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上海市民对公交车仍“不离不弃”,不少线路客流出现“反弹”之势

眼下,你出门还坐公交车吗?也许你会选择地铁。实际上,上海的地面公交服务质量在上升,不少市民仍然对公交车“不离不弃”。今天,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薛美根对周到记者透露,去年上海地面公交日均客运量虽有降幅,但降幅同比2017年已经减少3.5个百分点。“市中心一部分公交线路的客流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升。近年来上海地面公交服务在转型、在改善,线网在优化,我对未来上海公交客流回暖充满了信心。”薛美根表示。

上海市民对公交车仍“不离不弃”,不少线路客流出现“反弹”之势

这几年公交车站的便民设施越来越周到了

“轨道交通不可能覆盖到所有地方”

如今,上海的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上海内环以内70%的地区,居民出门500米到600米左右就可以抵达一个地铁车站。地铁有很大优势,吸引大批居民乘坐。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比是有差距的。但对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来说,并不是仅仅只需要一个轨道交通就足够了。轨道交通毕竟只是主要承担市民中长距离出行,不可能覆盖到所有地方。轨道交通不能覆盖到的区域,不能承担的功能,就是地面公交发挥作用之所在。”薛美根如是说。

今天公布的《2018年上海市综合交通运行年报》显示,以71路、奉浦快线、松江有轨电车等为代表的新模式吸引力不断提升。71路工作日均客流量在5.1万乘次左右。开通初期奉浦快线的交通卡刷卡量达到0.9万乘次左右。

公交服务在持续改善,推进公交专用道建设已经达到26公里。在国内率先实现本市交通卡对安卓和ISO系统的全覆盖,实现了全市公交、市区轮渡的二维码乘车功能。地面公交日均客运量的降幅已经出现减少态势。

上海市民对公交车仍“不离不弃”,不少线路客流出现“反弹”之势

71路中运量“后劲”十足

“公交客流量下降趋势是可以改变的”

近年来,通过地面公交的线网优化,比如推广“一路一线”,将线路梳理得更加适合市民的需求,使得骨干走廊上的公交客运量在回升。比如71路中运量开通后,它在延安路上的每天的客运量基本维持在5万人次以上。

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调查发现,和71路中运量相关的周边公交线路的客流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薛美根分析说:“这就说明通过对线路的整合之后,是可以提高客流吸引力的,关键是线网布局是否合理,服务质量是否提升,如果做到了这两点,我对地面公交的转好是非常有信心的,客流量下降的趋势可以改变的。这两年的情况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原来进入延安西路的公交车是很多的,开通了71路中运量后,将原来的线路进行了调整,大方向是将原有的部分线路和71路形成换乘接驳的关系。一条71路,带动了公交线网的优化。不仅仅是在延安路上开一条高品质线路,更重要的是带动与71路中运量相关联的公交线路的优化。

上海市民对公交车仍“不离不弃”,不少线路客流出现“反弹”之势

奉浦快线新开张一年来也是“人气”颇旺

关键看线网整合是否合理,服务质量是否好

“有的线路原来比较长,如今被缩短了,与71路形成换乘关系;有的进行了走向调整,更深入到居民点去。我们要关注的是,71路开通后与之相关的其他公交线的整体效益是高是低,而事实上的确是带动了周围公交线路的整体客流的上升。所以我的观点是,未来上海公交的发展一定是围绕客运走廊对线路进行整合,带动与走廊相关的区域公交线的梳理,有益于促进公交客流的上升。”薛美根说。

“去年,与71路相关的公交线的客流量上升有5%到7%,这是我们通过对交通卡刷卡数据进行统计而得到的信息,是非常可靠的。”薛美根进一步透露说。

上海公交客流的下降幅度在逐步减缓,其主要原因是公交服务质量在逐步提升,一方面运能在不断优化调整,比如车站的实时到站信息的公布,中心城的浦西地区的车站都实现了车辆到站信息公布。浦东的中环线以内的公交车站也都有这样的信息服务。这也是提升地面公交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

上海的公交趋势在转好,线网在优化,更加贴近市民的需求。包括服务品质,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手段在加强,公交吸引力在上升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