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法治书记”,让村庄重新燃起发展的希望

“法治书记”,让村庄重新燃起发展的希望

——记大连市旅顺口区人民法院速裁审判团队科员、旅顺口区长城街道曹家地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曹艳鹏

“法治书记”,让村庄重新燃起发展的希望

接到通知将成为大连市旅顺口区长城街道曹家地村的“第一书记”时,曹艳鹏正在医院陪孩子看病。从法律系的学生到律师,再到旅顺口区法院工作,曹艳鹏的职业生涯从未离开过法律,现在又要去做“村官”,这界跨得有点大。

“法治书记”,让村庄重新燃起发展的希望

在任期间,曹艳鹏运用法律专业知识,帮助村委会解决法律纠纷,让这个被诉讼“折磨”得几乎失去希望的小村,重新又点燃了发展的希望。同时,村民们在曹艳鹏的帮助之下,法治意识不断提高,逐渐学会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全村风气也为之一振。曹艳鹏希望,在她离任之时,留给这个小村的最好礼物,是村民们都学会通过法律解决问题。

“办公的小房无法变卖,要不连办公的地方都没有了”

见到曹艳鹏,是在曹家地村的村委会里,办公室不大,墙壁上却是大片大片的因为房屋返潮而留下的霉斑。破落的墙皮,仿佛告诉来访者,这个村庄正在经历着不同寻常的事情。

“法治书记”,让村庄重新燃起发展的希望

“来报到的时候,我也挺惊讶的。”曹艳鹏说,“实在是没想到村里会困难到这个程度,村两委工作人员的工资大部分被拖欠,有的人已经有四五年没有领到工资了。”

村里财政困难的原因,是因为欠债。村集体负债几千万,仅经过法律诉讼进入强制执行阶段的债务就近一千万。村账户常年处于法院查封状态,所有入账款项都有被查封、划转的可能,村集体又没有经营性收入,缺少收入来源。账越欠越多,问题越积累越大。

“村委会这几家房子,因为历史遗留问题没有手续不能买卖,条件比较差。但也多亏了如此,还能保留下来,如果能卖的话,很可能早被拿去还账了。”

“法治书记”,让村庄重新燃起发展的希望

曹艳鹏相信冥冥中自有天意,让她这位法律工作者进入了曹家地这个官司缠身的村落。近几年,村集体被诉十几次,全部败诉。甚至不履行诉讼权利被法院缺席审判,给村集体造成很多损失。

“我是做法律工作的,到村里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调阅村里所有涉诉的文件。当看到许多官司,村集体甚至都没有去应诉,不能维护自身权益的时候,真是着急。”

因为一打官司就败诉,债务越欠越多,不知该怎样扭转局面的村民们,对村子失去了信任,对法律也失去了信心,甚至感到曹家地的前景“没有希望”。

曹艳鹏觉得,村里第一要务,便是从法律入手,让村子重新找回希望。

还是依靠法律,让村庄重新燃起希望”

工作不久,曹艳鹏就又接到了一份法院的通知。曹家地村作为被执行人,法院查封了村账户,这导致村内养老补助无法正常发放,村委会工作人员和部分村民听说此事后,要去上访解决问题。曹艳鹏耐心地向大家解释了其中的法律问题和依法理性维权的必要性,被说通了的村民们终于同意曹艳鹏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按照法律程序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

虽然不是委派单位法院,但曹艳鹏毕竟在法院系统工作,不便参与诉讼,她在工作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引导村委会积极应诉、理性维权。经过充分的诉讼准备,今年9月,曹家地村终于赢了十几年来的第一起诉讼,村内养老补助终于能正常发放了。

“法治书记”,让村庄重新燃起发展的希望

村民们十分高兴,原来不“闹”也能解决问题,还是法律的力量大。这件事情给了村民很大触动,它不只是一个案件的胜利,更让村民、村委会干部看到了法律的力量。同时,也燃起了村庄解决法律纠纷,重新走上发展之路的希望。

曹艳鹏因势利导,再次规范了村财务制度和村委会涉诉工作管理制度,防止有新债务的产生,降低法律风险。同时大力进行普法宣传,让村民知法、懂法、用法。曹艳鹏来村后引导涉及人身损害、婚姻、继承、侵权等多起纠纷理性维权,让村民们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

曹艳鹏的委派单位大连市旅顺口区人民法院充分贯彻新时代人民法院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司法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在曹家地村设置了法制报刊免费取阅栏,还在旅顺长城街道建立了区第一个“法官工作站”。让公共法律资源困乏的乡村可以对接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实现矛盾纠纷源头治理,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法治书记”,让村庄重新燃起发展的希望

在曹艳鹏的努力之下,曹家地村的学法、用法的氛围越来越浓。一天晚上,一位村民开着农用三轮车出村卖樱桃,结果被人撞了,好在人伤很重,一车樱桃全报销了,经济损失不小。有人给这位村民出主意,让她去交警部门、去肇事者家里去闹,闹了才能要到赔偿。曹艳鹏劝村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出主意的人又说:“上法院?我们都不懂法,上法院还能赢?”

“你也不懂医学吧,那怎么有病了,还要去医院呢?”

村民对着出主意的摆摆手,“我信曹书记的,咱们上法院。”

因为村民经济困难,曹艳鹏又为她联系了司法援助,最终,村民通过诉讼获得了赔偿,村民们都明白了,法律才是最好的武器。

“把品牌打出去,让村民看到未来”

其实,曹家地村的基础不错,樱桃非常出名,品种丰富,品质极佳,年产量达600吨。曹家地樱桃消费者也许还很陌生,但对于水果经销商来说,这曹家地的名字是有分量的,在行业里有一个“潜规则”就是用曹家地的樱桃来“盖帽”——验货的货箱上放的最上一层用最好的货品已便于通过验货。

但是,因为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曹家地的樱桃在消费者心中认知度不高,长年以来,曹家地的樱桃都是为中间商做了嫁衣。曹艳鹏觉得,实现村民增收,让村民看到未来,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自己的品牌,必须差异化经营才能走出“一村一品”之路。

“法治书记”,让村庄重新燃起发展的希望

今年3月,曹艳鹏开始着手曹家地品牌营销等工作,制作了曹家地品牌的包装箱、宣传册、联系卡等一系列物料,还将曹家地品牌设计向国家版权局申请下了版权登记。因为村财政困难,村委会能省则省,为了节约5块钱,工作人员们自己动手裁剪品牌贴纸,布置展区之类的工作,也都亲力亲为,尽量压缩成本。

曹艳鹏还探索“产研结合”之路,与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在曹家地村共建电子商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曹家地的樱桃在东财管科学院的电商平台“辽宁乡村行”上销售,迈开了电商销售的第一步。在樱桃收获的季节,曹艳鹏不断联系展销渠道,让曹家地樱桃走出乡村,进入学校、社区、商场,直接面对消费者。

“法治书记”,让村庄重新燃起发展的希望

通过展销会、短视频平台、广播电台等多种渠道,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曹家地的樱桃。过去,高品质的曹家地樱桃卖给中间商,最高能卖到每斤25元左右的,在建立品牌、直接面对消费者之后,这些高品质樱桃的单价,也提升到每斤45元左右,大幅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随着工作的深入,曹艳鹏越来越融入这个村庄。当采访结束时,时近中午,一位老大娘给她打来电话,问她吃了午饭没有,家里正好擀面条,没吃饭的话,过去吃一口。

“我们终究会离开村庄,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去。”曹艳鹏说,“我希望离任之时,留给这个小村的最好礼物,是提升的法律意识之后,村民们都学会用法律解决问题。

“法治书记”,让村庄重新燃起发展的希望
“法治书记”,让村庄重新燃起发展的希望

对我而言,很感谢委派单位和组织上给了我报效农村、服务农民的难得机会,我在乡村的工作中收获巨大,将来,再接触涉农案件,我将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司法裁判中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结合的重要性,更加深刻的理解法治建设对乡村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