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孩子藉著我們而來,但並不屬於我們,是與我們平起平坐的獨立生命


孩子藉著我們而來,但並不屬於我們,是與我們平起平坐的獨立生命

有一次看到報道孩子跳樓的新聞,這種新聞聽到的越來越多,每次我的心都發緊的難受,我們的孩子究竟怎麼了?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就這麼的脆弱呢?是什麼讓他們動不動就想到用死去抗爭呢?作為一個心理工作者,我想發出我內心的呼喊,我想給孩子們說:你有委屈、難過、不舒服就請你說出來,我想聽你說!也想告訴天下的父母,不要以愛的名義去逼孩子,也想給老師說:給孩子一點放鬆的時間。

每個孩子的誕生寄託著一家人的希望,沒有哪個父母不想讓孩子好,沒有哪個父母不想讓孩子成才。在懷孕的那刻起,我們做父母的就已經擔負起了一個孩子的責任。但是卻少有人去認真的考慮過一個生命的誕生意味著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孩子?我們是否做好了當父母的準備?我們以怎樣的方式愛孩子?這些問話說實在的,我原來在當媽前也沒有搞明白,想清楚。但有一點,我知道孩子是愛的結晶。在懷孩子的當下一定是愛的滋潤。在十個月“母子一體”的狀態裡,積極的給予回應、關注,這不僅是血的連接,還有情的融合,還是與孩子關係的磨合,給予孩子積極的美好的刺激,讓孩子在細胞裂變中達到更好的組合。 我們都知道,做媽媽是一輩子不能辭職的“職業”,媽媽這個稱號真的不容易。不僅是十月懷胎的辛苦,還有出生後的養育和教育,媽媽做的最多。

孩子藉著我們而來,但並不屬於我們,是與我們平起平坐的獨立生命

說到這裡,也許你會問爸爸做什麼?在中國,爸爸在家庭中的缺失比較多,說的最多的是:爸爸要賺錢養家,媽媽要帶好孩子顧好家。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爸給予孩子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男性的特徵:勇於冒險、富於智慧、大度、堅定、勇武和易暴躁;女性的特徵:穩重、溫柔、服從、忍耐、易焦慮和自卑。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的氣質特點是互相補充的,有優秀的一面,又都有缺憾的一面,因此,讓孩子的人格發展更完善,需要爸爸的參與,勇於冒險的同時又不失穩重,堅定、大度的處事,在對外關係上的智慧,堅強的性格,對職業、事業的選擇,適應社會的能力等方面,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媽媽更多的是給予孩子生活上的關愛、照顧,在心理上給予積極的回應、安慰、支撐、忍耐、服從的態度和別人相處。兩者的特性會傳遞給孩子,孩子也會在這兩者間進行吸收、組合、提煉、超越性的發展自己。所以抗挫折的能力培養,人格發展上的不完善,是父母雙方的共同責任。

做父母需要與孩子一同學習,不斷的成長。孩子身上很多的問題出現,不能說全都是父母的問題,但是一定與父母的教養模式有關係。每個父母都是從孩子過來,父母身上也帶著小時候的成長烙印,這些成長中的印跡與社會化進行融合後,成為了現在現實中的人。成為父母后,往往都將美好的未來寄託在孩子身上,將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夢想,想讓孩子來實現。過去沒有條件做的事情,希望孩子來做。自己過去沒有好好學習,現在希望孩子好好學習並要取得優異的成績。

最常見的一句話:“你要好好學習,不然你就會去掃大街、送快遞。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沒有好工作!”還會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太難管了,打他、罵他、逼他其實都是為他將來好”我們父母望子成龍心切,總是不自覺的將自己的孩子與他人的孩子比,這種比較讓孩子的內心非常的受挫,孩子猶如樹上的葉子,每一片葉子都不同。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可是,我們父母卻忘記了。孩子的成長過程就像種樹,小幼苗種下去,我們需要精心的呵護其成長,但是這個過程我們也不能干涉太多,怕它曬著了,怕它雨淋了,怕它營養不夠了等等,太多的擔心干涉,這棵小樹不用說長的不會很高大,也不會很粗壯。應為它的自我發展受阻了,它不能按照自己的成長軌跡去生長。外部環境固然重要,但是要遵循自然法則,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遵循它自己的天性,才是自我發展的硬道理。

孩子藉著我們而來,但並不屬於我們,是與我們平起平坐的獨立生命


對待孩子的教育,作為父母要明白:雖然父母給予了孩子生命,但是孩子不屬於我們。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我們首先要尊重他,把他當成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可是父母總是經常忘記這些,總是認為他們還小還不行,怕這怕那的不斷擔心。父母對孩子口無遮攔的教訓,簡單的評價孩子的對錯,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的評判,總是居高臨下的訓斥,這些父母沒有時間去感受、去體會孩子的心聲。孩子想對父母說的話,父母總是不耐煩的打斷,沒有人去聽取。當父母的總是在不斷的要求,標準和尺碼不斷的提升。孩子看不到希望,看不到頭,“學無止境”成了孩子心裡的阻礙,他還能感受學習的興趣麼?在“孩子不打不成器,不逼不成才,”的所謂名言下,根深蒂固的影響著中國父母的教育觀。

孩子猶如是父母種的“瓜”,我想給你套上個方盒子,你就得成為一個方瓜,給你貼上幾個字你就要長出來。孩子不按照你的方式長,他就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有人說:“我們國家為什麼培養不出來那麼多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呢?”捫心自問一下,我們父母的養育方是否壓抑了孩子的天性?我們學校的教育模式是否壓制了孩子的天性發展?孩子應該怎樣教育和養育不僅父母的課題,還是社會的、國家需要不斷的反思、研究的課題。

孩子需要的是按照自己的發展軌跡,長大成為自己想做的那個人,我們做父母的只需要做好自己,成為正真的自己,自己的夢想由自己實現,而不是強加於孩子,把孩子教育成一個玩偶,你讓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父母的主要任務就在這18年裡,抽出更多的時間去陪伴孩子吧,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少一點責罵,多一些鼓勵;少一點干涉,多一點協助;少一點說教,多一點共鳴。讓孩子生活在愛的滋潤中,按照每個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該放手的時候放手,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按照他想成為的樣子成長。

孩子藉著我們而來,但並不屬於我們,是與我們平起平坐的獨立生命


讓我們欣賞一下紀伯倫的詩

On Children》

Gibran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You are the bows from which your children

As living arrows are sent forth.

The archer sees the mark upon the path of the infinite,

And He bends you with His might,

That His arrows may go swift and far.

Let your bending 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

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 that flies,

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