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斗門:將建防颱風長效機制

<table> 斗門:將建防颱風長效機制

颱風過後,斗門區工作人員在湖心路清理障礙物。關銘榮 攝

/<table>

9月16日,珠海面對風力更強、波及更廣的颱風“山竹”。

當天17時,“山竹”正面登陸江門台山海宴鎮。與之相鄰的珠海斗門,正位於“山竹”的12級風圈內,狂風、暴雨、大潮洶湧來襲,橋樑中斷、道路封閉、樹木倒伏,人們居住的家園再次暴露於颱風的肆虐之下。

“山竹”遠去,斗門災後復產重建迅速啟動。萬名斗門黨員志願者穿上“紅馬甲”,僅用不到兩天的時間就推動全區各項生產生活秩序恢復正常。

南方日報記者 林鬱鴻

頂格應對

將災害損失減至最低

9月16日傍晚,今年第22號強颱風“山竹”在江門台山海宴鎮登陸。位於“山竹”的12級風圈內鬥門出現狂風暴雨,錄得高地陣風14級,全區普降大暴雨,雷蛛墾區站1小時最大雨量甚至達到165.9毫米。

“山竹”異常兇猛,受其外圍襲擊影響,險情、災情隨即從一線傳來:斗門區各出海口河道水位均出現急劇暴漲,海水倒灌,全區高峰時有56個村居停電,6條市政道路發生交通中斷……

“山竹”過境後的種種數據顯示,這已經成為斗門歷史上影響最嚴重的颱風之一。

截至16日21時30分,斗門區全區倒伏樹木3萬多棵,1.8萬畝水產受損,小林聯圍益沙堤段、白藤大閘西側堤段、井岸西堤等堤段出現風暴潮增水而導致漫堤,白藤大閘錄得3.18米,黃金水文站2.81米,超警戒水位1-1.3米不等。

颱風來勢洶洶,斗門以最高警戒狀態“繃緊神經”。

連日來,斗門立足最不利情況,用最嚴標準,做最充足準備,進行最細緻、最全面防範,全面部署,積極備戰,確保將颱風災害損失減至最低。

“山竹”來臨前,斗門區委書記周海金提前部署,對供電、供水、通訊、交通、市政等各項工作作出周密安排,要求迅速安排颱風災後復產重建工作。

“要切實對照‘五個百分百’和‘不漏一戶,不漏一人’的工作要求,反覆檢查落實重點行業、重點區域、重點部位和薄弱環節的防禦措施,做到船靠港、人上岸。”14日下午,斗門區委副書記、區長馬洪勝主持召開斗門區政府常務會議時強調,要將防禦“山竹”工作升至頂格。

隨著颱風應急響應等級的逐步提升,一系列防禦行動有條不紊地展開。在坭灣門水道白藤大閘、白蕉鎮西八圍兩側,數十名硬漢扛起白色沙袋,沿堤佈防,正在抓緊完成最後200多米的護堤加固工作。

統計顯示,颱風期間,斗門全區轉移臨險人員16397人,庇護場所入住8667人,573艘漁船全部回港避風,漁民安全上岸1146人全區20處庇護場所全部開放,對所有施工工地進行地毯式檢查,

按照“五個百分百”和“不漏一戶、不漏一人”的工作要求,在“山竹”來襲之前,斗門迅速實現了臨險人員100%安全轉移,打響了防颱應急的第一槍。

最暖人心

全民守護美麗斗門

就在“山竹”登陸前夕,由4200人組成的100多支搶險隊伍,已經在斗門區、鎮、村居各基層待命,隨時準備出動搶險救災。

恢復生產生活刻不容緩!“山竹”一過境,在56條村居停水停電的狀況下,一場全民參與的救災復產戰役,火速在斗門打響。

以區委書記周海金擔任總指揮的“斗門區救災復產指揮部”及時成立,防汛保障、基礎設施、救災救濟、治安防控、衛生防疫、農業復產、企業服務、志願服務、宣傳報道、紀律監督10個小組全面出動。

“目前,斗門區災後復產工作已連夜啟動,所有區領導已分10組赴各地指揮災後復產工作。救災復產的第一步是搶修道路,全區已動員黨員、機關幹部1500餘人、各種機械700餘臺投入今夜的搶修道路工作。”颱風剛過,16日晚,坐鎮斗門區三防指揮部的馬洪勝就部署工作,為全面奪取救災復產工作的勝利贏得“黃金時間”。

從16日夜間開始,斗門區出動超千人全力搶修水、電、氣供應設施,加快恢復企業和群眾生產生活秩序,強化災後社會秩序管理,努力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當晚11時,井岸城區街巷道路率先打通。

從剛參加完“救災復產黨員志願者動員大會”的全區萬名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志願者,到難以計數的小區保安、一家老小,在臺風造成的破壞面前,無數斗門人奔赴抗災一線,他們從一根樹枝、一塊磚頭開始,並肩攜手、齊心協力重建家園。

數據顯示,一天之內,他們總共處置傾倒樹木1866棵、損壞燈具590套,清理綠化斷枝386車次、路面泥沙垃圾685噸……

颱風來臨時伴有暴雨,容易滋生蚊蠅,水源食品容易受到汙染,為保障斗門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救災復產工作推進的同時,斗門區衛計局組織轄區內各醫療衛生機構,在全區範圍內開展災後消毒殺蟲工作,並組織衛計系統黨員志願服務隊進村入戶,為群眾分發消殺用品、講解消殺知識。

截至17日14時,斗門區供水管網恢復正常,截至18日晚10時,全區斷電的村居恢復正常供電。

長效機制

年底前整治

29個地質災害隱患點

與一年前“天鴿”的場景相似,此次颱風“山竹”攜狂風暴雨,呼嘯而來,令人印象深刻。

在這場與“山竹”交手的颱風防禦戰中,不少市民看到,從“山竹”形成後即密切監測、深入研判,到逼近過程中提前部署、及時預警,再到颱風來臨時,斗門區鎮街各級黨政部門深入一線、靠前指揮,各單位密切合作、協調聯動,既敬畏自然,又積極行動,把各項防禦措施落實到了“最後一公里”,以工作合力築起了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強大保障。

作為一個沿海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城市,嶺南水鄉斗門頻頻與颱風交手,水道眾多,河網縱橫,是斗門易受洪澇災害影響的重要地理原因。在自然災害面前,斗門如何以強大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行動,通過長效機制的健全和完善,保持這座水鄉的秩序與美好?

斗門區三防辦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斗門正在加快組織力量修復通信等受損基礎設施,修復提升綠化園林景觀,確保在更短時間內,將市容市貌和生產生活秩序恢復到颱風前水平。

與此同時,針對防範颱風中暴露的薄弱環節,斗門區全面剖析原因,有針對性補齊短板,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水平。

在隱患排查整治方面,按計劃,斗門今年將投入4000萬元,在年底前完成全區29個地質災害隱患點整治,並完善應急人員和應急物資分佈式佈局,確保應急救援力量不受水浸或交通中斷影響,精準快速投放到位;同時,聘請社會化、專業化力量,持續、專項開展供水供電、綠化園林、道路橋樑、建築施工、環衛保潔、管道排水、汙水處理、戶外廣告、交通警示等設施設備監測,全面掌握現狀,消除安全隱患。

為健全防災減災長效機制,斗門還將立足常態化防範颱風,全面對標更高標準,結合斗門地理地域地貌特點,提升三防應急預案,高標準配齊配足應急搶險救援設備,健全應急體制機制,著眼長遠提高各類建築的防災抗災標準和質量,科學系統謀劃美化綠化,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全面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