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BBC最伟大的“伪纪录片”

在以精致独到的自然史类纪录片闻名的BBC旗下的Natural History Unit公司创造各种口碑神话的同时,同属BBC的Films公司也制作了许多同样经典恒久的人物传记片(如《成为简·奥斯丁》《明亮的星》《福尔摩斯先生》等),即使这类片子受众不如自然类纪录片广,但也能在电影史中留下一抹亮色。


BBC最伟大的“伪纪录片”

成为简·奥斯丁


BBC的自然类纪录片,宏大而精微。它不乏俯瞰生灵地貌的“上帝视角”(航拍),更不缺长焦和微距捕捉的“亲密自拍”(大特写)。高帧低速回放的“慢动作”和低帧高速放映的“延时”更是用于对付这类时间跨度极大或极短暂“故事”的拿手好戏。


十几年的摄制周期,得到几乎无限的拍摄素材,最终精挑细剪出几个小时饱含“戏剧”的成片。配上大师级的音乐,每一处运动都踩在乐点。多线叙事,配上文学讲稿级别的旁白。要想完美地呈现造物者的鬼斧神工,大自然的绮丽无常,非得这么“大费周章”不可。


BBC最伟大的“伪纪录片”

地球脉动2


也只有在这一刻,我才衷心希望历史上生活过的“人”也能得到像对大自然一般的爱戴。


那么,若用BBC拍动物纪录片的那一套来拍“人”会有什么效果呢?


时间的跨度上,有这种片子,如迈克尔·艾普特的《人生七年》,每隔七年重新采访一次来自英国出生于不同阶层的小孩,现在已经出到第九部,意味着片中曾经的小孩已经到了63岁。但这终究只是单方面的口述,而不是全景式的记录。


BBC最伟大的“伪纪录片”

人生七年


日本有这种追踪式的记录,“热情大陆”系列便是对各个职业明人的长时间追踪访谈,真正做到了实时跟进了被记录者人生的重要阶段里的生活状态。但所有对“人”对记录最终都会牵扯到“隐私权”的问题。所以,许多对自然万物能派上用场的拍摄方法如“偷拍”“微距”等会引起人本能抗拒的不舒适拍摄手段,自然就舍弃了,而正是这些手段,才能捕捉到一些最真实的东西。


但传记片毕竟不是纪录片。传记片的传统做法是截取主人公生命力最重要(最有代表意义)的一段时光,一个半小时内讲透,其间不断闪回,什么童年阴影、心理斗争一股脑出来,如此拼凑出整个人生。


BBC Films制作的《造物弄人》(达尔文传记)和《波特小姐》(《彼得兔》原著作者传记)就完全遵循了这种套路——一个选在《物种起源》写作前后的挣扎,一个选在《彼得兔》出世之后的人生。不过正因为这是BBC,我对这两部片子的要求才不止于此。



BBC最伟大的“伪纪录片”

造物弄人


这两部片子有个绝妙的共同点,利用好了或许可以成为它们的制胜法宝——都有动物,这可是BBC的强项——达尔文有一只叫珍妮的红毛猩猩(当然还有一屋子用于做杂交研究的鸽子等等),波特小姐有一只叫彼得的兔子(以及能在农场里见到的其他一切生物)。


两部影片对主角与动物的关系都做了相对用心的描述,但这显然没法打动屏幕前的我等。感情是需要积累和培养的,仅仅昙花一现的生物不会引得人们的怜惜。如此一来,这些动物的角色塑造得是如此失败,导致整部片子在完成基本“史实性的任务”外显得平平无奇,白白浪费了两个如此有“动物缘”的人物。


BBC最伟大的“伪纪录片”

波特小姐


作为一个普通得不能再平凡的观众,我是多么期待能在传记片里看到这些历史上的“伟人”毫无戏剧性、平淡却有味的生活(哪怕是一天),毫无意问这会使我受到莫大鼓舞——伟大正是由平凡所酿造。


以“纪录片”的手法或元素加入到“传记片”里,这样创造出的“伪纪录片”,或许才是BBC能拿出的终极王牌。毕竟,无论是有关生物、自然,还是宇宙的纪录片再好,我们普罗大众最关心的,还是我们自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