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冬病夏治”錯過還要等十年

古人認為,三伏天這一個月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這一個月氣溫高,陽氣旺盛,人體皮膚毛孔鬆散,氣血充盈,以至於經脈之氣流暢,穴位敏感。利用三伏天藉助外界的陽氣和藥方調理身體,能夠在一年中最大限度地祛除溼寒,從而減緩冬天多發疾病的發作,這是冬病夏治的精髓。

接下來說說最適合冬病夏治的8種常見疾病,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痛經

虛寒性痛經最適合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錯過還要等十年

痛經是指女人在月經來之前,或月經期間,小腹及腰部疼痛,或劇痛難忍,並隨著月經週期而發作。

痛經的病因主要是氣血運行不暢,分三種情況:

一是常常由於經期受寒飲冷,寒溼傷於下焦(腹腔臍以下部位),經血為寒溼所凝,運行不暢而作痛。夏天經常吃冷飲,西瓜也吃冰的,這種情況引起的疼痛比較劇烈,但痛的頻率不高。

二是肝鬱氣滯,血行受阻,經血滯於子宮。如果心情不好,精神壓力太大,會導致肝鬱氣滯。

三是體質虛弱,或肝腎不足,孕育過多,精血虧損。體質上的虛寒,一般會在經後疼痛,治療時間也會比較長。

痛經在冬天時病症明顯,到了夏天有所緩解。

以穴位敷貼為主要治療手段,可結合針灸、艾灸或穴位埋線。

療程

在頭伏、中伏、末伏期間,穴位敷貼藥物各一次,同時配合針灸等,三年為一個療程。

適宜人群

人比較瘦弱、臉色蒼白、月經量少、顏色淡的人。這些人一般在經期或經後,小腹隱隱作痛,按小腹疼痛減輕,如果腹部暖和,疼痛也會減輕。

禁忌人群

經期量很多的人,不適合進行冬病夏治。

針灸或艾灸,要在經期前一週進行治療。

穴位埋線,也要在經前做。穴位埋線用的是手術縫合用的羊腸線,可代替針灸針在穴位內產生針刺效應。藥線一般需要十天至半個月才能吸收,對穴位的針刺作用持續時間長,對患者來說治療過程比較方便。

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適合冬病夏治

但鼻竇炎不適合

“冬病夏治”錯過還要等十年

很多人分不清慢性鼻炎和過敏性鼻炎,其實兩個病的範疇不同,症狀也不同。過敏性鼻炎常呈突然或陣發性發作,但症狀消失也較快,發作的時候鼻內奇癢,會連續打噴嚏,有時還伴有咽癢,眼癢等;慢性鼻炎的發病則比較緩慢而持續,症狀消退也很慢,發病時表現為鼻塞、流涕,還常伴有頭昏、頭痛等症狀。

冬病夏治比較適合的是慢性鼻炎中的過敏性鼻炎,儘管它並不都在冬季發病(最常在秋入冬、冬入春時發作),但過敏性鼻炎患者體質正是以寒、虛為主,遇冷易發病,所以過敏性鼻炎也被看作是冬病。

不同的醫院針對過敏性鼻炎的冬病夏治手段會略有不同,但一般還是以穴位敷貼結合針灸為主,還有藥物擦治、拔火罐等輔助手段。如果病情比較嚴重,可以再結合內服中藥。

很多人把冬病夏治只理解為外用藥,是有些侷限的,利用夏天的陽氣來治冬季易發的寒症,敷貼是有鼓舞作用的,吃藥則能更直接地作用於臟腑,兩者結合當然效果最佳。要知道,穴位敷貼的最大好處是簡單便利,內服中藥才是扶正固本的最佳手段。

療程

一般來講都是在頭伏、中伏和末伏各一帖藥,兒童每次貼2-4小時,成人貼6-8小時;如果結合針灸,可以每週做兩次。

也有醫生有自己的獨門技巧。比如杭州市紅會醫院兒科專家、主任醫師胡培德,他的法子就比較特別——穴位只貼一個:督脈的大椎穴,隔一天就得敷一次,一次維持24小時,一個月為一療程。由於穴位不變,貼了一次後,病人可以在家照著原來部位繼續貼,不必再去醫院。

如果你錯過了頭伏,其餘時間也是可以去的,大部分醫院在這一個月裡都有開展日常的冬病夏治門診,只要天氣熱,都會有效果。

適宜人群

虛寒體質的過敏性鼻炎患者都適合做冬病夏治,如何分辨自己是否虛寒體質呢?

可以自檢有否以下特徵:容易疲勞,面色偏白,食量較小,消化功能一般;平時畏寒喜熱,或體溫偏低,冬天易生凍瘡;精力偏弱,動作遲緩,反應較慢,容易生病。

禁忌人群

有嚴重心肺疾病、對藥物過敏、有皮膚病的人不適合冬病夏治;或如果正在發生感冒發燒或哮喘等急性病,也要等病情平緩了,症狀控制住後再考慮冬病夏治。

風溼性/類風溼性關節炎

什麼是風溼性、類風溼性關節炎?

“冬病夏治”錯過還要等十年

“風溼性關節炎和類風溼性關節炎聽起來差不多,但是後者比前者要難治許多,前者是一個熱症,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症,而後者則是一種慢性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療程會長一點。”

無論是風溼性關節炎還是類風溼性關節炎,在中醫裡面都統稱為“痺證”,其原因主要由於正氣虛弱,風寒溼邪乘虛而入,流注於經絡、關節、肌肉,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即所謂風寒溼三氣雜合而致發為痺。

對於風溼病來說,一方面夏季來臨,陽氣充沛,外界風寒之邪大為減少,症狀相對減輕。另一方面夏季溼邪較重,又增加了人體感受溼邪發為痺證的機會,所以風溼病患者在夏季既要抓住時機,積極治療,又要提高警惕,預防患病。

風溼病是頑症。風溼性和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最好選擇貼敷結合針灸的方法來做冬病夏治。

很多人都是怕麻煩不願做針灸,其實針灸也花不了多長時間,每週兩次,每次一小時,兩個午休即可。有沒有正在發病都可以做針灸,發病者針療四肢,不發病者針療背部。

針對風溼病中尤其是頑固的類風溼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等風溼免疫性疾病,浙江省中山醫院有一種比較特色的灸法——“長蛇灸”。

“長蛇灸”屬於艾灸的一種。方法是把藥物鋪在人體的督脈上,從背部沿著脊柱,一直鋪到尾椎骨——這也是施灸範圍最大、時間最長的一種灸療方法,治療後需要住院一週,用抗炎藥物幫助灸處癒合,一般需要20多天才能完全癒合。

療程

頭伏、中伏、末伏各治療一次。浙江省中山醫院針灸科副主任醫師馬睿傑說,最好三次都能去醫院貼,而不要買了膏藥自己在原穴位貼,因為醫生有時會根據恢復情況更改和增加穴位。

禁忌人群

具有發熱症狀,或關節局部發熱,以及虛熱型的風溼病不宜冬病夏治。具體要由醫生來診斷。

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是“說出來的病”

“冬病夏治”錯過還要等十年

慢性咽炎是一種常見病,醫學上指慢性感染所引起的瀰漫性咽部病變,主要是咽部黏膜炎症。

主要病因有屢發急性咽炎、長期粉塵或有害氣體刺激、菸酒過度或其它不良生活習慣、鼻竇炎分泌物刺激、過敏體質或身體抵抗力降低等。

大家千萬不要小看慢性咽炎,這個疾病可以引起長時間的咳嗽,誘發肺、心、腎等疾病。慢性咽炎也可以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如貧血、糖尿病、肝硬化及慢性腎炎等,這點需要注意。

隨著環境的改變和生活節奏的加快,慢性咽炎的發病有逐年增多的趨勢。

職業上看,老師、售貨員、推銷員、播音員等咽喉炎的發病率比較高,所以說咽喉炎是“說出來的病”是有一點道理的。現在,患咽喉炎的兒童也不少,喉嚨長期紅腫容易發炎。

穴位貼敷是冬病夏治慢性咽炎的主要手段。方子主要採用白芥子、肉桂、細辛、生薑汁等天然中藥。

療程

在頭伏、中伏、末伏期間,進行穴位貼敷,堅持三年為一個療程。

禁忌人群

疾病發作期,如發燒、正在咳喘等,不宜貼敷,需控制好症狀,再冬病夏治。

頸椎病、肩周炎

“冬病夏治”錯過還要等十年

頸椎病是指頸部骨骼、軟骨、韌帶退行性病變後,累及周圍脊髓、神經根、血管和軟組織,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頸椎病的發病因素包括慢性勞損、外傷、不良姿勢等:

1.長期局部肌肉、韌帶、關節囊的損傷,引起局部出血水腫,發生炎症改變,形成骨質增生影響局部的神經及血管;

2.外傷可以直接引起頸椎病。特別是外傷前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病變,一旦車禍時脖子被猛擊、向前衝,就會有頸椎關節的錯亂,引起頸椎病;

3.不良的姿勢是引起頸椎損傷的另外一大原因。現在很多年輕人得頸椎病,就是因為姿勢不好,長時間低頭工作,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睡在高枕上、長時間操作電腦、劇烈旋轉頸部或頭部、在行駛的車上睡覺,都屬於引起頸椎病的不良姿勢。

肩周炎是指肩關節周圍肌肉、韌帶、肌腱、滑囊、關節囊等軟組織損傷退變引起的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的慢性無菌性炎症。

頸椎病和肩周炎的冬病夏治主要是兩種思路:針灸、針刺和艾灸,加穴位貼敷。

針灸、針刺就是在具體痛處下針,膏藥貼敷的藥材主要採用白芥子、肉桂、細辛、生薑汁等天然中藥,這款是膏藥貼敷的經典方。

使用艾灸有很多手法,有隔著生薑末、大蒜末、粗鹽艾灸,有對著痛處畫圈、點啄等,醫生會根據病人的情況選擇。

療程

3次為1個療程,連續3年。

哮喘

調查顯示,哮喘冬病夏治治癒率高

“冬病夏治”錯過還要等十年

哮喘是一種表現為反覆咳嗽、喘息的呼吸系統疾病。發病原因主要是遺傳和環境兩個方面:如果直系三代親屬中有人得哮喘,孩子得哮喘的概率就會增加;還有,大多數的哮喘病人是過敏體質,碰到過敏原就有哮喘、皮炎等一系列過敏反應。

不少哮喘病人都有這樣的經歷,一到冬天,哮喘反覆發作,症狀加重;到了夏天,症狀明顯減輕。哮喘“冬天重夏天輕”正是它作為典型“冬病”的主要特徵。

哮喘高發的人群為老年人和兒童,冬病夏治治療哮喘,狹義來說是穴位膏藥貼敷,這也是中醫最精髓的冬病夏治方法。

膏藥貼敷主要選大椎、肺俞、膏肓、心俞、腎俞、命門、定喘等穴位貼敷治療,以皮膚髮紅,出現似痱子大小的水泡為度。但是治療大人和小孩的思路不同,大人可能是因為體內津液不足,呼吸道乾燥,所以要補腎,提升機體分泌津液能力;小孩則是脾胃較弱,導致體質偏差,所以調理好腸胃,讓孩子能夠吸收更多的營養,提高機體免疫力,防止過敏性哮喘。

膏藥貼敷的藥材主要採用白芥子、肉桂、細辛、生薑汁等天然中藥。

療程

膏藥貼在背後6個穴位。頭伏、中伏、末伏各貼一次。成人每次貼4小時-6小時。兒童和敏感肌膚者,每次1-2小時。連續貼3年。

如果病人屬於過敏體質,或者以前用藥時有起泡反應,要和醫生說明,適當減少貼敷時間。

適宜人群

非氣道畸形引起的哮喘,像反覆感冒、體弱、過敏引起的成人或小兒哮喘都適合冬病夏治。

禁忌人群

兩歲以下孩子。因為皮膚嬌嫩,貼膏藥容易破損感染。

胃痛

慢性胃炎、胃潰瘍適合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錯過還要等十年

許多成年人都有胃痛的毛病。胃痛常見於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及胃神經官能症等。

急性胃炎起病較急,疼痛劇烈。慢性胃炎起病較慢,疼痛隱隱。

潰瘍疾病疼痛有節律性。胃潰瘍疼痛多在食後半小時至一小時出現,而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多在食後三小時發作,進食後可暫時緩解。

胃神經官能症,多在精神受刺激時發病,沒有固定痛點。

以穴位敷貼為主,也可結合針灸、艾灸或埋線。

療程

在頭伏、中伏、末伏期間,進行穴位敷貼藥物各一次,同時配合針灸等,三年為一個療程。

適合脾胃虛寒的人。表現為疼痛隱隱,精神疲憊全身乏力,臉色蒼白。不想吃飯,吃得很少。一吃冰涼的東西胃痛加劇,喜歡喝熱飲。大便爛,手腳冰冷,胃痛時用手按住可減少疼痛。

禁忌人群

嘴巴有口氣,舌苔白膩,犯胃酸,胃痛有灼熱感等。

凍瘡

凍瘡多發於長江流域

“冬病夏治”錯過還要等十年

凍瘡,醫學上認為是由於患者的皮膚耐寒性差,受寒冷侵襲,血管收縮或痙攣,導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而引起的組織損傷,症狀是又紅又腫,時癢時疼。

從部位來看,手、足、鼻尖、耳朵和麵頰等處比較容易長凍瘡,因為這些地方是人體的末端部位,血液供應比較差。一到冬天血管一收縮,血液運行不暢,就長凍瘡了。

民間流傳一些治療凍瘡的辦法,比如用生薑揉搓、用西瓜皮擦、熱醋擦等,這些辦法都是促進血液循環,只能起到預防作用,沒有治療效果。患了凍瘡的皮膚非常脆弱,千萬要小心不要擦破皮膚,否則反而引起皮膚潰瘍。

長凍瘡的根本原因是氣血運行不暢,冬病夏治可以改善氣血運行。一般凍瘡患者都是陰虛體質,遇冷氣血淤阻形成凍瘡。夏季天氣炎熱,寒邪漸衰,病情暫愈,在這種機體反應性最佳的時候治療,非常利於促進凍瘡的不再復發。

凍瘡的治療應整體和局部相結合。凍瘡局部治療法有中醫蜂療、針灸、溫灸、電棒和照紅外線。針灸主要施針在容易長凍瘡的部位;溫灸的主要穴位有足三里穴、關元穴等;此外,還可以採用局部電棒刺激來通經絡;紅外線照射容易長凍瘡的部位。

療程

在頭伏、中伏、末伏期間,進行治療,三年為一個療程。

禁忌人群

1.孕婦;

2.嚴重皮膚病,如皮膚長皰、癤以及皮膚破損者;

3.疾病發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咽喉炎、發燒、黃疸、咯血、慢性咳喘病的急性發作期等;

4.熱性疾病、陰虛火旺者以及嚴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