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屯军制到募兵制,从明王朝兵源演变,看帝国实力的削弱

​导语

明朝刚建立的时候,有一件事让非常骄傲,那便是创建屯军制度。这项制度改变了过去国家养兵的弊端,减轻了朝廷的负担。

可到了明朝后期,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因为屯军制无法实行下去,朝廷最终只好恢复了募兵制度,从此朝廷的负担加重,每个士兵的开销都要从朝廷那边索取,明朝不堪重负。

为什么好端端的吞并制度不坚持下去,非要采用募兵制度呢?这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才会让明朝政府不得已改变兵源策略呢?

屯军制到募兵制,从明王朝兵源演变,看帝国实力的削弱

01屯军制度,大大减轻了朝廷的负担。

唐朝以前,比较流行的就是府兵制度,府兵大多数都是当地农民,没什么军事水平。繁忙的时候就种田,等到闲暇的时候,就统一接受军事训练。

这种制度的好处很明显,朝廷不用负担这些士兵们的开销了。只需要在立军功以后,做出一定的奖励即可。

可是坏处也显而易见,因为缺少训练,所以府兵的战斗力一直都不咋地。这是很难两全的事情,要战斗力就没法种田,要种田就没法有战斗力。

明初建关,设一卫、十千户所,领军万人,以侯伯统之。---《山海关志》

到了明朝开局的时候,朱元璋吸取了府兵制的优点,也做出了兵制改革。他发明了一种兵制叫屯军制度。

朱元璋在统一全国以后,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百万大军该如何处置的问题。养着吧心疼钱包,不养吧皇位坐不稳。

初,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都司卫所,共计都司十有七,留守司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户所六十五。及成祖在位二十馀年,多所增改。其後措置不一,今区别其名於左,以资考镜。---《明史》

所以朱元璋发明了屯军制度,让百万大军索性都加入到当地屯田之中。并且将百姓种的一部分划分为军户,世代当兵。

这就是说你当兵种田,等你老了,你家必须要出一个人来顶替你当兵种田。这么一来就可以保证士兵数量的充足,并且可以让士兵养活自己。

军户家庭出来当兵的人,只需要负责两件事就可以了。第一就是平日里的军事训练,第二便是种田养活自己。

屯军制到募兵制,从明王朝兵源演变,看帝国实力的削弱

02屯军制度的出台,吸引了大量报名百姓。

百姓们非常高兴啊,因为国家发田给你种,而且只需要当当兵就行了。这跟普通老百姓可不一样,毕竟普通老百姓身上的赋税徭役可不在少数。

于是乎,政策发起之初,百姓们纷纷都表示支持。朱元璋不由得摸摸头,觉得自己真是个天才。兵源问题一下子就得到了解决,而且财政上也没有太大的支出。

不过有一个问题很实在,所谓军户,也就是一户人家,只需要出一个人出来当兵就可以了。比如说在福建地区,有很多庞大的家族,人口众多,如果他们只有一户的话,那也只需要出一个人去当兵就行了。

兵卫之设,所以御外侮也,故号令约束常如敌至,犹恐不测之变伏于无事之日。今在外武臣,俸禄非薄,而犹役使所部出境行贾,视小利而忘大防,苟有乘间窃发者,何以御之尔?其榜示中外卫所,自今有犯者,罪之无赦!---《明太祖实录》

靠近边疆地区的人自然是比较乐意,可是远离边疆的人要背井离乡,可就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老百姓们非常聪明,如果家里有三兄弟,老大去当兵了,那么剩下的两兄弟,会给老大在家置办一块田。

这块田的收成,那都算是老大个人的。这么一来不想当兵的,可以帮助当兵之人在家种地。而想当兵的,在家也能多一份收入。

在军营时间长了,基本上把家也就安在当地了。那么他们的子孙后代,基本上也都在当地当兵过日子。很有意思的是,可能隔了三四代的子孙后来,在某一天会突然拿着一张纸条回来要那块地的收成。

屯军制到募兵制,从明王朝兵源演变,看帝国实力的削弱

03明朝中后期,屯军制度渐渐失去了魅力。

军户制度本身是比较诱人的一项制度,明初几代都实行的不错。可是到了明朝中后期,这项制度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士兵们手里本来有世袭下来的土地,这就相当于一份持久的银行利息一样,每一代人都可以吃。可是要是某一代的祖宗不争气,把这块地赌输了,或者说是质押给了别人换钱喝酒了,又或者说有地方豪强用各种手段夺走了,那后面的子孙后代还是要当兵,却没有地可以种了。

崔胤乃奏:“六军名存而兵亡,非所以壮京师。军皆置步军四将,骑军一将。步将皆兵二百五十人,骑将皆百人,总六千六百人。番上如故事。”乃令六军诸卫副使京兆尹郑元规立格募兵于市,而全忠阴以汴人应之。---《新唐书,兵志》

没有地可以种,朝廷又不负责养着,这些士兵们可就要喝西北风了。与其在这里和西北风,还不如逃回老家去看看有没有什么营生。

所以到了明朝中后期,逃跑的军户一天比一天多,基本上屯军制度,到了后期也就成了一个摆设了。

没有了土地的屯军制度,就犹如本金被人给盗了的一项存款,你还指望着利息过日子呢,可是人家连本金都给你弄走了。

尤其是到了嘉靖年间,这种情况非常严重。为了保持屯军的数量,朝廷不得已将开垦的荒地,作为永久性财产赠与士兵。可惜这也很难挽回这一败局了。

屯军制到募兵制,从明王朝兵源演变,看帝国实力的削弱

04募兵制度不得已再次登上舞台。

士兵越来越少,朝廷所拨的一些补助粮款,基本上也都被军官们贪污打水漂了。那这样的明朝还能够长久吗?

当然不能长久,为了保家卫国的重任,朝廷不得不重新启用了募兵制度。也就是全额给你发粮饷,你的所有负担都是朝廷来功绩,而你只需要负责训练就行了。

这么一招的确是增强了士兵们的战斗力。可是同时也爆发出了过去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财政负担的问题。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明史》

明朝到了中后期,尤其是万历三大征的时候,其实国家并不富裕。军费的消耗实在是太大了,这导致明朝财政压力巨大。

为什么万历皇帝那么爱钱?因为他花的多。花的多自然要争得多才能作为支持,可是他挣得并不多。这么一来负担可就全压在老百姓身上了。

老百姓负担重了,一旦超出了一定的界限,那他们也不干了。所以农名起义此起彼伏,最终导致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屯军制到募兵制,从明王朝兵源演变,看帝国实力的削弱

总结:募兵制度虽然增强了军力,却无法挽回王朝灭亡的厄运。

按我们常理来看,募兵制度下的士兵,每天都接受强有力的训练,所以战斗素质应该相当高,为什么还是无法阻挡大明王朝的灭亡呢?

  • 其实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因为你能打仗,未必就能保得住这个王朝。

因为一个王朝的运转,可不是靠能打仗来维持的,而是靠经济。真正经济垮台了,那才是无力回天的事情。手里的钱永远都是硬通货,因为每个士兵都需要粮食填饱肚子,再强大也需要,粮食就是钱。

搞垮明政府经济的因素有很多,重新启用募兵制度其实就是其中之一。不过你若是回头来看看,如果没有募兵制度的话,那个贪婪的帝国,还能长久吗?

我看也未必,只是时间延长一点罢了。因为它骨子里都烂了,那就必须要从头到脚焕然一新重头再来,才能恢复过去的生机。

  • 屯军制度的出现,是因为朝廷需要削减开支。募兵制度的出现,是因为明王朝需要这些士兵帮他们保家卫国。

如果这两者能够结合起来,或许情况就没有那么糟糕了。

朝廷也别想什么都不负担,只需要负担一半就可以了。想要做军户的就去做军户,想要做职业军人的,就来做职业军人,但是名额都是有限的。

我不知道这样的实行,会不会改变一个王朝的命运。但至少可以减轻募兵制度给明王朝带来的灾难。

《明史》

《明太祖实录》

《新唐书,兵志》

《山海关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