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冷戰時期被製造出來的幾萬枚核武器是如何被銷燬的?

喵嗚oO


說起這個事情,還真是讓人心疼啊。核原料真的非常貴,有人算過2006年毒死利特維年科的兩克鈈元素就價值五萬多人民幣,鈾235也便宜不到哪兒去。美蘇兩國在上世紀冷戰最高峰的時代造了多少核彈頭,用一張圖來說明。


蘇聯在解體之前,竟然保有四萬多枚核彈頭。一個廣島原子彈的裝藥量是六十公斤鈾235,爆炸當量才1.3萬噸TNT。那四萬枚動不動就百萬噸級別的核彈頭得用掉多少銀子。都不敢算。
所以嘛,蘇聯不窮誰窮。俄羅斯不難過,誰難過呀。事實上,兩國要保證完全摧毀各自的重要城市,根本就不需要那麼多核武器。一個美國才幾百個城市,俄羅斯則是隻少不多,如果大家同時發射,只需要總共五六百枚核彈頭就可以同歸於盡了。非要造那麼多!留著這些錢辦幾個養殖場不好嗎?開幾個麵粉加工廠不好嗎?哪怕拿來修路,現在的俄羅斯都不會如此艱難。真是造孽啊!


前蘇聯的導彈列車

人類瘋狂起來,連自己的腦子都不打算要了都。所以,政治家還真不算是什麼精英人物。這些整天和別人算計來算計去的所謂精英階層,應該為底層受苦的百姓買單。甚至治罪才對。那為什麼兩國會突然瘋了似的去造那麼多用不完的核武器呢?

說來可笑。其實就是互相嚇出來的。本來嘛,美國作為第一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在安全問題上是沒有什麼憂慮的。但是1949年蘇聯成功試爆原子彈之後,美國開始有了警覺。但是美國人覺得,蘇聯沒有像樣的海軍力量和遠程轟炸機,不礙事。但是蘇聯可不是這樣想的,美國當時有B52轟炸機,足以從大西洋飛到俄羅斯本土沒問題。美國還有各種航母和潛艇,這幾點把蘇聯自己嚇的夠嗆,於是一邊努力造潛艇,一邊努力造當時連美國都沒有的洲際導彈。終於在1957年8月21日,蘇聯造出了射程8000公里的洲際導彈,可以從遠東地區打到美國本土,最關鍵是這玩意兒還能載核彈頭!美國一下子慌了,於是也緊跟著造洲際導彈。蘇聯看著美國也造出來了,不能落後呀!手段大家都差不多了,那就在數量上比吧。於是大家比著造核彈,比著造核潛艇,比著造路基發射井。而且大家都非常默契的遵守著一個規律,但凡自己倉庫裡的核彈頭增加了一百枚,就對外宣稱自己又造了一千枚彈頭。反正不管真假,萬一對方沒撒謊呢?那就造吧!反正他們可以領薪水。



就這樣,雙方的核彈頭從最初的幾十枚到幾百枚又到幾萬枚。而且根據圖表我們可以看出,其實美國在六十年代後期以後就有意的減少了核彈頭的保有量,因為1968年和英蘇等國簽訂了《核不擴散條約》,美國人在這點上還是比較老實的。而蘇聯則繼續猛造到九十年代蘇聯解體前期。這不是作嗎。

隨著蘇聯的瀕臨解體,以及美國的忽悠,蘇聯相繼銷燬了數千枚中程導彈以及核彈頭。從蘇聯解體到現在,俄羅斯的核彈頭已經由原來的幾萬枚變成一萬枚(存疑)。在銷燬核武器這一塊,烏克蘭其實是最不甘願的,但是美國明白烏克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楞是通過一枚核彈頭十萬美元的價格讓烏克蘭最終成為了無核國家。為今後的烏克蘭變成美俄戰場提供了便利。



那麼這些威力驚人的核彈頭又是如何銷燬的呢?說出來心痛。前面提到,核材料真的非常貴。而蘇聯在八十年代後期銷燬核彈頭的主要方式,竟然是引爆。把十枚左右的核彈頭深埋地下,用炸藥炸燬。隔段時間就炸一回。當然,這隻限於鈾原子彈。後來覺得這麼搞汙染太大,又改用切割的辦法銷燬,由美蘇兩國的專家親臨指導(監督),把核彈頭的戰鬥部、動力裝置和導航部分全部拆分出來徹底砸碎。當然,裝有鈾元素的彈頭部分要經過處理,一般是用鈾238去混合鈾235,使其變成低濃度鈾,用於核潛艇、核動力航母或者核電站的反應堆。至於為什麼要把動力部分和導航部分砸碎,是因為美國害怕這些東西將來會被重新來組裝成核彈頭,必欲消滅乾淨。

而相對於用鈈元素製造的氫彈,銷燬起來就沒那麼簡單,因為鈈元素的化學毒性非常大,幾克鈈元素擴散到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會讓這塊土地幾千年都不長東西。所以對鈈元素的銷燬,則是用氧化的辦法讓鈈元素失去活性,再把它混入核廢料裡,裝入可以防輻射的玻璃或者陶瓷容器裡,再裝進高密度的鋼容器裡,深埋於地下。而且,埋核廢料的地方會進行嚴格保密和管制,不允許任何人通過任何途徑把這些東西拿出來賣給恐怖分子。

至於說到回收問題,鈈元素的巨大毒性是它無法回收的重要原因。由於核能利用方面的技術限制,極度不穩定的鈈元素也沒人敢哪來發電。當然,包裹核彈頭的貴重金屬部分,可以留下來作為他用。因為這些都是高精尖技術的結晶。


獨釣寒江


銷燬核武器,廣義上包括銷燬有殺傷破壞作用的核彈頭和投擲它的運載工具所組成,狹義上銷燬核武器僅指銷燬核彈頭本身。美蘇中導條約規定銷燬美蘇雙方所有的中程和中短程導彈,但銷燬的僅是運載工具及發射架。至於導彈上按裝的核彈頭及制導系統則拆下來不予銷燬。

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只規定美蘇雙方可以保留的戰略武器的最高限額,多餘的要改裝或銷燬。這種銷燬也是僅指超過限額的戰略武器的運載系統,而不包括核彈頭。即便超過限額的運載系統也不是全部銷燬,有的導彈還允許用於空間發射試驗。直到1991年美蘇宣佈銷燬大部分戰術核武器,才第一次明確提出要銷燬核彈頭,而不包括全部投擲工具。

即便是列入銷燬計劃的核彈頭也不是徹底銷燬,而是改裝或拆除。被拆除的彈頭將重新入庫,可能用來重新制造更先進的彈頭。如美國銷燬的潘興II中程導彈,其核彈頭W85已被改裝為B-61型核炸彈,有的彈頭中的核裝藥和一些零部件可用來製造新彈頭。

為什麼雙方不願意銷燬核彈頭呢?一個原因是耗資巨大,技術要求高。銷燬核彈頭與製造核彈頭一樣,需要建造相應的專用設施,開發一系列相應的專用技術。銷燬核彈頭比製造它花錢還多。二是銷燬核武器有洩露核機密的危險,因為核彈頭技術是一個國家的最高機密,在銷燬核彈頭過程中,為保證真正銷燬,對方人員要在現場監督,因此核彈頭機密就可能被另一方竊取。

銷燬核彈頭,首先是把引炸核裝藥的高能炸藥及引爆系統和核裝藥分離開來,然後把核裝藥變為不能再直接用來製造核彈頭的核材料。核裝藥有兩類:一類是裂變材料,包括武器級鈾和武器級鈈;另一類是聚變材料,包括氚、氘和鋰。這些核裝藥大都具有放射性,有的還具有極大的化學毒性。所以必須根據不同核裝藥的特性分別建造不同的設施和採用不同的技術來加以處理。銷燬核彈頭最關鍵最困難的是銷燬裂變材料。

方法包括:1、以混合物的形式長期貯存。把拆除彈頭回收的鈈與強放射性廢物混合,然後把混合物無限期貯存起來。這種被汙染的懷不大可能再用來製造新武器,因為清除混合物的放射性廢物很費時費錢。這種方法比較簡單,但無限期貯存是一種資源浪費。2、非武器軍用。可以把鈾和缽用於非武器的軍事目的,主要用作潛艇、海面艦艇或空間衛星上核動力裝置的燃料。問題是這難以保證這些杯和鈾不再用來製造核武器。3、作民用核燃料。回收的高濃縮鈾可直接用在某些民用特殊核動力裝置中,也可將天然鈾等加以稀釋變成低濃鈾,用於普通的核電站。但允許武器級鈾和杯作為民用核燃料,將會增加核武器擴散和核恐怖的危險。4、用火箭把回收的鈈送入外層空間,或消散到海洋中,或埋入海底,也可以深深地埋入地下。好處是誰都不能輕易地得到,問題是將激起全球環境保護組織的強烈反對。

至於聚變核材料,處理的方法比較簡單。鋰、氘是穩定性元素,可以採用無限期貯存的辦法,使其經過長期自然衰減而消失。如果不銷燬核彈頭,就不能說是徹底的核裁軍。


哏都太尉


為了互相核平衡,對遭到第一次核打擊的第二次報復,美蘇不惜重金製造了幾萬枚核彈。美國2萬7幹枚,蘇聯幾幹枚。美國上空每天都有一架攜核彈的轟炸機在天上游弋,從1961至1991年。洲際導彈的誕生,就好象關在一間屋子的兩人互相拿槍對著。美蘇的核威脅,誰也不敢玩,況且費銀子不論,這多麼的核彈,要保養,維修,也麻煩。於是由美國提出削減百分之七十戰略導彈和核彈,蘇聯說,沒錢,財大氣粗的美國出了一部份錢,動用安理會監督實施,兩國削毀了一部分核武器。烏克蘭,解體後的俄國自顧不暇,美國略施小計,一艘集了幾十年前蘇聯科技,國力,人才嘔心瀝血的一艘大航母拆解了。對於遺留在烏的核彈,美國派人遊說,只有核彈,密碼鑰匙在莫斯科,徒有虛名。你掌握核彈,美俄不放心,對你忌憚,核導彈對著你。萬一落入恐怖分孑,他國,視為你國所為,遭報復。維護保養是個技術活,花錢。你無錢,美國資助你削毀。並且給你鉅額經濟援助。這個燙手山芋,烏克蘭權衡利弊,終於削毀了核彈和遠程轟炸機。其實美國雖然帶頭簽署全球禁止核試驗,但美國一直用電腦模擬核爆,對一直想在軍備佔優勢,佔絕對強勢向美國耒說,怎能輕易丟掉核彈這個鎮國利器,殺手鐧呢?

毀了核彈,遠程轟炸機。但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