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本集內容以各市車牌號碼為順序排列。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五項條件是:1、保存文物特別豐富;2、歷史建築集中成片;3、保留著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4、歷史上曾經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或軍事要地,或發生過重要歷史事件,或其傳統產業、歷史上建設的重大工程對本地區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或能夠集中反映本地區建築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5、在所申報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範圍內還應當有2個以上的歷史文化街區。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按照特點主要分為七類:1、歷史古都型;2、傳統風貌型;3、一般史蹟型;4、風景名勝型;5、地域特色型;6、近代史蹟型;7、特殊職能型。 廣東省有8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A廣州市---有2200多年悠久歷史,“楚庭”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秦始皇統一嶺南後建南海郡。孫權取名 “廣州”。有南越、南漢、南明三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廣州有“羊城”、“穗城”的美稱, “五羊”也成為廣州的象徵。是中國南大門,是全國華僑最多的大城市。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E佛山市---簡稱“禪”,是黃飛鴻、李小龍的故鄉,是中國粵劇的發源地,著名的武術之鄉、民間藝術之鄉、陶瓷之鄉、美食之鄉。是中國古代四大名鎮之一,以手工業發達而著稱海內外。照片為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始建,至清代初年逐漸成為一座體系完整、結構嚴謹、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廟宇建築祖廟。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G雷州市---位於雷州半島,由於歷史的淵源地緣關係,成為歷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閩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匯地,進而逐漸形成獨特的雷州文化。是嶺南地區最古老、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之一。具獨有的文化-有南方的兵馬俑之稱的雷州石狗。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H肇慶市---是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更是廣府漢族地域文化和白話(廣府話)的發祥地。是中國四大名硯端硯的產地,故有“中國硯都”之稱。七星巖湖光山色,美不勝收。鼎湖山是廣東四大名山之首,被稱為 “北迴歸線上的綠寶石。照片為兼有杭州西湖和廣西桂林勝景的肇慶星湖。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L惠州市---在隋唐已是“粵東重鎮”,一直是東江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嶺南名郡”、“粵東門戶”之譽。是中國近代抗爭史的前沿陣地,曾建立華南抗日戰爭的主力部隊—東江縱隊。圖為惠州西湖。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M梅州市---是歷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終形成、聚居和繁衍地,更是客家華僑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園。客家民居典雅堂皇,是客家人南遷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中國民宅建築瑰寶,堪稱世界建築一絕。人境廬是晚清詩人,外交家、政治家黃遵憲的故居。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T中山市---古稱香山。1152年設立香山縣,1925年,改名為中山縣,以紀念孫中山先生,是中國唯一以偉人名字命名的地級城市。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誕生在南朗鎮翠亨村。圖為孫中山故居。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U潮州市---是著名僑鄉,潮州木雕是中國兩大木雕體系之一,還是中國陶瓷出口的主要基地。潮州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有史以來至新中國建國前,一直是粵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府治之所在地。圖中廣濟橋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明代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風格,稱為中國四大古橋之一。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是由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從2003年起共同組織評選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的、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鎮和村。這些村鎮分佈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包括太湖流域的水鄉古鎮群、皖南古村落群、川黔渝交界古村鎮群、晉中南古村鎮群、粵中古村鎮群,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鎮的傳統風貌。 廣東省有15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A沙灣鎮---完整地保存著嶺南地區傳統村落梳式佈局,“三街六市”的粵中地區典型商業市鎮格局保存完整。孕育了廣東音樂的代表人物“何氏三傑”,沙灣飄色不愧為名聞遐邇的民間藝術瑰寶。留耕堂為番禺沙灣大族何姓的宗祠,堪稱嶺南建築藝術的傑作。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C斗門鎮---宋太祖趙匡胤之弟趙匡美等南宋皇族後裔趙氏子孫聚居於此,並留下明清古院建築代表作 “菉猗堂”。融山、水、海、島、泉、寺、文、史、跡於一體。形成了“一山一寺一溫泉,一皇一將一家族”的獨特旅遊資源。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C唐家灣鎮---有“與近代文明伴生的南中國海第一灣”之譽,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如清末興辦洋務企業的唐廷樞,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中共早期革命領袖蘇兆徵等歷史名人都誕生於此。這裡還有共樂園,望慈山房,白石街等一批古蹟和紀念地。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E西樵鎮---是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中國面料名鎮,是中國紡織之鄉,旅遊勝地,是西樵山遺址文化的發祥地。有“南粵名山數二樵”之美譽,還是華南地區石器時代規模最大的製造工場。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G吳陽鎮---是歷代吳川縣城所在地,自開科舉取士以來的1300多年間,廣東共出過9位文科狀元,吳川一個小小的縣,就出了1個狀元,18個進士,現當代還出了2個外交官和3個將軍。林召棠是粵西地區唯一的狀元。照片為首任中國駐美公使陳蘭彬故居。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J赤坎鎮---屬開平市,是著名僑鄉。因建在潭江北岸的紅土地而得名。保留有大量的華僑建築,中西合壁,僅碉樓就有200多座,尤其是具有400年曆史的迎龍樓、抗日舊址南樓、遠近聞名的關族和司徒氏圖書館、堤西路的騎樓建築群更是僑鄉一絕。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L秋長鎮---位於惠陽區。是粵東地區擁有客家圍屋最集中的地方,東江革命策源地,著名僑鄉,人文歷史豐厚,素有“千秋客家文化、百年紅色經典”之美譽。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始人和新四軍重要領導人之一、廣州起義時起義軍工農紅軍總司令葉挺的故鄉。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M百侯鎮---大埔縣古民居最多的一個鎮,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築120多座。這些明清古民居建築群中,既有眾多官宦富商的深宅大院,也有星羅棋佈的大小祠堂,既有傳統的客家民居,也有富有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築群落,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官廳古民居最多的地方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M茶陽鎮---是大埔縣老縣城,建縣城於明嘉靖年間,至今已有470多年的歷史,歷來人才輩出,境內人文景觀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鎮府內由第一任縣令栽種的古榕樹更是鬱鬱蔥蔥、枝繁葉茂,像徵著茶陽的繁榮與昌盛。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M三河鎮---位於大埔縣。因處汀江、梅江、梅潭河匯入韓江處,故名。境內有全國最早的中山紀念堂,“八一”南昌起義三河壩烈士紀念碑。1927年,朱德率八一南昌起義部隊3000餘人與兩萬多名敵軍在此展開極為壯烈的戰役。“沒有三河壩戰役,就沒有井岡山會師!”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M鬆口鎮---位於梅縣區,是古時嶺南四大古鎮之一,鬆口港則是廣東內河港的第二大港口,鐵路、省道等貫穿而過,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因地處閩粵要衝,舊時水路發達,也成為明末清初閩粵贛地區客家人出南洋的首站。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N碣石鎮---因其海岸地貌特徵而稱碣石,洪武(1394年)廣東都指揮使花茂率軍建碣石衛城,時碣石衛為明清三十六衛之一,廣東海防七鎮之一,與天津衛、瀋陽衛及威海衛合稱中國明清四大衛。蜚聲海內外的玄武山元山寺具有八百七十多年曆史。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S石龍鎮---明末清初以來是廣東省著名商埠,並與廣州、佛山、陳村一起被譽為廣東“四大名鎮”。孫中山曾在此設大本營討伐陳炯明。還是著名的“舉重之鄉”,本鎮陳鏡開是中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舉重運動員,並先後為國家輸送了大批優秀舉重選手。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T黃圃鎮---建制860多年,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廣式臘味發源地,與石岐、小欖齊名,並稱“中山三大鎮”。目前,黃圃的飄色、麒麟舞以及黃圃臘味,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黃圃鎮的著名標籤。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V洪陽鎮 ---明萬曆三年(1575)普寧縣城設於洪陽,舊縣治歷經明、清和民國時期共374年。洪都勝景、人物史蹟眾多。現有雄偉壯麗、建築結構奇特的 “培風塔”,有全國罕見的府第式巨型建築組群“德安裡”、深幽而壯觀的“華嚴寺”,林則徐忠魂歸宿之處“文昌閣”、普寧學宮等。

廣東省有25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目前還有汕頭市澄海區蓮下鎮程洋岡村、陸豐市大安鎮石寨村和和平縣林寨鎮林寨村尚未前往,所以暫未列入。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A大嶺村---位於番禺區,是典型的嶺南古村落。有著八百多年曆史沉澱的小村莊,因為出了探花、進士、舉人和多個九品以上的官員而聞名。如今,這個村莊不只以產出了數量眾多的大學生而聞名,而且亦因它分散在小村落中的古塔、祠堂、蠔殼牆等而散發出悠悠的古香。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A塱頭村---位於花都區,立村於元朝,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以古建築品種多、保存建築規模大以及文化內涵豐富而著稱.。歷史上,有云南左參政黃皞等12人考取進士、10人考取舉人、8人考取庠生、15人考取秀才。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B鵬城村---位於大鵬半島,是明清兩代南中國海防軍事要塞,是明代為了抗擊倭寇而設立的大鵬守禦千戶所城,簡稱大鵬所城。深圳今又名鵬城源於此。在明、清兩代共出十幾個將軍,因此享有“將軍村”的美譽。數座建築宏偉、獨具特色的清代將軍第有序分佈。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D前美村---位於澄海區。是潮汕地區著名的古村落,也是汕頭市著名僑鄉。因有“嶺南第一僑宅——陳慈黌故居”而聞名。建築風格中西合璧,以傳統的“駟馬拖車”糅合西式洋樓,點綴亭臺樓閣,共有大小506間。還有一個古老村寨永寧寨。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E碧江村---位於北滘鎮,從古至今人才輩出,這些仕人告老還鄉後,致力建造祠堂和宅第園林,因而在碧江村留下了大片特色十足的祠堂等古建築。碧江保留了金樓等具有典型嶺南風格的民居。為珠江三角洲民居、祠堂標本部落、傳統宗族文化、近代工商文化等,提供了完整、重要的物證。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E大旗頭村---位於樂平鎮,清代光緒年間,慈禧下旨為水師提督鄭紹忠興建了大旗頭村。採用的是粵中地區典型的梳式佈局,集民居、祠堂、家廟、府第、文塔、村前廣場以及池塘於一體,村落佈局完整,每戶都採用硬山頂鑊耳式封山牆以及“三間兩廊”式樣,古村相對完整地表現了廣東農村民居的特點。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E松塘村---位於西樵鎮,是南海唯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開村近800年曆史,明清兩代,考取進士五人(其中翰林四人),行伍出身而晉身府臺者一人,考中舉人及獲頒優貢者近二十人,還是嶺南女傑、婦運先驅區夢覺的家鄉,是名符其實的翰林村。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F石塘村---位於仁化縣,集古屋、古巷、古井、古寨、古風、古韻於一體,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保存完好。村中房宅建築,多數是徽派建築的明顯特色,而房內樑架藻井的結構形式,卻帶有濃郁的福建風采,一些夯土泥磚房屋,又具客家地方建築的典型風格。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G蘇二村---位於遂溪縣,原名荔枝村,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兩次踏進荔枝村,便把荔枝村改名為蘇二村,意即“蘇東坡二進荔枝村”。全村一共有40多幢明清時代的古民居。所有街巷均以青石部分鋪地,古建築石磚結構為主,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建築佈局相宜。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J浮石村---位於斗山鎮,宋太宗的第十一世孫趙必次在崖山殉國前,託付兒子趙良驄給睦洲林氏撫養,趙良驄的孫子趙宗遠和趙宗逞於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分別在浮石和新會霞路建村。浮石族譜卷首印有宋朝歷代皇帝像,浮石人以自己是宋朝皇族為榮。按照族譜計算,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二十一世孫。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J良溪村---位於蓬江區。是中原移民自南宋紹興元年南遷南雄珠璣巷後,再度南遷珠三角各地以至海外諸國的第二個中轉站,是名副其實的“後珠璣巷”。羅貴率領37姓97家南遷至此,為珠江三角洲帶來了農業開發生力軍,推動了嶺南經濟文化的發展。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J歇馬村---位於聖堂鎮,是一個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元代古村,獨特的“馬形”村場。其風水格局是“前展四臺後枕三嶂,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龍戴天池,玉帶纏腰”是大富大貴,永無災劫之格。僅明清兩朝,該村就出了功名人士670多人,故被譽為舉人村。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J自力村---位於開平市。村內碉樓群以其建築精美,佈局和諧,錯落有致,成為開平碉樓興盛時期的代表。碉樓在防匪賊、抗日寇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僑匯是這村的主要生活來源之一。自然環境優美,水塘、荷塘、稻田、草地散落其間,與眾多的碉樓、居廬相映成趣,美不勝收。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M茶山村---位於水車鎮,起源於明代初期,清末達到鼎盛期,村中仍存三百年以上歷史的建築,其餘大部分歷史建築均在百年以上,這是梅州地區迄今發現的數量最多、分佈最集中的客家古民居建築群。據載,該村至廢除科舉制度期間共有進士、貢生、監生以上稱謂者48人。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M石寨村---位於蕉嶺縣,是自然與人文環境保存良好的客家農耕文化的典型,素有崇文重教的傳統。村民中有“賣谷賣豬,也要供子女讀書”的說法。一九二九年,朱德帶領的中國工農紅四軍六千餘人,經過此地,為了不打擾當地群眾,部隊露宿於聖王山上一條三公里長的石砌古道上。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R古排村---位於連南縣。建於宋代,是全國規模最大、最古老、最具特色的瑤寨。四周山勢險要,群山連綿起伏,由山下向山上望去,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古建築民居遍佈山崗,古屋一律青磚砌牆,黑瓦蓋頂,造型獨特,非常有特色。在金秋季節會搞“耍歌堂”慶豐收。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R上嶽古圍村---位於佛崗縣。始建於宋代,距今已超過720多年曆史。現村民大都為南宋名將朱文煥的第32代子孫。古民居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建築藝術精華,青磚黛瓦,雕樑畫棟,“鍋耳樓”高低錯落,古物古蹟、灰塑彩繪、浮雕木刻隨處可見,具有鮮明的嶺南建築藝術風格。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S南社村---位於茶山鎮。保留的古建築群與“客家圍”、“潮汕大屋”有所不同,它代表的是珠三角地區水鄉特色,每一民居都單家獨戶稱“家廟”,“家廟”前有自家的水井、麻石小巷。每家的麻石小巷都隔著一條小水道。這些融家廟、水坊、古井為一體的古建築群落保留了較為完整的明清文化。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S塘尾村---位於石排鎮。古村落以古圍牆為界,依自然山勢而建,里巷佈局合理,安全防禦設施齊全。現存建築多為明清所建,保存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灰塑建築構件,遺留歷代眾多的生活、生產用具。民居與書室結合、民居與祠堂結合是塘尾明清古村落的一大特點。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T翠亨村---位於南蓢鎮,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故鄉。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鬥爭中,孫中山、陸皓東、楊鶴齡、楊心如被鄉人譽為“翠亨四傑”。翠亨村又是一個歷史文化內涵豐富的小山村,保存了豐富的地區歷史、文化、鄉土建築、鄉村建設的歷史遺存,堪稱嶺南傳統鄉村的縮影。

粵W水東村---位於腰古鎮。始建於明朝永樂(1404年),村民皆以【程】為姓,是宋朝【二程夫子】之一程顥的後裔。古建築群走向順應自然,佈局上體現了古代的風水理念,按照【八卦】和地形建造,村內完整地保存著明清時期的規劃佈局和民居建築,是名符其實的【百年古村】。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W五星村---位於鬱南縣。村中古建築未經過大修大改,原汁原味地完好保存了傳統的自然風貌和古代村落佈局。是粵西地區絕無僅有的,具有相當民間藝術、民族文化史、民俗生活文化史、古建築史等的科學研究價值。

中國歷史文化街區是歷史文化名城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特殊類型的文化遺產,又是廣大民眾日常生活的場所。歷史文化名街主要包含歷史要素、文化要素、保存狀況、保護與管理機制、經濟文化活力、社會知名度6個方面。 廣東省有5個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A沙面街---歷史上曾是英、法兩國的租界,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英法兩國選中了這塊珠江中的小沙洲作為租界地址,填築成島,之後英法兩國政府相關機構與企業大量移入,主要的領事館和政治、金融組織都建立在此。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B中英街---位於沙頭角,全長250米、寬3至4米。一邊是保持資本主義制度50年不變的香港、一邊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深圳,小街好像一條紐帶把深港兩地連接在一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街兩制”人文景觀。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C斗門舊街---位於斗門鎮,主體建築中融合中西方各國建築風格的獨特騎樓群,鋪房店門高低基本劃一,規格近似,外牆和走廊天花等飾以花形、幾何圖形等磚刻,中西合璧的斗門古街依稀可見其作為商業街的特色及昔日的繁華。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M鬆口鎮鬆口古街---歷史可追溯至宋代。街區文物建築豐厚,尤其是上壩碼頭、火船碼頭、世德新街、松江旅社、公裕源米店、松江書院、關帝廟等明清時期和民國期間的建築物,各具特色,成為古街區的道路座標。

廣東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

粵U太平街義興甲巷---太平路與東門街是潮州石牌坊最為集中的路段,牌坊街的興起於當時潮州地方人文昌盛,經濟繁榮有著直接的關係。明清兩代城中共有牌坊94座,其數量之多,密度之大,堪稱世界之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