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斗门:将建防台风长效机制

<table> 斗门:将建防台风长效机制

台风过后,斗门区工作人员在湖心路清理障碍物。关铭荣 摄

/<table>

9月16日,珠海面对风力更强、波及更广的台风“山竹”。

当天17时,“山竹”正面登陆江门台山海宴镇。与之相邻的珠海斗门,正位于“山竹”的12级风圈内,狂风、暴雨、大潮汹涌来袭,桥梁中断、道路封闭、树木倒伏,人们居住的家园再次暴露于台风的肆虐之下。

“山竹”远去,斗门灾后复产重建迅速启动。万名斗门党员志愿者穿上“红马甲”,仅用不到两天的时间就推动全区各项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正常。

南方日报记者 林郁鸿

顶格应对

将灾害损失减至最低

9月16日傍晚,今年第22号强台风“山竹”在江门台山海宴镇登陆。位于“山竹”的12级风圈内斗门出现狂风暴雨,录得高地阵风14级,全区普降大暴雨,雷蛛垦区站1小时最大雨量甚至达到165.9毫米。

“山竹”异常凶猛,受其外围袭击影响,险情、灾情随即从一线传来:斗门区各出海口河道水位均出现急剧暴涨,海水倒灌,全区高峰时有56个村居停电,6条市政道路发生交通中断……

“山竹”过境后的种种数据显示,这已经成为斗门历史上影响最严重的台风之一。

截至16日21时30分,斗门区全区倒伏树木3万多棵,1.8万亩水产受损,小林联围益沙堤段、白藤大闸西侧堤段、井岸西堤等堤段出现风暴潮增水而导致漫堤,白藤大闸录得3.18米,黄金水文站2.81米,超警戒水位1-1.3米不等。

台风来势汹汹,斗门以最高警戒状态“绷紧神经”。

连日来,斗门立足最不利情况,用最严标准,做最充足准备,进行最细致、最全面防范,全面部署,积极备战,确保将台风灾害损失减至最低。

“山竹”来临前,斗门区委书记周海金提前部署,对供电、供水、通讯、交通、市政等各项工作作出周密安排,要求迅速安排台风灾后复产重建工作。

“要切实对照‘五个百分百’和‘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的工作要求,反复检查落实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的防御措施,做到船靠港、人上岸。”14日下午,斗门区委副书记、区长马洪胜主持召开斗门区政府常务会议时强调,要将防御“山竹”工作升至顶格。

随着台风应急响应等级的逐步提升,一系列防御行动有条不紊地展开。在坭湾门水道白藤大闸、白蕉镇西八围两侧,数十名硬汉扛起白色沙袋,沿堤布防,正在抓紧完成最后200多米的护堤加固工作。

统计显示,台风期间,斗门全区转移临险人员16397人,庇护场所入住8667人,573艘渔船全部回港避风,渔民安全上岸1146人全区20处庇护场所全部开放,对所有施工工地进行地毯式检查,

按照“五个百分百”和“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的工作要求,在“山竹”来袭之前,斗门迅速实现了临险人员100%安全转移,打响了防台应急的第一枪。

最暖人心

全民守护美丽斗门

就在“山竹”登陆前夕,由4200人组成的100多支抢险队伍,已经在斗门区、镇、村居各基层待命,随时准备出动抢险救灾。

恢复生产生活刻不容缓!“山竹”一过境,在56条村居停水停电的状况下,一场全民参与的救灾复产战役,火速在斗门打响。

以区委书记周海金担任总指挥的“斗门区救灾复产指挥部”及时成立,防汛保障、基础设施、救灾救济、治安防控、卫生防疫、农业复产、企业服务、志愿服务、宣传报道、纪律监督10个小组全面出动。

“目前,斗门区灾后复产工作已连夜启动,所有区领导已分10组赴各地指挥灾后复产工作。救灾复产的第一步是抢修道路,全区已动员党员、机关干部1500余人、各种机械700余台投入今夜的抢修道路工作。”台风刚过,16日晚,坐镇斗门区三防指挥部的马洪胜就部署工作,为全面夺取救灾复产工作的胜利赢得“黄金时间”。

从16日夜间开始,斗门区出动超千人全力抢修水、电、气供应设施,加快恢复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强化灾后社会秩序管理,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当晚11时,井岸城区街巷道路率先打通。

从刚参加完“救灾复产党员志愿者动员大会”的全区万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志愿者,到难以计数的小区保安、一家老小,在台风造成的破坏面前,无数斗门人奔赴抗灾一线,他们从一根树枝、一块砖头开始,并肩携手、齐心协力重建家园。

数据显示,一天之内,他们总共处置倾倒树木1866棵、损坏灯具590套,清理绿化断枝386车次、路面泥沙垃圾685吨……

台风来临时伴有暴雨,容易滋生蚊蝇,水源食品容易受到污染,为保障斗门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救灾复产工作推进的同时,斗门区卫计局组织辖区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灾后消毒杀虫工作,并组织卫计系统党员志愿服务队进村入户,为群众分发消杀用品、讲解消杀知识。

截至17日14时,斗门区供水管网恢复正常,截至18日晚10时,全区断电的村居恢复正常供电。

长效机制

年底前整治

2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

与一年前“天鸽”的场景相似,此次台风“山竹”携狂风暴雨,呼啸而来,令人印象深刻。

在这场与“山竹”交手的台风防御战中,不少市民看到,从“山竹”形成后即密切监测、深入研判,到逼近过程中提前部署、及时预警,再到台风来临时,斗门区镇街各级党政部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各单位密切合作、协调联动,既敬畏自然,又积极行动,把各项防御措施落实到了“最后一公里”,以工作合力筑起了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强大保障。

作为一个沿海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城市,岭南水乡斗门频频与台风交手,水道众多,河网纵横,是斗门易受洪涝灾害影响的重要地理原因。在自然灾害面前,斗门如何以强大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行动,通过长效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保持这座水乡的秩序与美好?

斗门区三防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斗门正在加快组织力量修复通信等受损基础设施,修复提升绿化园林景观,确保在更短时间内,将市容市貌和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到台风前水平。

与此同时,针对防范台风中暴露的薄弱环节,斗门区全面剖析原因,有针对性补齐短板,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水平。

在隐患排查整治方面,按计划,斗门今年将投入4000万元,在年底前完成全区2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整治,并完善应急人员和应急物资分布式布局,确保应急救援力量不受水浸或交通中断影响,精准快速投放到位;同时,聘请社会化、专业化力量,持续、专项开展供水供电、绿化园林、道路桥梁、建筑施工、环卫保洁、管道排水、污水处理、户外广告、交通警示等设施设备监测,全面掌握现状,消除安全隐患。

为健全防灾减灾长效机制,斗门还将立足常态化防范台风,全面对标更高标准,结合斗门地理地域地貌特点,提升三防应急预案,高标准配齐配足应急抢险救援设备,健全应急体制机制,着眼长远提高各类建筑的防灾抗灾标准和质量,科学系统谋划美化绿化,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