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外國的月亮就是圓”——莎士比亞戲劇為何總寫外國人外國事

文|墨萱薦書

我讀莎士比亞戲劇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莎翁寫的戲劇大多並不是發生在英國本土,他似乎發現了“外國的月亮圓”的玄妙,故事總是發生在英國之外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發生在意大利的維羅納,《哈姆雷特》是丹麥宮廷故事,而《威尼斯商人》聽名字就知道了,故事發生在威尼斯。


“外國的月亮就是圓”——莎士比亞戲劇為何總寫外國人外國事

我還能舉出更多——《一報還一報》在維也納,《錯誤的喜劇》在希臘,莎士比亞很多劇本都是這樣安排的。

這是不是有點反常?莎士比亞為什麼專寫外國故事?今天的編劇肯定不會同意這麼做。

編劇行業有一個共識:拿到一個外國的好故事,要想讓票房最大化,就必須去做本土化的改編。

所以,如果莎士比亞真是一個好編劇的話,就應該把原本意大利背景換成英國背景,把羅密歐、朱麗葉這種意大利人的名字改成威廉、伊麗莎白之類的。

那莎士比亞為何偏偏要去寫一部純粹的外國故事呢?

因為本土化的處理雖然更容易贏得票房,但說不準哪個情節就會得罪誰,給劇團招來不必要的麻煩。把場景設定在國外,編劇就能盡情地展開想象,不會束手束腳。

要知道,當時的英國風雲變幻,這就導致劇本經常被禁,劇院經常被迫停業整頓,所以,

把劇情設定在國外,索性連角色都是外國人,這不失為一種安全保險的辦法。

“外國的月亮就是圓”——莎士比亞戲劇為何總寫外國人外國事

弗蘭德斯畫家雅各布·喬登斯《高利貸是重罪》

一、在外國情境的設定下:《威尼斯商人》夏洛克要求割肉還債就是道德的


“外國的月亮就是圓”——莎士比亞戲劇為何總寫外國人外國事

割肉還債

我們再來看《威尼斯商人》,有個難題就有解了。錢債肉償這種明顯有悖於道德底線的情節,為什麼就能成立。

在我們的常識裡,民間高利貸,利率超過一定額度之後,合約就不再受到法律保護了。所以,看到法庭辯論一幕,一定會覺得戲編得有點假。

雖然割一磅肉抵債這種事,是有很強的戲劇衝突,但情理上很難理解:雖然合同約定了違約的罰則是割一磅肉,但這種約定明明不應該受到法律的保護,正確的做法難道不應該是公爵大人宣佈罰則無效嗎?

我們今天常說“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割肉這種事明顯不道德,為什麼還要受到法律的保護呢?

再說明明法庭上群情激奮,大家都恨夏洛克,也都同情安東尼奧,巴薩尼奧也帶來了足夠的錢可以還債,甚至願意以身相代,為什麼公爵大人就不能法外施恩,做出符合民意的判決呢?要是擱到中國戲劇裡,顯然青天大老爺驚堂木一拍,就可以為民做主皆大歡喜了。

但莎士比亞就不會這麼寫。

事實上,這些不合理的情節,在莎士比亞時代的觀眾看來,其實很有合理性。

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回到英國的歷史和文化中了。

“外國的月亮就是圓”——莎士比亞戲劇為何總寫外國人外國事

波蘭畫家毛裡西·戈特利布《夏洛克和女兒傑西卡》


二、英國的自治傳統,使當時的觀眾更加認同莎士比亞的故事邏輯

討論安東尼奧那一磅肉該不該割之前,我們先看一樁近幾年的事情:英國脫歐,倫敦人不願意,要搞公投讓倫敦獨立。一個國家的首都竟然想要獨立,在你看起來是不是有些荒唐?

但在英國傳統裡,這還真不荒唐,早在中世紀,倫敦就已經是一個自治市了。不只倫敦,英國還有很多自治市,城市自治是英國的一大傳統。

今天的倫敦,早已經從莎士比亞時代狹小的倫敦城拓展了不知多少倍,變成了大倫敦,但自治的傳統依然頑固。大倫敦除了倫敦城之外,還包括32個自治市。

你可能覺得,這些自治市的行政級別應該相當於我們的區,一個市分為若干個區,一個市長下面有若干個區長。


“外國的月亮就是圓”——莎士比亞戲劇為何總寫外國人外國事

但英國不是這樣,大倫敦長期沒有市長,直到20世紀末才有了市長,這還不是由上級任命的,而是由倫敦市民選舉產生的。雖然好容易有市長了,但市長能管的事情其實很少,倫敦城和各個自治市仍然享有高度的自治權。

自治權是怎麼來的呢?主要都是買來的。如果國王開銷太大,入不敷出,市民就會搞民間集資,湊一大筆錢獻給國王,條件是請國王頒發一張特許狀,允許城市自治。

這確實是中國和英國曆史傳統差別很大的地方。在中國歷史上,皇帝如果缺錢的話,明明可以橫徵暴斂,或者增發貨幣來搞通貨膨脹,根本不存在出賣政治權利一說。

《老子》早就說過:“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按照法家的解釋,所謂國之利器,就是執行賞罰的權柄。皇帝如果連官員都不能任命和罷免,也不能隨隨便便徵稅的話,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早在12世紀初葉,倫敦城就已經有了自己選舉市長和市議會委員的權力,中央政府無權干涉。

國王當然不甘心失去權柄,所以只要有機會,有能力,總會收回自治權。但市民還會接著買,當然,除了花錢之外,還有其他手段,那就是逼迫國王遵守契約。

古代英國是一個封建制的社會,大約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時代。國王不是皇帝,只是全國最大的領主,中小領主是有能力聯合起來迫使國王就範的。


“外國的月亮就是圓”——莎士比亞戲劇為何總寫外國人外國事

英國大憲章運動

影響最大的事件,就是逼迫約翰王簽訂著名的《大憲章》,從此開啟了英國的憲政傳統。

所謂憲政,最基本的原則可以歸結為四個字:“王在法下”。也就是說,國王必須守法,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由於篇幅限制,我在這就不展開了。

法律是什麼呢?英國人的理解和我們也不一樣,他們所謂的法律,更有契約的意義:大家連吵帶打地議定了若干條款,簽了字,對彼此就有同樣的約束力。國王在《大憲章》上籤了字,就必須遵守,否則你不仁我就不義。

《大憲章》裡就有一條,說倫敦和各城鎮享有自古以來的自由和習慣。既然自由是合法的,那麼自治也就順理成章了。之所以說英國是一個老牌的自由主義國家,正是因為英國人追求自由和自治的傳統源遠流長。

三、莎士比亞為什麼要選擇威尼斯作為故事的社會背景


“外國的月亮就是圓”——莎士比亞戲劇為何總寫外國人外國事

威尼斯

說到這兒,你就能理解,莎士比亞把故事安排在威尼斯的原因了。

意大利的威尼斯也是以自治聞名的,莎士比亞對劇情的改編又很符合英國傳統,所以莎士比亞時代的觀眾不會覺得《威尼斯商人》的法庭論戰有多荒唐。

當公爵請求夏洛克得饒人處且饒人的時候,夏洛克高舉法律的大旗,就是可以不給公爵面子。

當巴薩尼奧懇求公爵運用權力把法律稍微變通一下的時候,鮑西婭就是可以斬釘截鐵地說:“在威尼斯誰也沒有權力改變法律,一旦開了這個先例,以後誰都可以藉口有例可循,什麼壞事都可以幹了。”

這就是“王在法下”的原則,也是英國習慣法的體現,英國觀眾再熟悉不過了。

既然立約是一件很鄭重的事情,那麼違約就該承擔相應的責任。


“外國的月亮就是圓”——莎士比亞戲劇為何總寫外國人外國事

在自由主義邏輯裡面,只要你情我願,也不會禍害別人,那麼無論利率有多高,違約責任有多大,合約都應該成立,至於這樣的合約會不會逼死人,就該由當事人自己承擔責任,政府也好,別人也好,都沒有義務替他背鍋。

如果債主肯發慈悲,那是情分;不發慈悲,那是本分。

在這個邏輯裡,所謂不平等條約自然是不存在的,否則的話,即便是《大憲章》也該算是不平等條約了,因為國王分明是被貴族的槍桿子逼著才簽約的,事後還總想找機會毀約。

莎士比亞實際上是藉著威尼斯這個城市,講述了一個英國故事。

墨萱小結

威尼斯的自治傳統、商業社會的契約觀念,跟英國當時的自由主義思想相當契合,所以即便是個外國故事,英國觀眾自然也心有慼慼焉。從這一點來看,這出戏放在威尼斯,反倒有著非如此不可的理由了。

對於這麼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來說,理解他戲劇的某個內在邏輯,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我更希望你能和我一樣,潛心閱讀莎翁的作品,在含英咀華中,感受到歷史與文學共同給你帶來的快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