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焦作经典史话(42):司马懿名声受损之说

焦作经典史话(42):司马懿名声受损之说

司马懿名声受损之说

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司马懿祖孙三代四人,无论作为西晋大一统王朝奠基人与缔造者,还是作为从怀川走出来的一代帝王将相,其在心怀天下、文韬武略、理政治世等方面的雄才大略及传奇人生,无不闪耀着华夏历史的光芒。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司马懿祖孙作为三国战乱终结者及西晋王朝奠基人与缔造者,不但没有得到世人应有尊重,反而成为人们茶前饭后讽刺调侃的笑料。司马懿与诸葛亮两人,到底谁是胜利者?让我们透过《三国志》、《三国演义》等史料,看看司马懿如何由一位対蜀作战的胜利者,变成了一位白脸奸臣的。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有关史料是怎么说的。

一是唐代《晋书》评价司马懿:①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②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意思是说,司马懿是一位聪明、博学、善谈、精通儒教、心怀天下,内心虽然多疑猜忌,但外表又显得很宽容,有很强的权变能力。

二是司马懿在魏国威望是相当高的。这一点可在司马懿死后,叛将毌丘俭、文钦两人,由于不满司马师废掉魏明帝曹睿,在其讨伐司马师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称“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来形容得以佐证。

三是毛泽东评价:(1)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历来说他坏,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2)评其: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为魏国重臣。(3)曾在《三国志·陆逊传》中评注: 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

当然,还有很多评价。

综合大多评价来看,人们対司马懿祖孙代魏称晋一统天下,认为还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司马懿形象由白转灰,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源于西晋“太康之治”之后。由于“八王之乱”引起“五胡乱华”,好端端一个西晋王朝,人们刚刚过上几十年的幸福生活,结果犹如昙花一现,天下复又陷入了东晋十六国战乱年代,从而引起了人们的不满。

司马懿第一次形象受损,应该说是不肖子孙引起的。

二是源于小说《三国演义》。司马懿第二次形象受损,还需从《晋书》等有关史料、《三国志》、《三国演义》说起。

根据《晋书》及有关史料记载,三国期间,司马懿作为曹魏一位常胜将军,一生亲自挂帅或指挥的战斗,共有12次。

其中,与诸葛亮交战只有两次:

一是太和五年(231),诸葛亮率领蜀军攻打天水一带,司马懿奉旨统兵抗击。

双(霜)方经过一番交战,司马懿采取固守城池策略。诸葛亮见所带粮草有限,无奈撤军。司马懿抗蜀成功。

二是青龙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司马懿奉旨防守,依然采取固守城池策略。不久,诸葛亮病逝,蜀军撤回蜀地。

司马懿与诸葛亮两次对阵,司马懿显然是胜利者,诸葛亮是失败者。

关于两人对阵,司马懿采取固守策略,宋朝人何去非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武学博士,他认为:

司马懿不与诸葛亮正面对战并非胆怯,而是高明的耗敌军之策。

对于诸葛亮一生才能,《三国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评语: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可谓识治之良才······(指政治方面)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指军事方面)

意思是说:诸葛亮在治理国家方面,是一位治世良臣。但在军事方面,虽然连年兴兵动众,只所以未能成功,这大概是由于临机应变的谋略,不是他所擅长的方面吧!

《三国志》作者陈寿,系三国时期蜀汉、西晋著名史学家,曾任蜀汉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后任西晋著作郎、长广太守等职。一生亲历蜀、魏、晋三国兴衰。

西晋灭掉东吴后,陈寿历经10年完成了《三国志》一书,全书共65卷,36.7万字。

《三国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摆)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书中所写人与事,应该说是比较客观和公正的。

再说小说《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系元末明初小说作家,山西并州太原府人,主要作品有《三国演义》、《隋唐志传》等。其中《三国演义》名声最大。

从陈寿写《三国志》到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间已经过去了1200余年。也就是说罗贯中完全是以《三国志》为蓝本,按照小说写作模式,为了追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在原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根据故事情节需要,通过二次构思与创作,采取以浪漫主义的色彩,来反映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及军事斗争,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以达到吸引人眼球的目的。

作品以“拥刘反曹”为主线,来谴责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动乱年代百姓痛苦生活,以及对清明政治、仁义君主的向往。

于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经过作者的渲染与神话,诸葛亮摇身一变成了一位能掐会算、呼风唤雨、料事如神、百战百胜的天才军事谋略家,处处将曹操、司马懿、周瑜等人玩于掌骨之中。赢、赢得神乎其神,精彩绝伦;输、输得轰轰烈烈,虽败犹荣。书中精彩情节,诸如“火烧新野”、“赤壁之战”、“孔明借箭”、“空城计”、“见木雕魏都督丧胆”等。令人神魂颠倒,兴奋异常,老少喜爱。

就这样,诸葛亮作为蜀汉历史上一位对曹魏作战的悲剧性人物,一不留神,真正成了一位百战百胜的战神,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当然不可否认,诸葛亮原本就是我国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谋略家,只是晚年五出祁山伐魏,无功而返,从而成为人生中一种遗憾。

而司马懿作为历史上一位深谋远虑,忍辱负重,以柔克刚,能征善战,最终结束三国之乱,建立华夏大一统王朝——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及胜利者,由于《三国演义》的问世与传播,一不留神,结果以一种艺术上的反面角色——白脸奸臣、政界小丑形象,开始广泛留传于民间,于是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讽刺调侃的笑料。

这大概就是小说艺术的魅力。同时,司马懿形象也受到了第二次损害。

三是源于《三国演义》衍生品。诸如根据《三国演义》改变的剧目《空城计》。

司马懿作为反派人物,画一张白脸奸臣面孔,统兵百万,结果被诸葛亮坐在一座空城城头耍戏一番,然后灰溜溜地被吓跑了,既直观又可气又可笑,你说谁能受得了。尽管他是一个舞台艺术形象,但又有多少人了解真正的历史?

如此这样一来二去,司马懿在世人们心目中形象,也就可想而知了。

焦作经典史话(42):司马懿名声受损之说

焦作经典史话(42):司马懿名声受损之说

王先鹏——中国旅游文化传奇系列 图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