明亮,卻安守黑暗,甘作天下的模式。甘作天下的模式,永恆的德就不會丟失,回覆到最終的真理。明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甘願作天下的川穀。甘作天下的川穀,永恆的德才可以充足,回覆的純樸,純樸分散就成為器具,聖人們用它們是發揮他們的長處。所以,大的器具是完整的。


第二十九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 打算治理天下用妄為的辦法,我看他是得不到什麼的。天下詩歌神聖的東西,是不能妄為的。妄為的人要失敗,想據為己有的要丟失。所以一切事物有前行的有後隨的,有輕噓的有急吹的,有強壯的有瘦弱的,有小挫的有全毀的。所以聖人要去掉極端的奢侈的過分的措施。


第三十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 用道輔助君王的人,不用兵力在天下逞強,這事容易得到報應:軍隊駐過的地方,就會長滿荊棘。大戰之後,必定有荒年。善於用兵的只求有個 好結果就行了,不敢用兵來逞強。有好結果了,不要自高自大,有好結果了不要誇耀,有好結果了不要驕傲,有好結果了要看成是出於不得已,有好結果了不要逞強。事物壯大了就會衰老,這就叫不和乎道的原則,不和乎道的原則必然消亡。


第三十一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 兵器是不吉利的東西,誰都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仰仗它。君子平時以左邊為上,打仗時就以右邊為上。兵器是不吉利的東西,不是君子的東西,不得已而用它,看輕一些為好。勝利了也不要看成是美事。如果看成美事,就是喜歡殺人了。喜歡殺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於天下了。吉慶事以左邊為上,兇喪事以右邊為上。偏將軍在左邊,上將軍在右邊,就是說用辦喪事的規矩來處理。戰爭殺人眾多,要帶者悲痛的心情參與,就是戰勝了也要用辦喪事的規矩來處理。


第三十二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道永遠沒有固定的名稱。樸雖然小,天下沒有誰能支配它。到侯王的如果能守著它,萬物將會自動歸從。天地之氣相合,就會下雨。人們沒有指使它,它卻自然均勻。開始有制度就要有名稱,名稱既然有了,就要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可以避免危險。比如道為天下所歸,就像江海為一切河流所歸一樣。


第三十三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 能認識別人的叫做智,能認識自己的叫做明。能戰勝別人的叫做有力,能戰勝自己缺點的叫做剛強。知道滿足就感覺富有,堅持力行的就是有志氣,不迷失本性的就能長久,死而不被遺忘的就是長壽。


第三十四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 萬物依靠它生存而它從不說什麼,成功了它不據為己有。養育了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宰,經常沒有慾望,可稱為渺小;萬物想它歸附而它不自以為主宰,可以稱之為偉大。因為它到底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成為偉大。


第三十五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 誰要掌握了道,天下人都要向他投靠。都來投靠也不會互相傷害,大家都和平安泰。音樂與美食,能使行人停步。道要說出來,卻淡的無味。看它看不見,聽它聽不到,用它用不完。


第三十六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 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增強它;想要廢棄它,必先興盛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與它。這叫做精深的預見,柔弱會戰勝剛強。魚不能離開水,國家的好武器不能拿出來給人看。


第三十七章

國學經典·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圖文版)上

【解釋】 道是無為的而沒有一件事不是它所為的。侯王如果能保持無為這一原則,萬物將自動向他歸化。歸化後如果有慾望發作,我就用“無名之撲”來鎮服他。無名之撲也就是根絕慾望。根絕慾望可以安靜,天下自然就會穩定。


上部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