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 你想不到,馒头是谁发明的

你想不到,馒头是谁发明的

馒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食品。河南人称馒头为“馍”,但“馍”是一个广义的称谓,它包括采用蒸、炕、烙、炸等方法做成的各种面食;就蒸的馍来说,又可分为无馅和有馅的两种。北方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而在江南地区,在制作时加入肉、菜、豆蓉等馅料的此类面食,都通通叫做馒头,无馅的馒头则叫白馒头。

你想不到,馒头是谁发明的

关于馒头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民间传说是在1700多年前由诸葛亮发明的。据说诸葛亮率领大军七擒孟获,平定西南,大胜而归。一天,全军到达泸水岸边,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江面波涛汹涌,瘴气弥漫,军队无法渡河。诸葛亮精通天文,对天气变化非常熟悉,但这突然的变化,使他迷惑不解。他忙向熟悉当地情况的人请教,有的说是河神挡道,有的说是打仗战死在这里的士兵的冤魂在此作怪,要想在这里渡水,必须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来祭供,否则就会船翻人亡。诸葛亮想,祭奠客死异乡的战士是应该的,但岂能再枉杀无辜?思虑再三,他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命令士兵杀牛宰羊,将肉剁成肉泥,拌成肉馅,包在面团中,做成人头形状,入笼屉蒸熟。再沾以鲜血,远远望去跟人的头颅开关一样。这一天,诸葛亮命人将做好的这种“人头”拿到河边,摆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后一个个丢进河里。不一会儿,云开雾散,风平浪静,大军顺利地渡过了河。因为这是用面和肉做成的假人头去瞒河神和冤魂,所以,人们就称这种供品为“瞒头”。宋代的高承在《事物纪原·酒醴饮食·馒头》也记载有:“稗官小说云: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於神,假阴兵一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向之,为出兵也。’ 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麪,象人头,以祠。神亦向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


后来,有一个做“瞒头”的士兵解甲归田,回到家乡。一天,他突然想起此事,就动手做起了这种吃食,蒸熟后请邻居们品尝,大家都说好吃。遂问其名,随口答到“瞒头”,口耳相传,谐音转化变成了“馒头”。附近有一座寺庙,和尚们听说后就跑来取经,求得一块剩下的面团,带回庙中。但因不准吃荤,和尚们只好做成没馅的。时值盛夏,面团发酵,蒸出的无馅馒头,又松又软,香甜适口,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老百姓的日常主食。

你想不到,馒头是谁发明的

这个传说虽然不一定完全符合事实,但由此可知,最初的馒头是带馅的。把有馅的叫“包子”,无馅的叫“馒头”,那是后来的事了,直到现在有的地方仍把包子叫做馒头,最有名莫过于上海的“生前馒头”了。当然,正史的记载与此有出入,关于吃馒头的最早的记载可追溯的战国时期,有“秦昭王作蒸饼”,又叫笼饼,就是后来的馒头。在两汉、两晋、两宋等都有吃、做馒头的记载。

不要说古代,就是在解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馒头也是一种奢侈品,普通百姓饭桌上常见的是玉米饼子、窝窝头、杂面馍、菜团子等,如有白面馒头出现在饭桌上,要么是过年的时候,要么是家里来了贵客。在人们的心目中,只要有馒头吃,根本用不着搭配别的菜,最多是把馒头一掰为二,中间放些辣椒酱,就着稀饭,就吃得津津有味、心满意足。这样的情形相信四五十岁的人都经历过。

当一人尝遍了世间所有的酸甜苦辣,当他需要简简单单填饱肚子,需要重新品味往昔的记忆时,就会想起传统的蒸馒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