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寒門學子如何逆襲?大部分窮人一生都不明白的道理

美國經濟史學家克拉克,研究了多年的階層固化。後來出了一本書,叫《The Son Also Rises》。

什麼意思?

子孫照常崛起。

顧名思義,講在一個家族中,代際影響比我們想的更嚴重。

這種傳承,當然不只是物質,最重要的是精神的傳承,對人產生更持續、更深遠的影響,從而從內部塑造一個人。

在哈佛留學的中國留學生,曾說過一個現象,哈佛學生時常有演講,諸如介紹“我是誰?”“我的核心信仰是什麼?”

這時他就發現,大家的自我定義,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家族的歷史、家人的故事而產生。

爺爺做過什麼、父親做過什麼、外婆有怎樣的經歷、母親在成長中遭遇了什麼、如何應對——這些故事塑造了“我”。

為什麼家人的影響會如此深遠?

因為人們記住的並不只是情節,而是在決策、行動和情感中包含的精神、價值和信念。

寒門學子如何逆襲?大部分窮人一生都不明白的道理

所以,一般人以為,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

但克拉克告訴我們,不,祖輩影響,能持續10代左右。

2

這聽起來實在是令人喪氣。

你想啊,我拼死拼活,比不起人家投胎投得好,這多令人灰心。

但還真別抱怨,克拉克的意思就是這樣。

他認為,基因的重要性,比你我想象的大得多。

他調查了多國的家族史,如英、美、中、日等,發現社會的流動性並不高。

真正的名門望族,哪怕社會變革之後,其子孫再度逆襲,成為人上人的概率,也要遠大於其他家族。

比如,比爾蓋茨的兒女,因為有視野、資源、觀念等關鍵因素存在,哪怕不能如他一樣輝煌,也是精英一族。

孫子輩,怎麼也是衣食無憂、生活小康。

曾孫子輩,也可能小富即安。

當然,因為隨機性的存在,這種現象可能會加劇或逆向。

也就是說,曾孫子輩,如果染上惡習,可能迅速墮入工薪階層。但還有一種逆向可能,子孫後代中,又出一個智商奇高的天才,重新讓家族迴歸巔峰。

寒門學子如何逆襲?大部分窮人一生都不明白的道理

窮人呢?

必須一步一步走,運氣好,能讓窮人走得快一點。

運氣差,一個錯誤,回到起點。

相比之下,即使命運叵測,世事難料,但富貴階層的後代,依然有更大可能,活在社會頂端。

3

那麼,作為出身寒門的我們,難道就該認命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克拉克提出的第一個應對方式是婚姻

基因的影響既然如此之大,那麼,挑選擁有良好基因的異性,與之成婚,通過改變基因,達到改變家族命運的效果。

即使不談基因,就個人命運而言,婚姻也是實現階層跨越的途徑之一。

鄧文迪通過兩次婚姻,成為世界性名流。

第一次,她利用婚姻,拿到美國綠卡。第二次,她利用與默多克的婚姻,拿到頂級資源。

如今,即使與默多克離婚,她依然如魚得水,活得風光無限。

《人民的名義》中的祁同偉,出身寒門,但一路咬牙前行,依然晉升艱難。因為缺乏關鍵的政治資源。

直到娶了政法委書記的女兒,才邁出逆襲的重要一步。

莫泊桑的《漂亮朋友》,也講了類似的一個現象。

貧窮的青年杜洛瓦,通過與一個又一個的貴族女性戀愛並結婚,躋身於權貴階層。

當然,通過婚姻改變命運,機會是非常小的,也不具備普及性。

豪門娶灰姑娘的事,少之又少。

普通男性想與豪門名媛結婚,難於上青天。

豪門畢竟是稀缺資源,太多人在盼著,渴望著,這條路上不說千軍萬馬,但競爭總是激烈的。

而且,出於資源共享、合作雙贏的考慮,豪門更可能與權貴聯姻,而非與寒門結親。

所以,很可能你絞盡腦汁,費盡心力,依然竹籃打水一場空,最終所嫁所娶之人,依然是同階層的普通人。

4

既然靠婚姻改變命運,機率太小,風險也大。那麼,只有把時間等投資收回來,投在更穩妥、更具潛力、回報率也更大的對象上——自己

這也就是我們真正要討論的問題:如何從寒門逆襲?

《56UP》這個紀錄片,相信大家都聽說過。

雖然其中的13個人,都沒有逃脫“精英的孩子是精英,窮人的孩子是窮人”的魔咒,但依然有一隻漏網之魚。

他就是Nick。

寒門學子如何逆襲?大部分窮人一生都不明白的道理

Nick出身農人家庭,但是,21歲考上牛津,讀物理。28歲移民美國,在威斯康辛大學做教授,成為片子裡唯一一個打破壁壘,由底層晉級精英的人。

從概率上來講,14分之1,7%的概率。

這一概率與《爆發》一書中給出的數據相一致:人類行為的93%是可以預測的,而剩下的那7%無法預測的人則改變了世界。

寒門學子如何逆襲?大部分窮人一生都不明白的道理

他怎麼做到的?

觀念。

Nick在7歲時,就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地方。

當其他底層孩子還在想著當馴馬師,少捱打,少罰站,他已經有了目標——長大以後能研究月亮。

此後,他上了寄宿學校,對數理化開始感興趣。

但是他不想在小地方接受教育。他想上牛津,上劍橋,去最頂級的學府。

寒門學子如何逆襲?大部分窮人一生都不明白的道理

寒門學子如何逆襲?大部分窮人一生都不明白的道理

其實,生活在底層的人,最匱乏的就是這種野心、自信和眼界。

芭芭拉在《我在底層的生活》寫過,她曾臥底底層,跟窮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

她想搞清楚一件事,美國窮人到底能不能通過拼命工作,擺脫這個命運。

後來,她回答自己:幾乎不可能。

為什麼?

是社會不給機會麼?不是。

是富人搶走了窮人的資源麼?也不全是。

最主要的原因,是窮人自己的認知能力,把他牢牢地限定在那個社會層次上。

也許陷入金錢稀缺陷阱的人,並不會認可這一點。

但是,當你跳出金錢的匱乏,就會發現,隨著社會的發展,思維模式與精神境界,在社會分層中所佔比重越來越高。

尤其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精神財富轉化率極高。

一個觀念可以改變一件事,一些人靠輸出價值觀可以月入百萬,一個思想就可以催生一個行業,也可能讓一種行業產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因此,衝破格局、見識、認知等重重壁壘,是逆襲的關鍵一步

5

其次,為了改變認知,你需要大量學習。

我不想說,這是“投資自己”。

我想告訴你,學習,只是為了戰勝信息不對稱。

當下的時代,是一個大數據時代。

信息之王,才是財富之王。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假如你是2028年的人,通過時光隧道,來到2018年,然後你會告訴自己什麼?

是的,大多數人最可能告訴自己的是:2018年的鉅額彩票中獎號碼。

因為你可以通過這個號碼,獲得意外收入,從而改變命運。

你看,這就是有效信息的重要性

寒門學子如何逆襲?大部分窮人一生都不明白的道理

當一個人擁有的稀缺而有效的信息越多,就越能擁有資源的調配權,做出的決策也就越理性,從而慢慢扭轉生存的劣勢。

比如,我瞭解這個區的房屋最新出租價格,你不瞭解,我就可以利用信息差,做房產中介,賺你的錢。

我瞭解美國留學的各種信息,並且,信息的實效性、質量、以及低冗餘上全部勝過你,我就可以利用信息差,做你的留學中介。

我在語文、數學、物理、化學上懂得比你多得多,我就可以做你的老師。

我打過N場官司,熟悉法律條文,懂得取證的方法,精通如何在法庭上與對方抗衡,那麼,我就可以利用信息差,收取高額律師費。

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巨頭,則全部都是利用信息不對稱,達到了今天的高度。

所以說,越到了互聯網時代,就會越發現:

蠢的人,不是智商低,而是信息少、陳舊、過時、質量差、無效。

聰明的人,不是智商高,而是信息豐富、精準、有效、含金量高。

然後,前者被困;後者解困。

前者在底層動彈不得;後者卻能尋到通道,逆行而上。

所以,我希望你學習。

學習的過程,就是將信息差一點一點縮小,然後一點一點超越他人。

當你擁有的某個專業信息已達頂峰時,你就可以藉此謀生,甚至改變命運。

比如,愛因斯坦藉著卓越的物理學知識,成為了偉大的物理學家。

再比如,金融掮客憑藉倒賣資源,活得極其滋潤。

6

第三,每個人都要記得,在自由市場中,一個人的收入與回報,與他的努力無關,與他的付出無關,與他的稀缺性有關。

當你的工作人人都能做,你的工資只會屈指可數。

當你的工作只有為數不多的人能勝任,你的收入就會鳳毛麟角。

所以,清潔工早出晚歸,快遞員馬不停蹄,服務員疲倦不堪,出租車司機含辛茹苦,中小學老師勞心勞力,農民工幾乎在玩命……

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一生都與貧賤為伍,少有人能逆襲成功。

為什麼?

因為他們不具備稀缺價值。

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認為,

“商品的價值,是從兩個源泉得來的,一個是獲取時所必需的勞動量,另一個是它們的稀缺性。”

你稀缺,你就是人才,你貴。

你能輕鬆被取代,你就是人員,你當然便宜。

而一個底層的屌絲,如果想具備稀缺價值,比如說,像喬布斯一樣能創新,像劉德華一樣能表演,像傅圓慧一樣能游泳,都需要一個前提:充足的能力積累。

做不到這一點,你就只能從事一些專業技能需求低的工作。

專業技能需求低=替代性很高。

結果導致死循環:缺乏能力積累——無法變得稀缺——無法抬高價格——無法財富積累——無法投資自己——無法變得稀缺——無法改變命運。

7

然後就是社會關係。

克拉克曾說,許多逆襲上來的人,短時間內,可能會覺得自己賺了很多錢,已然人生贏家了。

但是,不過幾十年,再度迴流,未能像其他貴族一樣持久的留在社會的頂端。

其原因有二。

一是,圈子未真正更新。

依然與原來的故友、故人、老鄉打交道,當然是重情重義,別人也會稱讚你“不忘本”。

但這會帶來致命的缺陷:你無法躋身優質社交圈,獲得更優質的信息和人脈。

名流之所以愛聚會,是為了與他人分享資源。

豪門之所以挑剔,是因為他們不僅有物質、地位,而且有普通人無法想象的關鍵信息。

擁有高質的社交圈,會成為有效的抗風險因素。

因為,你能第一時間感知到風向,能倍速增長財富,也能在困難之時,通過資源整合,幫自己度過難關。

抱團作戰,好過一人單打獨鬥。

二是,子女教育未能跟上。

這一點,不論你富與窮,都要認真面對。

富,固然要好好教育。

窮,更要好好為孩子的教育投資。

當然,真正的家庭教育,不是說教,而是:

在情感上,給予溫柔的尊重,有邊界的自由,最大程度地讓他成為他自己,又利用成人的資源,幫他放大興趣與特長。

在行為上,以自己為榜樣做給他看。

在觀念上,以日常小事,通過與和孩子的互動,傳達出積極的態度,清晰的認知。

之所以想讓大家重視教育,不是暗示你把願望轉嫁給孩子,讓他們去幫你實現。

而是當孩子成器,成才,你們的輝煌會自然而然沿續下去,後代能最大概率地擺脫貧困的輪迴。

也就是說,假若你出身寒門,一定要拚盡全力,打好人生剩下來的牌:婚姻、野心、自我成長、技能、圈子、子女教育。

教育讓你認知更新,野心讓你意志堅定,竭盡所能,再加上擇偶,也能成為很大的一個跳板,使自己脫離原來的階層,圈子則以資源分享的方式,讓身處其中的人,得到更多機會,同時也通過眼界、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學習,內化成高貴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