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孩子自私?大多是家長的原因,而很多家庭還在這樣做!

孩子自私?大多是家長的原因,而很多家庭還在這樣做!

所以與其一昧指責孩子自私,還不如先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

文 | 嬌嬌媽

文章來源 | 嬌嬌媽(ID:jiaojiaoma8)

孩子自私?大多是家长的原因,而很多家庭还在这样做!

相信所有家長都希望自己培養出來的孩子體貼暖心、慷慨大方。

只是日常中,我們常看到的孩子,是這樣的:買了好吃的東西,孩子自顧自地拿著吃,從未想過身邊的父母;哪怕自己不喜歡的玩具也從不允許他人碰;吃東西時要把最大的、最好的搶到自己手中,不喜歡吃,扔掉也不分享……

很多父母感嘆:我們對孩子如此無私,為什麼孩子卻越變越自私呢?

前段時間,在同一天收到兩條似有共通,又似不相關的留言,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留言如下:

1

一位媽媽的留言:

嬌媽,昨天發生一件小事,只是這件小事卻讓我如此不安和難過。我的女兒六歲,平時都是爺爺奶奶帶,爺爺奶奶很寵愛孩子,也帶得用心,我和孩爸也挺放心。昨天早上爺爺一大早買了麵包回來,各種口味,一大袋的,一家人吃足夠了,只是女兒在爺爺回來時立馬把麵包都放在一個角落,表示都是她吃的,別人不可以吃,包括爺爺都不能吃,讓我們都吃白饅頭。其實,我們也不是說一定要吃這個麵包,孩子愛吃,我們也高興,只是她這樣的表現,我真的很難過,為什麼會這樣呢?

2

另一位媽媽的留言:

嬌媽,我是位即將二胎的媽媽,我的第二個孩子還有一個月就出生了,只是我最近很苦惱,我的大女兒12歲,從知道自己要做姐姐開始,就對我們和肚子裡的(弟弟或妹妹)很仇視,也無心上學了,甚至離家出走過。我們與她溝通過多次,一直不忘告訴她,依然愛她,只是她始終覺得我們不愛她了,一直鬱鬱不樂並亂髮脾氣。覺得這個女兒都要毀掉的感覺,該怎麼辦啊?

以上兩條留言有無共通?從字面講述來看好像沒共通。只是從孩子的行為看,是有共通的,就是兩位媽媽所講的孩子,似乎都以自我為中心,不太會想別人,說得直接點,兩孩子都有自私傾向。

孩子自私?大多是家长的原因,而很多家庭还在这样做!

經過交談,發現兩小孩的成長過程更是驚人的相似,都是手心的寶,全家人幾乎都圍著孩子轉,且都喜歡給孩子開小灶。

留言1的媽媽說,因爺爺奶奶都是退休老人,孩子的出生,給他們生活帶來了莫大的驚喜和安慰,在他們眼裡,孩子一顰一笑,一言一語都如天使般美好和珍貴。有了孫女後,他們不再覺得生活了無樂趣,所有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兩老人最幸福的事,就是逗得孩子歡心。

套用張愛玲的名言,大概可以這樣形容兩老人與孩子的關係:自從有了孫女,他們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他們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兩老人本是非常節儉之人,但為了孩子,一百塊一小盒的櫻桃都眼睛不眨地給孩子買,即使大把年紀從沒吃過櫻桃,也捨不得拿顆來嘗下,就看著孩子吃得歡,兩老人也會滿心歡喜;平時餐桌的飯菜也是頗有心思的單獨製作,只做一人量,只夠孩子吃,孩子也理所當然地享受著。

留言2的媽媽說,因老公的收入較不錯,所以她就當了全職媽媽,之前二胎政策未放開,他們都以為這輩子只能有女兒一個孩子,就更要小心翼翼呵護和教育了。對孩子真是“有求必應”,甚至是“無求先應”。

特別是媽媽不用工作,每天就想著法子給孩子研究吃的喝的,即使孩子已上小學,但依然是每天特意為孩子做一兩道菜,而這一兩道菜是專給孩子吃的,她和孩子爸是不會碰的,哪怕這個菜他們倆也愛吃,但就是捨不得吃,怕吃了,孩子就不夠吃。有時爸爸夾了點,媽媽都能輕聲責怪:“這麼大的人了,還吃孩子的東西。”

“吃“是養育孩子過程中內容比重最高的,從孩子剛出生時讓人戰戰兢兢的哺乳期,孩子兩三歲時幾條街追趕式的可笑餵養期,孩子六七歲時讓人憂心忡忡的挑食期,孩子十歲後擔心他營養不足的發育期……

“吃”不僅是家長表達愛的最直接方式,更是孩子心中衡量愛與關注的試金石。

所以,如何給孩子吃東西,關係到孩子的性格形成,甚至能影響孩子一生;一個孩子能否學會愛和感恩,往往是通過“吃”。

孩子自私?大多是家长的原因,而很多家庭还在这样做!

孩子在年幼時具有極強的可塑性,他們就象河水的源泉,活潑、無拘無束,一旦被導向某一方向,就能轉變它的流向,他們無法分辨這世界的簡單或複雜,更無法分辨自己行為的對或錯。

當家長唯他中心,只關心孩子愛吃什麼及要吃什麼,只知道給予,完全失去“自我”,孩子自然而然地認為,在這個家庭裡唯他獨尊,什麼好東西當然是先給他,只有我不要的,或厭倦了的,才能給你們,“分享”“禮讓”是什麼玩意?

所以留言1案例的麵包事件會發生,不奇怪,如家長不重視,不糾正,以後更狗血更讓人絕望的事情層出不窮。因為在孩子眼裡,你們全是為我服務的,麵包我全吃,不是應該的嗎?你們不是就應該吃點白饅頭嗎?難道,你們也會愛吃麵包,你們是大人呢……

而留言2案例就更容易理解了,父母十多年的專寵行為,導致孩子的意識裡沒有 “分享”和“體諒”的概念。在孩子眼裡,父母只能愛她一個孩子,無法接受另一個孩子降臨並平分只屬於她的“愛”;曾經,連爸爸都不敢拿去吃的“東西”,馬上要給“弟弟\\妹妹”吃了,孩子想不明白,也理解不了。

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所有明目張膽的區別對待和四五歲後還要堅持開小灶的寵溺,都對孩子有著深重的傷害。

因為這些行為間接助長了孩子的匱乏感和自私慾,讓孩子失去了分享能力和謙讓意識,如留言1留言2就是活生生的失敗養育呈現。

我們總結下,如留言1留言2那般專寵式養育孩子,會養出什麼樣的“人才”?

1.以怨報德型人才。

2.目無尊長型人才。

3.自私自利型人才。

4.吝嗇小器型人才。

我們想像下,以上四類“人才”長大成人後,只懂索取,只懂坐享其成,不懂分享,不懂付出,不懂慷慨,他的人生能否收穫到“溫暖”?能否收穫到陽光和鮮花?

孩子自私?大多是家长的原因,而很多家庭还在这样做!

是的,我們如此愛孩子,恨不得把心都掏出來,更別說區區的食物了,所有好吃的珍貴的都給孩子又如何?

只是,你的捨不得吃,捨不得喝,捨不得穿,換來了一個什麼樣的孩子?有否思考過,反省過?

有教育心理專家說,父母可以無私,但不可以讓孩子自私,但往往對自己孩子無私的父母更容易教育出自私的孩子。

在育兒生涯中,最感動最美妙的時刻,應該是當有新鮮新奇的東西時,自己的孩子率先想到養育自己的親人,用稚嫩的聲音說:媽媽\\爸爸,爺爺\\奶奶,這個是給你的。

微信朋友圈裡最暖心的分享不是父母曬出自己給孩子買了什麼稀奇的東西,而是那位幼小的孩子會懂得把自己認為珍貴的東西留著,要親手給自己的親人,這些親人,也許是父母,也許是兄弟姐妹,也許是爺爺奶奶,但無論是誰,只要孩子懂了這些,我們要為這個孩子鼓掌,為這個孩子的家庭教育鼓掌。

那麼,那些招人疼,懂分享的孩子,是怎麼教育出來的呢?

1

家長不需給孩子“開小灶”

孩子三歲左右牙就能全部長齊,這個時候開始,就應該是家裡吃什麼,孩子也跟著吃什麼,不需給孩子單獨做飯菜,定要讓孩子明白自己僅是家裡一分子,不是多特殊多嬌貴的人,父母愛你,你也需愛父母。(不用擔心肉太大塊,孩子咬不動,只有讓孩子獨立進食,他的咀嚼能力才能提升,胃口也能跟著提上,很多媽媽總說孩子挑食,不愛吃這個那個,大都是因為咀嚼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

2

有好吃的,全家一起吃

有好吃的,大人們都捨不得吃,只給孩子吃,這是很多家長的通病。不要強調說:“媽媽\\爸爸\\爺爺\\奶奶不吃,就只給你吃。”如果東西較珍貴,量也少,家長大可以少吃,但真沒必要讓孩子以為大人們應該理所當然地禮讓孩子。特別是家裡有老人的,有好吃的要先給老人吃,逢年過節也應給老人率先備點好吃,再給孩子備。定要讓孩子明白,尊重及分享所帶來的幸福和快樂。其實一家人熱熱鬧鬧地試吃一些新奇食物,真的是一種幸福。

3

一家人上街購物時,不要只考慮孩子的需要

比如說,要給孩子買雙新鞋,而爸爸也需要買一件新襯衫,不妨在上街之前先把情況向孩子說明,比如說:“我們先去買爸爸要的襯衣,然後給你去挑鞋子,好嗎?”我們還可以讓孩子幫著爸爸挑選衣服。

4

當孩子有“分享”行為時,及時鼓勵和表揚

孩子都喜歡受到表揚,當他們有分享行為時,家長應該要及時地鼓勵和讚許,使他們獲得快樂和滿足感,這樣能強化孩子樂意分享的正面行為。

5

教育和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對年紀較小的孩子,簡單的說教可能起不到大作用,孩子可能不一定理解分享重要性的道理。家長可以通過親子閱讀、講故事、做遊戲等形式,讓小朋友站在旁觀者的立場看問題,體會、經歷別人的情感,知道自私給別人的傷害。如,繪本《石頭湯》就是一本教育孩子分享的好書,推薦四到六歲的父母一定要讀給孩子聽。

作者簡介:本文來源於公眾號嬌嬌媽(ID:jiaojiaoma8),嗨,我是嬌嬌媽,專注於服務數百萬媽媽的家庭教育平臺,我的文,偶爾理性冷靜、偶爾溫暖深情。但願,我們相識後,你懂自己也懂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