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的真相:80%的窮人買房不會用槓桿


“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的真相:80%的窮人買房不會用槓桿

我是武漢房姐,資深房產投資專家。你相見恨晚的買房軍師,目前已為10000人提供買房最佳解決方案。房姐不像其他自媒體,遮遮掩掩的讓你摸不清頭腦!房姐屬於實戰派只說對你最有用的操作和建議


天下事,無所不槓桿。房事,當然也不例外。


你看,鄉下的老農在種田的時候,用的“犁笆”本質上就是一種槓桿,是靠機械原理,自己只用很小的力氣就可以得到需要大力氣才能解決的目的;

你看,一個鄉鎮企業家,他僱傭了200個工人來製造塑料涼鞋,他用了這200人的力氣、技術來獲利,不過是付出了一部分工資而已,這個過程是槓桿在起作用。

你看,OFO小黃車,風險投資投了那麼多錢,要做市場推廣、生產製造、運營維護等等,這本身也是槓桿,老闆戴威用了風投的錢,來得到OFO的目的。

上面三個例子的犁笆、200個工人、錢本質上都是“槓桿”,這三樣東西通過槓桿原理在不同的三件事情上發揮了絕大作用。這就是槓桿的偉大原理。


但是,我們普通人對於槓桿的理解又是不完善的,比如對於上述的“犁笆”、“200個工人”就很好理解,覺得這很稀鬆平常啊,但對於“錢”本身作為槓桿的理解確實膚淺的、片面的。

如果打破沙鍋問到底的追問的話,其實槓桿的背後本質是“合作”,是幾方資源的合作,在合作中雙方、多方受益。也就是其他雞湯文所說的“價值來源於交換、真正的贏是共贏”之類的話。


為什麼我們對於錢、資金、財富的認知是片面的?是付錢的?

1、人類對於財富的認知其實沒有多久,人類開始使用貨幣至今不過幾百年而已,跟人類社會相比,其實很短;

2、長期以來,人類之中擁有足夠財富的人群比例一直是非常低非常低,甚至都可以忽略不計;

3、人類社會除了“猶太人”之外,都會多多少少的妖魔化“複利”這個概念,儘管這個概念是投資當中最重要的概念,沒有之一;

4、人類社會的每一次大動盪,本質上都是對財富擁有者的殺戮,於是,關於財富的傳承基因其實是很難傳承的;

5、人類社會對於真正認識到市場的好處,也不過是兩三百年的歷史,我們中國不過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才開始;

6、人類真正研究經濟的運作規律,迄今也不過300年不到,人類對投資市場的探索,不過200年不到的時間,從美國的股票市場開始計。


上面六條想說明什麼:在財富與資本的領域,以及對於風險的認知,包括“槓桿”這種偉大的發明,對整個人類來講,根本不可能產生“基因”,根本不可能“天然就懂、天然就會、天然就知道怎麼做”。


當然,最可怕的不是不懂,而是明明完全不懂卻不知道自己不懂,甚至覺得自己很懂----

上面這些文字其實是背後和底層的邏輯,如果用裝逼的話來講就是“體”,對於普通人來講,只有“體”,沒有怎麼“用”、以及如何更好的“術”,其實是沒用的。


說回“錢”作為槓桿的事情。

一、用槓桿VS不用槓桿

如果我們買同一套房,用不同的付款方式來看看。

“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的真相:80%的窮人買房不會用槓桿

對於買房這個事情來說,用槓桿,以及還是不用槓桿,其實不用討論了。國家都准許你首付3成、貸款7成,你就放心大膽的去用好了。

上面表格的數字,鐵律一般的事實展示給你,不用槓桿、用不同的槓桿之間的投資回報率之間的差別。無論你怎麼算,不管是1年期、2年期,還是3年期、5年期,結果都是高度一致:槓桿的巨大威力。

如果換一個思路,我們把腦洞大開:

“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的真相:80%的窮人買房不會用槓桿

仔細觀察上述表格的話,“槓桿”的絕大威力有沒有震撼到你。炒菜和房產投資,最重要的就是槓桿,講三遍就是:用槓桿,合理的使用槓桿,盡最大能力合理的使用槓桿。

有讀者提出問題,如何能做到0首付。本質上0首付只是低首付的一種,甚至還有負首付的,本質上代表了一種低成本投入。

如何做到低首付?一方面你本來就是首房首貸,首付成數3成;另外就是你的房源必須是筍盤,只有是筍盤了,比如市場價8折,總價80萬,而你的評估價還可以維護100萬,所以你的首付就只需要80-100*0.7=10萬,而不是原先的30萬。

至於如何判斷筍盤,筍盤在哪裡?裡面全是看房200套的各種小技巧、各種價格梯度模型,以及交易過程中的技巧,不展開細講。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首房首貸這種資源就無比珍貴,因為你一上場就是3成首付,在起點上就贏了一大截,“鋒利無比”,而不優質的房票是4成、5成、甚至7成。


二、不同標的物的槓桿差異化


如果你看到上面一的部分,立馬興趣拉了,立馬給你手機裡的中介朋友,發去一段需求:馬上幫我找可以筍盤,只要能做到低首付,甚至是0首付,我馬上過去下定,我24在線等你的電話。

這裡面涉及到一個嚴肅的問題,在上面一的部分,我們假設不同的付款方式對應的都是總價從100萬,2年時間上漲了30萬。我們坐下來探討一下,有沒有可能不同區域、不同板塊、不同房源在一段時間內上漲的幅度不一樣呢?答案也是顯然的,一定會有不同,這是必然。

“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的真相:80%的窮人買房不會用槓桿

對於總價相同,不同區域板塊的不同標的物來看,同一段時間內的上漲幅度和增長率一定是不同的,所以才有了上面的表格。這個時候看看,0首付還是不是“最鋒利”的那把刀了,顯然就不是了。當然了,其中的數字只是一個意向說明,大家別糾結具體的數字。


不同的人選籌能力是千差萬別的,你不要把廣州2016年年初-2017年中,這一波十年不遇的瘋長期,當做一日三餐來看待,還真以為隨便“買買買”,任何一個標的物都可以跟珠新、萬博、新塘、魚珠這些版塊的增長率一樣嗎。

市場是無情的,市場是需要尊重的。在這種情況下,看你是關注槓桿率,還是關注標的物本身的增長空間,還是你是兩者兼顧都有。


三、槓桿率VS標的物增長率


當然了以下的觀點也是對的:

首選:既敢用槓桿,也選對了最大上漲率的標的物;

次選:首先關注槓桿,次關注上漲率確定性的標的物;

次次選:首先關注確定性上漲的標的物,次之關注槓桿;

最後:既不關注槓桿,也不會選板塊和標的物。


我們當然都願意進入到“首選”的部分,最不願意進入到“最後”的部分,只是中間的“次選”“次次選”好像不太確定那個更好?

其實,市場的真相是什麼?市場的客觀情況是什麼?目前來看,用槓桿顯然要比確定性增長率標的物這種方式要好,也就是說,下面這個表格大概率是成立的。

“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的真相:80%的窮人買房不會用槓桿

還有,因為市場是不可預測的,所以任何一套標的物都不可能合符你的預期,一進場就碰上“牛市”,所以從中長期來看,合理和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盡力使用“槓桿”也是對的。


具體到實操過程中,你是更加關注槓桿,還是更加註重區域板塊標的物的精挑細選,每個人關注的點不同。我個人意見是:

第一,選擇一個你認知範圍內的未來3-5年處於城市上風向發展的區域板塊,而且是要有100%的確定性;

第二,在這個區域板塊內找具備金融屬性的小區、組團和標的物,通俗點講就是既是筍盤,又可以高評的;

第三,上面兩條還只是一個大的框架和思路,具體選籌和交易過程中,還會有思維的修正,比如評估價最後去到多少,首付能不能由4成變為3成,以及業主是否配合做高評等交易環節的點滴。


無槓桿,不房事。


房地產註定只有小部分人能賺錢,我們跑在大部分前面,手把手教你從0實現千萬資產積累。

很多人給我留言提問,房姐精力有限,無法一一解答。

請大家關注“武漢房姐”微信公眾號,進入知識星球提問,有問必答並送贈送價值10000元的內部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