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秦国军队的兴败衰亡

秦统一六国后秦军的来源已经不再是秦人、巴蜀人、西楚人构成,而是由原七国的兵力构成。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将王翦在率领六十万大军伐灭楚国,“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之后,随即“因南征百越之君”。

秦国军队的兴败衰亡

大秦雄师

从动用兵力的规模来看,这次南征百越,应该是一场相当重大的战役,宋人苏轼谓之曰“盖空国而战也”。《卷七·项羽本纪第七》:“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秦始皇在十年内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主要有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队,有一批运筹帷幄、勇冠三军的善战之将。秦帝国建立后,始皇选拔大批将领充任全国各级官吏,建立由边防军、京师军和地方军构成的军事体系。他希望依靠强大的武力威镇天下,以使江山永固,帝位恒传。

秦国军队的兴败衰亡

秦军

始皇死,秦二世迫令蒙恬、蒙毅兄弟自杀,王翦、王贲父子也相继病卒。秦之名将唯剩王贲之子王离、李由、杨熊等人。当时,王离率军二十万正与匈奴对峙。

章邯本非军事将领,而是一个税官。当陈胜部下周章进攻至戏时,章邯临危受命,率七十万骊山刑徒东击义军。章邯斩周章于渑池,逐陈胜于陈郡。

秦将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六国贵族纷纷起兵复国。项梁、项羽叔侄起兵于吴,闻陈胜死,复立楚怀王孙心为楚王,仍称怀王。项梁派兵与章邯大战于雍丘,大破秦军。至此,由骊山刑徒组成的这支秦军基本消失。秦二世命各地秦军支援章邯,章邯率此劲旅大败楚军于定陶,项梁败死。

章邯见楚地已平,于是率近三十万秦军渡过黄河以攻赵、燕。同时,王离率二十万边防军南下。两支秦军大破赵军于邯郸,围赵王歇于巨鹿。

赵王歇告急于楚怀王。怀王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率五万楚军救赵。宋义率军滞留于漳水之南,无意进取。时已冬初,大雨竟日,士卒饥寒。项羽斩杀宋义,率军渡过漳水,破釜沉舟,与秦军大战于巨鹿。楚军猛攻王离,以一当十,喊声震天。当时,来救赵的义军十几支,均作壁上观,见楚军之威,无不惊惧。项羽大破王离,斩秦军二十余万。章邯率秦军残部二十余万退往洹水。诸侯皆归附项羽,项羽号称诸侯上将军。时在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初。

秦国军队的兴败衰亡

秦国强大的军队

王离败亡后,秦二世多次派人责备章邯,章邯恐惧,派长史司马欣去咸阳陈述军情,留司马欣三日,赵高不让其见驾,并准备杀司马欣。司马欣逃回后,章邯深感绝望。

项羽命赵将申阳率军攻克荥阳、洛阳,阻断章邯西退之路。然后于是年七月,大败章邯,章邯遂降楚。项羽立章邯为雍王,长史欣为上将军,使率秦军为前导,向西进军。次年十一月,项羽的大军过洛阳,驻扎于新安城南。

秦军向来傲慢,不少人身经百战,曾参加过秦统一六国的战争,对征服的地区烧杀淫掠、无恶不作,诸侯吏卒多受其害。秦军既降,诸侯吏卒乘胜侮辱之,秦军将士多怨,窃窃私语道:“章邯欺骗我们投降,今能入关破秦尚可,如果失利,他们必挟我们东走,秦必尽诛我们父母妻子。”项羽及其部将闻此,以为秦降卒入关必然哗变。于是,项羽除留章邯、长史欣、都尉翳三人外,将二十万秦军将士皆坑杀。

曾经辉煌

在今天的陕西咸阳附近,咸阳宫曾是秦帝国的心脏。然而两千多年过去了,咸阳宫变成了黄土堆,秦军这支曾经最强大的军队,却包藏着太多令人费解的谜团,这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秦军强大的根源在哪儿?他靠什么建立了历史奇迹?

秦国军队的兴败衰亡

大秦雄师

1974年,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发现大量兵器,这些兵器让人们看到了秦军鲜为人知的一面。

在河南省西平县,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古人炼铁的遗迹。2000多年前,这一带是韩国的冶铁中心,铁器生产在当时已有一定规模。令人费解的是,处于同一时期的秦人,似乎没有跟上时代,兵马俑坑中出土的4万件兵器,几乎全由青铜铸成。难道中国秦军是一支装备落后的军队吗?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一次著名的谋杀事件。在秦统一中国前一年,强悍的秦军正准备消灭燕国时,一个叫荆轲的使者带着燕国地图来到秦国,献图投降是假,刺杀秦始皇才是真。史记上这样描述:刺客荆轲手持匕首,绕柱奔逃的秦始皇企图拔剑还击,三次拔剑而剑竟然不出。

秦国军队的兴败衰亡

秦军

司马迁解释说,秦始皇的配剑太长了,所以不能及时拔出来。青铜剑一般都是短剑,它无法做长的原因是青铜材料易折断。春秋战国时期,最负盛名的越王勾践剑,全长不过55.6厘米。青铜剑普遍宽而短,60厘米似乎是青铜剑的极限。这种长度的配剑随手就可以抽出,秦始皇怎么可能因为剑太长而拔不出来呢?对于这个解释,历史学家一直很困惑。

装备

1974年,考古人员在兵马俑坑中发现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铜剑。令专家吃惊的是,这把剑的长度竟然超过了91厘米!可以推测,当年秦始皇佩带的很可能就是这种加长青铜剑。在刺客紧逼奔跑中,要拔出将近一米的长剑,确实不容易。

秦国军队的兴败衰亡

大秦雄师

专家很迷惑:秦人将剑加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19世纪英国古兵器学者理查伯顿认为,在短兵器格斗中,刺要比砍更有优势,因为它更逼近对手。比对手的剑长出约30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这很可能是秦剑加长的主要原因。但这毕竟是青铜剑,秦人用什么方法让长剑不易折断呢?

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

在消灭了中原六国之后,如何对付剽悍的匈奴骑兵就摆到了秦始皇面前。

秦国军队的兴败衰亡

当匈奴骑手高速冲锋时,传统的步兵很难抵挡。从历史记录来看,一种叫弩的远射兵器很可能在当时的战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兵马俑坑,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弩的木制部分已经朽烂,但完整的遗迹仍可以复原当初的秦弩。与弓不同,秦弩用一只手的力量就可以上弦。专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程应该能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

在弩腐烂后留下的痕迹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青铜制作的小机械,这些小小的青铜构件就是弩用来发射的扳机。它的设计得非常精巧,哈佛大学的物理专家推断,它是用来增加弓箭的准确度和减少省力,在欧洲,19世纪末才设置出类似这样小而无比精细的机械的原始雏形,令人不解的是,秦人怎么提前2000年设计出这样的小机械。为什么不把它做得更简单一些呢?

秦国军队的兴败衰亡

复原的秦代弓弩

假设一种最简单的方案,制造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但是,射手完全靠手指的力量把勒得很紧的弓弦推出勾牙,就要用很大的力气,在击发瞬间,弩肯定会抖动。秦军的弩机通过一套超时代的机械传递,让勾牙在放箭瞬间突然下沉,扣动扳机变得异常轻巧。这恰恰是弩对弓的优势之一,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气,时间越长,越难控制瞄准的稳定。而装上它之后,小指都足以扣动一起发射的十支弓箭的扳机,而且,弩手就算在发射弓箭时开小差,弓箭都会极其准确的落在敌人的头上。

秦国军队的兴败衰亡

在兵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铜兵器是箭头,而这些箭头几乎都是三棱形的。秦军为什么单单选择这种三棱箭头呢?三棱箭头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秦军的这种三棱箭头取消了翼面,应该使射击更加精准。专家对这些箭头进行了仔细分析,当检测数据最终摆到桌面上的时候,研究人员确实感到难以置信。检测结果发现:箭头的三个弧面完全相同,误差最大只有0.01厘米,这是一种超越完美的流线型箭头。这种箭头的轮廓线跟子弹的外形完全一样,子弹的外形是为了减低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我们有理由推测,秦人设计这种三棱形箭头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秦人凭经验接近了现代空气动力学的规律,这种古老的箭头是早期飞行器当中的范本,它和今天的子弹一脉相承。

秦国军队的兴败衰亡

军兵工厂

俑坑中的4万多个三棱箭头,制作极其规整,数以万计的箭头竟是按相同标准铸造的?

秦军使用的弩机,制作标准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今天,它的部件完全可以互换。在战场上,秦军士兵可以把损坏的弩机中仍旧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装使用。但专家推测:秦人的超高标准化应该还有更重要的目的。秦人很可能将优选兵器的技术标准固定,国家再通过法令将这些技术标准发放到所有兵工厂。

秦国军队的兴败衰亡

兵器加工场

秦军兵器制作相当精致,在青铜剑上有三条90多厘米长的棱线,将细长的剑身分成八个面,手工完成这样的表面加工有很大难度。戈的圆弧部分加工得十分规整,箭头上三个流线型表面也完全对称。让专家迷惑的是,某些天才工匠制造出几件这样的兵器是可能的,但实际情况是,兵马俑坑中的几万件兵器都是同样质量。怎样才能既保证标准,又大批量生产呢?

研究人员发现,在兵器上刻着一些文字,它们大多是人名,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相邦吕不韦”。吕氏春秋是秦国最重要的一本历史文献,它的编撰者就是吕不韦。吕不韦是当时秦国的丞相,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总理。吕氏春秋上说: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这些看似普通的文字透露的是秦国军事工业的管理机密。吕不韦作为内阁总理,是兵器生产的最高监管人。他的下面是工师,就是各兵工厂的厂长,监制这只戈的厂长叫“蕺”。在厂长的下边是丞,类似车间主任,这位主任的名字叫“义”。而亲手制作这只戈的工匠,叫“成”。专家由此推断: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帮、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

秦国众多的兵工厂能够按照统一标准大批量制作高质量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证。当世界上大部分地方仍被荒蛮和蒙昧包围时,秦人就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创造出了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兵器制造业。

结局

秦军主力为北方大将蒙恬率领的三十万戍卫边军,这支军队在蒙恬受冤而死后群龙无首,溃散;保卫咸阳的是苏角,李由等,驻扎在咸阳有卫尉军、中尉军、都尉军三支军队。

卫尉军是负责宫廷的近卫精锐,只有一万。中尉军则是护卫咸阳的近卫精锐,约两万人。而都尉军的职责,就是保证咸阳外围地区的安宁,十万人左右。这些部队被项羽歼灭。南方主力是大将任嚣与副将赵佗封锁关口率领的五十万秦军,但并没有北上平乱,留在岭南繁衍生息最终岭南划入华夏领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