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在古代,長城真的可以抵禦外敵嗎?

Llyu


長城是我國古老的建築,在西周時期就已經進行修建,在最初的時候,秦始皇的目的便是利用這樣的建築來阻擋住北方匈奴的騷擾和攻擊,就事實證明來說,這一堵長城確實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後來秦王朝乃至後來中原朝代的疆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作用。

長城

這個建築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它的全稱叫做“萬里長城”,因為造型很是偉岸,所以在現代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前來駐足欣賞和觀看。它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之所以被很多人所稱讚,這是因為它的造型並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堵牆那麼簡單。為了能夠起到抵禦敵人進攻的作用,秦朝工匠別出心裁的設計出了延綿不斷且高大堅固的長城。長城的使用和利用是以大量的城、障和亭結合在一起的一種防禦體系。

很多人認為長城的修築是在秦朝時期才進行,但如果真正的追根溯源,長城的修築其實早在西周的時候就出現了,“烽火戲諸侯”便是值得證明的例子。後來隨著周朝的氣數已盡,春秋五霸的出現,在各個勢力的混鬥期間,修築長城一時間在那個時候流行開來。因為各個勢力的地盤很小,所以在那個時候修築的長城並沒有多長。

後來因為秦國統一了六國,此時的疆域出現了空前的膨脹,也正是因為秦朝疆域的變化,秦始皇修建的長城比春秋和戰國時期都要長。其實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是歷朝歷代在秦長城的基礎上不斷加固,直到明朝的時候,修築這古老長城的工作才在真正程度上結束。

很多人都會問長城究竟有多長,我們根據長城資源的分佈就能夠體會到,長城資源主要分佈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中。後來根據該領域的專家估算和估計,在明朝時期,該長城的長度是八千八百五十一千米,在秦漢時期的時候,長城的長度就有一萬千米,所以將這些數據進行彙總,長城的總長可能就超過2.1萬千米。

秦朝對於胡人的抵禦

因為秦朝在統一了六國後,它的疆域空前膨脹,但是國內還會有一系列不穩定的因素存在,例如前六國的貴族群體,以及各種反動勢力。

為了能夠將這個剛剛建立的國家運營好,秦朝的統治者想要避免和外界的衝突,從而能夠騰出手來去專心的治理國內問題。正是如此,秦皇才會在建立秦朝後去建立和建設長城。

這樣的城牆真的能夠抵禦住胡人的入侵嗎?

因為胡人各個善長馬術,而秦軍的騎兵在一定程度上會弱於這些胡人。在最初的時候,沒有這些城牆來阻擋這些胡人,他們通常都是騎著快馬來到邊境,然後在搶完了東西后再快速撤回。所以,即使當時的長城不是很高,但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胡人騎兵的猛烈進攻。所以長城的作用就好像是馬路上的減速帶一樣,雖然這些在馬路上的凸起之物並不能很好的攔截車輛,但是卻可以對車輛進行有效的減速。

當時的萬里長城便是這樣的一個道理,就它的高度而言,是阻止不了胡人的進攻,但是可以從戰術上拖住和減小胡人騎兵的優勢,從而為秦軍作戰爭取了大把的時間。

綜上所述,矮矮的城牆雖然防止不了胡人的攻擊,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卻可以牽制住胡人的快馬,從而達到一定的防禦目的。


木劍溫不勝


想賦予長城新的意義,沒用。

長城最初的目的,就是抵禦異族入侵。

最早周朝,西邊蠻族犬戎入侵鎬京,遷都。幾行短短的史書記載,包涵了多少內地百姓的血與淚。

由於自然環境,惡劣條件下的北方蠻族,生活困苦,但飲食結構註定了吃肉的永遠比吃米的要強橫。為了生存,他們如同潮水一般一次次南下洗劫農耕文明,所以,長城出現了。

縱觀春秋戰國,五百多年爾虞我詐刀光劍影,誰也沒有輕視北邊的強敵。秦國,燕國,齊國,都修築了禦敵於北風戰略防守工事~長城。

大漢的橫空出世,強橫霸道的漢武帝,舉百年積蓄,賭千年國運,才突破了保守防禦線,真正做到了直搗黃龍,封狼居胥。

這種安穩日子,也僅僅維持了數百年,腹地華夏兒女,也忽視了禦敵之心,才有了五胡亂華,生靈塗炭。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是充滿了無數血腥和生命凝結成的八個字。

後世帝王,無不將抵禦強敵南下作為第一要務。

盛唐的西域設都護府,宋朝從始至尾,無不想著收復燕雲,大明甚至把皇宮放到了第一線。

這就是華夏民族的血淚史。

長城,就是抵禦異族的第一道工事。


用戶3304391195


其實,長城並不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只是一堵“阻攔”外敵的大圍牆。

最近看了一本書,對長城的解讀很新穎,分享給大家。

第一,長城並不僅僅只是一條長牆,它是一套完備的軍事防禦體系。

首先,長城上的烽火臺,大家都知道,在發現外敵的時候,就會依次點燃,這可是在電報之前,最快的軍事預警方式!

再者,光有快速的預警方式是不夠的,還得有快速的援軍趕到才可以,這就要說到長城的選址了,大家都知道,長城一般都建在崇山峻嶺之間,這可以大大減緩外敵的到達時間,給我方援軍爭取更多的時間;那麼,你可能會說,這樣我軍到達的難度也會很高啊。那恐怕你沒登上過長城,長城不僅僅是高,而且很寬,平均有5-8米寬!並且都是磚石平鋪的路面,這就很方便來運兵!不管是步兵還是騎兵,都可以在長城上奔馳。當敵軍還在翻越崇山趕赴長城的時候,我方的邊境駐軍就可以沿著烽火臺,一路馳騁趕到了。所以,很節省時間成本。

雖然說“萬里長城萬里長”,不能再這麼長的戰線上,處處佈防,但是有了及時的預警方式,與快速的運兵速度,長城就非常的實用,非常的節省成本。

不然,可以翻看一下歷史,對長城不重視的朝代,也就唐與清,清朝就不說了,關裡關外都是他家的,長城幾乎用不上。唐朝是不用長城,但是卻需要在邊境駐紮大量的軍隊,以致形成了後來的軍閥割據,藩鎮林立,終釀苦果。還有宋朝也是類似,宋朝因為長城不在自己手裡,所以不得不大規模擴軍,造成巨大的財政負擔,而且軍隊的戰力也沒有起色。

第二,長城不僅僅只是具備防禦功能,對於進攻也是很有幫助的。

在戰略上,中原的軍隊就可以把長城作為對抗草原的前沿陣地,對外出兵作戰,就不用從首都(長安、洛陽)集結軍隊,再長途跋涉趕去邊境了。再者,有了長城作為後方,中原軍隊就可以,依託長城主動出擊草原軍隊,贏了就推進,輸了就退回長城,你看有了長城,中原軍隊進攻草原更是容易;而且,草原軍隊一旦進攻長城的一個關隘,其它關隘還可以出兵夾擊。當年秦始皇就這麼來打匈奴的,對此,史書上的表述常是,匈奴一敗,退卻七百里。他們一點都不敢在長城附近晃悠。

有人可能會說,這麼長的長城肯定有薄弱的地方,草原部隊集中力量攻破這一點,長城不就沒用了嗎?其實,這也是一種很深的誤解,只把長城作為一個圍牆來看待了。

集中一點,突破長城很容易,但是你摧毀不了長城這個作戰防禦體系,不管你推進了多少裡,你的後方始終是不安全的,只要中原軍隊趕到,把口子一睹,你想出去可就難了。不信你可以去看看清史,看看皇太極的遭遇就知道長城的利害了,皇太極6次越過長城,不管帶多少萬人來,都只是搶點東西就走,而且,往往也佔不到多大的便宜。

所以,即便突破了長城的一點,攻進中原,也不能實現佔領與駐軍。

對於長城,我覺得我們不能脫離實際情境來評判它的價值。難道中國古人真得那麼傻嗎,傾盡全國的力量,去修建一個毫無用處的長城?而且歷朝歷代反覆修繕,這怎麼會是一個毫無用處的工程。


小青御史臺


絕對可以,但首先申明,對於國家而言,一味防守不是最好的方式,而且,還有固步自封的弊端。沒有進取,所以必定滅亡。

歷史上的萬里長城名義上是秦始皇所修,其實大部分是戰國時期各國都有修建,秦統一後,就把各國長城連接了起來。

由此可見兩點,

一,其他國家都有長城,依然逃不過被滅的命運。

二,秦國雖然滅了他們,也依然承認長城的防禦能力,所以繼續修。

所以,長城是絕對可以抵禦外敵的,但是,僅僅靠長城,那是絕對不夠的。

長城優勢至少以下幾點:

一,冷兵器時代,騎兵佔有絕對的優勢,這毋庸置疑。馬力帶來的機動性,力量,慣性衝刺,耐力,等等,都是優勢。步兵沒有可對抗性。而長城,從某種意義上講,抵消了很大一部分馬的作用,簡單理解,攻城,至少你就得下馬!!

二,瞭望,示警,支援等。長城高,視野開闊,烽火臺連綿不斷,警報信號傳遞很快!邊境所在山路崎嶇,長城類似今天的公路,士兵支援,運送物質等,都會很快。遊覽長城可以看到,長城外面山路上行走,運送物質,絕對沒有長城上快捷,方便,對吧?!戰鬥時期,這可就是絕對的優勢了。

三,長城防禦的主要是遊牧民族,不可否認,遊牧民族不僅僅擁有馬的優勢,他們多是吃肉,體格比漢人強。長城類似城堡,攻城戰鬥,守城的肯定具有優勢,這是不可否認的戰術優勢,最簡單的理解,你有牆幫你,敵人可沒有。你可以以逸待勞,敵人可是衝鋒。牆,是你的防禦,是敵人的障礙。這點相信大家都明白。

以上幾點都是戰術優勢!

如果國家經濟發達,官清民智,加上長城。擴張或許不足,但是自保,那就是綽綽有餘了。

但是,歷史告訴我們,守城守牆確實有優勢,但是國家僅僅靠長城,靠不住的。官腐民窮,再失去擴張的戰略,長城,自己都會塌!


虎虎有點威


如果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萬里長城是可以阻擋外敵入侵的。

眾所周知,秦王掃六合後就派蒙恬大將率領三十萬大軍跨過雁門關,河套會戰,秦軍將匈奴趕到陰山以北,並修築起了萬里長城。

在當時看來,萬里長城是軍事防衛系統,長城上設有烽火臺,也有重兵把守,所以長城對於守城將士來說就是一面防護牆。

冷兵器時代,長城修築的高度,長度,以及堅硬度都有嚴格的要求。在外敵入侵前,首先要破外城。

因此,長城就是外城,用來抵禦入侵者的防禦城牆。

不僅在秦朝、包括後來的漢朝、明清時期,每朝每代的皇帝都會派人重修,或者對長城做加固、修檢工程。如此看來,長城是可以抵禦外敵入侵的。

直到熱兵器的出現,長城才漸漸失去了作用。

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火炮、導彈、轟炸機、核彈、這些先進的武器出現,長城也就漸漸的成了一個擺設罷了。

不過,萬里長城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興衰歷程,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其歷史價值無法估量,因此,長城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性建築。

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引以為傲。

時光書簡

歡迎關注,喜歡歷史,喜歡文學,謝謝!


用戶58547133614


在古代,我認為長城在抵禦外敵入侵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不是絕對的不可逾越。說到長城都知道是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後,為了防止北方匈奴部落對中原的不斷侵擾,動用全國財力、物力,修築了一條橫貫南北的軍事防禦工程,由於工程巨大,當時生產力低,只能人工建造,且用的人太多,百姓都苦不堪言,民間流傳的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就是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控訴。那麼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真的都是秦始皇建造的嗎?


一、長城的修建歷史

1、長城建築的起源

據記載長城的建造史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當時,諸侯國為了封地安全,就在封地四周建起了城牆,起到一定防禦作用。到戰國時期,不管大小國家都開始修建自己的城牆,以防外敵入侵時自己的安全得以保障。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從此,軍事鬥爭就由中原地區轉移到北方地區,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率30萬大軍進攻匈奴,直接把匈奴驅趕到長城以北地區,接著就開始修築長城。


2、秦長城的路線

皇用了許多年,終於修建好西起甘肅林洮,北至內蒙古準格爾旗,再由寧夏狼山南麓而東,經集寧、張家口、赤峰、撫順、本溪,在向南由今朝鮮平壤西北部入海的萬里長城,我們稱為秦長城。

3、明代修建的長城

自秦以後,從西漢、東漢、北魏、東魏、北齊一直到金,其實都修繕和新修建過長城,尤其到明代的時候,為了防止北方遊牧部落的侵犯,先後十八次大規模地修築長城。明代所修建的長城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六千七百餘公里。他的特點是高度、厚度、工程質量和防禦設施等方面都比秦長城好。我們現在去的北京八達嶺長城就屬於明代長城的遺蹟。



二、長城的作用和意義

1、長城作用

秦長城到明長城,歷時一千八百年。它的存在,加強了北部的防禦,限制了北方遊牧民族的長驅直入,節省了邊疆的守軍數量。同時,長城對於發展北方的經濟、文化,保障東西方交通等方面,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2、長城意義

凡事都有兩面性。修建萬里長城就可抵擋外敵入侵嗎?其實也不一定,歷史記載,秦始皇修完長城後不久,就有匈奴人越過長城,進犯河北、山西、陝西一帶,威脅西漢王朝,劉邦只好採取了和親政策。一直到漢武帝的時期,國力強大,才將匈奴的許多部落逐個消滅。所以說一個國家只有自己變得強大了,才是最好的抵禦外敵入侵的長城。唐朝時期也沒有修建長城,就是因為國家勢力強大,小國家智能俯首稱臣,前來天朝朝拜。現在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國力增強,我們的人民解放軍就是能夠抵禦一切外來之敵的萬里長城。


視覺黃河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用了僅十年的功夫就橫掃六國,一統華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秦統一中國後將六國所有的貴族揖押到都城咸陽進行監管,又將六國原來的兵卒集中到驪山修建秦皇陵,及萬里長城,六國己滅,天下一統,按理秦始皇可以高枕無憂,可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了。然後做為一國之君,千古一帝的始皇帝卻憂心忡忡,徹夜難眠,原來有方士盧生算得秦的國祚很短,將被胡所滅,所謂“亡秦者胡也”,胡不言而語,胡人也,始皇帝立刻不假思索的認為將來能使秦國亡國的是胡人,於是乎他派大將蒙恬率精兵四十萬,將胡人趕到很遠的地方,然後徵集天下絕大多數的民力來修築萬里長城。因此我們可以斷定當年秦始皇命人修萬里長城的首要目的就是抵禦胡人,延長國祚,以便使秦的江山千秋萬代。萬世永存。

當然萬里長城除了這個作用以外,還要許多其它的作用,在此不多贅述,因為這些作用都是次要的,也是後來自己想象出來的,而作為始作俑者的秦始皇我想他的主要想法還是抵禦胡人。

然而一切事情都是內因起主要作用的,如果一個人,一個國家不主重內部素質提高,加強內部管理。不注重民生,那麼再強大也要轟然倒掉,很快亡國的,秦始皇也如此,秦王朝也如此,由於秦國連年征戰,橫陳暴殮,惡習已久,傳到二世時更甚也,因而終於引起來了大澤鄉起義,繼而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終於亡國。也許秦始皇在地宮也弄不明白,原來,滅亡秦國的不是胡人,而是自己的兒子胡亥,這大概是天意吧!




張生史話


我的家在張家口,這在古代屬於關外。明朝兩大總兵之一的宣大總兵頭銜中的宣就是指宣府,也就是今天張家口宣化,而大指的是大同。宣府大同都是古代軍事重鎮。

我在北京工作,張家口到北京不到200公里,但是每次坐車都要花費三個半甚至四個小時。為什麼?因為每次都要經過八達嶺。

八達嶺這一帶山巒層疊,地勢險峻,僅有幾條路能從張家口走到北京,如果不走這幾條路,就要翻越一座又一座的大山,而張家口外圍的山多是石頭山,一是不好攀登,二是不好隱蔽。如果真是要爬這些山到北京,估計不用打戰,士兵就跑的差不多了,況且北方遊牧民族都是騎兵,你要騎兵去爬山,就跟要文盲去寫字一樣,操作性不強。

那這幾條路呢,現在都是高速公路了,但是開車仍要很小心,因為首先,這些路夾在兩山之間,很狹窄,還得注意兩邊的山上會不會有落石等高空墜物;其次,這些路坡度很大,很多急上急下。這還是在現在花費很大力氣修建公路的成果,在古代這些地方可以算是羊腸小道,路況也比現在差很多。試想,如果在這些路的最高點或者上坡處設置一個關口,那麼敵人翻山越嶺,人困馬乏之後,再仰攻這個關口,能攻下來嗎?

據說八達嶺長城在這裡要轉八道彎,越過八座大的山嶺,作為居庸關的前哨,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以,長城之險,在於它很好地結合地形,從而才能屹立千年不倒。



木昜木易楊


長城在在古代的時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禦外地。北方匈奴等少數民族時常入侵中原王朝的邊境,在邊境地區殺戮漢族的子民,掠奪漢朝的金銀財寶,給中原王朝帶來了很多的麻煩。為了抵禦匈奴對於邊境的襲擾,秦始皇開始組織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六國修建的舊長城的基礎上,整合六國的資源開始修建長城,抵禦匈奴的入侵。之後的封建王朝都在陸續修建長城,增加長城的長度。



長城是中國古代的時候為了防範少數民族軍隊入侵中原大地而修建的軍事堡壘。長城最長時候連綿上萬裡,它並不只是一堵牆,而是一個以城牆為主體,設置了大量的障礙、烽火臺、衛所、關城、亭子結合的軍事防禦體系。長城修建關隘的地址一般是選兩山之間的峽谷、或是河流轉彎之處,這些地方往往地勢險要,有少量的兵力駐守,足以抵擋數萬大軍,另外長城一般修建在山脊上,騎兵是很難越過長城的。


長城除了抵禦外敵的功能之外,還有預警的作用。在古代的時候通訊功能非常的落後,而北方少數民族全民皆兵,下馬能放牧,上馬能打仗,機動能力非常的強,讓中原王朝防不勝防,但是修建長城之後,可以有限的抵禦少數民族的騎兵進攻,而且長城上每十里修建一個烽火臺,烽火臺內都有駐軍,如果遇到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烽火臺的駐軍邊可點燃放置在烽火臺的乾柴和溼柴,產生滾滾的濃煙,向附近的烽火臺示警,傳遞敵軍的兵力的多寡,通過信息的傳遞,邊境的軍隊可以快速的瞭解地方的軍情,抵禦敵軍的入侵。


雖然長城在抵禦外族的入侵上有很多的積極作用,但是它在防禦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為長城畢竟是不動的,而且長城上補給也非常困難,不可能大規模的駐軍,因此總會有薄弱之處被敵軍攻破。另外敵軍如果選擇越過長城去進攻中原王朝,長城也是無法起到抵禦的作用的。


大秦帝國鐵騎兵


希望各位不要以現代人的思維,準則,經驗去看待古代人作法。

長城作用是多方位的,有防禦外敵的作用,但不是最大,而是最優的方案。

蒙古草原的遊牧民族部落,生存環境比南方的農耕民族要惡劣。有的部落弱時就被大的部落吞併掠奪。有的部落糧食不夠,遇到白災(暴風雪),牛羊凍死。就會繞過長城去掠奪附近村落。

長城作用一,離間各個草原部落勢力。

因為有長城在,這個“繞路”搶劫成本算是很高的。主要失敗一次,一來一回十餘天,大家都喝西北風了。而且你去搶漢人的村落,派少運回糧食不夠吃,派多容易內部空虛被別人摘桃。這時候遊牧民族會把目光轉向草原的其他部落。長城作用體現在人可以翻牆,但你畜力爬不了牆。你繞路時間長,家有被偷的危險。

長城作用二,控制關稅,有選擇和一些部落勢力貿易。草原資源匱乏,很多生活用品,需要從天朝互換。扶持一方,打壓一方。

長城作用三,節約大量軍隊開支成本,減輕各個據點糧食運輸壓力。軍隊太少,龜守關卡無法出戰,只能邊緣OB。但軍隊多了,邊鎮尾大不掉,皇上就坐不住了。

有些朝代懟死趕跑一個又一個遊牧民族,有用嗎?蒙古草原那地無法耕種,古代沒耐寒作物,種地就別想了。無法種地無人佔領開墾,那地就是無主之地,隨著時間遷移,各個遊牧民族遷移聚合,一些強勢民族整合草原諸部,一旦南方動亂就南下搞事。你是天朝統治者,你怎麼應對?

你是準備年年養大隊兵馬在外?馬吃草,人吃糧。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人和馬都是有壽命的,說實話,成本比修牆高多了。

打個比方,一地主屯糧千石,但又怕賊惦記。於是招了三隊保安24小時三班倒不停巡邏。一秀才看到笑著說:你那點餘糧還不夠喂保安的。

地主無奈道:三隊保安能吃多少米?萬一被賊偷了,可一點都不剩了。

秀才說:修三米牆四個角築高樓派,四人保安駐望足以。

地主質疑到:三米牆能防住賊嘛?

秀才說:不能,只要有心的賊,多高的牆都都能翻進來。

地主氣急敗壞道:那你還叫我花錢修牆?

秀才笑了笑:賊翻進來,扛著一袋大米怎麼翻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