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果朱棣篡位後改了國號,明朝算二世而亡嗎?

滴水載舟


當然不算。最典型的例子,努爾哈赤建立的國家叫做『金』,後來皇太極繼位之後,改成了『大清』。皇太極本人是從四大貝勒執政中脫穎而出的,也不是努爾哈赤的正牌繼承人。也沒有人說後金二世而亡啊?

如果朱棣改了國號,比如叫做『燕』。那麼肯定他會給自己的爹重新建立太廟,叫做大燕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在今天的歷史書上,就不會有唐宋元明清,而會稱之為唐宋元燕清。但是無論如何,歷史上只會記載一筆明改國號為燕,而不會說大明亡國了。


歷史上的王朝,都是按照一家一姓來算的,比如八王之亂時期,劉淵建立的後漢,後來劉聰改名為趙,也沒有人說這就代表亡國了。

唯一的例外是南北朝時候的齊梁相代,雖然南齊的末代皇帝東昏侯蕭寶卷和南梁的開國君主——菩薩皇帝蕭衍都姓蕭,但是蕭衍改國號為梁,徹底和齊劃清了界限。

這是因為蕭衍本來就是南齊的遠支宗室,如果繼承南齊的國號,意味著就面臨著解決自己正統性的問題,還要繼承很多南齊的宗室。這毫無疑問是負資產,所以蕭衍也重新建立一個王朝,完全不承認南齊的開國君主蕭道成,很明智的和前朝劃清了界限。


經史通義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國號?什麼是年號?

國號:即一個朝代的名字。如:元、明、清等。

年號:每個皇帝登基後都有自己的年號,隨皇帝的變更而變更!

我們都知道朱棣不願接受削藩,而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舉兵造反,經過數年的武裝鬥爭,最終攻下南京城(當時的帝都),直逼皇宮,但他沒有急著進去,而是等建文帝表態(要麼自殺,要麼退位)但建文帝選擇了第三條路,火焚皇宮。

朱棣進宮後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事就是找到建文帝,不管是死是活,結果建文帝失蹤,這就成了朱棣的心頭大患,畢竟自己的帝位來路不正,萬一那天建文帝冒出來了,說要收復江山,號召力肯定是有的。到時候自己的皇位也岌岌可危!

還有就是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老子的東西兒子繼承雖然不是名正言順,但也是天經地義。所以他沒有必要改國號。

如果他改了國號,那自己當時起兵的口號“靖難”“清君側”從何說起?不是自己打臉嗎?雖然已是皇帝但局勢仍不穩定,建文帝也下落不明,因此要把死了老爹朱元璋搬出來,廢了建文帝的頒佈的法令,說一切要遵從太祖法規。

如果就題主所說,朱棣要是改了國號,那明朝肯定算是二世而亡。


喜歡的朋友👍一個吧!


你吃瓜的樣子很美


有關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只能說:絕不可能,除非朱棣是隔壁老王的兒子。

對於這種關公戰秦瓊式的問題,一般我們只能根據相應的史料及其人物個性來推測,這些推測都是要基於事實並且必須有合理性的。但是朱棣改自己老爹的國號,這絕不可能。



改國號意味著什麼?就意味著朱棣的政權是一個新的政權,和朱元璋祖孫的那個明朝徹底割裂了,倆政權不是一概念了。那麼朱棣的所謂“靖難之役”成了什麼了?



對,造反,徹徹底底的造反。整個靖難之役就不是像他朱棣標榜的那樣,是為了清君側,是為了殺奸臣,而變成了一場徹徹底底的搶班奪權。

有人要說了,本來也就是奪權,沒什麼不一樣啊?這可一點都不一樣。朱棣反覆聲明的以及他想向世人傳達的,都是他才是朱元璋的合理接班人,朱允炆才是那個插曲。如果改國號,就徹底向世人證明,自己是篡逆,而朱允炆才是正宗!



這還不算,等到新王朝的太廟建成的時候,該掛誰的牌位?老爹朱元璋?他的王朝都被推翻了,還掛一前朝皇帝的牌位?那就只能換人了,那看來朱棣就只能是隔壁老王的兒子了。



青言論史


這個從理論上來講是算的,明朝就算是二世而亡。因為國號更改了,這個國家就改了,即便他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子孫,也不能成為明朝的延續。但是從一般情況來說,這種權力更迭是不會改變國號的。

從古到今,任何戰爭都必須給自己招一個藉口,而且這個藉口必須看起來合情合理,能夠得到天下人的理解和認同,這叫做師出有名。如果就是以強暴的武力發動戰爭,那麼鮮有能夠獲勝的,即便獲勝,推翻了原有的王朝,也很難在統治區建立長久的政權。所以,古往今來,這種通過篡位獲得的政權,尤其是皇族內部的權力鬥爭,基本不會更改國號,都認為自己的是皇權的正統接班人。

像唐太宗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政變之後,唐高宗李淵將皇位禪讓給李世民,不管是真心禪讓,還是被脅迫。唐朝也依然是唐朝,如果李世民更改了國號,那他在史書上就會被書寫成一個篡位謀逆的野心家,而不是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了。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國家被入侵,政權被消滅。但是皇族的人能夠在別的地方重新建立政權的,為了和之前的朝代相區別,會以地理位置相區分。比如西周和東周,西晉和東晉,北宋和南宋,都是這樣的情況。雖然用國都的地理位置加以區分,但是並不會改變國號。

但是如果真的像題者所說,朱棣改變了國號,那麼明朝就真的是二世而亡了,和之前的秦國和隋朝一樣,沒有什麼不同,即便都是由朱元璋的子孫統治的國家。


小石頭LEO


不算。這事不用搞理論分析,恰好歷史上真有這麼個例子,五胡十六國的前趙。

當年西晉八王之亂後,北方大亂,匈奴人劉淵趁機起兵建國。稱帝要講究一個合法性,恰好劉淵和劉邦都姓劉,於是劉淵自稱是漢朝的外甥,建立的國家也以“漢”為號。

說起來,這兩個劉確實有點關係。劉邦曾經把宗室之女嫁給冒頓單于,相約為兄弟,於是冒頓單于的後代就姓劉,而劉淵正是冒頓的後裔。所以他說是“外甥”,倒也能沾上點邊。

劉淵以漢為國號,當然不是因為他對漢朝有多深的感情,而是認為漢朝的旗幟在當時還有號召力。他死以後,劉聰繼位,劉聰之後是劉粲,這其中具體情況咱不說了,只說結果:劉粲在叛亂中被殺,劉淵的族侄劉曜和其他人平定叛亂,即位為帝。

雖然劉曜不是劉淵直系後代,但畢竟有血緣關係,而且也保持了統治的連續性,所以歷史上一般把他們的統治時期算作一個朝代。劉曜認為經過實際操作證明,漢朝已經沒什麼號召力了,相反,當時北方有很多少數民族,劉曜可能覺得打出匈奴祖先的招牌更有號召力,於是把漢的國號改掉了。

改成什麼呢?大臣們商議,劉曜曾經當過中山王,而中山這個地方屬於趙地,那麼國號就叫做趙了。史書上稱之為“前趙”,或者叫“漢趙”,因為畢竟在他之前國號有一段時間是漢嘛。當時還有個石勒,建立的政權國號也是趙,為了區分,後人習慣上把石勒政權叫做“後趙”,或者“石趙”。

由此可見,就算朱棣改了國號,就像劉曜所做的那樣,後世也會把這個政權視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兩段。

不過話說回來,朱棣起兵的合法性是“奉天靖難”,是朱允炆胡搞朱元璋留下的政策我要給他矯正回來,他吃飽了撐的才去改國號……


北門猿




如果朱棣篡位之後真的改了國號,那明朝當然是二世而亡了,因為大明已經不存在了啊。就像南朝齊的開國皇帝蕭道成與南朝梁的開國皇帝蕭衍是一家人,論輩分蕭道成還是蕭衍他大爺,但後來蕭衍推翻了(他口中已經被賊人篡奪而變質的)齊,建立了梁。此時,大齊已經亡了。



蕭衍有種種改國號的藉口,但朱棣又有種種不能改國號的原因:他以“清君側”為名起兵造反,就說明他在名義上是忠於建文帝、忠於大明的。所以,即便他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成了新皇帝,但也是繼承了侄子的皇位。



另外,朱棣即位之後竭力把建文帝從史書中抹去,又把自己包裝成馬皇后的兒子,還用種種跡象暗示後人,太祖早就有傳位給他的意思了!這不就是為了證明給大家,他的皇位是太祖給的而不是從侄子那裡搶的!所以他是大明的法定繼承人啊,他稱帝是名正言順啊!改國號不是數典忘祖了!


國史通論


古代看國家是否改朝換代,主要是看血統,二也看國號,三看政治關係。在中國歷史中,筆者目前能想到血親關係卻改國號的國家是南北朝時期的南梁代齊。開國皇帝蕭衍的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但是這個關係比起朱棣和朱元璋的關係就顯得太遠了。

改朝換代是個費力不討好的事情,這絕不是國號一件事這麼簡單,這絕對會激起別有用心之人的譁變,用此名義起事,最終導致國家大亂。

(圖片來自網絡,朱棣,僅為描述和評論)

朱棣出征時也是強行的“師出有名”,尊祖訓、誅“奸臣” 為國“ 靖難”也算是“清君側”。其實也是“司馬昭之心”,只不過中國起兵向來需要名義,善舉會得到天下的支持。

朱棣倘若改國號,違背其父的意願,竊取其父的江山,屬於自扇嘴巴,自討苦吃。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是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不是題主所描述的沒有資格,不算正統。

當然了要是強行改國號的話,我想歷史上也很難算作其二世而亡,會叫它一個政權的兩種名號。就像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其子皇太極又改國號為清一樣,這樣解釋就很好理解了吧。


泊圖泊途


肯定不算二世而亡。第一,朱棣改國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第二,朱棣即使改了國號,明朝也不算二世而亡。

首先,討論朱棣改國號的可能性。朱棣起兵是打著“靖難”的名義,靖難是朱元璋定下的規矩。意思是說,如果中央出了奸臣,皇上不能擺平的話,地方藩王有義務起兵幫助皇上消滅奸臣。這一聽就是個農村大爺教育兒子們的說辭,根本就不是一個成熟的帝王應該想到的辦法。結果就是,規矩初衷是好的,但被朱棣這樣別有用心的人給得用。朱棣既然打著“靖難”的名義起義,說明他是在繼承朱元璋的遺志。而且中國古代宗族觀念異常強大,普通老百姓家都要每年祭祀祖宗,更何況是天下第一家的皇家,兒子肯定要祭祀父皇朱元璋了。如果朱璋改了國號就是對父皇的背叛,完全背離了祖先意志,肯定會遭到宗室的反對,朱棣最擔心的就是宗室成員像他一樣造反,所以他絕不會傻到故意給對方留口實。所以,朱棣改國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歷史上其他的宗室在篡位後也沒改過國號,比如楊廣篡位依然用隋,唐太宗玄武門之變奪皇位後依然用唐,宋太宗害死了宋太祖依然用宋等。


下面討論他即使改了國號,其實也不算大明亡了。因為這就成了一個朝代曾經用兩個國號。這在中國歷史上也不是沒出現過,契丹人建立的遼就改過,而且是一段時間叫契丹,一段時間叫遼,讓人很疑惑,但是在編史書時依然統稱《遼史》;劉淵建立的漢國,後來改成了前趙,也算是一個國家。這些是少數民族的情況,由於他們祖先觀念不算濃,所以會改國號以尋求更好的發展。朱棣就算是改了國號,他建立的國家也是以大明朝的宗室和功臣為班底建立的。人不變,只是變個名稱而已。王朝是實,國號是名;王朝是裡子,國號是面子。即使國號變了,但整個統治階級沒變,國家統治的方式也沒多大變化。所以,明朝也還是不算亡。比如改成“燕朝”,那麼我們的歷史就變由“元明清”變成了“元燕清”而已。一點意見,望大家參考。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學思劉言”頭條號,謝謝!!


歷史中簡堂談古說金


我們可以先看歷史上的例子,對比來看,然後給出自己所認為的結論。

西漢王莽篡漢,自立為帝,建立短暫的新朝,南陽劉演、劉秀兄弟和農民起義軍將王莽新朝推翻,最終劉秀建立了又一大漢王朝,因為其是漢室宗親,而打出的口號也是光復漢室,自然歷史就將劉秀的東漢王朝也歸為劉邦西漢的延續,我們稱其為大漢四百年國祚,但真要細細來分,在認知當中,這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朝代,只不過處於血脈親情而被歸咎於一體,這是時間節點上的西漢和東漢兩個朝代。

不可否認,劉秀和朱棣的情況又有所不同,可是在古代中國,宗族觀念是很強的,自成體系,皇室宗親當中,皇帝之位是按照先後次序來迎立的,但是也有被權臣或太監亦或是政治妥協之後的人來擔當,可是換來換去都是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就如同武周皇帝武則天一樣,代李唐而自立為帝,可是最後她又被算在了李唐的體系之中。

燕王的確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因為怎麼樣也輪不到他,可是有一點不可否認,他是朱元璋之子,是朱允炆的四叔,他們之間是血濃於水的親情關係,靖難之役建文帝不知下落,朝廷被重新洗牌,朱棣成為第三位帝王,而明成祖就是後世帝王對於朱棣的尊稱,“祖”是除了開國之君才能有的尊號,而他朱棣也有了,即“太祖”之後有“成祖”,因為朱棣給了其一脈的再造之恩,地位猶如“祖”一般重於其一系之心間,自是感恩戴德。

如果說朱棣改換門庭,將國號改了,可能當時也就跟著叫了,可是在青史上,在不少人的心中,他朱棣的王朝同樣會被認為是朱元璋的大明王朝,而他朱棣和朱允炆的戰爭只會被說成是家族的內亂罷了,畢竟他們的關係太過於親近了,都是朱元璋一脈傳承下來的,一個是親兒子一個是親孫子,血濃於水擺在眼前。就好像如東漢西漢一樣,兩個王朝最終還是被認為是一個王朝。

只不過人們會習慣性的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將他們有所區分,後世對這個叫法也就更多了,當歸根結底他們打斷骨頭連著筋。


歷史風雲天下


如果朱棣即位後改了國號,那明朝就真的算曆二世而亡了!

這一點大家可以看看蕭齊和簫梁,其實南朝中的這兩個朝代,都是同一個皇族。梁朝的建立者蕭衍,本來就是南齊的皇室。其父蕭順之在蕭道成代宋自立的過程中,曾立下汗馬功勞。


後來,蕭衍起兵,經過兩年的戰爭,最終攻入建康,殺掉蕭寶卷,改立蕭寶融為帝。

當然,蕭寶融只是蕭衍的傀儡,是其在代齊稱帝前的一個緩衝。公元502年,齊朝的最後末代皇帝蕭寶融將齊朝的統治權轉交給梁王蕭衍,蕭衍在建康正式稱帝,國號為“梁”,這就是梁朝。


嚴格來說,蕭衍起兵奪位,其實也算是南齊宗室的內鬥,兩個王朝間的皇族並沒有發生本質改變。

然而,由於蕭衍即位後將國號改了,所以也宣告齊朝的壽終正寢。


個人覺得,改朝換代,換代只是換皇帝,改朝則是換國號。皇帝的變更可以法理繼承,亦可以是謀取而得;只要國號不變,這個朝代就不算終結。如齊國,雖然後來被田氏取代了,我們也沒有將姜齊和田齊刻意分開;又如後周,郭威將皇位傳給了柴榮,但後周的國號沒變,所以也不會多出一個柴周。

所以,個人認為一旦國號的變更,其實就標誌著舊朝代的終結,和新朝代的確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