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對職業規劃的無知和誤解,才是你職場不順的根源


職業規劃有沒有用?我們到底要不要做職業規劃?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需不需要做長遠的職業規劃?600多個回答中,大家是各說紛紜,最明顯的是分為兩派:一派是有用論,一派是無用論。

堅持有用論的人認為,人生需要設立一個目標,才能更好地前進。並舉例說明:假如你想在30歲實現財務自由,那麼,你就要從18歲高考開始,認真思考選擇什麼學校,什麼專業,將來進入什麼樣的公司,在收入上達到什麼水平,才能實現財務自由。

堅持無用論的人認為,計劃趕不上變化,人的想法是經常在變的。

比如,我們小時候夢想著成為一名科學家,到了初中可能又對醫生感興趣,上了大學可能又對計算機感興趣,而最後畢業後所從事的職業可能又是財務。所以,這一切都是不可控的。同時,行業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的,當下的熱門行業,在10年前大家可能都前所未聞,而10年之後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每個人都無法預測。假如我們固執地堅守某一個計劃,可能會錯失很多機會。

對職業規劃的無知和誤解,才是你職場不順的根源

這些觀點有道理嗎?看起來挺有道理的。但深究下去,這些觀點又可能站不住腳。

比如,我想30歲實現財務自由,但假如我來自農村,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高考時只考了一個大專院校,畢業後進入工廠當工人,一個月的薪水只有4、5K,那要怎麼才能實現財務自由呢?很顯然,30歲實現財務自由的規劃只能是天方夜譚。

再比如,關於熱點的轉換問題,我曾經接觸過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客戶,對於風口的把握非常敏感,每次找工作,都瞄準風口行業。一開始的時候,互聯網金融比較火,於是投身P2P行業。幹了一年,在線教育又興起,於是又轉向互聯網教育行業。

沒過多久,區塊鏈大火,於是又一腔熱血幹起了區塊鏈。畢業時間只有3年,工作卻換了4、5份,每次追隨的都是風口行業。後來,當他再次跳槽找工作時,卻發現越來越難。因為他的簡歷很難看,換了很多工作,而且是在不同的行業,既沒有專一的核心技能的積累,又缺乏深度的行業理解。他感覺自己的職業生涯陷入了困境,無法前行。

職業規劃的大忌:只關注外部機遇,卻鮮有向內思考

對職業規劃的無知和誤解,才是你職場不順的根源

外部的職業發展機遇,對於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影響很重要嗎?是的,非常非常重要。所以,當前兩年互聯網運營大火的時候,某自媒體大V向前來求助職業發展建議的人,給了統一的“處方”:做互聯網運營,理由是門檻低、前景大好。

我不知道這種明明不懂職業規劃、卻強充人生導師的人到底會誤導多少人。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如何深度思考你的職業生涯(一文讀懂職業生涯的全部奧秘)》,裡面有一個“一核雙驅”生涯管理模型,提到了影響職業生涯發展的內外部因素:一核,指的是一個核心,即優勢。雙驅,指的是由內在自我驅動(由性格特質+興趣傾向+職業理念+專業技能構成)和外在成長驅動(由行業定位+企業匹配+路徑設計+向上管理構成)所組成的生涯管理生態系統。任何一個因素的缺位,都將導致這個系統出現問題。

前文所說的熱門行業的問題,這其實是屬於“外在成長驅動”中的“行業定位”因素(熱門的、有前景的行業)。

不可否認,外部機遇很重要,但是,絕對不意味著這種大好的機遇適合每一個人。很多人在思考自己的職業生涯時,所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過於關注外部機遇,卻鮮有向內思考,自己的優勢在哪裡,到底適合幹什麼,自身優勢是否匹配由這種機遇所帶來的職位機會。而只有先行向內思考、確定到底適合某個職位之後,再抓住外部機遇,後續的職業發展才能呈現一種“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的狀態。

對職業規劃的無知和誤解,才是你職場不順的根源

職業規劃第一步:深入向內挖掘!

無論你選擇什麼樣的熱門行業,要想在這個行業內有所建樹,前提是你得確認你到底是否適合從事這個行業中的某一個職位,是否具備現實可行性。數據挖掘工程師很熱門,但假如你天生不喜歡和數據打交道,而更擅長與人交際,那麼,即使這個職位再熱門,也與你的職業生涯不會產生什麼交集。

所以,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步,就是進行深入的內在自我挖掘:我更喜歡什麼?我是什麼性格特質?我更擅長的是什麼?什麼樣的事情才會令我產生內在驅動力?我的優勢特質最為匹配的職業是什麼?

有了這樣一種深入的思考,才能找準正確的職場切入點,站在正確的跑道上,然後再去考慮外部的發展機遇,到底應該選擇什麼樣的行業,才會發展得更快。

比如,你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創意策劃能力以及組織執行能力,適合並且期望從事市場推廣、營銷策劃方面的工作。此時,你有多個行業可以選擇,比如快消品、房地產、互聯網、醫藥、服裝、電子商務等等。假如從行業發展機遇的角度來說,優先選擇互聯網行業,往往要比其他行業更有優勢。

先有向內的挖掘,確定適合什麼樣的職位,然後再思考外部機遇,考慮如何“憑藉力”才能將自身的成長最大化,這才是正確的思考邏輯。

按照這種思維方式,我們就可以判定,30歲之前實現財務自由,這樣的規劃就違背了職業規劃的思考邏輯,根本就不屬於職業規劃,也超出了職業規劃所能達到的效果範圍。

對職業規劃的無知和誤解,才是你職場不順的根源

計劃趕不上變化,怎麼辦?

無用論者堅決反對職業規劃,其中一個最老生常談的理由就是計劃趕不上變化。這種計劃趕不上變化,在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中,往往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如前文所說的,我們小時候夢想著成為一名科學家,到了初中可能又對醫生感興趣,上了大學可能又對計算機感興趣,而最後畢業後所從事的職業可能又是財務。我們小時候夢想著成為一名科學家,難道這就意味著我們的職業規劃是成為一名科學家嗎?很顯然,這種論調屬於無稽之談。

人生的成長,需要一個漫長的探索期。從出生開始,一直到你大學畢業,甚至有些人到了30歲,很多思維、觀念、想法、行為模式,才會定型。

你小時候的那些想法,哪怕天天變,都無關緊要,因為那只是你人生當中自我探索的一個小插曲,對於以後的人生走向並不能起到核心關鍵的決策作用。

在這個階段,恰恰需要你進行足夠充分的自我探索,才有可能發現和塑造真正的自我,併為你思考長期的職業方向奠定基礎。我們遇到過不少將近35歲對於自身依然知之甚少的人,他們的人生模式過於單一,缺乏深度的自我認知,所以自我探索的時間嚴重向後推遲,甚至已經影響到他們人生的正常前進軌跡了。

對職業規劃的無知和誤解,才是你職場不順的根源

計劃趕不上變化的第二種表現,就是在執行環節出現的問題,無力應對。

比如,明明想好了要從事互聯網運營崗位,也適合這個,也找到了合適的職位,但因為公司運營不善,只幹了半年就倒閉了,職業生涯嘎然而止。

又或者,明明公司很好,但遇到了一個很難纏的上司,老是打壓自己,連轉正都很困難,更談不上大展拳腳幹出一番事業了。這些執行環節出現的問題,都有可能會影響你的職業生涯。但是,這種小的計劃,並不影響整體大的規劃走向。

比如,只幹半年公司就倒閉,這屬於公司篩選環節出現了問題,下次找工作時,你依然可以繼續從事互聯網運營方向,但要選擇一家業務較為穩定、有發展前景的公司。

再比如,你遇到了一個難纏的上司,但同樣不影響你沿著運營方向繼續向前走,只不過下次找工作時,多留意些心眼,看看這個上司是否與自己的脾氣秉性合得來,同時在工作中主動樹立向上管理的意識,為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我們所說的職業規劃,其中規劃的是大方向,而要想實現這個大方向,則需要制定一個一個的小計劃來跟進執行。計劃趕不上變化?不必擔心!小計劃是可以動的,但大的規劃不要輕易變動。在不違背大的規劃方向的前提下,小計劃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靈活變動,擁有足夠的靈活度,確保可以讓計劃同樣趕得上變化。而並非某些人所說的那樣,一旦制定計劃,就會束手束腳。這完全是缺乏深度思考的無稽之談。

不確定時代的確定性把握

這個時代,相比任何人類社會誕生以來的任何一個時代的變化都要快得多。在這種快速變遷的大背景下,是否就意味著我們要隨波逐流呢?這種做法未必可取。就像我前文所舉的那個追逐風口去找工作的例子一樣,如果真要這樣做的話,你極有可能成為反面教材。

在變幻莫測的時代,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不被時代這個時代所拋棄和淘汰呢?這一篇文章: 裡面有這樣一段話:“通過對比,我們發現,但凡那些在職業發展上獲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長的領域,至少精耕細作了10年以上。而那些在職場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往往屬於每隔一兩年換方向,從來沒有在某一個方向上深入積累下去。當然,除了頻繁跳槽的因素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因素,那就是:已經在一個方向上深入積累,但這種積累屬於重複勞動式的,並沒有上升,致使職業發展原地踏步。”

對職業規劃的無知和誤解,才是你職場不順的根源

而“日本戰略之父”大前研一在其專著《專業主義》中也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你憑什麼勝出?未來能夠牽動世界大勢的,是個人之間的競爭。能否獨霸世界舞臺,鍛造他人無法超越的核心競爭力?你唯一的依恃,就是專業。”

所以,要想應對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你所能做的,不是追隨潮流和風口,而是要成長為具備一技之長的專業化人才。但是,僅有專業深度還不夠,你還需要具備更向競爭力,在專業化的基礎上,培養橫向競爭力,這樣你就能成為一專多能的“T”型人才。

T字的那一豎,代表著“一專”,即專業化,你能夠擁有一項深入發展的、比別人更強的專業技能,這是你的一技之長,你在職場上的立足之本和核心競爭力,屬於你在職場上應對外部風險的定海神針。光有這一豎還不夠,你還要具備T字頭上的那一橫,代表著“多能”。

在你的本專業之外,你還要掌握多種知識技能,成為一名複合型人才,培養橫向競爭力。而這種橫向競爭力,最好是可遷移的能力,比如快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深入思考和剖析問題的能力、洞察本質規律的能力、深度總結反思並執行的能力,等等。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只要具備這種可遷移的能力,你就可以快速適應另外一個行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所以,你會看到,那些很厲害的人,即使轉行幹其他的,往往都會幹得不錯,贏家通吃;而那些很弱的人,即使換了很多工作,也往往做得都並不怎麼樣,幹啥啥不行,從來沒有過人生的高光。

對職業規劃的無知和誤解,才是你職場不順的根源

而如何才能確定你的T字的那一豎呢?這就要重新回到我們前面所說的“一核雙驅”生涯管理模型圖。你的一技之長的構建,一定是建立在你的“優勢”核心基礎之上。那麼,到底什麼是優勢?

本人的另外一篇文章 一文中有過詳細解釋:一種“貫穿始終、並能產生效益的思維、感覺和行為模式。”當一份工作能夠發揮你的優勢的時候,你會得到3種正向反饋:

一是能夠從工作中獲取驅動力,這解決的是工作意願問題(我願意幹);

二是上手更快,能夠得到更優秀的業績表現(我能幹好);

三是成就感和滿足感,並願意重複這一過程(我希望下次還這樣幹)。

而縱觀那些職業生涯發展出現問題的人,往往都集中在這三個點上:

1、現在的工作我很排斥,我不願意幹,但同時,我也不知道我的興趣在哪裡,或者不知道我的興趣到底是否適合我。2、我幹不好,無法勝任工作,無法獲取領導的認可,但我能幹好什麼,卻沒有答案。
3、即使現在的工作能夠勝任,但內心裡並不認同這份工作的價值,也沒有成就感,想換一份令自己更加滿足的工作。但這種滿足,並非薪水,而是精神層面的自我價值實現。

所以,我們應對外部不確定時代的策略,就是構建自身的確定性防火牆:

一是找準自身的優勢,並在此基礎之上深入構建一技之長。而每個人的優勢是怎樣的,這是確定性的。

二是培養自身的橫向競爭力,即使外界發生變化,也可以進行技能遷移,快速適應新環境。

對職業規劃的無知和誤解,才是你職場不順的根源

最後,關於職業規劃最重要的12點忠告

1、職業規劃的作用是什麼?向內挖掘自身優勢,看看最適合匹配什麼樣的職業,然後,以此為基點,再思考如何選擇行業和公司。而絕非看什麼職業熱門就去幹什麼,這種做法屬於本末倒置。

2、沒有規劃的人生,一定是失敗的嗎?未必。有些人天生有好的家庭背景,即使他們不規劃,也會被安排一個好前途。或者,有些人運氣很好,讀了名校,進了好的公司,各方面表現不錯,又遇到了升職加薪的機會,一路開掛,貌似也沒有規劃的必要。而絕大多數的人,要麼頻繁換方向,3、5年之後也沒個奔頭;要麼在一個方向上重複勞動N多年,也始終沒有出頭之日。這樣的人,往往屬於不會規劃自己的典型。

3、做了職業規劃之後,人生就一定順利嗎?未必。有些人未必能夠按照預定方向堅決執行。絕大部分未達預期目標的規劃,往往都是因為半途而廢。從來沒有人告訴你如何培養執行力,但它卻是人生髮展一項最重要的基礎配置。

4、選擇一個正確的方向,站在正確的跑道上,就萬事大吉了嗎?不是。你必須得思考如何同時培養T型結構的那一豎和那一橫,才能支撐你沿著這個方向向前走,不被時代所淘汰和拋棄。

對職業規劃的無知和誤解,才是你職場不順的根源

5、如何看待計劃趕不上變化?職業規劃,規劃的是大方向。只要大方向不變,計劃可以隨意變,哪怕你拖延幾天、幾星期甚至幾個月都行。但如果計劃與大方向背道而馳,那就犯了原則性的錯誤。

6、如何看待“30歲實現財務自由”之類的規劃?這脫離了職業規劃所能掌控的範圍。職業規劃只是告訴你適合幹什麼,如何選擇行業/公司,才能向上發展得更快、更好。但具體能達到什麼樣的年薪水平,這只是一個結果,能否實現則要看機遇,並不完全由你自己掌控。如果不是你自己能夠掌控的東西,即使你規劃了,也毫無意義。

7、對於個人來說,職業規劃最難的地方在哪裡?一、無法準確挖掘自身優勢,以致定位錯誤。二、無法深入瞭解職位的真實情況,以致決策錯誤。三、無法深入瞭解行業、公司以及產業鏈,以致在接受職位時的臨門一腳出現選擇性錯誤。四、不知道如何從系統化角度思考自己的職業生涯。

8、可以規劃一生的職業生涯走勢嗎?不能。職業規劃最多隻能管你10年的發展。而10年之後如何走,並無定論。但如果你在這10年內培養了T型結構所具備的深度和寬度,即使10年之後遇到外部危機,相信以你的能力,亦能巧妙化解,轉危為安。

9、未來什麼樣的會被淘汰?無一技之長、可替代性強的人。懶惰、不思進取的人。執行力差的人。目光短淺的人。思維僵化、落伍的人。

10、如果要想晉升,除了具備T型能力,還有其他要注意的嗎?務必搞好向上管理。

11、職業規劃有年齡限制嗎?有。職業規劃的最佳時間,一是大二、大三時期,二是畢業3年以內,三是30歲之前。最差的時間,就是遇到中年危機時的臨時抱佛腳。

12、如何看待小學生、中學生做職業規劃?無稽之談,充其量只能稱為職業生涯探索。



本文作者,楊毅,第一職場網“教練式”職業規劃首席顧問。原創文章,非經允許,嚴禁進行任何形式的複製、轉載和傳播,否則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