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什麼是平仄?

用戶63129600526


問題:什麼是平仄?


前言

這個問題好像以前回答過,我還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學詩、背詩、作詩,怎能不知 “平仄”是什麼意思?》

那篇文章有點長,今天在問答裡儘量簡單說一下什麼是平仄?

……

一、 什麼是平和仄

顧名思義,平,就是平坦,不傾斜的意思;北宋時期的《廣韻》解釋:平,正也。《增韻》:平,坦也。

仄,是平的反義詞,不平側傾的意思,傾斜就是仄。

格律詩就是有規律地安排“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來追求聲律的變化。不過平仄是在文字形成以後很久才出現的,魏晉以前是沒有平仄的。

那麼平仄是什麼時候有的呢?

二、四聲出現在在齊梁時期

中國古人研究聲韻源自於佛經翻譯,在魏晉時期就有了研究聲律的書。不過真正有影響成系統的音韻理論出自於南北朝的齊梁時期。

當時的永明體詩人沈約謝眺等人研究聲韻:“以氣類相推,文用宮商,平上去入為四聲,世呼為永明體。”他們把所有的字分為平、上(讀作晌)、去、入四聲,依據四聲創作的詩歌被稱為永明體,這是唐朝格律詩的雛形。

當時的文人也不是人人清楚四聲,據說梁武帝蕭衍雖然也是竟陵八友之一,但是不太清楚什麼是四聲,有一次問一個和尚,什麼是四聲,和尚說“天保寺剎。”

重公嘗謁高祖, 問曰: “弟子聞在外有四聲,何者為是?”重公應聲答曰: “天保寺剎。”出, 逢劉孝綽, 說以為能。綽曰: “何如道天 子萬福?”

四聲出現以後,對於當時的詩人影響就很大。北魏文學家常景(?~550)說:南齊的沈約是當世文匠,他的四聲理論影響巨大,詩人們多以此為準則。並且稱讚到:“

辭溢流徵,氣靡輕商,四聲發彩,八體含章”。

三、平仄與四聲

在齊梁時期有了四聲,四聲又被分成 平和仄。不過並不是平均的二分法。

1、平

四聲中,平,就是平。類似於今天普通話的一聲和二聲。如媽、麻。

2、仄與側

上、去、入三聲都“不平” ,我們稱為仄。《說文》中解釋仄:厠本字,通作側。唐朝人把仄稱之為“ 側“,讀音是一樣的,側讀作仄,ze。

上聲:馬,即今天的三聲;去聲,罵,類似於今天的四聲;入聲,福,法,闊等字今天分別進入了其他三聲。

在元朝時,官話裡入聲就消失了,但是詩人們還是按照四聲來作詩填詞。不過今天南方的很多方言裡還有入聲。

四、詩詞中的平仄

近體詩(格律詩)講究格律,詞要依譜填詞,都要求符合平仄要求。詩詞譜中的平仄用漢字表示的話有三種:平、仄、中;中就是可平可仄的意思。用符號表示就是:○”標平聲 “●”標仄聲 “⊙”標應平可仄 “◎”標應仄可平。

1、詞中的平仄

詞譜裡的△表示此處要押平聲韻,如果是▲,表示押仄聲韻。

2、詩中的平仄 杜甫七言律詩《秋興八首》


結束語

詩詞學習中最基礎的知識就是平仄, 無論是作詩還是填詞,平仄都是無法避開的門檻,很多朋友作古體詩的時候押不對韻就是因為沒有平仄的概念。

如果不是換韻的詩,要麼押平聲韻,要麼押仄聲韻。假如看到有人寫絕句,第二句押平聲韻,第四句卻押仄聲韻,那麼你可以判定他不會寫詩。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平仄”就是漢語字音“聲調”的高低。平仄的規律就是詩詞格律中平仄交互使用的規律。若律詩中出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入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前後平仄對應互換,高低錯落,讀起來抑揚頓挫,有節奏感,給人以音韻美。


南朝齊永明年間,文學家周顒發現漢字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這裡的“平聲”就是我們所說的“平仄”的“平”;這裡的“上聲”、“去聲”和“入聲”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平仄”的“仄”。後來人們一直尊從此說,並使之進一步完善,為後來唐宋格律詩詞的產生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漢語的產生,漢語語音的聲調也發生了一定變化,我們從下面古今漢語音調變化中可以看出來:

古: 平上去入

今: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可以看出古漢語音的“平聲”調發展到現在變成了普通話的“陰平”和“陽平”,古漢語音的“上聲”調和“去聲”調發展到現在沒有變化,還是我們普通話的“聲”和“去聲”。古漢語音調的“入聲”調似乎消失了,有種說法是它發展到現在被分解到了普通話的其他三種聲調中去了。如此說來,我們現在講“平仄”,其中的“平”指的就是現在普通話聲調的陰平和陽平,其中的“仄”,就是現在普通話聲調的上聲和去聲,這是我們初步得出的結論。


現在我們再對現代漢語普通話語音的聲調作一番研究,請看下面現代漢語普通話聲調調值表(部分):

從圖示及說明可知,陰平的平均調值為5,陽平的平均調值為4,兩者的平均調值為4.5;上聲的平均調值為2.3,去聲的平均調值為3,兩者的平均調值為2.7。很顯然,平聲調的調值比仄聲調的調值高,調值高者讀起來聲音就高,調值低者讀起來聲音就低,古今都是一樣。


龍棟文苑


什麼是平仄?你是不是經常聽到卻又從來沒用過?

其實平仄是近體詩實用的音調規則系統。中國人從小學習古詩詞,難免會接觸到唐詩宋詞,可是老師一般不會講解平仄。所以給大家一個模糊、似有似無的概念。

我們現代漢語普通話和古音發音已經有了一些不同,平仄規則到了今天在學詩的人的眼裡難免有些混亂,再加上格律詩對平仄限定很嚴,所以有很多人對平仄格律如臨大敵,甚至有一部分人乾脆放棄,打起“不以詞害意”的虎皮,痛罵平仄害人,是鐐銬,限制了思緒自由,並自得其樂。這是個人選擇,不代表大眾趨勢。

平仄很難嗎?並不。我們下面簡單說一下。

漢語拼音中,音調為四聲,一,二,三,四聲,舉例:“周,軸,肘,驟”。對應的平仄呢,一聲為陰平,二聲為陽平。三聲和四聲都是仄聲。這種區分很容易吧?大家可以隨便說幾個字自己確認強化一下。這樣,所有的漢字根據這四聲調都可以劃入平音和仄音。這是普通話。


而古時候的平仄劃分和普通話是有區別的。這裡也簡單說下,幫助大家入門。 古時候的四聲為“平,上,入,去”。而在平仄規律中,平還是平,上、入、去統統劃入仄聲。平聲呢,還是對應普通話的一二聲,“周,軸”的音調,和現在是一樣的。“上”就是普通話的第三聲,“肘”的音調。“去”就是第四聲,“驟”的音調。那麼“入”聲字去哪兒了呢?

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入聲字已經消失了,發音“一,二,三,四”聲都有。這個也就是平仄的難點所在了,在鑑賞古詩的時候,如果發現該發仄音的時候確是現代的平音字,就要去查一下這個字古時候的發音,是不是屬於入聲字。

我們舉個例子,劉禹錫的《賞牡丹》: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整首詩來講有點複雜,我們就看首句吧。“庭前芍藥妖無格”,按音調劃分:“平平平仄平平平”,這很明顯平仄有問題,一點都不抑揚頓挫,都是平音,念起來悼詞一樣,肯定不對。有了懷疑,就去查一下,果然,“芍、藥、格”三個字全部都是入聲字,只是在現代讀音歸入了“平、去、平”,所以才會劃平仄為“平、仄、平”,出現以上錯誤。

那我們按照入聲字仄音入韻,這得出這一句的平仄為“平平仄仄平平仄”,這就是標準的七絕起句,可以順勢推導出整首詩的平仄關係。

通過普通話音調的劃分平仄,飛快就可以入門。當你遇到古詩中平仄異常的情況的時候,去查一下入聲字表,基本上也可以解決。要是真想努力,背下入聲字表。不過在如今這種隨時可查網絡的環境下,意義並不是很大。


不要因為嫌麻煩而把文章一關,去看那些亂寫的所謂之古風。耐心學習一點平仄知識,一通百通,你會發現那套什麼“平仄限制思維”的說辭多麼井底之蛙。


畢竟,平仄只是幫助你掌握漢字音韻之美的工具,你被工具給嚇住了,能有什麼進步?

學會它,再脫離它,而不是一開始就拒絕它。難的不是詩,不是規則,而是學習的心。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平仄"二字橫亙眾人心中已久,我亦如鯁在喉,不吐不暢。是乎"平仄"高深莫測、高雅至正,不知"平仄"者不正統,無曉"平仄"之非文化。知道的常拿上古或中古和近韻說事,搞得雲遮霧罩的。好象平仄是稀世奇珍,只有極少數文化精英持有。有意與平民百姓區隔,不是認真而細緻地解答釋疑。毫無疑問近體詩和對聯必守平仄,而平仄是在語言生活中是存在的,更是文化素養必有的。並非如何博大精深,更不是人跡罕至。因為她只是詩詞和對聯中的規則之一,也不是"專家"獨有獨享。在悟空問答中,大家注意到拿"平仄"論道的鮮有詩詞和對聯,即是有,也會將不落板的某字詞推給古韻而矇混過關,讓人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你稍有文化,讀過小學,學過拼音的都知道四聲。當然玩頭條的朋友們,起碼都在這水平之上或相等。只要不是搞研究,掙博士,在平常娛樂中知道平仄這個東西就可以了。剛從苦掙苦扎的物質生活中解放出來,玩玩頭條,又要被"平仄"禁錮住文化生活,其居心何在?


其實,說白噠。就是拼音中的一、二聲是"平"聲,三、四聲是"仄"。研究遠古"平仄"是專家的事。而條友們在娛樂中提高自己才是應該的,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地來。千萬不可因噎廢食,欲速則不達。

友情提示:與川話相關的方言,切記二、三聲與普通話三、四聲相同。例如:四川方言的"媽、麻、馬、罵"四聲與普通話的"媽、罵、麻、馬"不同。川普四聲是正普二聲,最容易混淆,就平仄時注意加註意。



淺見如斯,敬請賜教!


虎虎申巧巳午晴


近體詩的平仄規律是由平仄的交替,對立而形成的。從而構成近體詩的四種基本句式。如下:(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七言的近體詩只是在前面加上兩個句首一、二字相反的平仄。如(甲)種句為“平平仄仄平平仄”。

這四種基本句式的交錯,就構成不同格式的律詩。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收式)七言為平起仄收式

2、仄起平收式(七言為平起平收)

……

近體詩平仄,從前學寫詩有兩句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說:每句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至於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仄則是固定的。

……。


歲月如梭水如歌


我也被平仄弄的的雲裡霧裡,我在頭條不知天高地厚,看到有網發佈的照片,本想湊個趣,把不常見的圈雲照片貼上去並配詩一首。那網友說格律不對,又說平仄之類的話。弄得我懷疑自己,就象你說的,剛生活好玩玩頭條,弄得那麼高把喜歡自由詩的人擋在門外,是何居心?當然從積極的角度考慮促進我們學習是好事,這不我就來看你的文章啦,百度也沒弄明白。龍的創始人劉樹樹成老師發的貼子給我答疑解惑,說了紅樓夢黛玉對詩的看法,我才敢再動筆寫詩。你的筆墨深入淺出受益匪淺。


文化領域創作者飛花娟


首先我們要知道平仄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也是一個非常難的問題,所以在此我只能說一些皮毛。

要想了解平仄,我們最好先辨別古代漢語的四聲。我們現在所學的普通話中,一共有4個聲調,分別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陽平聲是一箇中聲調,上升是一個低聲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當然這個是現代漢語中的聲調,古代漢語中的四個聲調跟我們今天的聲調是不完全一樣的。古代漢語中的四聲分別為平生,上聲,去聲和入聲。這裡面的平聲包括我們現在的陰平和陽平;裡面的上聲,到現在有一大部分變成了去聲。這個裡面的去聲到現在仍然是去聲,而古代漢語中的入聲在普通話中已經消失了,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在江浙,福建,廣西廣東那一帶都還保存著這個聲調。

能夠辨別四聲,平仄就比較好說了。平仄就是詩詞格律學中的一個名詞,詩人們把四聲分成平和仄兩大類:平,包括平聲,這包括上聲,去聲,和入聲,其實這個也與我們漢語表達的意義有關,仄也就是不平的意思,所以它包括了三個不平的聲調。至於為什麼這樣分,首先因為平聲沒有升降,其他的三聲是有升有降的,這樣他們就形成了兩大類型,如果讓平聲和仄聲在詩詞中相互交錯,讀起來就會更加朗朗上口,古人所說的“聲調鏗鏘”,也就是這個意思。

平仄的基本規律,在律詩中表現得比較明顯,比如,我們可以看看毛主席的《七律·長征》裡面的第五、六句: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它的平仄就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見他們在一句話之中是交替出現的,在一聯的對句之中是相互對立的。交替的意思也就是說,平平跟仄仄,仄仄後面又是平平,也就是說平和仄最好不要超過三個字連續出現。

還有一個規則就是,對句之間是相對的,然後每一聯之間的平仄是相粘的。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第一聯中的第二句的後面兩個字的格律,是跟第二聯中第一句前面兩個字的格律是相同的。同樣以《七律·長征》為例子。其中七八句為: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上一聯中的最後為“鐵索”,格律為仄仄,下一聯開頭為“更喜”同樣為“仄仄”。

還有一點就是說,1、3、5不論,2、4、6分明,就是在律詩中的第一第三和第五個字可以不用嚴格按照格律來,第二,第四、第六個字就要嚴格按照格律,要相對交替著來。

總體上來說就是這麼多,不過這當然是入門級別的平仄的格律要求,如果想深入學習平仄的話,推薦您看一本入門級別的書,也就是漢語學大家王力先生所主編的書,叫做《詩詞常識名家談之詩詞格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文通今古


古漢語中的平仄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shǎng)、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普通話四聲中的平仄

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古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舉例:

毛澤東之七律《長征》裡有一句:金沙水拍雲崖暖,按照普通話讀“拍”pai,就是平聲,出律。所以就有人誤解因為是偉人,出律也沒有爭議。其實不然:拍,在平水韻中是第四聲,讀”破“po。毛澤東是文學大家,怎麼會犯這樣低級的錯誤?


聯者


我認為平仄是講作詩的韻,平韻和仄韻。什麼是平韻,什麼是仄韻?初學者不用搞得那麼複雜,記住普通話的四聲(字典裡會標明)平,上,去,入即可,平聲就是平韻,其餘三聲(上,去,入)都是仄韻。作詩講平仄,但也不是絕對的,意義,語景為上,為主的。

格式也不要一下子全的下,它象詞牌曲目那樣的,很多,初學者難以記下。有空讀一讀《聲律啟蒙》就會慢慢明白的。此書裡有云:平對仄,仄對平,平仄兩分明。有無虛與實,死活並重輕,上去入聲皆仄韻,東西南字是平聲。轍韻先須辯四聲,五音六律並肩行,難呼語氣皆為濁,易扭言詞盡屬清。另外,四聲對感情的抒發特徵是各有不同的:平聲平道莫掀昂,上聲高呼志氣揚,去聲哀道隨水遠,入聲急促猛收藏。作詩看情感表達如何,選韻自已推鼔。


扯談百姓


什麼是平仄,∵平仄是古人作詩區分漢語的一種術語。漢字聲調續法分為平,仄兩大類,古音將,平聲,歸為平聲調。上。去。人。三聲全部為仄聲,今咅將,陰平,陽平,∵一躲常見的平仄規則為,……一言句:仄,~二言句;仄仄,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四言勾,平平仄仄。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