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永嘉“西藏”有一群鄉村醫生 在大山深處為村民點亮“健康之燈”

永嘉“西藏”有一群鄉村醫生 在大山深處為村民點亮“健康之燈”

山連著山,彎挨著彎——永嘉縣溪下鄉的這條出山路,潘相鵬摸得一清二楚,總共有340道彎。

自去年6月到溪下鄉衛生院任副院長後,十天半個月,他才出山回家一趟,“溪下鄉到巖坦鎮得跑50多公里山路,到縣城開車要兩個小時。”他說,出山難,也就意味著村民出門看病難。

溪下鄉,素有永嘉的“西藏”之稱。這裡常住人口不足3000人,多為老人和留守兒童。村民們到衛生院看病,基本靠走路,一走就一兩個小時,要是坐公交車去一趟中心鎮衛生院或是縣醫院,一天時間基本只夠路上來回。

於是,潘相鵬和衛生院的8個小夥伴們一起,紮根溪下、奔走山區,進村入戶、上門診療,提供貼心服務,在大山深處點亮醫療服務的“便民之燈”和“健康之燈”。

隨叫隨亮

鄉村“便民之燈”

溪下鄉衛生院綠色通道的燈,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亮著。

衛生院9個人,平時都住在宿舍,沒有固定的雙休日,上十天或者半月班輪休一次。村民有個頭痛腦熱上門來,醫生隨叫隨到。

小小的山鄉,半夜急診時有發生。44歲的門診醫生戴奶歐記得,一天凌晨1點多,急診的門敲響了,村民劉金彩腹痛難忍。在迅速做了常規檢查、初步診斷為結石後,她開了止痛藥,反覆叮囑老人第二天趕緊去山下醫院做個徹底檢查。“每月有一半時間得24小時值班,再加上還要下村服務,家裡的事基本都顧不上了……”戴奶歐說。

另一位門診醫生徐斌隆也記得,一天半夜11點多,一位老人腹痛,在家屬陪伴下過來急診。檢查、診斷、掛點滴後,徐斌隆一直在旁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直到凌晨1點多症狀緩解後才讓老人離開,並囑咐其第二天下山去檢查。“家屬不停地向我道謝,還一直說打擾我們休息了,讓我覺得很溫暖。”徐斌隆說,其實,緩解了每位患者的病情,他們心裡才更踏實……

走進溪下鄉衛生院,門口的公示牌上,各村責任醫生、聯繫電話寫得一清二楚。去年,衛生院一年門診量達1.3萬人次。院裡全部9位醫生,除提供24小時基本醫療和緊急救治服務外,還負責轄區內1個衛生服務站和2個村衛生室的工作。

“沒有四季,只有淡季旺季,沒有白天黑夜,只有早點晚點。”溪下村黨支部書記金磊的家,與衛生院相距只有一二十米,衛生院醫生們的工作,他一直看在眼裡。

“我們注重醫療服務能力提升。單位人員緊缺的情況下,大家一人多崗、一人多技。”作為溪下鄉衛生院負責人,潘相鵬介紹,為了讓村民們減少山區“缺醫少藥”的困擾,衛生院還開通一項“特殊服務”:村民可向鄉衛生院預約帶藥。經永嘉縣衛計局開通綠色通道按程序優先審批,如今,鄉衛生院已配備有332種藥品。

“為了讓村民看小病有保障,縣衛計局給衛生院調撥了心電圖、心電監護儀等醫療設備,有了這些設備和儀器後,可以對病人採取應急措施。”潘相鵬說。如今,衛生院綠色通道的節能燈,從原來6瓦換成20瓦。“比以前更亮了,也許能讓摸黑過來的患者心裡感覺更溫暖。”溪下鄉黨委委員陳信德說。

大篷車服務

送去“健康之光”

溪下鄉有12個村,最遠的陳山頭村到鄉衛生院,步行得6個多小時。一輛穿梭于山間的大篷車,一定程度上解決村民出門看病的煩惱。

每週兩天,溪下鄉衛生院的醫生們,或搭乘鄉政府的便民服務“大篷車”,或專程開車進村,為村民送醫送藥。

不久前,麻村村民金巖希感覺自己感冒發燒,便走路下山前往鄉衛生院。誰知走到半路突發腦溢血,被路過的村民送到衛生院緊急處理,直到120救護車開來……

記者隨行的這天,衛生院的家庭醫生團隊來到金巖希家,為癱瘓在床的他做常規檢查,併為其妻做了詳細的用藥指導,叮囑護理細節。

帶著一整箱的藥物,顛簸在狹窄的盤山公路間,半天時間,谷建勝、金曉倩等幾位醫生先後來到馬上山村、麻村村以及茶山村。在地間田頭,屋簷床頭……或是量血壓、或是測血糖,或是指導用藥,挨家挨戶對重點人群提供個性化貼心服務,開展“移動診療”。

87歲的金付妹,因不識字,吃藥時常會亂。金曉倩告訴了她一個“土辦法”:在藥盒上劃“一橫兩豎”,代表一頓吃一粒、一天吃兩頓,一定要“按方吃藥”。

金付妹的兒子麻雲其告訴記者:“自從衛生院實行預約帶藥,這藥就可以醫保報銷,一盒藥比自己去市級醫院買便宜了51元,這還不算去城裡的包車費用。”

“鄉里重症病人的情況我們基本上都及時掌握。慢性病患者服用的藥品種類繁多,我們在每次上門服務時,會及時把藥品備上,這樣就不會耽誤服藥週期。”谷建勝說。

自去年下半年開始,溪下鄉衛生院推出家庭醫生簽約可提供預約帶藥服務,全鄉簽約671人,其中重點人群654人,大篷車服務覆蓋1500多人次。

永嘉“西藏”有一群鄉村醫生 在大山深處為村民點亮“健康之燈”

鄉村醫療

呼喚更多“點燈人”

溪下地廣人稀,於當地衛生院而言,一道現實難題擺在了眼前:衛生院12個編制遠不夠,如今在崗在編才9人,3個編制空缺,現有9人中,工作最長的呆了5年。人數最少的2016年,院裡總共就6個人。

“基層衛生院都比較遠,尤其溪下這個地方最偏遠了,報考的時候有一些年輕人就不願意來。即使有大學畢業生考過來了,在上崗之前也需要進修一段時間,才能進行臨床工作。到了基層後,還需要用較長的時間去了解熟悉當地群眾的健康情況,這樣一來一去,就要用好幾年了。加上環境、生活、家庭等各種因素影響,基層衛生院留人存在難度。”有著8年基層衛生院工作經歷的潘相鵬說。

對於鄉村衛生院來說,大多都有“溪下式的煩惱”。如何破解這煩惱,我市目前也正探索一些有效的破解之道——

一方面,全面深化“雙下沉、兩提升”,通過醫聯體模式,進一步推動省、市、縣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

另一方面,優化基層衛生人才資源均衡配置,通過招錄和人才柔性引進多重辦法,優先向基層衛生所提供醫療人才。

市衛計委統計顯示,目前,我市基層醫療衛生隊伍的人員結構正不斷優化,大專以上學歷和中級以上職稱的佔比逐年提升,分別由2012年59.78%、5.67%,提高到2017年74.36%、12.89%。下一步,我市將不斷完善基層醫療衛生髮展相關的支持性政策,重點加強以全科醫生為主體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比如,永嘉縣從今年起,計劃3年共向社會公開招聘(選調)300人,錄取醫學定向培養生本科60名、專科15名,力爭3年內招滿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編制人員。

“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願意紮根山村,讓鄉村振興有更多的‘點燈之人’。”作為“85後”的鄉村衛生院負責人,潘相鵬這樣期許。

記者 王丹容 陸劍於 報道組 李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