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黨史故事|寸草之心報春暉——毛澤東與老校長張乾的故事

張幹,字次侖,湖南新化人。他原先是數學老師,精明能幹,言辭練達,很有些社會活動能力。1913年春,毛澤東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師範學校。第二年春,第四師範學校併入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15年,張幹擔任第一師範學校校長。

党史故事|寸草之心报春晖——毛泽东与老校长张干的故事

張 幹

1915年6月,湖南省教育廳頒佈了一項新規定:從當年秋季開始,師範學生每人要交納十元學雜費。張幹作為校長,自然必須執行,結果引起學生們強烈不滿。第一師範學校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驅張運動”。學生們紛紛舉行罷課,散發傳單,說交學費一事就是他為討好當局而主動建議的,加上一部分從四師合併過來的學生,不願意多讀半年書,便推波助瀾,鬧起了學潮。

毛澤東看到那些傳單後,不以為然,認為他們這樣並沒有打中張乾的要害。於是,毛澤東寫了一份“驅張宣言”,措辭嚴厲,指責張幹“辦學無能”“擅自增收學費,延長學制,討好教育廳”。學生們把這份“驅張宣言”張貼在校園內,整個學校立時炸了鍋。

因為此事,張幹決定要開除以毛澤東為首的17名鬧事的學生。後經楊昌濟、王季範、徐特立等老師努力,張幹被迫取消成命,改為記大過處分。但一師的學生並不罷休,繼續發動罷課。在強大的壓力之下,張幹再也沒法待下去了,悵然離開了任教6年的湖南第一師範。

1950年國慶期間,毛澤東邀請老師徐特立、王季範和同學周世釗赴京觀禮。交談中,毛澤東十分關心早年的老師,特別問到了張幹。周世釗回答說:“張幹還在,一直在教書,現在妙高峰中學擔任數學教員。”

毛澤東聽後,很有感慨,說:“張幹這個人,很有能力,三十幾歲就當第一師範校長,不簡單。原先我不高興他,估計他一定會向上爬的。他要爬上去是容易的。結果他沒有向上爬,算他有操守。他堅持以教書為生,解放前吃粉筆灰,解放後還吃粉筆灰,難能可貴。”

當王季範又提起當年“驅張”學潮時,毛澤東不無自責地說:“現在看來,那時趕走張乾沒有多大必要,每個師範生交10元學雜費的事,也不能歸罪於他。至於多讀半年書,有什麼不好呢?”接著,周世釗又將張幹六口之家的生活窘況和愁苦心境,一一向毛澤東作了彙報。毛澤東聽後,連連說:“那怎麼不早說呢?對張幹這樣的老教育家,應該照顧,應該照顧。”

此次談話後不久,毛澤東寫信給湖南省政府主席王首道,要他前去慰問第一師範老校長張幹、歷史教員羅元鯤,還有國文老師袁仲謙的家屬,並在生活上給予照顧。王首道接信後,先後兩次給張幹一家送去1200斤救濟米和50萬元(舊幣)。張幹激動異常,馬上給毛澤東寫信表示衷心感謝。一個來月後,毛澤東回信,說:“生活困難情形,極為繫念,已告省府有所協助。”

1951年秋,毛澤東邀請張幹進京。毛澤東還請了師友羅元鯤、李漱清、鄒普勳到中南海遊覽,並在豐澤園吃飯。毛澤東恭謹謙和,定要張乾坐上席,自己坐下席。毛澤東叫來女兒李敏、李訥,說:“你們平時講,你們的老師怎麼好,怎麼好。這是我的老師,我的老師也很好。”他詼諧地說:“我的老師,你們要喊太老師。”

毛澤東接著說:“次侖和元鯤先生,都沒有加入蔣匪幫,是好的。沒有聽人講你們的壞話。”張幹內疚不安,自責地說:“一師鬧學潮那陣,我主張開除你,真是對不住呀……”毛澤東連連擺手,不讓老校長再說下去:“我那時年輕,虎氣太盛,看問題片面。要是現在這樣學了點猴氣,就不會發動那場‘驅張運動’了。過去的事,不要再提它了!”張幹心裡的石頭終於落了地,說:“總之,還是我不對。身為教師,我深感愧疚!”毛澤東馬上接過話來:“老校長,您老言之過重了!”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毛澤東引用唐朝孟郊《遊子吟》詩句,繼續說道:“我這顆‘寸草心’,是怎麼也難以報答老師的‘三春暉’啊!”張幹聽了很受感動。毛澤東說:“你年紀大了,就不要教書了。學校應該優待,照送薪水。”

張幹在北京住了近兩個月,國慶節登上了觀禮臺,遊覽了京津名勝古蹟,還第一次乘坐飛機鳥瞰了長城風光。衛生部副部長傅連璋受毛澤東之託,親自為張乾等人檢查身體。張幹返程之際,毛澤東又派人送來藥品和被服等物。張幹感慨系之,給毛澤東寫信,信中說:“愧受之餘,感佩無報。”

張幹從北京返回後,先受聘為省軍政委員會參事室參議,後受聘為省人民政府參事室顧問。他積極參議國家大事,應邀作報告,深為人們所敬重。

1963年,張幹曾在病中兩次寫信給毛澤東,請他設法幫助其女兒返湘工作,“以便侍養”。接信後,毛澤東一面積極為老校長張幹分憂解難,一面給湖南省副省長周世釗寫信,說:“此事我正在辦,未知能辦得到否?如辦不到,可否另想辦法。請你暇時找張先生一敘,看其生活上是否有困難,是否需要協助。敘談結果,見告為荷。”

毛澤東接到周世釗的覆信後,又親筆給張幹寫了一封回信,說“寄上薄物若干,以為醫藥之助”。信中提到的“薄物若干”是毛澤東託湖南省委書記張平化捎來的2000元錢。張幹無比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