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清朝建立之後,漢人的反應好像與以前的朝代更替沒什麼區別?

紫月飛雪1


是嗎,我看不見得吧。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江陰八十一日、廣州大屠殺,以身殉國史可法,巾幗英雄史良玉,國之脊柱李定國,哪裡不是可歌可泣,哪個不是鐵骨錚錚?



清軍入關之初便對漢人採取的是高壓政策,剃髮易服這樣的改變對於從小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穿著漢家衣冠的漢人來說,和殺人無異。正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剃髮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在發佈剃髮令的同時,還頒佈了“易服令”,順治二年(1645年) 7月9日,清廷頒佈“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那些堅持不願改換衣冠者要麼被殺,要麼逃到海外,要麼遁入空門,帶髮修行。



這能叫沒反應?

之所以會有人如此認為,無非兩個原因。

明末亂世,歷經了農民起義浩劫的中原,已經精疲力盡,無力反抗。而在南方,雖然在進行著轟轟烈烈的反清鬥爭,南明政權無能,各自為政,內鬥嚴重,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那是一段不算太光彩的歷史。



最後就是歷史記錄的問題,那段歷史對於清朝來說可不算友好,為了彰顯自己的高尚形象,自然要做出一定的民族團結出來,那自然是會有一定的改動。



如此一來,數百年以後,便沒有那麼多的印象了!


白話歷史君


首先聲明,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創了大一統王朝的先河。封建王朝都有興衰榮辱的歷史規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歷朝歷代概莫能外。但有兩個王朝的覆滅是極具標誌意義的,一是南宋,二是南明。這個兩個漢人王朝的覆滅標誌著漢人完全被異族所統治,漢人民族全面受制於北方的遊牧民族,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會說“崖山之後無中國, 明亡之後無華夏”。明朝滅亡之後,滿清統治者為了消除人口占絕對多數的漢人的文化優勢,強令剃髮易服,並將漢人視為奴隸,引發南方諸省強力反彈,由此造成“嘉定三屠”和“揚州十日”的人間慘劇。

毋庸諱言,人包括漢族人大都是健忘的,在滿清統治者舉起屠刀將敢於抵抗侵略的有志之士殺戮殆盡,剩下的漢人或為苟全性命或為投靠新主謀求新前途,樓主說的新城王家就是其中一例。但清朝取代明朝,卻是不一樣的朝代更替。儘管遺老遺少和復國思想在新朝代建立後或多或少都會存在若干年,但隨著時間的消逝,這種思想會逐漸消亡。但有清一代270多年,打著“反清復明”旗號從事地下抵抗運動的從未消失,以“天地會”為代表的地下幫會活動從未停止,諸位何曾聽說過宋朝覆滅後在明朝持續有要復興宋朝的軍事和政治運動,之所以不會出現,主要是由於這是正常的朝代更替,都是在漢族政權內部流轉。

甚至到了清朝末期,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起義,無不是打著“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旗號,此時已經距大明覆滅過去了200多年,但這一口號仍極具號召力。今時今日,用民族團結大融合的說辭,來論證清朝取代明朝是正常的朝代更替,用歸降滿清的官員將領來代替整個漢族人對滿清入關野蠻取代進步的看法,其實是不夠客觀的。


滄海拾遺錄


在清朝入關初期,漢人對清朝並沒有什麼牴觸情緒,很多地方都是被清朝傳檄而定。

北方地區就不用說了,由於農民起義摧毀了北方社會經濟生產,因此清朝很容易就招降了北方;對於南方來說,清軍進入江寧之後採納了錢謙益傳檄而定的建議,檄文所到之處,何處城市都選擇接受清朝的統治。根據清初南方傳教士得描述,許多城市都打著寫有大清國皇帝陛下萬歲字樣得條幅來迎接清朝官兵的接收。

所以,清朝剛入關的時候,從官員到平民都對清朝沒什麼牴觸,因為清朝取代明朝就是一次改朝換代而已,大家都看得開,直到多爾袞推出了剃髮令。

剃髮令的問題在於,政治上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從大一統的角度來說,剃髮令就是一體化而已。但是從社會的角度來說,剃髮令則是強迫改變習俗,必然會激起人們的反抗。所以在清朝頒佈剃髮令之後,不少曾經主動歸順的城市就反了水。同時,這也同樣影響了清軍未征服的地區老百姓的牴觸情緒,很多地區被清軍征服後不得不暫緩推行剃髮令。

同樣,有人認為只有南方抗清激烈,那也是不正確的,北方同樣也有抗清活動。只不過綜合全國的抗清活動來看,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投降清朝的原明朝官吏覺得清朝利益分配不公平而反叛,另一類是老百姓因為不願意剃髮而反抗,最後一類就是南明以及農民軍殘部的抗清運動。除了第二類,第一類和第三類都是為了利益,沒什麼值得詳細說的。

不過有意思的是,剃髮令不過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歷史上漢人也曾經強制被征服的少數民族改換漢人髮型。清初剃髮令反著來一次就各種不情願,也是雙標。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中國朝代的更迭自古有五行說法,而清朝統治者也宣揚和承認了這種說法。而對於文人士大夫階層來說,只要自己家族的利益沒有收到損失,自己繼續作為統治階級,換一個皇帝,換一個朝代,甚至異族為主都不是不可為的事情,況且從五胡亂華開始,異族入主中原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而且漢族本身就是以一個文化認同,文化同化為主。鮮卑漢化在歷史上地位很高就說明了這一點,文化上互相認同,士大夫階層互相抱團大家依然屬於上層社會,那些下層貧民的死活關他們什麼事。這些世家的傳承比朝代的傳承遠多了,動輒幾百上千年。

中國古代的統治階級的核心——文人士大夫階層,他們最終目的就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就是他們的終極夢想。只要帝王能夠重用我,我就是賣身給他,管它是什麼帝王呢。


王二閒話


從另一個角度看,也許更真實,那就是:政權本來就是爭奪政權者們之間的事情,他們往往不到總人口的1%,99%以上的人其實是旁觀者。按照當時人口總數4億,1%的人投身爭奪政權戰場,就是400萬。當時的兵力好像只按幾十萬計算,沒有按百萬計算。證明有直接關係的人連1%都不到。

他們爭奪政權,其他人會受影響,但大家還得活下去。皇帝只一個,誰當誰不當,什麼人當,真的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反正幾十年一換,或者自然死亡或者被別人取代,也不是什麼好事,那麼多皇帝,最好連血脈也不能留存下來。人生一場,其實繁衍後代比自己生存更加重要,一個人不可能長久存活,長久存活的是自己的血脈。

由此可見,還是不去用生命爭奪政權好一點,讓大家的後代都和平生存,多好的事。偏偏怎麼就那麼多“皇帝”想不明白呢?


通用漢語研推


因為前期被整治的太慘,再加上後期的一些政策。老百姓只要安居樂業和吃飽飯就可以了。


丨長風大俠丨


清朝代明,本來就與歷代沒有什麼大的區別,只是近三百年的週期輪迴。漢人與其他族群是可容的,誰當皇帝也只是換個姓,去舊迎新,生活好點就行,還需要什麼反應嗎?


一片葉兒飛


本來就沒什麼區別,等中原正朔就是中華正統,而且古代中國並沒有民族概念,民族概念是近代傳入中國的,只要接受漢化就沒問題,因為漢人本來就是文化認同的概念


數到五答應我


阿蒙:對清朝,其它地區如何,不很清楚,但廣東人反應特別強烈,動不動痛斥滿清走狗。先後發生康梁上書變法,洪秀全舉兵另立皇朝事件。帶有強烈排斥滿清是非正統政權意味。不知為什麼?所以慈禧特別痛恨廣東人,但又無可奈何,鞭長莫及,只好依賴湘軍和淮軍,用漢人治漢人之策。


用戶61512180465


滿清入主中華,楊州十日,嘉定三屠,再加上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高壓殺戮,華夏有之士屠殺已盡。李、張雙雄即滅,南明政權敗亡,普通百姓血肉之軀不敵法滿清屠刀。但各會道門民間淚抵抗至滿清滅亡也未停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