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何謂“中庸”,你覺得中庸的意義是什麼?

姜佔平


中庸到底是什麼意思?

中庸在儒家學說中是一種很高的境界,那到底什麼是中庸呢?

《中庸》作者為孔子後人孔伋,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北宋的程顥、程頤極崇《中庸》。南宋的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

程子解釋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子解釋說:“中者,不偏不倚,不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程子和朱子就程頤和朱熹宋代兩位著名的理學家。

《論語.庸也》裡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是說人的道德如果能達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

《中庸.第九章》中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天下國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祿可以放棄,雪白的刀刃可以踐踏而過,中庸卻不容易做到。

在延安時期,毛曾對中庸問題作過分析:中庸是“肯定事物與概念的相對安定的質”,“是從量上去找出與確定質而反對‘左’右傾”。不久他又認為“孔子主義即儒家思想的基礎”的中庸“有折衷主義的成分”,“是反辯證法的”。

可見,中庸之道對於國家也好、個人也好雖然很理想,但做起來確實很難啊!有段時期我們國家有些違反中庸之道的事,讓國家多走了不少彎路。

最後,歡迎大家關注《山人的生活感悟》探討人生,感悟生活,共話養生,閒聊文學,共同學習進步。


山人的生活感悟


何為中庸?

中庸是以性本善為內核而外化出來的反道德的弱民教化學說。

我這個觀點一定會遭噴。有耐心的人聽我慢慢道來。要噴的話,請在思考後再噴。

從字面上看,中庸是為人處事不偏不倚、恰如其分,這應該是再好不過了,只有聖人可以做到,簡直就是最高的道德原則。但在應用效果上,然並卵!因為民眾都不是聖人。

人們的所有活動,包括戰爭,都是源於利益,無論你是圖名、圖利還是求得心安。求得心安就不說了,不外乎就是一些同情、施捨、作秀,或是報復,因為它畢竟不是為人處世的主流。

在有名利可圖的情況下,為人處世的結果都是如何分配利益。我相信涉事各方都會認為自己應該得到某個份額。但這些“份額”加起來一定會超出全部利益,於是就一定會有人讓步。誰讓步?讓多少?這就涉及道德原則了,最終結果也一定會稍微偏離中庸的境界。問題的核心就在於:公平正義的天平往哪個方向傾斜!

道德本是“要求強者向弱者讓步”這一公平正義的為人處事原則。但在利益面前,誰都會爭,這是人的天性。如果公平正義的天平適當偏向弱者,我們說:這很道德;如果是偏向強者,我們就認為:這不道德,但很無奈。我們身邊無奈的事情還少嗎?

如果弱勢一方據理力爭,立馬就有人站出來說“你搞不過的,算了,和為貴,和為貴”、“忍得一時之氣,免除百年之憂”、“識時務者為俊傑”、“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退一步海闊天空”,末了還說你是君子,對方是小人,讓你有面子: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於是乎,你忍住了,接受了,局面也“和諧”了。這都是中庸的幫兇,這就是善良者被欺侮的思想根源!

作為皇權或地方官家,他們巴不得有一些小人強勢,來管住善良的人們安分守己,別有其他想法,以維護統治的穩固。皇權統治的重要手段就是不斷地製造心理恐慌。無良的官家評判也多半是息事寧人,不管是非對錯。真到了實在說不過去之時,抓一個罪大惡極者來收買人心。中庸與皇權配合得天衣無縫。

我忍不住要對善良者說一句:退一步萬劫不復!


教育反思者


中庸就是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

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恆久不變。中庸,就是敘述天下正直而不變的道理。所謂的,中,就是沒有偏向的意思。而,誠,就是不虛偽的意思。兩者是古代人們的行為|規範。中庸,就是闡述天下事物的一種高超的哲學概念。

天、性、道、中,天所賦予人的稱為性,順從,本性而活動的軌跡,即是那所謂的,道,將這個道提示出來,做為具體的規範,就是,教。

道是片刻也不能離開人類的,可以離開的就不是,道,君子對眼不能見、耳不能聞的道,要時時慎戒於心,努力不使他遠離, 他人或許不知,而自己則是心裡有數。做事別以為神不知鬼不覺違反正道,是君子就該時時反省,檢討自己。

天下之達道,誠,是天道,能實行天道,即是盡了人道(誠者天知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人倫道德與國家經綸的原則都是,自天而來,誠,是人性的本質,同時也是天道的本質。

致誠之道,行之不斷,所謂天道,一言以蔽之,即是毫不虛偽。誠,是貫通時間、空間的根本原理。它能孕育天地萬物的根源。唯有修得此至誠之道的,聖人,才能完全發揮自己的,性,如此才有助於天地造化,也唯有如此才能與天地並立。

中庸,據說作者是孔子的孫子子思,但事實上很多人認為中庸是戰國時代末期至秦漢時期之間完成的作品。

中庸之意(中=忠=誠)具有更高一層的抽象意義,符合,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的基本概念!🐴🌺🌺





飛天ZY漫雪


簡單的講,中庸之道即恰如其分的去做人做事!

中庸思想淵源甚為久遠, 後來逐漸成為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首先將“中庸”作為整體概念發揮成一種理論,其後歷代大儒皆對中庸思想有所演繹。中庸一詞在先秦典籍中始見於《論語》,《論語·庸也》雲:“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民鮮久矣。’”在孔子看來, 中庸可以說是一種最高的德行。

“中庸”一詞雖為孔子所言, 但在《論語》中僅出現了一次, 孔子並未對其作具體解釋。其後子思作《中庸》,繼續完善和發展了中庸思想,子思雖多次提出“中庸”, 卻也未明確其含義。就整個先秦儒家而言,雖已提出並發展完善了中庸思想,但對“中庸”一詞的意思均未作明確解釋, 由此中庸之意言人人殊,眾說紛紜。

就後世儒家而言,關於“中庸”解釋權威的說法有鄭玄、程頤、朱熹三家。孔穎達《禮記正義》引鄭玄《三禮目錄》雲:“名曰‘中庸’者, 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 用也。”鄭注《禮記·中庸》又說: “庸, 常也。用中為常道也。”朱熹《中庸章句》引程頤之言曰: “不偏之謂中, 不易之謂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則說: “中者, 不偏不倚, 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綜合三家的解釋來看, 中庸之“中”是中正、適中、正確、合宜, 無過無不及而恰到好處, 是與偏頗和“兩端”相對而言的。

中庸之“庸”則有三義。一為“用”義, 《中庸》所言“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既為此意。《說文》解: “庸, 用也。”鄭玄也說:“庸, 用也。”故中庸即是用中。二為“常”義, 鄭玄雲“庸, 常也。用中為常道也”, 程頤所言“不易之謂庸”、“庸者, 天下之定理”皆是此意, 亦即用中應作為常道來遵守。三為“平常”義,即《中庸》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 何晏《集解》也有“庸, 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之言, “可常行”也就是說這種常道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 從而成了普通平常之道。這樣, “中”、“庸”合稱, 即執兩而用中、用中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義, 這三層相互關聯的意思基本涵蓋了儒家典籍中“中庸”的含義。


闕里文道


中庸是中國社會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現實中似乎這個不是什麼好詞,但這只是人們望文生義的結果,中庸在古代指的其實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
《中庸》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修養的散文,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典論著。經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註》,最終和《大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中庸不是和稀泥,不是差不多,而是非常嚴格,舉個例子0到99之間那個是中庸,或者哪幾個是中庸呢?答案非常明白,只有50這一個數才能叫中庸,換句話說,只有在最中間的才叫中庸,其他的中間值根本不能被稱作中庸。

中庸絕對不是差不多的意思,孔子最痛恨的就是這種,似是而非,差不多的人,也就是孔子口中所說的鄉愿,所以孔子才說,鄉愿,德之賊也。

古人曾說,上刀山下火海都容易達到,就是中庸不容易達到,足見中庸是一種多麼高明的境界,絕不是我們平時理解的差不多,老好人的意思。


昭烈名臣


《中庸》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就是講不偏不倚,無過和不及之嫌。庸,平常也。平常二字不僅儒家重視,道家和佛家也很重視。他們講,平常心即是道。中庸之道就是儒家叫人走的中正平常之道。上古先王先聖也是講的這個道,堯教授給舜的是“允執厥中"’心法。舜傳授給大禹的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接受和繼續傳承的還是這個中庸之道,這個幾千年來一脈相承的中庸之道,可以說是傳統儒家文化的心法精髓。即便是現在的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不也反對極左、極右嗎?

我本人對中庸的理解是這樣子:中庸是要活學活用,不是死板教條的。比如開車走路,或快或漫,或左或右,是要根據路上的情況和所要去的方向所決定的。必須要遵守交通規則而靈活撐握方向盤才行。因為道路再好也不是筆直的一條直線,就算是的話,為了安全誰也不會走正中間。佛家有句禪語:“中間不立,何來兩邊”?

















飛龍在天231272723


什麼叫做中庸?

中庸呢,我講我的理解啊,第一個就是我學過的叫做不偏謂之中。第二個叫做不易謂之庸。

我們都講中道,如果你把我們中國的所有的,不管是儒釋道哪一家的所傳承的思想你去學的話,都會發現他始終都是有一箇中道。至始至終不會讓你去偏離。那麼我們先從這個中,不偏來講起啊!

你比方說在論語當中講很多事情了他都會告訴你,你要守信,你要做一個誠信的人。但是呢在論語當中又會看到說言必行,行必果。如果你只能做到說到的,但是隻能算是一種。還沒成為這個最廣大的一個含義,所以有些時候你會發現前後有矛盾的地方。你再仔細想你就會明白了其實講的是中道。

你做人最終來講都要成為人。不管是成為一撇一捺的人,還是說成為仁。通過學習的話這些規律都是這個不易的部分。

所以在講中庸當中的這個庸,更多的就是要堅守,有些東西是必須去堅守的,不容改變。如果說你自己決定我一定要成仁,這個事情在你來講就不容易改變,

這就成為了仁的不易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謂的庸。

這是我理解的中庸。即致中和。





曹州犁牛


我理解中庸之道就如同一個人手託一平盤,盤上放著一個球,人在行走和奔跑中,為了保證球不落地,盤子必須忽左忽右,一時傾斜,一時水平,球也會圍繞著盤子的中心不斷轉動,這即是中庸,不能過於偏離中心,也不會總在中心。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應時刻提醒自己,不要過於偏激,也不要過於循規蹈矩,毫無原則不好,但過於堅持原則也同樣不好。

過於遵循規章制度,如同手中的盤子只往一個方向傾斜;無視規章制度,總想鑽空投機,也如同將盤子向另外一個方向傾斜,當你走的路不同時,如總是將盤子傾斜一個方向,球勢必會跌落在地上。

同樣,世上有些事情合情未必合理,合理也未必合法。如果我們總是拘泥於某個合情、合理或合法的角度去看問題,相信有很多事情就根本無法解決。

中庸之道絕不是什麼牆頭草兩邊倒,那是對孔子文化的褻瀆。

中庸之道是讓我們隨時事而變化,因條件而改變策略,不應過於執著於某一方面,也不應毫無主向而肆意妄為。

中庸之道是大道,是其他道理的指導原則,具體的道理往往是針對某一方面而言,過於執著於這個道理,就非中庸了,因此,中庸之道是大道。實質上,真正做到中庸實在太難了!


用戶4686391907


謝謝!到底什麼是中庸呢?我先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1、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是孟子說的。相信每一個人都聽過,也很明白是什麼意思?但是你都做到了嗎?

假設你的嫂子掉到水裡面去了,這個時候你要不要救她?

不管你想什麼,這個時候你都要去救你的嫂嫂,你要去拉你嫂嫂。不能說嫂嫂掉到水裡面了,你還在那裡說什麼男女授受不親,肯定所有人都會罵你,你這就是書呆子,你就是見死不救。

所以我們從這個看出來,任何事情都是有例外的,當你把嫂嫂拉上來就應該放手了,如果這個時候你還一直拉著不放,人家可能就會說你到底有沒有拉夠,你又完蛋了。在這裡是想告訴你,一切的一切都要恰到好處,拿捏好那個分寸。

2、什麼是中庸呢?不是我們很多人講的不要搞極端,這樣解釋是不好的,其實非常簡單就是4個字:恰到好處。

3、我們再換個角度,大家都說我是中國人,請問什麼是中?中就是合理,中國就是講究合理的國家,不是隨便哪一個國家都有資格叫中國。什麼是中國人?做任何事都講究合理的人才有資格叫中國人,這個就比較難了,相信很多人看了都要面壁去了。我自己也得去面壁一下,保持吾日三省吾身。

建議大家從此刻開始,我們做任何事情,講任何話一定要找到那個合理點,然後再去做,再去講,正所謂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要重視“理”,我們要把《易經》中的道理提煉出來,好好應用到我們日常的生活當中去,運用到自己變成很好的習慣之後,你就會活得非常健康,所以學過中醫的朋友應該知道,人是不會生病的,如果還無法理解這句話,建議大家有時間看看《黃帝內經》。

謝謝!


自由小小影


中庸不是馬馬虎虎,不是適中;更不是做老好人,和稀泥。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其實經典上下文都是結合的非常緊密的,只不過古人言簡意賅,我們領悟能力有限,所以以為有跳躍。

中庸明顯是針對人來講的,事實上儒家闡述的重點都是人與自己,人與人應該怎樣相處。

儒家也是以天道論人倫,中庸就是怎麼樣保證人始終處於“道”的位置。

那麼,“道”在人際關係中又是指什麼呢?和。

中庸就是中道的恆常應用,目的其實就是和,就是各得其所,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中沒有顯現的時候可以理解為王陽明說的良知,顯現的時候就是致良知。

人不可能沒有慾望,沒有情緒,沒有慾望和情緒也就不是人,但我們要讓慾望和情緒迴歸到社會的最大公約數,由此達到“和”。

正如曾仕強教授的六字箴言:兩難,兼顧,合理。

全世界只有我們國家叫做中國,中國不是地理方位而言,而是文化角度而言。我們注重整體,注重和諧,所以我們的文化才沒有中斷和分裂,這就是中庸之道的功勞!


陽明正傳,傳播陽明心學和儒家經典!歡迎關注和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