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脚后跟疼,是什么原因?

DearMrCookie_King933


脚后跟疼应该会有各种原因。我个人的经历是《痛风》。是《痛风》引起的疼痛。

这种疼痛难以表达,疼起来连一点动弹都会引起疼痛,让你领略痛不欲生的感觉。

如果检查下来是《痛风》引起的疼痛,那你要注意饮食等方面了。

痛风的本质原因是体内尿酸水平的升高,造成了尿酸盐在关节和肾脏部位的沉积。

痛风不能喝酒,吃海鲜等食物,也就是要远离高嘌呤食物。

对痛风患者来讲,饮食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但也是最容易忽视的环节。


CKJU


脚后跟疼痛在成年人中很常见,因为影响走路,所以就诊率很高。成年人脚部疼痛的发生率,男性约为19%,女性约为25%。脚部疼痛最常见于前脚掌,其次是脚底板,而脚后跟疼痛最少,发生率约4%~20%。脚后跟疼痛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年升高。

引起脚后跟疼痛的原因主要分为4类

慢性损伤

最常见的是足底筋膜炎,足底深筋膜是位于脚底板儿纵向分布的比较厚实的珍珠白色纤维组织,最典型的特征是在开始走路时后脚跟疼痛加重,甚至不敢下地站立。

一般可采取足底筋膜和小腿肌肉的伸展运动,避免使用平底鞋和赤脚行走,减少因体育活动引起或加重的活动,如过度奔跑,跳舞或跳跃,口服非甾体类消炎药2~3周,用糖皮质激素和者局麻药在足部进行局部注射,也就是传统说的封闭注射技术。对于前述的治疗方法失败的患者,也有的医生会采取夜间夹板、石膏固定和体外冲击波等治疗手段,通常也可奏效。

急性损伤

最常见的是急性跟腱炎,多见于短跑,过度跳跃和球类比赛等剧烈对抗运动后。疼痛的部位都位于跟骨的后上方2-6厘米处,通常表现为灼热痛,活动以后疼痛加重,休息以后会好转。

主要治疗方法有避免剧烈活动,疼痛部位局部冰敷,短时间内口服非甾体类消炎药,7~10天,根据需要用脚抬高器或者弹性绷带或绷带支撑跟腱,此部位一般不主张多次封闭注射。

创伤性损伤

脚跟挫伤,有时也称为脚跟垫或脚垫挫伤,例如从高处坠落,长时间长距离的用脚跟行走,一般这些损伤都比较轻微,主要表现为脂肪防护垫的损伤,这些脂肪垫可以充当脚跟冲击地面的减震器,积累性损伤损伤会引起脚跟疼痛。

大多数可以通过休息、冰敷、松软鞋垫或绑扎绷带来缓解病情。

其他疾病引起

由于全身性疾病而导致足部的病变,引起的足跟痛,主要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跟骨骨髓炎、痛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以及足跟转移性恶性肿瘤,临床上并不多见,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骨科医生老牛


脚后跟疼。

脚后跟疼,多发生在中老年。是一种骨外科的常见病。在骨科学中。脚后跟疼称为跟痛,有专门的章节讲解。其疾病名称为:跟疼症。

脚后跟疼,是什么原因?

跟痛症是一系列原因引起的。大多数是因肌肉组织劳损及骨质退行性改变造成。而骨科学中,将跟痛归纳为几个方面。

一、跟骨刺。

跟骨刺多发生于腱膜及肌肉的起、止点。由长期持续的牵拉及骨质退行性改变造成。但大部分的跟痛并不是由骨刺引起的。

二、跖筋膜炎。

由于骨肉、筋膜持续牵拉。特别是长时间的站立及行走造成。

三、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

多数由于长时间的受凉造成的。随着年龄的增加,跟垫弹性逐渐减少,足跟皮肤变软,感觉过敏。

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一种疾病。

跟骨高压症。

其原因是跟骨血液注入或回流障碍造成的跟骨内淤血或充血,跟骨内压力增高。

关于跟痛的治疗,每种疾病都不同。查找跟痛的具体原因是治疗的关键。理疗、热疗、局部应用镇痛药物、足跟部保暖、双下肢抬高是治疗的基本原则。而具体方式需要明确脚后跟痛的原因。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指正。


机灵不太懂


脚后跟疼痛,原因有很多,可以是肌肉的触发点造成的,也可以由于腰椎的问题牵涉引起的,还可以是足底本身的问题诱发,只有找到问题,才可以从根本上去解决这种疼痛!

足底筋膜炎

先写这个,因为足部是支撑身体很大重量的结构,虽然足弓的结构有利于缓冲这种力,可是不少人扁平足或者足弓发育异常,或者工作过量,极易诱发足底筋膜炎,疼痛部位就在脚后跟区域。

处理方式不麻烦,一般来讲可以通过足底踩按摩球(高尔夫球、网球)的方式来处理,以疼痛感觉舒适的力度,滚压、挤压足底痛点,未必痛点一定在疼痛区域,每天一次,每次3~5分钟!

腰椎小关节紊乱

足跟痛、腹股沟痛,这都可以归于腰椎小关节紊乱造成的牵涉痛,典型的就是走一步痛一下,不活动不痛,或者早晨起床之后会痛一会,活动之后症状减轻或者消失,试着触诊找到错位的地方,手法归正就可以解决。

触发点疼痛

比目鱼肌、足底方肌有触发点的话,也可以造成脚后跟出现痛点,可以试着触诊一下这些肌肉的触发点有没有疼痛,尤其比目鱼肌不宜发现,有的话,以疼痛感觉舒适的力度每天一次,按摩5分钟。

其他原因

少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也可以出现脚后跟的疼痛,这属于特殊体征,还有极少数的人根骨骨刺也会诱发脚后跟疼痛,这种概率都不高,只这样简单的写一下,长期的疼痛最好及时就诊一下。


乔栋谈健康


跟痛症:是由劳损和退变所致的以足跟周围长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多发生于40-70岁,一侧或两侧可同时发病。

主要表现为足跟跖面疼痛,肿胀和压痛。常于劳累后出现,足跟着地时加重疼痛,严重时影响走动。

1.急性期跟痛症严重者,尽量减少足部负重,充分休息。

2.使用药物涂抹,如骨友灵,正红花油等,用药之前,先用温水泡脚,然后用药。用药后要按摩一段时间。

3.选择合适的鞋垫,天价鞋垫有天价鞋垫的好处。

4.局部热敷,适当按摩,牵伸跟腱

6.平时注意避免外伤,足部注意保暖,老年人注意多摄入钙,多晒太阳,防止骨质疏松和骨刺行成,补充维生素。





嘿别当真


疼痛,是由身体发出的一种信号,我们能感知到的一种特殊感觉。身体上感知到的每一次疼痛,都不能轻易被忽视,因为这往往暗示者疾病的到来。

很多人都经历过脚后跟疼痛的现象,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站的时间久、走路时间长或者是鞋子不合适所导致的,这些情况下,适当的休息和换一双舒适的鞋子后,脚后跟疼痛现象就会明显改善。

若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脚后跟疼痛这种情况的话,一定要注意,可能跟这些疾病有很大关系。

  • 足跟骨刺

骨刺其实就是骨质增生的一种表现,患者往往会感受到剧烈的疼痛感。而脚后跟部位的骨头非常容易发生骨刺,患者一旦患上足跟骨刺,极易让部分组织受到摩擦、劳损、充血,从而出现无菌性炎症,导致脚后跟疼痛。

足跟骨刺对中老年人来说,这是一种常见多发病,主要与骨骼密度变差、缺钙等因素有关系。

  • 跟腱炎

跟腱炎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指跟腱内的纤维组织发生了慢性损伤,表现为足跟部出现疼痛、酸痛、压痛等情况;引起跟腱炎原因复杂,例如扁平足人群久容易发生跟腱炎,再者,长时间走路、过度运动、外伤等也会导致跟腱炎受到刺激而发炎。

  • 跟骨后滑囊炎

跟骨后滑囊炎其实就是滑囊的炎症,人体的足跟部总共存在三个滑囊,而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是最容易发生炎性病变的一个部位,引起跟骨后滑囊炎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所穿的鞋子过硬、过紧、过小。

  • 跟骨骨膜炎

发生跟骨骨膜炎主要与足跟部位的肌肉长时间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下有关系,因为肌肉一直处于被牵拉状态下就会过度疲劳,从而慢慢的出现发炎症状。

而多数患者在发病早期会表现为单纯运动后出现疼痛,等病情加重时就会引起走路困难。

  • 跖筋膜炎

脚后跟发生了跖筋膜炎时同样也会引起疼痛症状,并且这也是一个常见的会引起脚后跟疼的原因,而一些长期站立或者走路比较多的人会导致脚后跟过度劳损,因此也更容易发生此病。

除此之外,痛风、腰间盘突出、糖尿病、类风湿等也都会引起脚后跟痛疼。

脚后跟疼痛严重该如何缓解?

若是在生活中,频繁有脚后跟疼痛的现象并无法观察到异样,建议去医院进行检查,接受专业的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穿舒适的鞋子

穿一双舒适度好的鞋子,可以减轻脚后跟的负担,有利于缓解疼痛。

2.注意休息

长时间站立、走路、运动过度等都会引起脚后跟疼痛,此时身体向你发出疲劳信号,提示你该歇一歇了。

3.热水泡脚

睡觉之前用热水泡泡脚,进行按摩足底,有利于血液循环,可以缓解疼痛。

4.锻炼适度

适当的锻炼能有效的增加肌肉的力量,尤其是老年人要坚持适当的锻炼,有利于提高免疫能力,促进血液循环。

总之,跟痛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一旦得了跟痛症,一定要尽早处理,时间拖的越长,好的越慢,复发率就越高。

欢迎大家关注头条号【大妈聊养生】,如果您觉得我们的内容对您有帮助,欢迎转发分享给您的朋友。

大妈聊养生


经常有患者咨询:

“医生,我最近走几步路就脚后跟痛,这是怎么回事?”

“医生,我早晨起床下地时,右脚跟总是痛,活动一会又好了。这是怎么回事”

“医生,我现在逛一会街就会出现脚后跟痛,这是什么原因?”

……

那么究竟脚后跟痛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治疗呢?

脚后跟疼痛,我们医学上又叫跟痛症,也有人叫足跟痛,其实就是跖筋膜炎。跟痛症的发病原因有几种:

1、跟骨的骨刺:长期的压力刺激或者炎症,会导致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骨质增生,形成骨赘。在侧位 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足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但是一般有很大的骨刺,基本上脚后跟都会有些疼痛,所以说只能有一部分相关。并不一定是全部。

2、跖筋膜炎:长期的站立或者长期的负重,会引起导致跖筋膜的压力增高,导致跖筋膜的不断的断裂,不断的再生,从而炎性因子不断浸润,达到一定的程度,会引起慢性疼痛。

3、跟骨滑囊炎:跟骨的长期摩擦,会导致局部滑囊增生,从而引起滑囊炎,最常发生于跟骨与皮肤之间的滑囊,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稍微一用力就有明显的疼痛加重。

4、纤维脂肪垫炎:长期的负重,长期的运动,长期的跟骨压力,会导致跟骨下方的纤维脂肪垫增生,从而引起炎症,从而进一步引起疼痛。

脚后跟痛该怎么办?

目前对于跟痛症的一线治疗——腓肠肌拉伸锻炼确不被大家所熟悉,现在认为跟痛症是足底筋膜受到异常牵拉而慢性受伤、疼痛,而普遍存在的腓肠肌挛缩是导致跟骨及足底筋膜异常受力的最常见原因,因此治疗腓肠肌挛缩成了一线治疗。

临床实践证明规范的腓肠肌拉伸锻炼可以使大多数约80%的跟痛症患者得到治愈,具体牵拉方法有两种,首推的是下面这个动作:

双手扶墙,前腿弓,后腿绷直,有问题的腿在后面,双脚自然平放地面,脚不要使劲,逐渐将身子向墙靠拢来拉伸腓肠肌,这是向心性拉伸,在拉伸小腿三头肌的同时也拉伸了大腿后侧的腘绳肌,拉紧后小腿肚会有紧绷感或稍许疼痛,要持续静止的拉住。

坚持20秒钟,每20秒为一个标准拉伸动作,10个动作为一,每天做4-6组,坚持4-6周,每天随时随地的几分钟自我练习,80%的足底筋膜炎都会治愈。

除此之外呢,还要注意以下生活习惯:

1、换用合脚的运动鞋

一双合脚的运动鞋可以有效的减轻自身体重对脚后跟产生的压力,可以买双专用足跟垫,垫高脚后跟,让周围肌肉和韧带放松,疼痛也能缓解。

2、控制自身体重

如果身体比较胖的话,那你就要注意控制一下自身的体重了。而且要尽量避免负重,减少重量对脚后跟的冲击。

3、劳逸结合

脚后跟痛除了要避免负重之外,同时也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长时间的站立或者运动,要给脚跟部缓解疲劳的时间。

4、冷敷热敷

剧烈运动或运动损伤后及时冷敷,恢复期(受伤后 48 小时)适当的热敷,又能有效地缓解疲劳,降低疼痛的程度。

5、坚持锻炼

坚持足部锻炼,以增强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力,但是不要在坚硬的地面上,可以在松软的地面上,例如:赤脚在沙地上、橡胶跑道等。

6、温水泡脚

坚持每晚用温水泡脚30分钟左右,或者给足部做简单的按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泽桥医生


您好!请关注“怀贤健康”!怀贤健康集合三甲医院骨科专家,在线为您解答各类骨科疑问及运动指导,让您健身的同时享受运动的快乐。足跟痛指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病因如下:

1、足底跖腱膜炎:发生在长期站立或行走工作者,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

2、跟骨骨刺:多见于老年患者,隆起的骨刺,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而与骨刺大小无直接关系。

3、足底脂肪垫萎缩:脂肪垫是由于足底肌腱应力作用,继发骨质增生,出现跟骨骨刺或脂肪垫本身退变导致的周围炎症。

4、跟骨后滑囊炎:跟骨滑囊炎是指滑囊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滑囊是结缔组织中的囊状间隙,是由内皮细胞组成的封闭性囊,内壁为滑膜,有少许滑液。

5、跟腱周围炎:主要是由小腿腓肠肌和跟腱在运动过程中,承受了反复过度牵拉力导致的。跟腱炎会引起跟腱区域的疼痛。

6、穿鞋不当:鞋子是引起足跟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脚部的骨骼、肌肉和韧带承受着人的整个体重,这就要求鞋子充分地支持足弓,使脚掌受力均匀,使韧带得到适当的放松。

7、劳损:长期的行走、站立、过度的负重等,使足底筋膜、肌肉、韧带处于长期紧张状态,导致肌肉腱膜等造成劳损,进而可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症状。

以上是脚后跟痛的常见原因,由于原因不同,治疗方式也有所差异,需根据病情选择最佳治疗方式。

脚后跟痛注意事项?

1.平时要多注意让脚部休息,因为适当的休息可以缓解疼痛,如果脚后跟出现疼痛的状况就要避免让跟骨受到压力。尽量不要从事重体力的活动。

2.尽量避免穿着软的薄底布鞋。在疼痛对应鞋子的地方,可以在鞋子上面挖个洞,让疼痛的地方悬空,也可以把周围垫高,同样让它悬空。

3.剧烈运动或者劳动后,要去冷敷脚,可以减少炎性因子分泌,减轻疼痛。而后两天,可以采取热敷的办法,也能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4.温水泡脚,有条件时辅以理疗,可以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 5.当有持续性疼痛时,应该口服一些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  

6.如果疼痛剧烈,严重影响行走时,局部封闭治疗是疗效最快的治疗方法。

7.还有一些疼痛的原因是局部的感染、肿瘤、炎症性疾病等等,需要积极地进行抗感染治疗或者手术切除。

希望以上解答能帮助到您!请关注“怀贤健康”,怀贤健康集合三甲医院骨科专家,在线为您解答各类骨科疑问及运动指导,让您健身的同时享受运动的快乐。


怀贤健康


刘医生谈骨论筋🐐脚后跟疼痛是怎么回事🐐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大家越来越愿意锻炼身体。其中跑步和走路成了大家最常采用的锻炼方法。各种记步软件也从侧面增加了大家的锻炼欲望。不过在锻炼的同时,有些人会出现膝盖和脚后跟疼痛的情况。这是怎么引起来的呢?怎么能够预防它的发生?下面就给大家说一下!

足跟痛

足跟痛是脚后跟疼痛的一种总称,是指足跟部位的跟骨、关节、筋膜、滑囊等组织的慢性炎症,导致脚后跟疼痛的一种临床表现。引起脚后跟疼痛的原因有

1.足底筋膜炎。

它是跑步、走路多的人最容易出现的情况。足底筋膜贯穿足底,维持足弓的结构。起着吸收震荡、增强弹跳的作用。反复的牵拉引起局部炎症甚至撕裂,从而产生疼痛。它的主要症状就是脚后跟前内侧或者脚心疼痛。

2.跟骨刺

这个最让大家所接受,认为都长了骨刺了,能不疼痛吗?其实它不是引起足跟痛的主要原因,只有方向朝前下方的骨刺才会引起疼痛。并且和骨刺的大小不成正比。它的疼痛部位比较固定,就在跟骨前侧。

3.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

在足跟部有一个防止滑动和吸收震荡的脂肪纤维垫。当长期劳损或者外伤、寒冷刺激就会引起它的炎症,老年人和长期不下地的人会出现萎缩。这些就会导致足跟部疼痛。

4.跟腱炎

跟腱是人体最大的肌腱,并且承受着很大的力量。当它受到急慢性劳损后就会出现炎症,严重的会出现跟腱断裂。这种情况非常多见。主要表现为跟骨上方的疼痛、压痛、僵硬,活动后加剧。甚至能摸到硬结。

5.跟骨后滑囊炎

足跟部有三个滑囊,运动量过大、鞋子过紧过硬等都可以引起它的炎症。从而出现疼痛的情况。


还有很多能引起足跟痛的原因,这里就不做过多说明了。它们典型症状是早晨一起床疼痛剧烈,活动一会后减轻。

虽然引起足跟痛的原因很多,但是治疗方法基本都一样。

1.休息。足跟痛的主要原因就是活动量大引起来的,所以先休息,减少致病原因。

2.合适的鞋子。一定要柔软、舒适,充分的放松足底。减少对于脚部的刺激。

3.足部热敷。可以泡脚、艾灸、烤灯、理疗等,促进血液循环,利于炎症消退。

4.外用扶他林或者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对于足跟痛对症有效。

6.加强足底锻炼,比如脚趾头夹毛巾,踩网球等。

7.适当的减轻体重。

足跟痛不是什么大病,但是影响走路,所以大家一定不要掉以轻心。希望这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大家可以关注我或者下方留言,以了解更多医学知识。

关注🐐刘医生谈骨论筋🐐享健康人生

刘医生谈骨论筋


脚后跟通常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就会感觉到足部有痛感,严重的脚跟一着地就感觉被刺扎一样的疼痛。但休息后可以得到缓解,运动后则会加重,此症状易反复发作。

脚后跟出现疼痛,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1、足底筋膜炎引发的疼痛;2、活动量大、产后足部受凉、体重超标、长期站立工作者,以上2点都容易发生足跟痛的问题。此外,跟骨骨刺、足底跖腱膜炎以及足底脂肪垫萎缩也可引起足跟痛。

什么是足底筋膜炎?

是足底腱膜中间束在跟骨内侧结节的起点或末端附近,最常见的异常部位。中医学认为,足跟疼痛多因长期受压,致使足部气血运行失畅,经络阻滞不通而造成疼痛;还有“肾主腰脚”,足跟痛也可能与肝肾阴虚有关,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容易造成足跟疼痛。

如何改善足跟痛?

1、筋膜球滚动

筋膜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放松工具,将筋膜球放置在足底涌泉穴,然后前后滚动,放松足底筋膜。

2、拉伸、足底和小腿三头肌

站立在一个相对较高稳定的平台上,两侧有扶手,将脚前半部分踩在平台边缘,将足跟慢慢下落到最大位置,然后在慢慢抬回到起始位置。(反复5-10次)

3、脚趾抓毛巾

我们抓毛巾的部分是足跟和大脚趾下端的骨头抓住毛巾,逐渐拉向脚跟部位,直到足底下有酸疼。(反复5-8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