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一名醫生的40年醫路

我行醫已經46年了,一直工作在臨床一線。今年,我有幸參加了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春節團拜會,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出號召:“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以敢闖敢幹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闖出了一條新路、好路,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今天,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開拓精神,開新局於偉大的社會革命,強體魄於偉大的自我革命,在我們廣袤的國土上繼續書寫13億多中國人民偉大奮鬥的歷史新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話,讓我心潮澎湃、感慨萬千,也讓我對工作更有幹勁了。回首一路走過的改革開放40年,我有太多的話要說……

一名医生的40年医路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肛腸科主任安阿玥

疾病“從治到防”

20世紀70年代初,我初到醫院肛腸科,在臨床接診的患者中很多都是急救車送來的、平板車推來的或者扶著來的,來的患者也大都病情比較重,像嵌頓痔、高位肛周膿腫、重度直腸脫垂等。患者多是到了疾病影響正常工作,不能再繼續忍耐的程度上才來就診。

“我一個勞動力是全家的飯碗,我能忍就忍,不能讓全家餓著。”這是當時很多患者的心裡話。現在,我在門診接診的病人基本都是走著來的,很多患者在疾病的初期,如Ⅰ期內痔、初期肛裂等稍有症狀時就來就診,有些患者甚至是從網絡上了解相關信息後單純來體檢的。雖然也有部分患者是各地轉診來的疑難重症患者,這些患者很多在當地已經進行過治療,加上患者看病醫保報銷,有些患者還有公司的二次報銷、商業保險等,看病的花費也不多,因而像70年代“忍病”的情況已經很少見了。此外,醫院的預防保健科、體檢科、治未病科從無到有,從冷清到熱鬧,人們對健康觀念的認識可見一斑。

國家對人民健康的重視也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5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健康中國,一年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發佈實施,強調預防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以減少疾病發生的健康中國戰略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改革開放40年,隨著生活條件和醫療保障逐步改善,人們對健康也越來越關注。尤其是防病觀念的普及,群眾對疾病的認識越來越充分,早期診治的比例顯著提高,那時候見到的很多嚴重的肛腸疾病現在已經很少能碰到。“從治病到防病”的健康觀念開始逐漸深入人心,醫療機構也開始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到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健康的內涵也日益豐富。

療效“從好到優”

剛入臨床的時候我值夜班,晚上出血的、疼痛的、感染的患者很多,我也因此沒睡過一個踏實覺,經常一整夜都在處理患者的術後併發症。其中不乏至今我仍印象深刻的病例。

有一個老紅軍,在術後拉著我的手叮囑:“小安大夫,你要好好研究,打仗時候的老虎凳我都熬過來了,現在的疼痛我真熬不了。”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名術後患者。還有不少硬化壞死劑注射後大出血的患者,經常值班的一晚上要在肛門鏡下縫合好幾個。那時候治肛腸病,以傳統的硬化劑、壞死劑、掛線方法為主,雖然能治好病,但痛苦大、恢復慢,像出血、疼痛、直腸狹窄這種術後併發症和後遺症也比較常見。經過40年的進步,目前的肛腸治療技術不僅能治好病,更注重治療過程的品質和質量,注重患者的感受和尊嚴,臨床也主要應用“非掛線”“軟化萎縮劑”、“主灶切開對口引流”等治療手段,一些手術甚至可以在門診進行,術後患者活動自如,痛苦大幅度降低。現在再值夜班,大都是一晚上睡得踏踏實實,連個喊疼的患者都很少見,大出血、直腸狹窄、肛門失禁等術後併發症和後遺症的患者更是偶見了。

肛腸疾病治療的效果從好到優,從單純的治好病上升到治病兼顧美容,同時注重治療過程的品質,追求患者治療滿足感、服務滿意度、生活品質感,醫院不斷強化質量管理,改善服務質量,提高綜合實力,這是一個很大進步。

科研“從簡到精”

1980年,我在臨床上得到啟發,開始研製芍倍注射液。那時候,很少有“課題”“經費”這種說法,想做研究,只要不耽誤工作就行。而研究所用的經費則純粹是自己掏腰包,買動物,買中藥,熬藥,家裡的鍋碗瓢盆都用上,窩在自家的小廚房,蹲在家裡的動物籠子旁,因條件的限制使實驗需反反覆覆進行,有時一待就是一整天。對於試驗的進程,則是自己摸索著拿小本記錄,就連計算的演草紙都用了好幾摞。

近幾年我仍在繼續我的研究,但是條件已經是天壤之別。首先國家有專門的課題經費,醫生有想法,想法又能轉化為研究成果,就基本上都能夠獲得國家的科研經費支持。並且,現在的研究也有專業的動物實驗室,研究過程則是計算機模擬、記錄,專業的科研人員按照實驗步驟細緻地進行研究。現在觀看研究過程和記錄也早就不是一個人在廚房待一天了,而是擁有了數人可同時觀看的顯微鏡、油鏡等,研究結果則是輸入計算機,應用特定的算法程序可直接得出結果。學術研究的研究思路和設備也更加精細,研究的內容也從大體結構向細胞學、分子生物學、基因測序等更深層次進行。

單就中醫藥行業來說,截至2016年,全國中醫藥科技人員共12744人,研究機構有81個,是1977年(15個)的5.4倍,累計50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獎勵,屠呦呦還因發現青蒿素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與國家經費投入密不可分,僅2018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專項經費就達到5.6億元,

科研的進步也讓我們能夠更加精確地認識人體和疾病,科研本身也逐步“從簡到精”,從單一到多樣化,科研條件建設成效顯著,研究結果也慢慢轉化為成果,更好地服務於臨床,服務於患者。

從1978年到2018年,40年彈指一揮間。得益於政府財政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以及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高速發展,我國的醫療資源在40年間快速增長,醫療保障制度迅速發展。可以說,改革開放帶來的健康紅利不斷滿足不同階層的人群健康需求,從農村到城市,從出生到死亡,多方位的醫療服務更加科學合理,醫療資源不斷共享,改革成效有目共睹,百姓福祉不斷增強。我相信,隨著改革開放持續不斷地深入,我們的醫療衛生事業會迎來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肛腸科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