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唐朝时期节度使,都督,大总管哪个大?为何?

老哥不会军体拳


节度使是常设官职,管理一定的地方的军政,如范阳节度使。唐朝在边境上设有十大节度使,是固定的封疆大吏。

大总管或大都督是一种临时官职,有事的时候才设置,管理一个或几个节度使。如安禄山,后来兼三个节度使,他的地位就相当于大都督或大总管。还有如郭子仪,在平安史之乱时,任多支军队总指挥,也相当于大都督或大总管。一般战事结束以后,这种官职就取消了。

有些朝代,封疆大吏也有称呼都督和总督的,如清朝的总督,那也是常设的官职。但与此题所问是两码事。

仅是一点个人认识。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节度使出现于唐朝,是由都督、总管演变出来的职位。其权力相对较大,聚军事、人事、财政三大权力于一身,都督和大总管只有军事指挥权。

都督起源于东汉末年,兴起于三国,只有军事指挥权。

在唐朝的时候,都督这个职位,相当于地方的军区司令,掌管某一地方的军事大权。都督这一职位,最早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三国时期天下大乱,设立都督主要是为了能更好的统兵打仗,抵御外敌。到了唐朝也是一样,统治者为了开拓疆土,沿用了隋朝时间的都督。



不过,唐朝初年为了防止都督拥兵自重,都督仅仅是掌握军权,而士兵却由朝廷掌握。士兵平时种地,遇到战事爆发,士兵们才会上战场打仗。也只有这个时候,都督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军权。战事结束后,都督需要将统兵的符信交还朝廷。 平时只是负责军队的后勤以及维持地方的治安,以及管理当地百姓。

由于都督身上担负着军事重任,所以在贞观年间,全国设置了41个都督府,相当于41个军分区。分为几个大都督管理,大都督下面设置都督,都督分为上、中、下三个级别,都督府因级别不同,管辖着不同数量的州府。贞观之后,中原地区比较安定,都督府遂遭裁撤,只保留了边疆地区的都督。


自五代十国北周开始,将都督改为总管,总管之上设大总管,依旧只负责军事指挥。

大总管是五代十国北周时期出现的,是都督的另一种称谓,是一个临时的军队官职,有战事的时候朝廷任命大臣统兵出征,封为行军大总管,下设数量不等的行军总管,隶属于行军元帅统一指挥,等战事结束,这一官职也就随即罢免了。

《周书·宣帝纪》: “上柱国、郧国公韦孝宽为行军元帅,率行军总管杞国公亮、郕国公梁士彦以伐陈。”

隋朝沿用了这一临时机构设置,并渐渐过渡成为地方军政长官,唐朝初期改为都督。

节度使出现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初期只负责军事,后期逐渐监管民政、财政大权,导致尾大不掉,引发祸乱


从唐高宗、武后以来,均田制渐趋破坏,流民、逃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军事扩张张延缓,边防开始由攻转守。于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所设立了缘边节度使。

节度使是一个虚衔,没有品级规定,一般由都督,行军总管充当,不过节度使拥有朝廷御赐旌节,在当时是一种全权印信,凭此全权印信,便可以全权调度所属区域兵马。在设立之初,节度使只是负责一方的军政大权,随着时局的变化,节度使渐渐拥有了人事任命、和地方财政大权,并开始自己招募士兵,拥有了隶属于自己的部队。

唐玄宗开元年间设立了碛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剑南、岭南十镇节度使。其中范阳节度使权力最大被授予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这时候的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出现了一个节度使统辖两镇或者三镇,多更有甚者多达四镇,比如:王忠嗣既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又同时兼任朔方、河东节度使,掌握天下雄兵,权倾一时。节度使势力的过度膨胀,导致朝廷势力大大削弱,在天宝末年酿成了安史之乱。


古曲古风


唐初,为防止武将擅权,一般以皇室成员领兵,比如李世民、李道宗等人,称元帅,削平天下后,因为李世民文治武功不错,不再让宗亲领兵。带兵的主要是异姓大臣,比如李靖、李绩,他们的职位是行军大总管,当然,武德年间也有这一职位,但是比较少。武则天时,特别是玄宗当皇帝后,在一些经常发生战事的地区,设立了节度使,最初只管军政,后为了方便,监管民政,最后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职位一样,甚至行军大总管更高,一些亲王也任此职。

唐朝因为自南北朝、隋以来的教训,大都督一般都是由亲王、郡王遥令,也就是说哪个亲王挂着某某地大都督的官衔,但他的人其实还在长安(或者洛阳),不实际参与地方的管理。而实际负责管理的是大都督府长史,但长史的品级较低,只有权利没有很高的地位(相对权利)。大都督一般是从二品的大员,而到了唐朝中后期,宰相也只是同门下中书平章事三品,可见大都督其实是一个级别很高的存在。

但后期节度使职权更大,唐玄宗时期以后,节度使相当于一方诸侯,连皇帝都会害怕。


李一般般


他们三者只是不同时期的称呼而已,实际上职位是一样的。

唐初,为防止武将擅权,一般以皇室成员领兵,比如李世民、李道宗等人,称元帅,平天下后,因为李世民文治武功不错,不再让宗亲领兵。带兵的主要是异姓大臣,比如李靖、李绩,他们的职位是行军大总管或者是都督,一些亲王也任此职。但后期节度使职权更大,因为节度使在后期既掌管军事,又掌管行政。特别是在唐玄宗之后,节度使权利被更加放大,甚至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



全球兵器库


节度使、都督、大总管是不同时期的不同称呼,不细分的话可以看做一类职务,没法分大小。

都督这官职最早,早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出现,魏晋南北朝均有。不过在东汉末年是一军武官,地位最低。

后来出现大都督一职,这是三国最高军事长官(蜀国忘了),周瑜没有当过大都督,陆逊当过。

都督在三国魏晋时期,成为一州的军事掌管,全程叫都督某州诸军事,例如都督扬州诸军事,都督中外诸军事相当大都督,是一国最高军事长官。

都督是军职,但一般都督往往有刺史头衔,这就成为一州或几州的军事、民事上的一把手,所以东晋南北朝的地方都督,权力很大。

北周、隋唐不断限制都督的权力,将都督改为行军总管,战时设立,没事收回,但一种东西发展发展就成常设的,到了最后地方州的军事掌管就成某某总管,跟都督差别不大。

唐朝设立几个都督区,因为都督需要持旌节,就变成节度使的称呼,权力同都督也差不多。

当然看似差不多,背后却是经济制度、军事制度的发展,后面的东西太多。总之这三官职,可以当做不同时期的同一称呼(节度使只有几个,都督府却很多,具体数记不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