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在事业单位改革中,你觉得哪类编制最尴尬?为什么?

好奇害死猫123496784


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过程中,其实最尴尬的是参公单位。

一是从机构编制来看。很多参公单位都是行政机关下属的二级单位,他们具有行政职能也具有公益服务职能。在此次事业单位改革中,参公单位的行政职能划为行政机关,行政职能划归机关以后,行政单位的编制没有增加,单位的人员也不会分流的行政单位转为公务员。参公单位的事业职能仍然保留在事业单位或划归其他事业单位。

二是从人员身份来看。参公单位转为公益事业单位以后,其人员全部按事业单位管理。国家给一定的过渡期,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方式进行管理。原来具有参公身份的参公人员按参公身份进行管理,人员待遇与公务员没有什么区别,按公务员法的规定享受公务员的一切待遇。新进人员按事业人员进行管理,享受事业人员的待遇。

总之,参公单位在此论机构改革当中,由于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方式进行管理,单位中就会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特别是在过度期,参公单位改革是很尴尬的。


文博自媒体


1、自收自支;2、行政类、行政执法类;3、公益二类部分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类。

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或者说提问不准确的问题。事业单位只有一种编制,那就是“事业编制”,只不过习惯上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事业单位可以分为好多类:按照财政供给方式,事业编制可以分为“全额、差额、自收自支”类,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方式,可以分为行政类、公益一类、公益二类、生产经营类。就这两种分类方式中,有几类编制地位比较尴尬:

1、自收自支类:该类编制,在过去是地方政府根据自身需要,为了弥补正式编制之不足,自己核定的编制种类,数量也由自己确定,由自己供养,只在上级机构编制部门进行备案。过去,也算是正式编制的一种类型。可是,在《机构编制法》出台之后,这类编制不再被承认,编制取消,人员自己消化。

这就尴尬了,当年,这类编制也正式过啊,使用自收自支编制的人员类型各种各样,来源也十分复杂,有正式分配的,有退伍军人安置的,有省招、市招的,有地方政府自行招聘的,所有有政策、没政策,正式或者非正式途径,都可以正大光明的使用此类编制。

《机构编制法》一出,编制一刀切撤销,所有人员一刀切分流,招聘的好说,正式途径进入的,亏死了—当年可是有政策安置,或者是通过正规途径进入的啊,某某某和我一块儿安置的,人家现在工作可安稳了,我却下岗了。

2、公益二类部分事业单位和经营类: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明确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中的中介服务机构,和部分可以由社会或者市场替代的职能,直接推向市场,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一样,全部改企,人员分流。这类单位中人员和自收自支类编制人员一样,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出身相同,选择不同,结局不同!这两类事业单位中,还有的是从其他保留的事业单位调整而来的,有的还在管理岗位,你说尴尬不尴尬。

3、行政类事业单位:行政类事业单位,在此次改革中,明确规定行政类全部取消,职能由机关承担。和行政执法类事业单位一样,按说都承担行政职能,改革后,应该和行政机关一样,承担行政职能,使用行政编制。看起来天经地义的事情,实际执行起来却有很大困难。行政编制只减不增,这么多行政职能、行政类事业单位,合并到行政机关之后,事业编制撤销,人员整合,行政机关行政编制却不增加,将造成许多人无编可用。由使用事业编制,转为使用行政编制,本来是一件好事,却变成了“非在编人员”,你说尴尬不尴尬。


职言管语


说起什么编制最尴尬,除了工勤编制,还有谁敢站出来?

按照相关规定,工勤编制是指身份是事业工人的这部分人员(现在基本都是退伍军人),工勤不同于行政编制(包括公务员)或事业干部编制,前者主要是为后者提供后勤保障,包括交通服务(司机)、餐饮服务(食堂工作人员)等。

而如今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工勤人员,早就不是以前只做那种端茶递水、开车等等事情了。如今的机关、事业单位中的工勤人员如同其他的公务员、事业干部一样的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工作,或者说有可能干很多的事情。工勤人员的工作量并不比公务员、事业干部低,但是工勤人员拿到的工资待遇却比他们少上一截,而且不论工勤人员你怎么干,你永远都不能提拔,最多就是一个股级干部,再往上爬,你就死了这条心吧!就三个字“不可能”。

根据上面说的,你们说还有什么编制比工勤更尴尬😓,更悲催?

根据


榆木滴大叔


事业单位改革,涉及太多人利益,社会关注高,也是焦点所在。

改革中,最尴尬的无疑是自收自支性质的事业人员。按照事业分类改革要求,承担生产经营职责的事业单位在2020年底前都要完成转企,这类单位人员主要是自收自支性质,改革前,他们的工资待遇虽然不由财政负担,由单位自营或收费收入留成解决,但至少保留了事业编制身份,还留在体制内,退休待遇都会比在企业好,想继续待在体制的,找关系还可以调到其它单位。而一旦改企后,相当于断了路,再想回体制就难了。别说回体制,运气不好的改企后单位效益不好,下岗都有可能。

其次是工勤人员。单位保持现状还好,工勤人员变化不大。单位如果撤并整合,工勤人员肯定是受冲击最大的,基本上是领导一句话,想扔哪是哪,根本没有选择权。即便单位有幸能改行政,其它事业编制人员能转行政变为公务员,工勤人员受身份限制,也不能转行政变为行政工勤,只能分流到其它事业单位安置。

还有参公人员。本轮机构改革,行政类事业单位全部被纳入改革范畴,剥离行政职能收归机关,或整合到其它职能相近的行政机关,今后,除执法机构外,不再单设或增设行政类事业单位。行政类事业单位多数参公,单位改革后,按照既定方案,人员锁定编制,或随职能划转到机关,或保留身份待遇留在改制后的公益类事业单位(有的也分流到其它事业单位)。本来是参公身份,现在留在事业单位,虽然身份待遇保留了,但事业单位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而非公务员法,晋升通道没了,进退两难,也是比较尴尬的一种境地。

其余事业编制人员,单位改革无非是随职能划转分流,换个岗位为人民服务而已,该吃吃,该喝喝,总体来说影响不大。

我是小公,专注体制问题解答,感兴趣或有疑问的可以关注我,私信交流


80后小公


在事业单位改革中,你觉得哪类编制最尴尬,说实话一工勤编,没有之一。

这一群人大多从部队转业,外人来办事从面相上看还真难分出管理编,技术编,工勤编,一样的办事,也许你眼中那个外形端正,办事干练,风风火火的他却是个工勤编。

一样的努力,别人可能一路升正科到副处还一副怀才不遇,要么技术职称先中级后副高还清高自诩,唯独工勤编的你身份特殊,升官没你涨薪没你脏活累活苦活专属于你,上有老下有小又缺乏辞职而去的勇气。尴尬憋屈没谁比得过你!





十年饮冰x


最尴尬的应该是事业编制顶岗在公务员岗位的,具体表现在以下3点:

1、工作量大

但凡是事业人员顶岗在公务员岗位的大多发生在县乡一级的机关单位,因为省市级机关公务员编制多,县乡一级公务员编制相对比较少,但基层干的活却是上级机关的N多倍,通常是下面一个股室对应上级的几个科室,哪个上级科室对你布置工作都是下命令的,而且是上午布置工作,下午就要报结果,完不成任务,通报批评。所以基层的机关单位领导觉得这样长久下去不行,那就从所属事业单位中抽人来顶岗吧,就这样一批批的带着提拔梦的年轻人,来到了公务员岗位,既然想当官,那就撸起袖子加油干吧,而且是有活就干,没有活也要创造出活来干,领导也乐于用这些顶岗人员。

2、晋升渠道太窄

因为身份限制,真正能提拔的顶岗人员也是少的,大多是干来干去,干成个牢骚满腹,却还不得不继续拉套的“老黄牛”。相反呢,那些不常干活的公务员却能够直接得到提拔。

3、同工不同酬

这是最令人尴尬的了,你说活干了,得不到提拔也就算了,工资上取齐可以吧。别做梦了,公务员有车补,岗位津贴,而且可以职级并行等,事业人员你不领车补也得下乡,你说气人不。关键是公务员还不领情,

“谁叫你不是公务员,要求那么多”、“爱干不干,不干拉倒,很多人等着呢”……


不知何日白了头


最尴尬的应该是拟改为公益事业单位的参公单位人员吧。也就是俗称的参公编。

参公原本不是一种编制,是在参公单位工作的事业编人员。但他们因为在参公单位工作,和一般的事业编又不一样,工资标准,和晋升方式,管理模式都是和公务员一样。因此,参公编也是经过人社部门正式认定的。

在改革前,他们基本上和公务员没有什么区别。那么改革后,如果单位已经不再行使行政职能,而成为纯粹的公益类事业单位的话,那么他们的身份就比较麻烦了。要转为公务员,基本不可能,因为改革有一个原则,就是不增加公务员编制。继续,保留参公待遇和身份,又和改革相抵触,因为参公单位都不存在了,何来的参公编呢?那么,也就只有改为纯粹的事业编制了。这会让他们无论是心里上还是待遇上,未来的晋升发展上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所以,未来可能会采取的办法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也就是,原来的参公编,可以继续保留,也可以自愿改为事业编,新进的人员,则一律为事业编。

这种办法,也会是参公编人员处境比较尴尬,在单位,也就只能是等着退休,然后编制自然消亡了。



职场领航员


社区,都属于编外的,干得最基层,什么身份没有,工资最少,或最多,人最少。被遗忘的一群人,年年辞职律也最高


GG哥哥家


不参公,全额财政拨款公益一类的专技人员何去何从(区级公路养护所)


闭关修行392


最尴尬的是行政单位的事业编,两头没人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