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父子皆為名將,曾幫助秦王攻滅五國,為避猜忌最終選擇了功成身退

​看到標題很多人就知道今天的主角是大名鼎鼎的王翦父子,這爺倆都是當時秦國一等一的名將,戰國七雄他們滅了其中五個(除韓國之外),真的可謂是功高蓋世。比較令人意外的是,和我們所瞭解的很多功臣的結局不一樣,他們幫助秦王嬴政建立秦朝以後,為了避免受到猜忌,紛紛選擇了功成身退,退隱故里,從而得以平安度過餘生。

父子皆為名將,曾幫助秦王攻滅五國,為避猜忌最終選擇了功成身退

名將王翦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他們父子倆是如何一步步滅掉六國(戰國七雄中除秦國以外的六個國家)中的五國的。

公元前229年,王翦率領大軍準備一舉攻滅趙國,結果碰上了趙國名將李牧,雙方僵持不下。在對峙一年多以後,王翦使用反間計順利除掉了李牧,此後,王翦大軍長驅直入,不但斬殺了替代李牧的大將趙蔥,還攻破了邯鄲,俘虜了趙王遷,趙國滅亡。

父子皆為名將,曾幫助秦王攻滅五國,為避猜忌最終選擇了功成身退

名將王翦

公元前225年,王賁率領大軍進攻魏國,由於魏軍固守都城大梁,秦軍一時受阻。王賁採用白起“水淹楚國鄢城”的方法引來黃河之水灌淹大梁城,很快大梁城牆就因泡水而坍塌,魏王假不得不出城投降,王賁殺掉魏王,魏國滅亡。

公元前224年,在李信率二十萬大軍被楚國名將項燕殺得大敗以後,秦王不得不重新請出老將王翦,並給他派出了當初承諾的六十萬兵馬。王翦出征以後,並不急於和楚將項燕決戰,而是在駐紮在楚國邊境整整一年多,楚軍還以為是秦國吃了敗仗以後一時不敢進攻楚國。等楚軍上下放鬆警惕以後,王翦率大軍急攻楚國,結果把楚軍殺得片甲不留,楚將項燕被殺,楚王負芻也被俘虜,楚國滅亡。

父子皆為名將,曾幫助秦王攻滅五國,為避猜忌最終選擇了功成身退

名將李牧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秦王未成功後,秦王大怒,派王翦率軍進攻燕國,僅用一年時間,王翦就攻破了燕都薊,燕王喜和太子丹不得不逃往遼東避難。公元前222年,王賁率軍進攻燕國位於遼東的殘餘勢力,不久就俘虜了燕王喜,燕國滅亡。

父子皆為名將,曾幫助秦王攻滅五國,為避猜忌最終選擇了功成身退

荊軻刺秦王

公元前221年,秦王命王賁率大軍突然襲擊齊國,齊相後勝建議齊王建放棄抵抗,畢竟要打也打不贏,齊王建最終選擇了投降(後來被餓死),齊國滅亡。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來王翦啃掉了趙國和楚國兩個硬骨頭,其兒子王賁則攻滅了魏國、燕國和齊國這三個國家,秦王嬴政由此徹底吞併六國一統天下,建立了秦朝,所以說王翦父子是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最大功臣。

父子皆為名將,曾幫助秦王攻滅五國,為避猜忌最終選擇了功成身退

秦滅六國形勢圖

如此功勳卓著,王翦父子卻沒有因功自傲,也沒有爭權奪利,而是選擇了默默的歸隱故里,從此不問政事。其實這種處事哲學在王翦出征楚國前就已經顯露無餘了:李信攻楚兵敗後,秦王將舉國之兵六十萬盡數交給王翦,王翦出征楚國前多次向秦王提出“請美田宅園池甚眾”、“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這樣又是要求美田宅園,又是想要封侯的,連他的部下都覺得他的要求是不是有點過分了。王翦不緊不慢的地對他的部下說:“大王本性多疑,現在他將舉國之兵都交給我,如果我別無所求,大王必然會有所警覺,所以我必須要表現出一副追求名利的樣子,只有這樣才能消除秦王的疑懼!”

父子皆為名將,曾幫助秦王攻滅五國,為避猜忌最終選擇了功成身退

秦始皇

王翦父子的處世哲學其實很值得我們深思,一味地追求名利本來是一個錯誤的價值觀,但是對於功高蓋世的王翦父子來說卻成了他們的保命哲學,不由得不讓人感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